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唐战将王玄策 >

第93节

大唐战将王玄策-第93节

小说: 大唐战将王玄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通过大迂回,大包抄之外交战略,占领道义之制高点,以防患于未然。

    如此五条政策执行下来,外松内紧,不愁这吐蕃能够翻起什么大的风浪。而这一基本的对吐蕃之战略国策,也确保了大唐和吐蕃之间,将近一百多年的和平相处。

    当三人商量完这个事情的时候,只见一个小黄门,踱这小碎步走进了弘文馆,躬身禀告到:“启禀陛下,玄奘法师求见”。

    “来的正好,朕还正想着他呢,快宣他进来”李世民得意的说道。

    看着自己与陛下商讨的事情已经结束,这李道宗和长孙无忌就施了一礼,准备离开这弘文馆。不过这李世民,却示意他们也在这里听听,于是两人又安然的坐了下来。

    不大一会,但见这玄奘法师身穿一身灰布僧服,脚蹬罗汉鞋,带着器宇轩昂的神情,就来到了这弘文馆。看这两位重臣也在,故而依次施礼之后,李世民就示意小黄门,搬来一雕花镂空的秀墩,赐予玄奘法师。

    “法师,朕正在想你呢,不曾想你就来了,看来咱们君臣心有灵犀呀,法师这次前来,是有喜事奏报否?”李世民又一次像是拉家常一般,拉开了这君臣二人之间的对话。这一番话语不仅说的得体,更是让他们每次的朝见颇有一番温情。

    “这都是托陛下之洪福,此次而来正是禀告陛下,上次吩咐我们翻译这《道德经》《大乘起信论》已经翻译完毕”。话语之间,就见玄奘法师就从袖子中,取出这两本书籍,亲自呈送到了李世民的案头。

    李世民接过此书,颇为得意的对李道宗和长孙无忌说道:“看看,朕说的没错吧,这玄奘法师轻易不来朕之弘文馆,一来,必有好事”。

    “这都是陛下调教有方,小僧才能有如此之成绩”玄奘法师也随着李世民的话语,些微的奉承道。

    一句话惹着众人宛然一笑。

    李世民仔细端详这这两本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这迦摩缕波国的拘摩罗王。听玄奘法师和王玄策都提起这个国王,是除了戒日王之外,五印度实力最为强大的王。且按照所处位置来说,恰好是在吐蕃之南部,与吐蕃接壤。想到此处,不由得又为其刚才商议的宏大计划,感到了欣慰!

    “说起这《道德经》,朕还想起了小时候之一件糗事,不过因为此事,朕也就熟记了这《道德经》之五千言。皇弟,记不记得小时候咱俩因为背不下来,被先生用镇尺敲打手心之事?”李世民突然间向李道宗问起此事!

    “记得,记得,怎能忘记此事呢。当时还是在咱们李家私塾,老先生实在是狠呀,手都给我打肿了”李道宗回忆这曾经的往事,笑着对李世民说道。而这一席话语,瞬间又让这弘文馆充满了更多的轻松氛围。

    “还真别说,这《道德经》上面的话语,真是治国理政,修身养性之良方。没想到我大唐孩童时常背诵之读物,就这样传入了这印度,实在是我大唐之福呀,甚幸,甚幸。

    不过换种角度来看,这道德经自老子所著,至如今已流传千年。这一千年来的文章,能流传下来的的确不多。所以,这道德经传至异域,也是应该的,也应该产生其应有之光芒了。这事呀,还真得感谢法师”李世民侃侃而谈一番之后,带着夸奖的语气对他们说道。

    而玄奘法师会怎么答复呢……请看下回……

    小知识:《集古今佛道论衡》记载:贞观二十一年,五印度遣使至唐,请道德经。

    (本章完)

第121章 三人诚意举玄策 王府之内笑欢乐(上)() 
    听得李世民的这番夸奖之语,但见这玄奘法师情真意切的发自肺腑的说道:“陛下过奖了,玄奘仅仅只是精通梵文和唐文罢了,我得来的这一切,全依赖于陛下的文治武功。如若陛下没有一统四海之志,扫御八荒之心,我是万万不能做到这一步的。正是因为陛下将,咱们大唐的国力发挥到极致,让老百姓富庶安康,国富民强,才让异域诸国颇为羡慕,才有了这万国来朝,丝路畅通之盛举!”

    当李道宗和长孙无忌听闻玄奘法师这番话语,也感觉说的甚是在理,于是就连连呼应。

    看着他们二人都赞同玄奘法师的话语,这李世民于是长叹一声道:“爱卿们说的都在理,但是朕更应该秉承戒骄戒躁之心,而不能坐在以前的功劳簿上,更应该将每天都当成一个新的起点,只有此,方可使国家更为安康,百姓更为幸福”

    他们三人,听闻李世民如此恳切的话语,于是,异口同声的说道:“陛下能有如此之心,实在是万民的福分呀。”

    在君臣欢心的氛围之中,李世民随手就合上了这两本已经翻开的书籍。看着书名依旧空着。就宛然一笑,向玄奘法师说道:“这空着的书名,莫非又是让朕亲自题写呢?”

    玄奘法师赶忙回复到:“小僧不才,实在不敢在此大作之上狗尾续貂,只恳求陛下,画龙点睛。”

    伴随着李世民的一阵笑意,但见他随手拿起这狼毫御笔,沾饱赤墨,端端正正的提下了这道德经与大乘起信论两个书名。

    随着狼毫御笔的放下,但见他微笑着对他们说道:“前几日这阎立本也将其描画之老子画像呈送了上来,因为这两天折子太多,也不曾细看,既然三位爱卿都在,咱们就一块观摩一下这老子画像如何”。

    “善”在三人异口同声的回复之中。李世民随即就示意小黄门将这老子画像呈送上来。

    君臣四人,于是就围拢在这御案旁边,待这画卷缓缓打开,不仅给人一种栩栩如生之感,更感觉到甚多的惟妙惟肖。只见这阎立本所做的老子画像,不仅结构严谨,用笔圆润自如;更设色典雅秀逸;写意气旺神畅;笔墨华滋,浑然天成,厚实灵动,相映成趣,实乃传世之佳作。

    随着这三人的连连夸赞,李世民细细琢磨之后,也颇为满意。

    但见这李世民,脑海一闪,就向他们说道:“既然这译经任务已经完成,这老子之画像也已经做完,看来这出使西南诸国的事情,也应该提上日程了,三位爱卿都来议一议,这谁是最合适的人选?”

    听李世民如此一问,不曾想三人不约而同的说出了同一个名字“王玄策”。

    面对如此的整齐划一,李世民顿时一愣,随即就乐了。虽然这王玄策也是自己中意之人选,但是在出使的事情上。自然要谨慎选择,不能因为一人之意愿,而打破整体的战略大局。

    因为这使节不仅代表天子,更代表着一个国家之形象。远在异域自然是要带天子行事,不容有丝毫差池,故而一方面礼请他们安坐,一方面又笑着向他们三人问起:“三位爱卿,都分别说说,为何这王玄策最为妥当?”

    玄奘法师于是,就率先说道:“老僧对王长史,最有发言的地方,则是在这五印度诸国之中,以及戒日王的无遮大会之上。自从在这曷利沙国见到王长史之后,他耿直的性格,谦谦有礼的君子气度,不仅折服了我,更是折服了戒日王。

    当五印度四十余国国王前来这曲女城之时,他更是抓住机会,趁机与各国国王畅抒胸怀,不仅让这些国王最直观的,了解了当时的大唐,更是让他们对咱们大唐充满了无尽的向往。

    这些年,前来咱们大唐的五印度使臣,不无其功劳。我感觉到他是一个合格的使节,完全可以代表咱们大唐。”

    听闻玄奘法师这来自五印度的所见所闻,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进而将目光转向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于是凭借着对这些年对吏部的掌管,对天下官吏的了解。而说下了这番公道的话语:“臣掌管吏部多年,对国家之官员自是颇为熟悉,这王玄策自从自晋阳从军之后,向来秉公守法。特别是署理黄水县之后,更是将一个不通教化,不习礼教之黄水治理的井井有条。上次出使西南诸番,也是有始有终,颇为妥当,担任这右率卫府长史以来,更是尽职尽责,颇得下属之好评。况且这出使异域之使臣,品级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王玄策目前官居从五品下,微臣以为有他出使自是颇为妥当!”

    从吏部的角度看来,这王玄策的确也是颇为妥当之人,听得他的这番话语,李世民依旧满意的点了点头。

    紧接着江夏王李道宗进言道:“赵国公和玄奘法师已经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臣弟以为,他们说的都颇为在理。自打在平凉城外,勇冠三军,臣弟都感觉到此人颇具才智。纵观这些年,不仅治理郡县是一把好手,统兵打仗更是在行。单单从能力来说,他足可承担此项重任;况且其已经出使过西南诸国一次,自然是对这些国家颇为了解;这次出使我想不仅会轻车熟路,更会顺风顺水,同时更能完成陛下之战略构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王玄策,乃是东野先生调教出来,供陛下驱使之人,自然是值得可信。”

    听到东野先生,李世民顿时就陷入了沉思之中。这东野先生一走又是多年,面对如此之大才,时常让其感到惋惜。虽说其弟子被李世民所用,并且这些年依靠王玄策的功劳,早都应该加官进爵了;可是吏部每次核准其升迁之时。他总是以,做好玄奘法师与朝廷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借口,百般推脱,这是为什么呢?

    三个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这对王玄策的理解。面对着这次慎重的选择,李世民自己的见解又是什么呢?请看下节……

    (本章完)

第122章 三人诚意举玄策 王府之内笑欢乐(下)() 
    面对如此之大才,这样的官职的确是委屈他了。不过面对这样一个年轻人,多加历练历练也是好的,打磨打磨他的心性,免得升迁过快,骄傲自满,毁了他的前程。既然三人都异口同声的推荐了王玄策,并且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而这一切又甚合李世民的心意。于是,他就当场说道:“既如此,咱们就这么决定了。那就让王玄策前往西域,和天竺走上这么一趟,再为我大唐建立新功!”

    听闻此言,三人再一次异口同声的说道:“陛下圣明”

    看着时间也不早了,李世民又处理了一天的政务,也颇为困乏,故而就让三人暂歇跪安。紧接着李世民就让小黄门前去给王玄策传了口谕:“着其明日上午,前来弘文馆,商讨国事……”

    远望红轮西坠,不久月打东发;行路君子奔店家,野鸟林中宿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虽说这是行走在外的游子经常遇到的情况,可是面对漫漫长路,面对西域商道,虽说丝路繁华,但是露宿野外之事,确是时常出现,不仅是客商,各国使节亦是如此。我们不仅要赞叹他们的伟大,更应该感谢他们为了凿空丝路,为了文化物质交流所做的贡献。而这一切也注定了,会再一次改写王玄策的命运,他会给李世民提出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呢?

    只见这小黄门一溜小跑,出了这宫门,就直奔王玄策的府邸。此时的王玄策也是闲来无事,正和陈茂材在院子正中相互切磋剑法。

    这王玄策自由就跟随师父修文习武,所以剑法颇为老练,再加上这青釭剑更是一件神兵利器,所以也是甚是勇猛。而陈茂材,尽管是半路参军,但是幼时也跟随名师,习了一路剑法,看起来也刚猛有力。

    正在两人你来我往,打的不亦乐乎之时。就见这李世民的近侍小黄门,来到了府中。王玄策趁势就收住了青釭剑,赶忙笑脸相迎了过来:“近侍真是稀客呀,不知前来所谓何事?”

    但见这小黄门,笑意盈盈的说道:“王长史,有陛下的口谕!”

    听闻此话语,王玄策和陈茂材赶忙的跪在小黄门面前,倾听小黄门代为亲传之口谕:“着右卫率府长使王玄策,于明日前半晌前往弘文馆,商讨国事。”

    听闻小黄门传完口谕,王玄策赶忙叩首再拜道:“唯,恭请圣安。”

    “圣恭安,王长史快快起来吧”小黄门话语之间,就伸出手扶起了王玄策。

    “多谢近侍亲传,天色以晚,用过膳之后再回去吧”王玄策诚心实意的给小黄门说到。

    “多谢王长史之美意,陛下正在等着小人侍候呢,实不敢逗留”。

    “既如此,那就不强留近侍了”两人寒暄几句之后,王玄策和陈茂材就将这小黄门送出了府邸的大门。

    “大哥,陛下也有一些日子没召见大哥了,今日传下这样的口谕,我估摸这定是好事,估计这皇帝陛下又要仰仗大哥了。”陈茂材买着关子乐呵的说道。

    “胡说什么呢,什么仰仗不仰仗的;作为陛下的臣子,不论何事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