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东汉重生 >

第333节

东汉重生-第333节

小说: 东汉重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傕、郭汜相攻数月,死者万数,长安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不久,献帝在原李傕部将杨奉、牛辅部曲董承等的护卫下,摆脱了李、郭的控制,逃往弘农。又辗转东行,于次年(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到达洛阳。

    这时中原地区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正进行着频繁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孙策占据了江东,刘表占据了荆州,刘璋割据益州,凉州为韩遂、马腾占有,公孙度盘踞辽东。

    献帝东还,无疑是一面可利用的旗帜。曹操抢先率军进驻洛阳,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接着,他挟持献帝迁都许昌。

    建安五年(公元两百年)刘协不满曹操大权独揽,不甘心作为傀儡,乃暗下衣带诏,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

    董承遂与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一起密谋,结果事情败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诛杀,怀孕的董贵人也被绞杀。

    伏皇后畏惧曹操,于是写信给她的父亲伏完,尽数曹操残暴不仁之事,希望伏完能够效仿董承,铲除权臣,但伏完始终未敢行动。

    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伏皇后要求其父伏完诛杀曹操的密谋败露,曹操要挟献帝废黜伏皇后,并代献帝写好了废黜伏皇后的诏书。

第六百一十八章 衣带诏() 
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伏皇后要求其父伏完诛杀曹操的密谋败露,曹操要挟献帝废黜伏皇后,并代献帝写好了废黜伏皇后的诏书。

    接着,派御史大夫郗虑拿着诏书,同尚书令华歆一起带兵包围皇宫搜捕皇后。伏皇后藏到宫中的夹墙里,被华歆拖出。

    伏皇后披头散发赤脚走出,向献帝哭诉求救,刘协无奈地说:“朕也不知自己的生命何时终了呢!”回过头来对郗虑说:“郗公!天下有这道理吗?”

    伏皇后被幽闭而死,刘协与她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伏氏宗族百余人被处死。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曹操威逼刘协立其女为皇后。

    延康元年(公元二二零年),魏王曹操去世后,新魏王曹丕继位,他要兑现其父要他做周武王的期权。其时,虽然有孙权、刘备的不断犯边,但基本不成气候,中原腹地的和平已成定局。

    除旧布新,建立新朝,已经是人心所向。各种力量都在推动曹丕采取行动。而曹丕本人也没有其父的道德包袱,年轻人的勇气和虚荣心也在激励着他向皇帝的宝位冲击。

    那些曹氏部属也在设想着如何弹冠相庆,如何分新朝一杯羹。于是便有小臣去逼去劝汉献帝效唐虞旧例,把帝位禅让给魏王。

    “率我唐典,敬逊尔位”,公元二二零年十二月十***迫刘协禅让帝位给他,刘协告祭祖庙,使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

    随即进入许都,改建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封逊帝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曹丕还同时给刘协留了句客气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

    由于当时盛传刘协被杀,所以刘备便以汉室宗亲的身分即皇帝位,建立蜀汉,追谥刘协为“孝愍皇帝”。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三月庚寅(四月二十一日)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率群臣亲自哭祭。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

    汉献帝刘协,这个东汉最后一个大汉皇帝,也是非常悲催的,但是他的一生,也有他自己和祖上的问题,我们这里不是历史研究,所以,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下面我们说一说衣带诏的事情,衣带诏是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汉献帝时,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与汉献帝发生矛盾。

    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董承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衣带中密诏,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谋杀曹操。建安五年(公元二百年)正月,事败被诛。

    后汉书献帝纪中记载: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袁绍败走。

    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四年)十二月,公军官渡。袁术自败於陈,稍困,袁谭自青州遣迎之。术欲从下邳北过,公遣刘备、灵要之。会术病死。程昱、郭嘉闻公遣备,言於公曰:“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

    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

    三国志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

    资治通鉴: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操从容谓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备方食,失匕箸,值天雷震,备因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

    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同谋。会操遣备与朱灵邀袁术,程昱、郭嘉、董昭皆谏曰:“备不可遣也!“操悔,追之,不及。术既南走,朱灵等还。

    备遂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身还小沛。东海贼昌及郡县多叛操为备。备众数万人,遣使与袁绍连兵。操遣司空长史沛国刘岱、中郎将扶风王忠击之,不克。

    备谓岱等曰:“使汝百人来,无如我何;曹公自来,未可知耳!“孝献皇帝戊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谋泄;壬子,曹操杀承及王服、种辑,皆夷三族。操欲自讨刘备

    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

    东汉末年,曹操迎奉汉献帝迁都于许昌。参与护送汉献帝东归的安集将军董承,在政权分配问题上与曹操产生了矛盾。董承后来官拜车骑将军,又是皇后董贵人的父亲。

    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董承对外宣称(三国志中说“辞受“,资治通鉴说“称受“,都是指自称接受)接受汉献帝衣带中密诏,要诛杀曹操,又与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议郎吴硕等同谋。

    刘备一开始没有参与,后来曹操与之煮酒论英雄,刘备方才与董承同谋。后来,刘备逃离许都。董承对王子服说:“

    郭汜当年有数百人,但曾击败李傕几万人,就看足下与我是否同心了!昔日吕不韦有子楚之后得以富贵,现在我和足下也是这样。“王子服连忙推辞:“我惊恐而不敢当,而且兵力不足。“

    董承回答说:“如果事情成功,就能得到曹操雄厚的兵力,还不满足吗?“王子服又问:“在京师有办事的人吗?“董承答道:“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都是我的心腹。“双方定下密谋。

    建安五年(公元两百年),董承阴谋败露,同谋者均被正法。

    很多人把董承事件当作是汉献帝与曹操关系恶化的一个标志,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对。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就对衣带诏的真实性表示了怀疑。

    我们来看一看史书记载。三国志?先主传中说:“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很多人会误解为汉献帝下密诏给董承,实则不然,因为“辞“是宣称的意思(资治通鉴改为“称受“,意思更明确)。

    这就是说董承自己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的密诏,那么董承自己说的,可信吗?

第六百一十九章 都城() 
这就是说董承自己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的密诏,那么董承自己说的,可信吗?

    所以说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对衣带诏的真实性表示了怀疑。

    而袁宏的后汉纪直接表示否定,连衣带诏这三个字都没出现。范晔后汉书倒是持肯定态度。后汉书?董卓传中说:“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

    后汉书成书过晚,在史学价值上不能与三国志相比,比较抹黑曹操。董承是牛辅(董卓女婿)的余孽,是西凉系军阀,怎么会是公忠体国的人呢?

    另外,在曹操迎奉天子初期,他与汉献帝关系不错,皇帝怎么会让董承杀曹操呢?这只不过是曹操与董承的矛盾而已。

    以上就是关于衣带诏,所能够,查阅到的事情,我们闲言少叙,书归正文。

    曹操的心情本来就不好,就在这个时候,却突然发生了衣带诏的事情,要不是董承的小妾和人私通,从而奸夫向曹操密报,曹操也不会知道这个秘密,说不定,汉献帝刘协还真的会成功的。

    而现在的事实,不但汉献帝的衣带诏泄露了出去,更是让董承,王子服,吴硕,吴子兰,仲基,太医吉平,还有大汉皇叔刘备,等人在衣带诏上签字的事情暴露了出来。

    只不过,这一世没有西凉太守马腾,而曹操自然不会手软,曹操先后处死了,太医吉平,董承,王子服,吴硕,吴子兰,仲基几个人,最后又弄死了,汉献帝的皇妃董贵妃。

    并且,曹操还把自己的女儿,曹氏嫁给了汉献帝,曹操的目的,一个是监视汉献帝,另一个就是提高自己的名义上的身份,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皇帝,那么曹操他就不单单是大汉丞相,更是当今国丈了。

    而曹操处理好汉献帝,衣带诏的事情之后,他也刚刚从败给公孙续的阴影之中,走了出来之后,曹操他就来到了汉阳郡,曹操的目的,自然是想看一看有没有几乎北上收服西凉北部几郡。

    可是,曹操准备好了,有了想法,可是身在凉州北部的公孙续,他更是准备再一次的带兵南下,而这一次公孙续带兵南下的第一个目标,不是别处,正是大汉的都城长安。

    不过,公孙续可不是想去救汉献帝的,他是要去占领长安的!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武王即位后再建镐京,合称丰镐,西安简称镐即源于此。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二零二年)置长安县,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长乐宫,高祖七年(公元前两百年)营建未央宫,同年国都由栎阳迁移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名长安城,取意长治久安。

    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华夏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华夏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隋唐时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长安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起点,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历史名城的华夏城池,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他拥有着七千多年文明史、三千一百多年建城史和一千两百多年(不计陪都)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十三个朝代建都于此,唐朝鼎盛时期常住人口一百八十五万。

    长安作为华夏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一千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国际着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长安文化影响极其深远,由于建都长安的周、秦、汉、隋、唐是华夏古代最为强盛和文明的黄金时代,因此在唐以后,虽然长安不再为国都,但“长安“一词却成为国都别称。后世的首都京城最重要也最知名的神州第一街,长安街,就是以古长安命名。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全球着名都城。

    长安作为华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十三朝古都。在建都长安的诸多朝代中,周、秦、汉朝、隋朝和唐朝都是华夏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当时的长安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长安在公元前一九五年至公元二十五年、公元五八零年至公元九零四年的两段时间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长安在其发展的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