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平安传 >

第19节

平安传-第19节

小说: 平安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鍪裁从茫俊�

    张宁承认自己是比较世俗的一个人,还无法做到敢爱敢恨,自己厌烦的人还能假惺惺称一声“王兄”,对想要爱护的人却只能默默无声。人生能做到真xing情的又有几人?

    “五两”王振低下头道,张宁理解向别人借钱的心情。但这厮也开得了口,开口就要老子两个月的工资。

    王振顿了顿又道:“实话相告,我在家里时已经想好了,想进宫去谋口饭食。按照朝廷选宦官的律法,我早已过了年纪、而且要有几个兄弟才行,所以没法走这条路子;惟今之计,只有自己找人动刀。”

    张宁听罢愣了愣:这个王振还真是要去做宦官?!难道他会变成历史上那个有名的太监?

    “前些ri我在看大明律,律法不是禁止民间自宫么?”张宁问道。

    王振道:“律法是这么规定的,但不过是在纸上写写而已,没人去管,只是不一定能被选进宫里。”

    张宁便劝道:“王兄身有功名,有家有室,是否再考虑一番,除此之外没有出路了?”

    王振摇头冷冷道:“我对才学有自知之明,而今三十有余有个生员功名已是到头了,连举人都考不上,科举之路是不指望了,况且又惹上了官司;再说那玩意留着无非就是传宗接代和玩|弄|妇人,我早就看淡了,就那么点事有多大意思?”

    确实就那么点事,但也不是完全没意思,敢情邻里谣言他是天阉确没冤枉他?如果真是天阉,割掉图个前程也不算亏。

    太祖朱元璋祖制宦官及后宫不得干政,但永乐帝以来重用宦官以及内阁ri渐参与决策,体制已经向“三权分立”的格局发展了:君权、相劝、宦权。相互依存相互制衡。

    从大众向上爬的出路来看,君权就别想了,除非造反成功,国朝处于前中期难度极高,几乎违背历史规律;而相劝甚至于普通的文官权力,也是很不容易的,寒窗苦读数十载,能得举人进士的有多少,之后做官的又不多除非是进士,能混到相位更是凤毛麟角;宦权虽同样不易,大内宦官数以万计不是什么宦官都能有权的,但相比之下,宦权的门槛就非常低了,割掉就有机会,比熬几十年简单?

    其实国人的功利xing是非常重的,光宗耀祖、有权有势,绝大部分人的追求。

    “作为同乡邻里,我就是劝一劝,如果王兄意下已决,银子当然可以借你。”张宁不想在他面前哭穷什么一个月只有二两半、刚刚当上官还得交房租什么的,之前吏部发过五十两安家费存钱庄里了,五两他是有的,便痛快地说道,“现在钱庄已经打烊了,明ri一早王兄随我出门,取出来便给你。”

    不料王振一听答应了,有点急不可耐的样子:“银票也可以。”

    张宁心道:我存的银票是十两面额啊,您不是借五两,有钱找我零?他沉吟片刻便道:“那也行,我去取银票。”

    待张宁拿了一张十两的银票过来,说道:“这是十两大通钱庄的银票,王兄顺便买些滋补之物正好我也只有十两面额的银票。”

    他故意加上后面一句,心想王振也是个生员,处事规矩什么的总是懂的。不料王振恬不知耻更不体谅所谓“兄弟”的难处,厚着脸皮接了说道:“补品就算了,怕以后选不进宫里,有点准备总是没错。平安兄慷慨相助,我定不会忘记。”

    罢了,多给五两银子,只想他早点从家里滚|蛋就行,张宁确实不太喜欢和王振这样的人来往。

    一个人逃亡的难度取决于追捕者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像王振这样放|火的看起来严重,其实真不算什么,王振就大摇大摆逃到京师来了还有心思找出路;如果他是杀了人,恐怕没这么淡定;还有比杀人更严重的,就像张宁可能扯上的钦案,如果要逃就很不容易了。

    所以他一开始就没打算逃,第二天仍然如常地去锦衣卫衙门的办事处上值。

    胡部堂也很快来了锦衣卫衙门,找王启年和张宁见面,开门见山地说道:“这个案子的关键人物是当事者宫女周氏,我们首先要查明她的身份才好做进一步的布置,她进宫时登记造册的身份肯定是假的、姓氏名字也是假的。一个没有籍贯、姓名、熟人关系可查的人,如何得知她从哪里来?”

    王启年认真地回答道:“除非她自己说出来昨ri周氏开口说话了,能从口音听出籍贯么?”

    胡滢沉吟道:“口音是很正的淮语官话,没法查,就算猜测她是江淮人,又从何地查起?”

    张宁呆站着没搭话,本身他品级就最低,不说话反而显得礼貌。

    这时胡滢又道:“昨晚老夫想了一下,她那句‘滥杀无辜侮辱妇人’很有点含义。咱们由此可以在验证之前大胆推测一番:此女之父母近亲获罪而死,且非杀人偿命类案情,比如是建文遗臣,方至于周氏怀恨皇上一心为父母报仇;否则何至于她小小年纪就不顾死活、不顾忠孝来刺杀大明之君父?当然这是猜测不能作为依据,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尝试验证。”

    王启年点头称是:“胡部堂所言极是,如今了无头绪,先从这方面着手说不定就能找到一个口子。”

    胡滢微微一叹道:“只能试试,老夫暂时不想下令对她用刑,万一不小心死了,这黑锅就得老夫来背。用刑只有在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尝试。现在案情的方向还没摸准,事情很多,宜早不宜迟,今ri你们两人就去办这事儿:查档。”

    白胖的王启年一点都不迟钝,马上就说:“一般判了死罪处决的案卷,最终都要经过大理寺复审,在大理寺就能查到几乎所有的卷宗;另外还有一类是东厂锦衣卫办的钦案,要关押执行都会经过北镇抚司诏狱,卷宗在关白本卫可查。咱们从这两处入手便可,大理寺的案档知会大理寺卿即可协助查阅,但锦衣卫本卫的卷宗咱们外臣无权审查,得先请旨才行。”

    胡滢道:“如此,老夫修书大理寺,东海今天就带几个书吏几个锦衣卫到城西三司法去督促审查。锦衣卫的卷宗,由平安来督促,等老夫请旨之后实办。卷宗繁多,为了缩小范围老夫列出几个条件:第一,永乐八年到永乐二十年三月的案件(再早就被判死的,就生不出周氏);第二,涉及建文遗臣及类似案情者,杀人放火作jian犯科的可以排除;第三,膝下有一女估计年纪与周氏相仿的。”

    王启年和张宁都拱手领命,王启年道:“建文遗臣在永乐初被杀甚众,但从永乐八年后就不多了,加上第三个条件限制,范围不会太大。此事大有可为也。如果再加上江淮籍贯,那便更少了。”

    胡滢道:“先不排除江淮以外籍贯,可以挑出来以为重点。”

    俩人一唱一和,根本就是想把罪责往建文遗臣身上引,或者说本身就这样怀疑,只是缺乏证据佐证。张宁琢磨着:怀疑建文遗臣可能是皇帝的心思,所以胡部堂他们才如此热衷。

    如果证实这件事是建文遗臣所为,那么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为汉王开脱嫌疑了,张宁总算明白了自己在此事中的价值。如果没有真凭实据,胡滢是不敢随便栽赃在神秘的建文帝身上的,不然就有和汉王勾结的嫌疑。

    胡滢吩咐完差事就走了,王启年也赶着去办差,张宁还得等等,没有圣旨多大的官也无权去查锦衣卫。

    张宁假装很忙的样子,泡了一碗茶在办公楼里烤着上等的无烟炭阅读卷宗。现在什么也不干最好,要先等等看桃花山庄是不是和钦案有关;毕竟胡滢是要真凭实据的,如果没有证据牵连上关系,什么桃花诗的把柄就是瞎cao心,该干嘛自己就干嘛。

    桃花山庄在已知的资料上就是一帮私盐贩子,不一定真能和建文遗臣以及钦案扯上关系,猜测推论的东西暂时不能当作事实。张宁提醒自己:沉住气。

第三十章 活着的死人() 
胡部堂虽然把查锦衣卫案档的事交给了张宁,但最终只能锦衣卫本卫自己内部排查,有符合条件的案档才递送到张宁的手里。连皇帝的钦案都不让查档,可以想象里面有多少见不得光的东西。

    张宁每ri去锦衣卫上值,渐渐感觉这地方yin气很重,比官府六扇门还要黑暗。近ri京师风大,太阳一下山,yin风惨惨残月yin霾,就仿佛有无数的冤魂笼罩在空中。国朝常言人命关天,人命案都要三司法复审慎重定案,冥冥中含冤而死的人仿佛在yin笑在嘲弄,如同街巷间“呜呜”的风声。

    更甚者,这几天晚上家里也不得安宁,王振肯定自己去阉|割了,每晚就能时有时无地听见西厢那边“哎哟、哎哟”的痛苦呻|吟。

    没有人照顾他,只有何老头或者牛二一天两顿给送点容易下咽的稀饭,好心的时候给添点茶水。就这样也算好的,如果不是在同乡家里,谁去管他的死活呢?

    生生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坨肉来,此时又没有麻醉和必要的护理。张宁想着王振在老家有家有妻子,偏偏要受这份苦,不由得叹息了一声。

    过了五六天,三司法和锦衣卫的查档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了,两边筛选出来的卷宗只有六十余份,其中涉及建文遗臣而被判死的只有八份,全部来自锦衣卫。正如王启年预计的一样,大批屠杀建文遗臣是在永乐初年,八年以后判死罪的已经很少了,就算后来被地方官举报出来也大多贬为贱籍并掠夺其财产,杀得不多。

    胡滢坐在上方的书案前,直接把其余五十多份丢在一边,挑出那八份牵扯遗臣的卷宗浏览,他很快重视起其中三份记载有案犯之女“下落不明”的卷宗;而另外五份符合“有女”的条件,只是她们的记载是被送到南京富乐院和各地教坊司。胡滢便把那五份递给王启年:“先试试这三份,如果无所获、便修书给这些教坊司所在的地方官,证实她们是不是还在当地。”

    “是,胡部堂。”王启年接过卷宗。

    “袁进禄,籍贯扬州高邮县,查实与前翰林待诏郑洽曾有书信往来”胡滢轻轻念了一句,抬头道,“上次宫女周氏说话时是江淮口音,这个袁进禄就是江淮人,他会不会就是宫女周氏之父?”

    王启年没开口,张宁是几乎不插话的,一时间沉默了一会儿。反着推论是可以的,如果宫女周氏是袁进禄之女,那么周氏就有足够的理由参与谋刺案、用江淮口音等等;但大伙不能正面论证,一系列的理由都无法证明俩人是父女关系。

    “传讯宫女周氏,我们去试试她。”胡滢拍了拍案上的卷宗,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王启年马上去传报了,走得很急,一副期待的样子。胡滢接手钦案快十天了,什么进展都没有,现在忽然有了点头绪,也难免让人产生希望。

    就连张宁的心情也不例外,他虽然不希望案情进展最后和桃花山庄扯上关系,但事情悬着心里很挂念,也想早点知道结果。

    这次刑讯照样是张宁做记录,但王启年也参加了,而其他三司法派来打酱油的官员和一干书吏却没机会参与密审。除胡滢等三人,还有宫里派来的宦官王狗儿以及锦衣卫数人。

    因为王振把自己阉|割了渴望做太监,张宁忍不住多注意了面前这个真正的太监王狗儿。这个太监身材很“苗条”,腰带一束毫无男人的感觉,言行yin柔但也算不得粗鄙,特别行礼的动作很有股古典的气质。高筒帽帽檐下露出的双鬓,间着少许白发,但脸皮却白而细,张宁真看不出这太监的大致年龄。

    

第三十二章 江湖路寂寥() 
“东海(王启年)除是从五品员外郎,还有一个职务:礼部采访使。无品级。”胡滢对张宁说道,“各地兼有采访使头衔的人一共有五十多人,大多是举人,有的没有功名。对于诸位来说,这条路也算条终南捷径。”

    胡滢在这里忽悠,其算盘是很明显的,他估计也没打算隐瞒。无非张宁和于谦交好,又是吕缜的学生,将他发展过来对胡滢来说就是为后路铺一道桥,哪怕是道小木桥,反正他没什么损失何乐不为。而他口中所言的“终南捷径”真的有那么好?张宁是不怎么看好它的前程,品级也许升得较快,但都是些冗官位置,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哪天说裁撤说不定就裁撤了;在永乐帝这会混得风生水起不假,那是因为建文的事一直是永乐帝心中的yin影,下一代皇帝会不会仍然在乎这个事?

    不过前程张宁是顾不上了,他只想拿回“桃花仙子”手里那首亲笔诗,消除隐患,要做这件事就不能像现在这样呆在京师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这个位置什么也做不了。如果不能解决这个心事,什么前程都不会安生的,说不定哪天查到那东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