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重生在1978 >

第140节

重生在1978-第140节

小说: 重生在197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了看推说着门边偷偷往屋里看的丫蛋,张兴明咧了咧嘴,心里对丫蛋爸妈的不满也没了,活成这样,也确实怪不到他们头上,可是,这又能来怪谁?

    向丫蛋招了招手,张兴明说:“算了,不说这些了。这样吧,我给你找个活干,一个月也有个一百多块钱,你干不?我就是想让丫蛋好好上学,如果她将来能考上大学,一切费用我包了。”

    丫蛋啾着小嘴,正小心弈弈的走进来,听到张兴明话愣住了,站在那大眼睛看着张兴明发呆。

    张兴明就笑着问她:“怎么样丫蛋?能考上大学不?你是不是学习不好,不好意思去学校了啊?

    丫蛋小脸一红,白了张兴明一眼,说:”才不是呢,我考试都双百。”

    张兴明说:“那你咋不念了?我看就是学习不行。”

    丫蛋眼圈一红,眼泪刷的一下就下来了,说:“你欺负人,我从来考试都是,都是双百,怎么学习不好了?不,不是,不是没钱,嘛,我,我得,得,去挣钱啊,要不怎么整?”

    小丫头哭的肩膀耸动,抽噎着,眼泪像珠串一样。

第二百四十二章 没有人管我管吧(2)() 


    张兴明笑着去摸了摸丫蛋的脑袋,说:“羞不羞,哭鼻子,好了,哥哥和你开玩笑呢。不哭了。”

    丫蛋使劲白了他一眼,左抹右抹眼泪算止住了,小身子还不时的抽噎一下。

    丫蛋爸这时候在一边说:“丫蛋学习是挺好的,这不就是怪我没能耐嘛,唉。”

    张兴明磕了几下牙,说:“算了,不说这些了,明天你去把厂里的工作辞了吧,几十块钱都开不出来还上他嘎哈?这种小厂没希望了,赶紧出来得了。

    完了你让丫蛋领你去我那,我那要人,出力气能行不?送货,一个月一百二,有奖金。”

    丫蛋爸就傻了,愣了半天,问:“真的呀?一个月给一百二?还有奖钱?在哪上班啊?啥活?”

    丫蛋也扭头看着张兴明,大眼睛里全是希望。

    张兴明跟安保员说:“去把我包拿来。”安保员转身去车上拿包。

    张兴明说:“送货,我开商场的,大件要送货,能行不?蹬三轮送。”

    丫蛋爸点头,说:“能行,不就是花点劲嘛,别的本事咱没有,劲不小,这活能干,真给一百二啊?”

    安保员进来,张兴明接过包,掏出纸和笔,说:“一百二,干的好有奖金,你叫啥?多大了?”

    丫蛋爸说:“我姓杨,杨智权,三十二了。”

    张兴明刷刷写了个条子,撕下来递给丫蛋爸,说:“这个拿着,这边安排好了,拿着这张条去永风,和祥记百货,知道吧?去找刘小红,把条子给她看,就说我让你去送货的。”

    丫蛋爸,哦,杨智权接过纸条,小心的拿在手里看了一遍,然后仔细的叠起来,揣到衣服兜里,还用手压了压。

    张兴明这会才注意到,丫蛋爸还穿着假领子呢。

    假领子是70、80年代一种最有特色的衣服,说它特殊,是因为它根本就不是衣服,就是一个领子。

    后世的一件普通衬衫,你把袖子扯了,顺着腋下横着把衬衫剪断,就是假领子的真实面目了。

    那时候穷啊,一件衬衫要几块钱,这假领子才几毛钱,洗的干干净净的,往外衣里面一穿,扣上扣子,看上去和穿了衬衫一模一样,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东西,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有一件两件的。

    但是到了85年了,还穿着假领子的,真的很少见了,这是真穷啊。

    85年人们的着装和布料已经相当丰富了,的确良、卡叽布、牛仔布(成衣)、经久不衰的毛呢料,颜色也是五花八门,没有了限制,样式更是紧追港台。

    这时候,一件的确良白衬衫也就是九块钱到十三块钱之间,不便宜,可也不算多贵,一般收入的家庭还是能承受的起的。

    说到的确良,还是一段挺有意思的故事。

    60、70年代,中国人的穿衣还都是粗棉布大棉袄,工人一年四季穿身工作服,在街上最鲜亮的是军装。

    60年代末的时候,京城瑞衭祥推出了一款新布,是用化纤和棉混纺出来的一种新布,起名字叫“的确凉”,因为布料薄,支棱,意思就是穿着凉快。

    新布的销量很好,在那个满大街黑灰蓝绿,塌着裹在身上的年代,这么一款易洗耐磨不缩水,颜色鲜亮的衣服简直成了时髦的代名词。

    可是好景不长,很快人们就发现,这布料不透气,不贴身,穿上不但不凉,还会捂一身汗。但在什么都缺的年代,买的人还是挺多的,因为它是成衣,而且只收一半的布票。

    到70年代中期,的确凉变成了的确良,一字之差,扭转了不利的市场局面,变得大火起来。

    到了90年代,整个国家和社会变成积极开放,颜色鲜艳亮丽的衣服布料越来越多,的确良的缺点开始被人们嫌弃,渐渐失去了市场。

    卡叽布和的确良差不多,也是化纤混纺,当时宣传的口号是不倒线,就是怎么穿都不变形,裤线总是笔直的,也火了一段时间。

    但是它和的确良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不透气,捂的难受,而且不禁烫,有点烟灰烟屑就是一溜小洞,还不能补,渐渐就淡出了市场。

    80年代初说到流行,必须得提一下喇叭裤,蛤蟆镜还有蝙蝠衫。

    当时国内有两部电影,一部是《街上流行红裙子》,一部是《霹雳舞》,把那个时代的流行元素,还有青年人在传统与流行之间的纠结体现的淋漓尽至,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霹雳舞咱们后面再说,这里说喇叭裤。

    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是当时社会牛逼人士的专用打扮。

    那时候,学校早上会有老师堵在学校大门,拿着尺子量裤腿,是喇叭裤的当时就拿剪子给你剪了,一句废话都不说。

    留长头发的,剪,蛤蟆镜,没收或是直接扔了,踩碎。当时报纸上流氓的形像就是长头发,喇叭裤,拿着录音机,听着邓丽君的何日君在来。

    严打的时候,因为喇叭裤和邓丽君的歌进去的可不算少,流氓罪。

    ……

    张兴明收起本子和笔,想了一下,说:“这样,我随丫蛋叫你声叔,杨叔,你打听一下,你们这边家里孩子上不起学的多不多,做个记录,年纪年级,哪个学校,他家大人都嘎哈的,越详细越好,完了给我,行不?”

    丫蛋爸愣了半天,说:“嘎哈呀?”

    丫蛋妈拍了他一下,低声说:“让你嘎哈你嘎哈呗,哪那么多事。”

    张兴明说:“不嘎哈,我是这么想的,现在这日子啊,大伙都不容易,由其是你们这样城不城农不农的,确实困难。但是在难,孩子学得上啊,是不?不是没人管吗?我管。

    只要家里有孩子,确实有困难上不起学的,我就管了。杨叔你这边统计一下,情况属实的,咱们建个班组,男的都去给我送货,女的,女的去帮我养鸡养鸭养猪,到时候杨叔你和杨婶就当头,帮我把事干好,行不?”

    丫蛋爸使劲一拍大腿,说:“太好了,真的呀?哎呀呀呀,这可是,真是,太好了,你是好人哪,大好人,你不知道,俺家在这片算是好的了,不少家饭都吃不饱呢。明天,明天我就去跑一圈,一保给你把这事整明白,整透亮的。”

    丫蛋妈想的比她爸多些,小声问:“那个,那啥,我问一下,这事能有准不?可不少家呢,能顾得过来呀?别整的风挺大的,到时候安排不了,那可,可就麻爪了。”

    张兴明笑了,说:“能有多少?一户俩人,一百家才两百来人,杨婶你放心吧,不能叫你们坐蜡。”

    丫蛋妈不好意思的笑了一下,捅了捅丫蛋爸的腰,说:“傻着嘎哈呢?倒水呀。”

    丫蛋爸啊了一声,过来拿暖壶:“对对,倒水倒水,那啥,喝水。”

    张兴明说:“喊我二明就行,我和丫蛋一边大,也上初一。水不喝了,我们走了,明天你去把工作辞了,然后把这事办了就过来,我家就在永风那,到时候来家里坐会,咱们再合计合计。”

    说着话张兴明站起来往外走,再不回去老妈得骂了。

    丫蛋爸就陪着他往外走,说:“中了,明天一早我就去弄,下半晌过来。”

    张兴明说:“行,过来让刘小红给我打电话就行。丫蛋,白白。”

    小丫头眼睛这会儿贼亮贼亮的,红着小脸和张兴明摆了摆手。

    大眼睛里,闪烁的全是希望,希翼。

第二百四十三章 她们长大怎么办(3)() 


    出了院子,在丫蛋爸的指挥下车又往前走了一百多米,在两个房子之间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车在这里调了个头。

    再开回来,丫蛋牵着爸爸的手还站在院子门口看着。

    放下车窗,张兴明和丫蛋挥了挥手,丫蛋一手牵着爸爸,一只手欢快的冲张兴明摆动着,瘦小的身子跳跃着,能看出来心里非常高兴。

    车驶过去,张兴明关上车窗,心里莫名的沉重起来。

    在这个可以说最好也可以说最坏的年代,自己能做些什么?

    说这个年代好,是国家的政策向经济倾斜,放开了市场,打开了国门,只有肯干敢干,无数的机会在那里等着弄潮儿的到来。

    说这个年代不好,是内地的贫富差距开始拉大了,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内陆地区和辽东这种重工业基地的百姓,更多的只能眼看着生活陷入窘境却一片茫然。

    他们习惯了被安排,从出生到上学,到工作,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一直是被安排着向前走,突然之间那双手松开了,而且是那么决然。

    他们不知道应该干什么怎么干,没有信息没有资源没有依靠,只有无尽的等待着,越等越穷。

    ……

    叹了口气,张兴明对聚精会神开着车的安保员说:“你家里是干什么的?”

    安保员扭头看了张兴明一眼,转过去看着车前方,说:“农村的,俺爹俺娘俺哥都在老家种地,能干啥?现在分田到户了,日子好过不少,挺好了。保证吃饭,然后可以自己种点值钱的。”

    张兴明问:“在哪?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呢。”

    安保员笑了一下,说:“你要管的事太多了,这么些人呢,哪能都认识。俺叫李保柱,俺家是阜新农村的。”

    张兴明愣了一下,说:“你小时候身体不好?怎么叫这么个名?”

    李保柱挠了挠脑袋,说:“俺娘怀俺的时候,在地里摔了一下,当时赤脚医生说可能要流产,俺爹就给俺起了这么个名,天天在俺娘肚子外面喊俺,还真就保住了,嘿嘿,俺命大。从小俺身体可好了,劲也大,到部队以后俺也是班上力气最大的。”

    张兴明也乐了,伸手拍了拍李保柱的肩膀。

    脑袋里却是翻来覆去的闪着李保柱的话,赤脚医生啊,多么熟悉又陌生的称呼。

    赤脚医生这个名词,后来根本没人注意也没人知道。

    就是从85年倒推十几年回去,这个名称也不能算是褒义,但正是这样一群人,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啥也没有的年代,活跃在广大的农村山野里,用双手和简陋的仪器设备,救下了无数条生命。

    中国医药卫生方面,从建国起算,赤脚医生应该是贡献最大的一个群体。

    从62年开始,一群初、高中毕业生,用仅有的一点点医疗知识,走进了广大的农村,他们有家传中医,有知青,大部分是怀着激情梦想的年轻人。

    他们没有医疗设备,没有专业知识,没有支援,大部分只进行了极短暂的常见病培训。

    他们光着脚行走在田间地头,接生,宣传传染病,在提高婴儿生存率和抵治传染病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给闭塞,没有任何医疗组织存在的农民带去了希望。

    68年,因为人民日报文章,赤脚医生这个名称响彻祖国大地,成为广大农村这群半农半医人群的专有称呼。

    他们成就了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

    他们没固定工资,没有国家编制,完全靠着一腔热情义务的进行着奉献。

    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们一边务农养活自己养活家庭,一边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农民带去生命和健康。

    85年,农村医疗改革,赤脚医生这个名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一直到2004年,关于赤脚医生本身的许多事情还没有得到解决。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为农村的医疗事业献出了一生,换来的只是自己的贫穷和病痛。

    ……

    又叹了口气,张兴明收回思绪,在心里默默的向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