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民国战神 >

第267节

民国战神-第267节

小说: 民国战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虽然没有日本什么事,日本在华利益早被西北政府给一锅端了,但是日本的郁闷之处在于他们发现英国老爹已经靠不住了。

    这个时候作为世界霸主的英国老爹已经在亚洲地区向中华民国低头了,日本显然失去了一个靠山。

    不过好在美国老爹年富力强,有大量的资本来扶持日本。

    此时的日本正在逐渐沦为美国的经济殖民地,尽管美国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殖民的意识还没有那么明确,但是其手段已经和完善的经济殖民手段没有太大的差距,只不过美国的技术水平和意识上还没有完全跟上中华民国的脚步。

    美国这个时候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殖民还是不够深入的,美国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殖民范围倒是不小,南美洲各国基本上都在美国的影响之下,南美洲已经逐渐变成了美国的后花园,而加拿大在战后,也正在被美国不断的渗透。

    日本尽管已经沦为了被半经济殖民的国家,不过日本却是甘之如饴,为了进一步获取美国老爹的支持,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

    美日联合舰队的组建,让日本逐渐有了底气。

    只要击败中华民国的华东舰队,就可以从新成为亚洲第一海军。到时候海洋依旧是日本的天下。

    而在陆地上,日本政府的信心也正在逐渐的上升。

    因为美国老爹的支持,日军的装备有了大幅度的改善,日本陆军也学着中华民国西北国防军那样,装备了大量的机枪,冲锋枪也开始小规模的装备了。

    看着中华民国不断的向外扩张,吃肉吃个不停,日本政府极为嫉妒。日本政府此时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向外扩张。

    这个时候日本将目光盯上的俄国远东,已经在日军的掌控之下了。

    日本政府再俄国远东地区扶持了一个傀儡政权,这个傀儡政权在日本政府的掌控之下,已经在俄国远东地区建立了行政。

    日军在俄国远东地区,则派驻到了村一级。

    俄国远东地区实际上非常荒凉的,开发程度不高,村级已经是非常重要的行政单位了。俄国人此前对东边的开发,主要是集中在西伯利亚地区,那里的人口已经上千万了。

    红军这个时候已经打过了乌拉尔山脉,正在向东推进。

    日军在俄国远东地区过得却并不舒坦,因为对寒冷气候的预估不足,不少日本士兵被冻死冻伤。

    要则俄国远东地区,那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之一。而局部最冷的温度,也是在这块地方。

    所以要开发出这块地区,日本人在现在显然没什么办法,他们对寒冷的气候没有太多的心理准备,结果回过神来才发现,日本政府要想开发这块地方非常困难。

    气温太不合适了,日本尽管维度也偏北,但依旧无法适应那样的寒冷气候。

    沈凝云这个时候则是等着看日本的笑话,可以遇见的是,小日本用不了多久就得从俄国远东地区乖乖滚蛋了。

    那里实在太冷,沈凝云这个时候都懒得去碰。

    尽管那里也是沈凝云要吞并的地区,不过可以慢慢来。吞并俄国的领土还不简单,直接出兵乌拉尔山脉,把俄国咔嚓成两半,那么东边这广袤而人口不多的土地,就全是中华民国的。

    俄国远东地区那么寒冷,却是不好开发。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开发会变得越来越容易。现在无法大规模的开发,不代表以后也不行。

    但是日本政府意图吞并俄国远东,然后以俄国远东为基础建立一个

第282章 重开的中英贸易() 
这个时候的日本已经变成了美国的走狗,美国对于日本想成为大陆性国家也是有一定防备的。

    所以日本想要占据俄国远东地区,并没有美国的大力支持。

    美国这个时候头疼的是,英国政府和中华民国签订那些协议之后,英国的商品市场已经不能被美国的出口商品垄断。

    另外,英国各个殖民地的原材料,也将大量被中华民国所攫取。

    不过这样符合英国当前的利益。

    英国这个时候连海运都需要别的国家,战争让英国的海运业崩溃,也让英国的对外战争能力大幅度的削弱,为了保住印度殖民地,让一点原本给美国的利益给中华民国对英国来说没有什么问题。

    中英的几个协议签订之后,中华民国的商船的生意顿时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这个时候美国商船数量也只有500多万吨排水量,而中华民国的商船这一年,远洋商船的排水量吨位已经达到了600万吨的规模。造船业的产能一年达到300万吨的程度,已经成为世界第一。

    这个时候中华民国完全就是疯狂造船。

    大量的商船和油轮被制造出来。

    本身和那些经济殖民地之间的交通就需要大量的商船,此时英国与中华民国的贸易再度开启,同时英国本土运输都需要其他国家的商船参与,中华民国的那些商船自然是生意好得不行。

    战后的海运业,依旧利润很高。

    主要还是协约国的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太多了,所以造成了商船运输能力的不足,运费自然也就不低。

    而中华民国手上有商船,其好处不言而喻。

    中华民国的商船可以将中华民国的商品运输到世界各地区的英国殖民地去,同时还能把那些地区的原材料运回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工业之所以崛起,超越英法的工业。主要也是德国人有商船,能够将他们的工业产品运输到世界各国去。而且德国人的商船更先进,运输成本更低。

    这个时候的中华民国商船则比德国人的商船还要先进,战争前的世界,万吨级的商船已经是大船了,而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的中华民国,已经造出了五万吨排水量的大型商船,这样的商船世界上只有中华民国能够制造。

    这些先进的商船投入到世界海洋运输当中,自然是大杀四方,美国的商船与中华民国的商船之间的竞争上,美国的商船非常吃亏,他们的运输成本总是更高。如果是揽运,他们的运输价格比中华民国的商船要高。如果是运输本国的商品出口到海外市场,他们的运输成本平摊到商品上,拉高了商品价格。

    中华民国西北政府和中国民族资本财团在船只的动力方面的研究投入是很高的,所以这些商船的动力也非常先进,更加节约燃油。

    在同等吨位的那些商船上,美国商船的运输成本要比中华民国的高。而在那些大型商船上,美国则没有。

    那些大型商船非常适合运输那种大宗货物,所以在大宗货物的运输方面,除非是没有穿,否则都是中华民国的商船包揽了生意。

    另外,中华民国还有集装箱货轮。

    这些集装箱货轮基本上是本国的沿海运输商使用,以及和经济殖民地的海运上使用,因为只有中华民国的港口和那些经济殖民地的港口才有集装箱装卸设备。

    所以在本国沿海运输和经济殖民地的海洋运输过程中,集装箱系统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运输的发达,让中华民国的发展更加快速。

    而在对外贸易方面,则依旧是用以前的那种散装货轮。中华民国的散装货轮很快就大量的投入到了英国本土的运输当中。

    造船厂则是加班加点的制造商船,抢占世界海运份额。

    战后的世界,因为英国的海洋运输霸主地位被击垮了,自然也就是要有填补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中美之间的竞赛了。

    美国的造船业也在全力运转,疯狂制造商船。不过美国制造出来的商船,不如中华民民国的先进,但是也管不了那么多。

    1919年中华民国的商船,可以上升到900万吨排水量的规模,而美国也能将商船吨位上升到800万吨。

    海洋运输,也开始为中华民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尽管商船在航行中用不了几个船员,但是商船的维护、修理、配件生产,以及货物装卸什么的,都是可以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的。

    而且这些商船,还能赚取到大量的外汇。

    这些外汇,都可以拿去购买原材料运回本国。

    中华民国的商品重新杀入英国市场,而英国商品也再次返回中国市场。

    双方的商品进入对方的市场后,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局面。

    英国的商品在中华民国境内根本就卖不开。英国的商品是用地刺工业革命体系的机械设备生产的,技术水平低,生产成本高,质量也不怎么样。如果没有价格优势的话,根本就吃不开。

    很遗憾的是,英国的商品很多是没有价格优势的。只有一些印度人生产的棉布有点价格优势,在中华民国勉强还能卖得出去,不过买这些棉布的是服装厂。

    这个时候的中华民国,成品服装已经占据了大量的市场,很少有人再去买布自己做衣服了。

    因为工人们的收入增加了,而时间自然也就更宝贵了。与其有时间做衣服,还不如直接买一件成品服装,还更好看。

    英国商品在中华民国的市场上很难卖出去多少东西,中华民国的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比英国的商品要低得多。特别是流水线生产下的商品,那成本实在是低。

    相比之下,中华民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那些汽车、电器这一类能增加战争潜力的商品,这些商品在英国非常畅销。

    英国政府尽管在这次战争中伤筋动骨,但是那些资本家却是赚得盆满钵满,所以战后的英国尽管经济不景气,但是几百年的殖民积累还是非常丰厚的,那些资本商人一个个手上都还是很有钱的,同时英国这个时候也有大量的中产阶级。

    那些中产阶级和高产阶级对于汽车和电器这些产品,都有强烈的消费*。

    显然中英双方的贸易持续下去,必然会使得英国大量的财富外流,不过双方找到了平衡点,那就是中华民国从英国和英国的殖民地进口大量的原材饵。

    对此英国求之不得。

    英国的殖民地是在太大了,大到有无比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开发。

    开发出来并不意味着可以卖钱,因为市场是有一定需求量的,超过这个需求量,那些原材料的价格就会大跌,进而也就卖不了几个钱。

    但是此时中华民国却是不同,中华民国需要海量的原材料。毕竟中华民国有将近五亿人口,这五亿人口都一定程度的富裕起来,就会产生巨量的消费,也就需要无比巨大的原材料制成。

    既然有需要,自然是要多少就开采多少。英国人现在财政出了问题,什么能搂钱就搞什么。

    因此英国和中华民国在贸易方面很快就达成了意向。

    中华民国向英国出口商品,而英国则在各个殖民地为中华民国提供原材料,甚至是中华民国可以多从英国那里进口原材料。

    英国也明白,用附加值高的商品换取到那些原材料是有大量利润存在的,但是对于英国来说,这已经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了。

    战后英国的工业格局已经被打破了。

    英国人现在缺钱升级他们的工业体系。而美国的工业体系正在快速升级,英国发现他们的商品在自己的殖民地市场已经很难和美国竞争了。

    这个时候把市场向中华民国开放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了。至于贸易逆差的问题,中华民国多买原材料也能解决。

    反正那些原材料是用那些殖民地的人民开采的,那些被殖民地的人民在英国人看来,并不能当人看,只是一群可以役使的的奴隶而已。

    这些原材料只要多多开采,就能卖到钱。

    当然,这个时代开采原材料还有一个重大的障碍,那就是运输。在这一方面,英国在殖民地的交通建设并不是很好。

    例如印度,印度的铁路是不少,但是印度的铁路铁轨规格不一,铁路与铁路之间的运输,货物还得频繁的转车。

    为此,英国同意中华民国在印度和澳大利亚地区投资铁路、矿山,加大原材料开采规模,以增加英国政府的税收。

    战后的原材料市场,实际上很低糜,中华民国购买原材料的价格并不高,只是正常价格,而战争一停下来,很多原材料订单也都停了。

    日本商人此时已经集体吐血了。

    战争结束了,暴利也结束了。而他们购买矿山的价格,却是建立在居高不下的原材料价格之上的。

    而以正常的价格来说,那些购买矿山的日本商人要想收回成本不知道要多少年,起码得二十年以上。

    很多日本商人在此时这样的原材料价格的情况下已经支撑不住了,很多日本商人已经还不起银行的贷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