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流贼-第8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多人不知道,这将会是他们吃的最后一顿饭。
饭后,将领们告诉他们:准备再次出发,去武昌。
这消息让人觉得很不爽。
本来前些日子在和鞑子的作战中伤情凶险的伤员这几天也有些渐渐安稳了,可以喝点稀粥,期待再静养几天就可以痊愈。
此时又要大动作转移,无疑是不明智的行为。
早前时候,那些伤重治愈无望的,伤口感染严重的,都被处理了,只能为了活着的人可以渡过难关。
他们见惯了血腥斩杀的战场,但对曾经是那样生龙活虎的兄弟,如今亲手送最后一程,人人都心如刀割。
而今再折腾下去,怕是会有更多的弟兄门诊走上这条路了。
他们心里隐约觉得,如今的大顺,似乎已经只剩下无休止的逃命这一条路,而且是一条不死不休的路。
一些人偷偷地溜走或者跑去投降官军和鞑子,人心更是惶惶。
……
阿济格的勇武绝非吹嘘,很快,襄阳便被纳入大清的版图。
顺带的,他还又一次打了一个小胜仗,消灭了一支李闯的后卫小队。
可他已经对这些阿猫阿狗感到腻味了,据投降的人交代,李闯去的武昌,已经被左良玉弄得残破。那他一定会有粮草不足的情况,下一步,他打算直攻武昌,彻底消灭李闯。就算不行,那也得让他彻底脱层皮!
(本章完)
第129章 反击()
随着李自成放弃襄阳,让阿济格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那里,湖广的局势变得复杂起来。
朱启明通过塘报得知了这一消息之后,顿时觉得有些棘手。
鞑子不比李自成,自己还没有做好与其交锋的准备。
况且眼下要以尽快东进,搞定左良玉为目标,实在不适合大规模交战。因此,他决定在这原属曾英的地方……梁平,多待上几日。
刚好也趁机多多安抚部下,让他们对接下来的局势有所准备。
其实同朱启明有一样烦恼的,还有左良玉。
眼下武昌为李自成所占领,他是已经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
原本左良玉是打定主意想要胁迫湖广总督何腾蛟同他一起到南京的。
这本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他的“清君侧”之举增加号召力量,使他的这一举动更加名正言顺;二是万一押在南京狱中的北来太子是假的,他到时就要走第二步,将楚王世子立为皇帝。
而倘若真的走到这一步,就更需要借助一个能在朝廷占有重要分量的大员的力量才行,而湖广总督这个职位,绝对能助他一臂之力。
可谁能料到何腾蛟不仅拒不合作,甚而至于以投水自尽相抗议。这实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左良玉肠子都快悔青了,如此以来,他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希望在路过九江的时候,能将驻扎在九江的江西总督袁继成绑在他的战船上。
袁继咸曾经做过郧阳巡抚,同他原是故人。就在最近,袁继咸还帮过他的忙--左良玉曾担心李自成的人马会从黄陂、孝感东进,去进攻蕲春一带,从而截断顺江而下之路,便向袁继成告急。袁继成果然派了一支人马从九江过江,进人黄梅、蕲春一带,面向黄冈布防,以抵御李自成可能东来的人马。
左良玉觉得故人就是故人,同袁继咸共商国是,谋求合作,恐怕要比劝说何腾蛟容易一些吧?
可是他料不到的是,在他正打着袁继咸主意的同时时,袁继咸也在做着提防他的准备。
比起何腾蛟来,袁继咸离南京要近一些,在南京朝廷里的熟人要多一些,关系也更密切一些,所以有些何腾蛟无法知道的朝中内幕,袁继咸却能知道。何腾蛟的手头没有兵,只能受制于人;而袁继咸的手中还有两三万可靠的人马在驻守九江,救左良玉之急派往黄梅、蕲春一带的人马,如今也都已经撤回。
十天前,当袁继咸获悉李自成的人马从襄阳南下,渡长江,逼近武昌和岳阳时,他就判断李自成一定会避重就轻,向南去夺取岳阳,占领长沙。
于是他赶快准备离开九江,率全部人马去增援岳阳。而就他正准备登舟的时候,塘报又送来了,这次他得到是左良玉全军东下的消息。
这可是一件大事,他只好改变主意,留在九江作守城打算,以防左良玉的人马占领九江,残害地方。
这绝对不是袁继咸过于紧张,事实上,左良玉还没有来到,从安庆到九江的江面上已经很乱,到处有流氓无赖假借左良玉之名往来抢劫,杀人越货。九江士民人心惶惶,鸡犬不宁。
因惧怕遭遇屠城灾难,他们甚至推举有名望的士绅前来拜会袁继咸,恳求他放弃守城打算。
一些人是这样说的:“众寡不敌,战则必败。倘若激怒了宁南侯,祸不可测。”
也有人说:“宁南侯救皇太子这题目也不谓不正,总督如果一味兵戎相向,将置先帝于何处?不如敛兵城中,相机行事。”
聪明一点的还能想到更多的东西:“袁大人素来与宁南侯关系不错,等到他到来之时,可以当面劝戒他禁止将士骚扰九江?”
但袁继咸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守九江。所以他拒不答应那些士绅,只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针,将人马部署在城外,而将诸将士家属移人城中。
结果他的部署刚刚搞定,左良玉大军就到了。
四月初一,下午。
左良玉的船队到了九江北岸,刚停泊妥当,他就立即派下属给袁继成送去一封书信,说明他往南京救太子的用心。
袁继咸在总督府里收到了这封信,里面只有两句话:这是一件大事,急需向制台当面请教。我就算是为了救皇太子而身死,也不能报答哪怕一点点先帝隆恩!
信虽然很短,但袁继咸知道左良玉的意思。
这时,九江城里百姓更是恐慌万分,再三请求袁继成去船上同左良玉一见,免得一城尽遭洗劫。
袁继咸本来也想坚守不出的,经不住百姓们的恳请,他只好放弃原来的打算。
“好吧,就听你们的,我去走这一遭。然而没有用处的,日后你们不要说我不明智的就是了。”袁继咸对前来请愿的百姓代表说道。
到了初二,袁继成带着一位幕僚一起到了左良玉的船上,听左良玉谈了他为何往南京“清君侧”救太子的大道理。
袁继咸这一趟也不是没有新发现:只见见左良玉虽精神不振,面露病容,唯有态度依然傲慢。
这坚定袁继咸保护九江百姓的心思,他对左良玉说道:“目前因侯爷大军到此,九江士民惊骇万状。恳请侯爷严禁士兵人城,保此一方生灵才是。”
左良玉打着哈哈说:“我属下的各营将士临离武昌前已经对天盟誓,只有一颗忠心救皇太子,清除奸臣,奠安社稷,决不骚扰百姓。我同制台大人原是旧交,在郧襄同过患难,又同因襄阳事受过重责。今日重新携手共事,须要仰仗制台大人鼎力相助。请放心,我已经传谕各营官兵,有动九江一草一木者,从严治罪。”
话说完毕,他向左右问道:“我的口谕,大小各营都传到了吗?”
负责传宣命令亲兵躬身答:“回禀大帅,昨晚已经传谕各营,明言不得有违。”
左梦庚也躬身补充一句:“今早儿又特别晓谕各营主将,军令如山,令出法随,大小将领务要认真听从父亲严谕,任何人不得玩忽纪律,自取罪咎。”
左良玉听完报告满意地点点头,对袁继成说:“大人可以放心了吧?明日一早,我亲自进城拜谒,再向大人请教。请令各镇参谒,我到时候好对他们讲几句话。”
袁继咸虽然不大相信这句话,但也只好告辞了。
这时的九江城下,依旧危机重重。
……
陈乾正那里终于不太忙碌了。
这几日连番的战斗下来,让他觉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尽管他的医术很精湛,但还是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算算今天,他已经连续好几日没有睡过好觉了。
听闻大王决定大军多休养几日,他觉得这是个明智的决策。
而朱启明心中所想的却是,他只想在李自成和阿济格之间的空隙里捡个漏!然后神不知鬼不觉经过武昌,继续尾随左良玉。
(本章完)
第130章 守城()
朱启明很快就明白了,这个漏可不是那么好捡的。
对此,李定国做过很好的分析:
走水路太显眼,毕竟数百条船在那儿放着,别人不可能不知道。
而且水路眼下都有军队占据:襄阳是鞑子,武昌是李自成,九江是左良玉。随随便便都是好几万大军,己方只有两万多人,其中仅有六千多骑兵,剩余的都是有骡马驮着辎重的半机动步兵,外加那两三千的精壮的降卒。
如果说杨展死于急功近利,曾英死于没有防备的话。那阿济格、李自成、左良玉可不是蠢货,他们一是挟常胜之威,二是人多势众,三是离己方较远。一句话,全都不好搞!
朱启明深以为意,这些确实是事实。
李定国建议,舟师承载全部伤员,率大部船只返回。只留最好的水手,最有战力的大船,多携火炮弹药,作为前进的支援。这样也方便夜里偷渡,缩小目标,不容易被发现。
全军走陆路前进,取道县界,避开敌人主力。沿途继续搜集骡马,争取人人有马骑,提高机动性。
目前前进的方向应是荆州一带,经湖广中南部,绕去九江。
他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但也有两个人不满意:王复臣和王自羽,水师是他们负责的,自然也想去争争功劳。
朱启明只能告诉两人,蜀都的巨舰将要造成,让他们的人回去接收,再多多训练些熟练水手和战兵出来,这也是件大功劳。
如此如此,二人方才怏怏地答应了。
新军的前进方式已定,诸将领各自回去准备。
这是一次冒险,虽不能收拾万全,也当做到尽量不失。
……
九江。四月初三日。
自从袁继咸同左良玉谈过之后,他就发现今天早晨饭点不久,左良玉的船队就开始启锚移舟了。
这是似乎要和平进入九江说事情的节奏。
但他考虑到左良玉进入城中将有许多不便,说不定冒出点大事出来,便赶紧迎到江边,就地在船上与左良玉相见,部下的各将领也都不带护卫一同前往。
左良玉对九江还是有所图的。
等袁继咸和将领们都到船上参谒以后,他从袖中取出来由黄澍之前给他看过的太子密谕,说道:“太子蒙难,诸位有义务随本侯前去南京!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同焚香盟誓,驱逐奸佞,还朝政清明!”
九江城里的诸将不觉一怔:怎么突然来了这一出?
他们不知怎么办,全都齐唰唰的望向总督袁继咸。
袁继咸也懵了,昨天不是说的好好的?一会儿之后,他神色严峻地望着左良玉大声说道:“太子密谕从何而来?虽说先帝旧德不可忘,但今上新恩也不可负!这究竟是哪里来的密令?!”
左良玉闻言脸色一变,这不是在变相说自己反对皇帝么?遂恼怒地说:“陷害太子的是奸臣马、阮之辈,所以本侯才要清除君侧奸臣,这和当今圣上无关,袁大人这话说的可相当不对!”
袁继威心想,你自己怎么想的你自己知道。
他望着左良玉手下的一群将领说道:“师以义动,大家应当爱惜百姓才是。”
左良玉一看袁继咸似乎要展开口遁,便说道:“我辈做大事,行不得小惠。”
袁继咸不依不饶:“继咸负罪深重,蒙先帝赦以不死,仍付以封疆重任,待罪浔阳。九江一城百姓生死,系于侯爷,我不能不为百姓请命。”
左良玉听了之后,沉思良久,脸色很是严峻,叫人望而生畏。
趁着左良玉沉思无言的机会,袁继咸向诸将领讲明了国家目前面临的危亡情势。
他说,满洲鞑子正在南下,侯爷此时前去兵谏,南京势必不得已要抽调防北的兵力去防。而一旦满兵临长江,则大事去矣,你我必成千古罪人。兵谏不是正道,应改“檄”而为“疏”,以存君臣之体,听候圣旨处分……
左良玉想了一阵,改用缓和的口气说道:“前日我同制台大人约定,决不破城。至于‘清君侧’之事,也可以将‘檄’改为‘疏’,暂时驻军候旨。”
听到这句话,袁继咸长出了一口气。
可是虽然左良玉答应他不破九江城,不骚扰百姓,但是他深知左良玉部下自来就是军纪很坏,而目前左良玉又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