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相魏 >

第132节

相魏-第132节

小说: 相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张良送来了自己的烤鱼,庞癝拿起筷子夹了一块入口,只是评价了一句“尚可”便放下了筷子。

    “这鱼还是让庖丁去烤吧,大家伙儿都歇息一下!”而后便闭目养神起来。

    不一会儿,庖丁便将烤好的鱼用盘子盛着端了过来,只见盘子内的烤鱼满身金黄,香气扑鼻,众人都下意识的吞了一下口水。可没有庞癝的命令,却谁都不敢动筷子。

    这时,庞癝睁开眼睛,看了一眼盘子中的烤鱼,满意的点了点头,而后方对魏王平道:“大王,您先请!”

    魏王平也不推却,拿起筷子便加了一块鱼肉送入口中,登时眼前便是一亮,只感觉口腔内的鱼肉鲜嫩可口,芬香四溢,连赞“好吃”。

    “大家也都动手吧!”说着,庞癝便率先拿起筷子吃了起来,并满意的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盘子内的鱼肉便被扫荡一空。

    魏王平还想多吃,却被庞癝劝住:“大王,吃多伤身,今日还是到此为止吧!”

    “哦!”魏王平不情不愿的放下筷子,很是依依不舍。

    见此,庞癝不禁皱了下眉头,待在回成阳的路上,庞癝撇开众人的簇拥并来到魏王平的车上,对魏王平问道:“不知平日里大王都读些什么书?”

    魏王平想也不想便道:“大多都是儒家的典籍,还有一些就是法家、纵横家以及兵家的书籍。”

    见魏王平如此回答,庞癝又皱了一下眉头。

    见此,魏王平好奇的问道:“相邦,读这些书可有哪里不对?”

    庞癝道:“确实有些不妥!”

    魏王平问道:“有何不妥?我听说许多士子也大都是读的这些书啊!”

    庞癝道:“士子亦或是臣子读这些书当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您读这些书就有问题了。须知,您是君而不是臣。身为君王,不但要懂得御下之道,还要懂得权衡之道,张弛之道。不知大王方才注意到没有,当您烤的鱼被众人品尝之后众人的反应?”

    “众人的反应?”魏王平仔细回想,而后摇了摇头道:“不记得了!”

    心中叹了一口气,庞癝说道:“无论是身为君王还是朝中重臣亦或是大将,都要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之前,众人尝了您的烤鱼之后,只有刘季能做到面不改色,而萧何、以及大王您却都一下子将肉给吐了出来。刘季经过不少战阵,也算是历经了诸多的腥风血雨,能有此表现,臣并不奇怪。可是大王您贵为一国之君,心里的喜怒哀乐却始终挂在脸上,让旁人一下子就能看出端倪,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啊!大王切记,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心中有多喜悦亦或是愤怒,都不要表现在脸上,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这样方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

    “啊?”魏王平顿时垮下脸来,“身为君王,做到如此还只是合格,好难啊!”

    庞癝笑道:“其实也不是很难,只是大王现在年纪还小,等到长大以后,经历的事情多了,自然就能学会了!”

    “那什么样的君王才算是优秀呢?”魏王平问道。

    “呵呵!”庞癝笑道:“这就是接下来臣要说的事情。身为君王,除了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之外,还要懂得御下之道,权衡之道,以及张弛之道。

    张弛知道之前已经说过,臣暂且先给大王讲述一下什么是御下之道。御下之道除了通常所说的恩威并施之外,还要做到人尽其才。方才大王也看到了,您烤的鱼很难吃,张良的烤鱼只是尚可,而庖丁的烤鱼却是极其美味,这是为什么,不知大王可曾想过?”

    魏王平说道:“无非是庖丁手熟罢了!”

    庞癝点头又摇头道:“大王说的对,但也不对。所谓人近其才,便是让人发挥其最为擅长的东西。就好比让刘季前去打仗,往往能取得胜利,但如果让刘季前去地方治理百姓,只怕就不如萧何了。反之亦然,萧何治理百姓,能使百姓富庶,从而安居乐业,而如果让萧何代替刘季前去打仗,只怕十有八九便是一个败仗。而张良呢?如果让张良前去治理百姓,百姓不会困顿,但也难以富庶起来,让其为将冲锋,不会大败,但也不会去的大胜,因为张良擅长的出谋划策!如果大家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特点,刘季冲锋陷阵,张良出谋划策,萧何治理百姓,那么大魏就会无往而不胜,这便是人尽其才。”

    “还有就是接下来要说的权衡之道。方才大王烤的鱼明明很难吃,所以萧何吐了出来,而刘季却吃的甘之如饴,这是为何?因为鱼确实很难吃,故而萧何吐了出来,而因为那鱼是大王您烤的,故而刘季吃的甘之如饴,由此,不知大王觉得萧何和刘季两人谁更合您的心意呢?”

    “当然是萧何了!”想也不想,魏王平便回答道,“刘季有魅上之嫌,而萧何的表现却说明其为人忠正耿直!”

    “可刘季做过对不住大王,对不住大魏之事吗?”庞癝问道。

    “没有!”魏王平细细回想,还真没觉得刘季做过什么伤天害理之事。

第269章 泰山生隙() 
“大魏先祖文侯时期,卫人吴起想要求官,因而散尽家财,但却未求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耻笑。吴起便杀了三十多个耻笑过他的人逃到立国,并拜于儒家曾申门下,母亲去世,吴起却不回家奔丧,曾申便以为吴起不孝,便与其断绝了师徒关系。后吴起在鲁国为将时,齐国攻打鲁国,为了表明自己的心意,吴起将身为齐人的妻子杀掉,从而率领鲁国军队大败齐国。吴起却并未因此而受到鲁国国君的重用,反而觉得吴起为了功名利禄不惜杀掉自己的妻子,是一个十足的小人,便罢免了吴起的官职。

    后来吴起来到我大魏,当时大魏刚刚从秦国手中夺取河西,文侯因为无人驻守的问题而担忧,于是身为国相的翟璜便向文侯举荐了吴起,当时遭到不少大臣的反对。但文侯却看中吴起的才华而不是私德,便拜其为河西守。吴起果然没有辜负文侯期望,在担任河西守期间,安定百姓,创建武卒,并用五万武卒大败秦国六十万大军,从而声名远播于天下!后又因老公叔的谗言,吴起不得不离魏奔楚,在楚国变法。大王以为,吴起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庞癝问道。

    “吴起虽贪将,然在大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应该算是大才吧!”魏王平这样评价道。

    庞癝笑道:“只因乡人嘲笑,吴起便杀了三十余乡人,母逝而不归,杀妻而求将,私德可谓亏损至极,然大王亦觉得吴起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将领。而刘季只不过奉承了大王几句,大王便觉得刘季不如萧何,这是何故?难道大王没有看到刘季为大魏立下的赫赫战功吗?”

    魏王平一时沉默不语。

    庞癝笑道:“通过这两件事情的对比,臣想要告诉大王的是,一个人的私德如何,并不能成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大王可能对有些臣子很是喜爱,而对另外一些臣子很是厌恶,可大王却不能因为个人喜恶提拔亦或贬黜某一个臣子。而是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由大魏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大王本人的心思出发来评判一个人的是非,这便是臣想要对大王说的权衡之道。”

    “寡人受教!”魏王平对庞癝拜谢道。

    庞癝笑着点了点头。庞癝知道,魏王平并不能全部理解自己话里面的意思,可庞癝却坚信总有一天,魏王平会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的。

    其实说起权衡之道时,庞癝也不由想起了自己的过往。自己和如姬私通,从而生下了襄陵君魏郊,先王魏圉对此事也是一清二楚,可为了大魏的利益,先王魏圉并未将自己如何,而是一如既往的任用自己为相,这也是几经权衡之后的结果。

    身为一国之君,就必须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这样方能成为一代明君。就好比韩信向刘邦求假齐王之事,刘邦忍了下来。魏征屡次劝谏李世民,李世民心中对其不能说没有一点厌恶,可也忍了下来。包拯劝谏宋仁宗,吐沫星子都喷到了宋仁宗脸上,难道宋仁宗心里真的就一点也不生气?可宋仁宗却好似没事人一般。

    所以说,这明君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

    由陶郡继续东行,渡过大爷泽之后便到了齐地的范围。和大梁、陶郡百姓忙忙碌碌不同,齐地的百姓多了一份悠闲。这可能与齐地历来富庶脱不了干系。

    自春秋齐桓公成为天下首霸,管仲为相以来,齐地便以富庶而闻名天下。虽后来经五国伐齐,齐地一蹶不振,可其盐铁之利仍旧是天下之首。而百姓多年来养成的习性也未因此而改变。

    故而,与中原之地相比,齐地又是另外一番风情,魏王平玩耍的很是愉快。

    而齐地除却当年因那一场风波而有所动乱之外,这些年来一直比较安定,再加上又近二十年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波及,百姓的日子过的还算不错。

    当然,与中原富庶之地相比,齐地百姓的生活只能算是过得去。不过这一个“过得去”已然是一个不错的成果了。

    早就慕名泰山之名,在一众将士的护卫下,众人爬到泰山之巅,原本魏王平想要在泰山举办封禅之礼,可庞癝却阻拦了下来。

    庞癝道:“自三皇五帝以来,君王非大功业者不得举办封禅之礼,昔日齐桓公欲要封禅于泰山,而国相劝阻,最终没有成型。今日,臣亦要阻止大王举办封禅之礼。如今我大魏虽然强盛无比,称霸于天下,然并天下并未一统,故而封禅之礼举办不得,大王不如待天下一统之后再来此举办封禅之礼,方能名正言顺!”

    魏王平无法,只能放弃了封禅的想法。在之后巡视的路程中,魏王平便一直闷闷不乐。

    庞癝知道魏王平还在为自己劝阻封禅之事而耿耿于怀,但却依旧无动于衷。张良便前来劝说道:“相邦此举,虽可堪明相,然如此让大王耿耿于怀,只怕不是什么好事啊!如若大王厌恶相邦,一旦待大王成年之后,相邦要如何自处?”

    庞癝面无表情道:“为人臣子者,岂能因君王好恶行事,如此做的话,跟谗臣又有何区别?”根本就不听张良的劝说。

    虽这么说,庞癝心中却有些惴惴不安,可脸上却没有表现出丝毫,仍旧若无其事的陪伴魏王平巡视地方。

    经过鲁郡、彭城,巡视的车架很快就到达了陈郡。一路上魏王平没有心情游玩,庞癝也心中有事,故而路走的很急,而萧何、张良、刘季等人见此情形,言行举止都小心翼翼起来,生怕因为一个不小心而受到斥责。

    看这样下去实在不是个办法,萧何便寻张良商议道:“如此下去,实在不是个办法,不知子房你可有什么好主意?”

    张良摇了摇头道:“除非大王和相邦两人中有一人先妥协,否则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起身,张良来到门前看着外面的天空说道:“只怕此次巡视在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

    萧何惊讶道:“你是说相邦有了回大梁的想法?”

第270章 君臣() 
张良道:“没错,此次大王出巡的目的乃是考察各地的风俗民情,可自泰山一事之后,大王一直在和相邦怄气,根本就无心关注民生事务,再巡行下去,除了徒耗钱粮之外,只怕已经达不到相邦想要的目的了。况且,如果再往南行,便是南阳、鄢、郢、州、随等地,那里刚刚归属于大魏不久,只怕治安并不是十分安稳,故而为了大王的安全考虑,此次也不得不回大梁。”

    萧何道:“咱们的这位大王虽然还未成年,可我怎么总感觉大王之所以与相邦怄气,并非紧紧是因为泰山之事呢?”

    张良笑道:“是啊,大王并非只是因为泰山之事而与相邦怄气,如果紧紧是因为这件事情,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大王心中的气又怎会没有消除呢?”

    “那是为何?”萧何问道。

    张良没有直接回答萧何的问题,而是反问萧何道:“你可曾留意最近一段时间,大王可曾见过什么人,亦或是读过什么书?”

    萧何想了想放道:“人?大王倒是没有见过什么特别的人物,至于书的话,前些日子廷尉韩非进献给了大王几本自己写的书,听说大王和是喜爱!”

    “是了,只怕就是因为这几本书了!”张良点头道。

    “几本书?”萧何有些难以置信,“只是区区几本书籍,应该影响不了大王才是,更何况韩非与相邦的关系一向亲密无间,这子房你又不是不知道,为何还如此说?”

    张良笑道:“韩非公子确实与相邦关系莫逆,可你也不要忘了,韩非公子可是法家之人,他的书亦是法家之言。而我亦曾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