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第28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二座,即王宫所在,是时宫室荡然。安南国王黎维祁藏匿民间,于当夜至清营谒见孙士毅,拜谢再造之德。二十二日,孙士毅入城传旨册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并传檄广西巡抚送归其眷属。清廷以孙士毅等于一日之内克复安南国都,诏封孙士毅一等谋勇公,许世亨一等子,诸将皆赏赉有差。
阮文惠虽然兵败,但势力仍在。其大司马吴文楚等退回清花后,称言清军势大,而阮文惠不以为然,笑道:“何事张皇,彼自来送死耳。”遂亲率将士渡河北上,过清花时征兵至八万,驻军于寿鹤,谋袭清军,先派人至清营假意请降,以麻痹清军,并探其虚实。先是,在清军克复河内后,清廷因安南残破空虚,无力供给大军粮草,全赖自内地转输,所征夫役达十余万人,且多染疾病,遂诏孙士毅班师。而孙士毅等时时以未能亲俘阮文惠为憾事,屡催黎维祁募人打造战船,准备直捣富春擒杀阮文惠,因黎维祁以人口离散,难以筹措为由一直拖延不办而未果。后又见阮文惠卑辞请降,故依然驻兵河内,并未遵旨撤兵。是年十二月,阮文惠兵至三叠山,黎维祁亲至清军大营问计。孙士毅因出关以来,所向克捷,骄傲轻敌,又误信阮军投降之说,故不以为意,防备空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清军正在庆祝新年,忽闻阮军杀至,只得仓促应战。阮军以象群为前导,兵勇紧随其后,向清军阵地猛冲。清军抵挡不住,全军大乱,昏暗中自相践踏,死伤甚重。黎维祁带领眷属先逃,孙士毅抢渡富良江后,马上斩断浮桥以阻追兵,率残兵数千退回镇南关。提督许世亨、总兵尚维升、张朝龙、副将邢敦行、参将杨兴龙、王宣、英林等以下五千余人皆战死。正月初六,阮文惠重占河内。
孙士毅败退镇南关后,具疏自劾。乾隆帝念其已往之功,且变生意外,非尽为孙士毅之咎,故命其解职回京,另以尚书补用,调福康安为两广总督,驰赴镇南关代统其众,又命海禄为广西提督,协助福康安办理善后事宜。
阮文惠虽然击败清军,重占河内,但其内部尚不稳固,与其兄阮文岳各不相容,又与暹罗发生战事,故深恐清军再次进讨,遂改名阮光平,数次遣使向清军谢罪请和,表示愿投诚纳贡,皆为清廷严词拒绝。后阮光平又遣其亲侄阮光显至镇南关,恳请进京入觐,且请求准许阮光平于明年亲至京师为乾隆帝恭祝八旬万寿,并送还被俘清军官兵,惩处杀死许世亨等人的凶犯,为许世亨立庙祭奠。是年六月,清廷以安南地处蛮荒,征剿不易,且黎维祁优柔废弛,二弃其国,即所须册印亦不能守,难以存立,阮光平既愿奉表称臣,遂封阮光平为安南国王。旋命黎维祁率其所属来京,归入汉军旗,编成一佐领,使黎维祁掌管。从此两国关系又恢复正常。
扬州八家
清初,皇室即扶持绘画,由此而有“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为代表的正统派据画坛主流,他们以摹古为主旨,崇尚董、王和元季四大家,讲究笔墨趣味,技巧功力深厚,然内容上缺乏生气。他们的山水画风影响了整个清代。
与之同时,在江南地区,却出现了一批反正统派的画家,如以弘仁、髡残、石涛、朱耷为代表的所谓“四僧”,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以弘仁、查士标、梅清为代表的“新安派”等。他们多是明末遗民,政治上不与清统治者合作,艺术上主张抒发个性,反对因循守制,故其作品感情真挚、强烈,风格独特、新颖。如石涛,本姓朱,明宗室后裔,怀国破族灭之怆然之情,出家为僧,参禅证道与漫游名山,康熙朝时,画名播扬四方,长山水、竹兰,有苍郁恣肆之风格。朱耷也是明朝宗室,19岁遭国破家亡之难,心情悲愤,装哑扮傻,23岁出家为僧,由长期积郁而成颠狂之疾,故其绘画也以象征手法寄主观情感,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状。
康熙末年至乾隆、嘉庆间,随着政权的巩固,疆域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东南的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扬州位于江、淮之间,濒临运河,故为南漕北运之必经之地,又两淮盐利甲天下,扬州属两淮转运使的驻地,盐商鳞集,从而使其逐渐发展为东南一大都会。是时,财力雄厚的商人又极附庸风雅,不惜金钱建筑园林,演奏戏曲,收藏书画古玩,举行诗文宴集,扬州城内文化生活甚盛,也吸引了举国众多文人艺家。尤其于画坛,各地画家纷纷奔赴于扬州,形成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绘画新潮。他们既适应了绘画与商人的结合,又因市民意识的影响,扩大了思路,并要求有一种新的革新与独创。
“八怪”因历代提法不一,而无确定指称,一般列入其中的有金农、黄慎、郑燮、李鱼单、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华嵒、高凤翔、边寿民、闵贞、李勉、陈撰、杨法等。他们大多出身于知识阶层,有的经过科举入仕,但终以卖画谋生,生活贫苦,故对世态炎凉颇多体会,又以此形成了孤傲不羁的性格,行为狂放,借画而抒胸臆之气,表达清高的人品。他们的作品,常以“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为题材,善运用水墨写意技法,注重书、画、诗的结合,风格独特而韵味深长。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开仓赈灾,被诬告贪婪,罢官归家。后到扬州以卖画为生,擅长水墨写意,善兰、竹、石,尤精墨竹。其笔下之竹,往往是自己思想和人格的化身,因此多有一种挺劲孤直的不驯之气。在艺术手法上,他提出“意在笔先”,并在具体实践中体现为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瘦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另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配合,以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尤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从而进一步发挥了文人画的特点。留有代表作墨竹图轴、兰竹图轴等。
第271章 清朝(25)()
竹石兰花图金农,字寿门,号冬心,浙江仁和人。博学多才,精篆刻、鉴定,举博学鸿词科落选,心情抑郁,周游四方,晚年以寓扬州为主,又往返于杭州、汉阳等地。与厉鹗、汪士慎等名人交游。他作画兼善山水、人物、花鸟,尤工墨梅。画梅常以淡墨画干,浓墨写枝,并参以金石笔意,而形成质朴、苍老的风格,有冰雪之交梅画册存世。山水画重意境,画面简略。笔墨雅拙,有山水人物画册存世。金农的绘画在当时影响颇大,被称为是“八怪”之首。
李鱼单,字宗扬,号复堂,江苏兴化人。康熙二十六岁中举,三十岁曾从奉内廷,后出任山东滕县知县,因触犯大吏而罢归,到扬州以卖画为生。李鱼单幼年学画,在扬州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所作花卉,放笔写意,不拘法度,而得天趣。
黄慎,字恭懋,福建宁化人。早年以上官周为师,多作工笔,中年后变为粗笔写意,工人物、山水、花鸟,又尤以人物为长,多表现放闲优游情趣。
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安徽歙县人。一生清贫,居扬州以绘画为生。性爱梅花,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所作梅花以画蕊繁枝见称,清淡秀雅。
李方膺,也以画梅著称,所作梅花瘦硬见称,苍劲矫健,暗香波动;所作松石兰竹也简逸传神。
高翔,艺术上深受石涛影响,以画山水著称,用笔洗练,有立体感,又善画梅,与金农、汪士慎、罗骋并称“画梅圣手”。
华嵒也长住扬州,靠卖画为生,以花鸟画闻名,用兼工带写的小写意作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高凤翰,因晚年改用左手绘画,被称为“留左生”,善画山水与花卉,与扬州派同风格。
扬州画派是清代绘画艺术的高峰,对绘画意境的开拓和笔法的革新都很有成效。由于它在绘画上的重要地位,当时如“新安画派”的渐江、查士标、汪之瑞等,还有皖派著名书法家戴本孝、梅清、萧云从、梅庚、巴慰祖、方士庶等,“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都曾长期来扬州寓居,时称“槎南二周”的昆山画家周笠等,也常往返于扬州。各种流派与风格互相竞争、取长补短,推动了清代画坛的兴盛。
“浓墨宰相”刘墉
刘墉,字崇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从翰林编修升任为翰林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年),他的父亲刘统勋犯了失职罪,连刘墉也罢了官,逮捕入狱。后来乾隆皇帝宽谅了刘统勋,赏刘墉为翰林院编修、提督安徽学政。他上书朝廷,请求州县官员束约当地贡生监生的不法行为,并责成州县考察他们的优劣。又提督江苏学政,上书陈述府县官员从自身利益出发,行事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他们怕刁民,怕贡生监生,也怕办事的吏员衙役,软弱无所作为。皇帝嘉奖他懂得政事,命令两江总督尹继善等人大力清除这种不良风气。朝廷任命刘墉为山西太原府知府,又升任冀宁道道台。因他任知府时对下属的贪污行为失察,发配到西北军中效力。过了一年放回京城,命他在修书处办事。不久,因他的父亲刘统勋有功,加恩于刘墉,乾隆皇帝下令仍用他为知府,于是任他为江苏江宁知府。在任有为官清正廉洁的名声。又升他为陕西按察使。因父亲去世,在家守丧,丧期满后,任他为内阁学士,在南书房主事办案。迁任户部、吏部二部侍郎。又外任为湖南巡抚,迁任左都御史,仍然在南书房办事。乾隆皇帝命他和尚书和黄鹑ド蕉罄硌哺Ч┨拔垡话福罄淼檬担蚊げ可惺椋淙紊鲜榉孔苁Ω怠S执碇绷プ芏剑挝齑笱俊G∥迨哪辏1789年),因他是诸皇子的师傅,但久不入书房尽师傅之责,被降为侍郎衔的官员。不久,任他为内阁学士,三次升迁为吏部尚书。嘉庆二年(1797年),任体仁阁大学士,皇帝命他和尚书庆桂一起去山东审察条件,并调查黄河决口的情况,他上书请求拓宽疏浚下游的河道。嘉庆四年,加太子少保衔。他上书陈述漕运事务,反映有关部门佥派漕运夫役不严肃从事,以致发生中途盗米情况,因而有凿破船只沉入水中的事情,有的把船舵和桅杆也卖了,虽然有船而不能使用,他请求命令各省派漕运夫役应从富实人家挑选。他的建议都得到批准执行。嘉庆九年(1804年)去世,终年85岁,朝廷追赠他太子太保衔,并入祀贤良祠,赠谥号为“文清”。刘墉擅长书法,在当时很著名。
钦定西藏章程
清朝在定鼎北京之初,统一全国的大业尚未彻底完成,其对西藏地区的统治也不能不显得鞭长莫及,只有利用已经归顺清朝的和硕特蒙古领袖,当时西藏地方的掌权人顾实汗对西藏实行间接统治。1681—1683年的拉达克战争之后,黄教集团与和硕特贵族的关系日渐恶化,并最终导致双方的武装冲突。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顾实汗的后裔拉藏汗执杀第巴桑结嘉措,经清政府同意而废黜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另立阿旺伊希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但没有得到西藏黄教上层的认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清政府认为西藏事务不便命拉藏汗独理,因此派侍郎赫寿前往西藏协同拉藏汗办理事务。清廷直接派官管理西藏实肇端于此。
如来立像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驱逐准噶尔扰藏势力之后,清政府趁机废除和硕特部在西藏建立的地方政权,改由清政府直接任命的若干噶伦共同负责西藏地方政务,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清政府对西藏的施政。当时,清政府任命康济鼐、隆布鼐、阿尔布巴、颇罗鼐、札尔鼐为噶伦,其目的在于使其彼此牵制而任何一人都不能独断专行。然而,在清政府在西藏实行的分权政策维持了数年安定局面之后,西藏地方掌握实权的上层贵族之间的矛盾便日益公开暴露出来。岳钟琪根据到藏访查情形的王刚的汇报向朝廷陈奏说:“康济鼐公直不要钱,番民畏服,但恃功自大,是其所短,其阿尔布巴等待人和好,一味取悦同事,然皆性贪要钱,番民多不畏惧,察其情状,阿尔布巴与康济鼐接见之时,虽极谦谨,貌似相和,然未免与隆巴布等人相联一气,而康济鼐则孑然孤立者也。”雍正帝鉴于西藏地方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不和的情况,于雍正五年(1727年)任命内阁学士僧格、副都统马喇为驻藏大臣,前往西藏直接监督西藏地方政府,调解阿尔布巴等人与康济鼐的矛盾,安定西藏政局。清政府派遣驻藏大臣始于此。
乾隆十五年(1750年)平定珠尔墨特叛乱之后,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