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之业火-第25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地块设置中,我认为应该将不同行省的特色凸显出来,譬如由国王掌控的数个中央行省之中最有特点的就是西里西亚,在上面已经介绍了这里会产出优质长弓手,这一特性使得赛昂总督能够最大限度和自由发挥他的特长,即调遣弓箭手进行袭扰和消耗战术,地块的兵种产出为战局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也是使得这本断断续续的书能够保持一些亮点和特色的一种保证。
如果举一个相反的例子,那么在多兰古雷格,那里的领主会拥有更多的优质重步兵,就比如我在上述章节所描绘的那样,多兰古雷格的重步兵训练自从渡海者时期就一脉相传,毕竟这里是曾经的王城和火葬场,最精锐的步兵都曾聚集在这里研讨战术,自然而然的,后世继承者也使得这里的重步兵质量远远高于整个衰败王国的其他疆域,即便是来自东方诸城的那些提尔步兵也无法与之相媲美。
当然,精英部队永远不可能数量太多,就比如奥斯曼曾经的禁卫军,数量仅仅有几千人,然而到了后世的苏丹逐渐大举扩军,并且修改了古老严苛的征兵法案,这使得征募的新兵质量大大下降,也使得禁卫军的数量直线上升,人数不再成为优势,反倒变为劣势,从此奥斯曼就在与欧洲列强的争斗中逐渐消耗尽了自己的气力,直到大战前夕,奥斯曼已经一蹶不振,奄奄一息,在欧洲列强的垂涎下,最终被残酷肢解,昔日帝国只剩下如今的一隅,其丧失了全部的中东和非洲属地,甚至连帝国西北部也纷纷独立,变成了如今星罗棋布的一大堆散碎小国。
或许在将来,它们会被重新统一在另外一面新的旗帜下。毕竟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哦,在这里还能够举另一个例子,我就拿拜占庭帝国曾经的北欧卫队来说吧,先详细介绍一下,其也被称为瓦兰吉卫队。
瓦兰吉卫队(英语:varangians希腊语:Βάpaγγoi,Βapiάγoi),也称北欧卫队,是一支拜占庭帝国的皇家近卫重装步兵部队,主要由迁入南俄草原的北欧诸民族组成。“瓦兰吉”是这支部队成员的自称,而这个词源自古挪威语的var,意思是“誓言”,用来代指宣誓效忠于他人,遵守领主的规定,并平分获得的利润的团体。此后拜占庭人把所有的北欧人都泛称为“瓦兰吉”。
大约在八世纪时,居住在北欧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原住民维京人开始向欧洲各地迁徙,并袭扰、掠夺各地的沿海城镇。其中一支进入东欧,即现在的俄罗斯境内,并一路南下直到黑海沿岸。在九世纪,维京人的一支击败了当地的斯拉夫领主,建立了基辅罗斯公国。尽管在罗斯境内,但他们的北欧血统有别于当地的斯拉夫人,文化也截然不同。尽管最后被斯拉夫人同化,但瓦兰吉卫队依然保留了鲜明的北欧特征。
与拜占庭帝国的早期接触
拜占庭第一次接触罗斯人是在838年,双方通过黑海进行贸易。此后,在860年罗斯人攻打君士坦丁堡,但在高墙下无果而终,双方订立了和平条约,其中一条规定拜占庭可以征募罗斯人作为拜占庭士兵。
但双方都各怀心思,907年、911年、945年,罗斯人多次与拜占庭作战,双方各有胜负,屡屡签约,屡屡爽约。在967年,拜占庭为了进攻保加利亚,用一万五千磅黄金买通基辅罗斯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从背后袭击保加利亚人,罗斯人大获全胜并夺取了保加利亚东部。但在971年,基辅罗斯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进攻拜占庭帝国的色雷斯地区,拜占庭皇帝约翰一世率4万部队击败了罗斯人,并摧毁了保加利亚首都普利斯拉夫,俘获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二世,并将罗斯部队包围在德里斯特拉(dristra)堡垒。7月,罗斯人投降,签订合约,同意在必要时向拜占庭人提供军事支持。
这一时期,罗斯士兵开始作为临时部队加入拜占庭的陆军,甚至是海军作战中。但是拜占庭此时还没有常备的罗斯佣兵军团。
部队建立
在约翰一世暴病而死后,拜占庭陷入了巴尔达斯斯科莱鲁的叛乱,尽管在刚刚被释放的巴尔达斯福卡斯的指挥下,继任的巴西尔二世击败了斯科莱鲁,但986年,斯科莱鲁趁巴西尔二世在保加利亚战败的机会返回拜占庭继续叛乱,次年,福卡斯也自立为帝。988年初,巴尔达斯福卡斯领导的叛军逼近君士坦丁堡,准备从海路和陆路对其发动攻击。巴西尔二世向俄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求援。此时的弗拉基米尔正希望有一种宗教可以帮助他信仰繁杂的国民统一思想。曾经去过君士坦丁堡的他深深为东正教堂的宏伟所震撼,因而同意了巴西尔二世的要求。988年春季,一支6000人的罗斯军队进入拜占庭。989年4月13日,三方在阿比杜斯交战,巴尔达斯福卡斯阵亡,叛军被击败。
第539章 月亮钟楼()
而那支来自罗斯的由瓦兰吉人组成的军队则留在了拜占庭帝国,巴西尔二世将他们编制成一个永备的佣兵军团,担任皇宫护卫。瓦兰吉卫队就此建立。
辉煌战绩
在瓦兰吉卫队建立的10世纪末11世纪初正是拜占庭军事实力复兴的顶点。而在巴西尔二世的率领下,这支作战极其凶悍的重装步兵部队和拜占庭的皇家近卫重骑兵一同作战,而不是像之前,靠军区训练不足、装备较差的农兵作为步兵主力作战。
在这一时期(988…1025),拜占庭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入侵保加利亚、进攻法蒂玛王朝、攻击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平定尼基弗鲁斯福卡斯的叛乱等等。其中很多作战是在山区,骑兵无法展开的地段。但因为瓦兰吉卫队的加入,拜占庭依靠这支强大的步兵部队成功的击败了在这些地段的部队,比如歼灭在山区死守的保加利亚人。
但在巴西尔二世死后,佣兵和农兵的矛盾愈发严重,由于吏治上的失败,拜占庭皇室开始拖欠农兵工资甚至解散农兵。尽管瓦兰吉卫队还罕有败绩,但很快,随着拜占庭国力的式微,一场惨败即将到来。
战败底拉西乌姆
1081年,诺曼公爵罗伯特吉斯卡尔德借故入侵拜占庭帝国,而刚刚经历了曼兹科特惨败的拜占庭帝国精锐尽丧,皇家近卫重骑兵几乎全军覆没,而能够依靠的只有各地的佣兵。即使此时,瓦兰吉卫队依然是拜占庭皇家步兵军团中无可撼动的核心。从数量上看,诺曼人的部队大部分是来自南意大利的,不情愿的征募兵,但诺曼人的核心部队则是采用全速夹枪冲锋的诺曼骑士。而拜占庭人则在拜占庭皇帝亚历克修斯一世(亚历克赛一世康尼努斯)的率领下,除瓦兰吉卫队外,还集结了东线的残余部队与受损较小的西线部队,以及大量雇用的突厥骑兵。
开战不久,瓦兰吉卫队不负众望,依靠他们的勇敢善战迅速击破了诺曼人征募的意大利步兵,掌握了战局的主动权,一时间诺曼人几乎全面崩溃,但此时罗伯特吉斯卡尔德成功的稳住了阵脚,而且诺曼骑士的主力还未行动。随着战斗的继续,只顾追击敌人的瓦兰吉卫队一时间脱离了他们与大部队的联系,将毫无防护的侧翼暴露给随时准备战斗的诺曼骑士。罗伯特吉斯卡尔德立即命令诺曼骑士向突出的瓦兰吉卫队实施夹枪冲锋。从不曾见过也无法抵御这种战法的瓦兰吉卫队几乎瞬间崩溃,而突厥骑兵见势不好也望风而逃。诺曼骑士得以向亚历克修斯一世的近卫骑兵部队发起进攻。亚历克修斯一世不得不在少量重骑兵的掩护下杀出一条血路,撤出战场。
苟延残喘的岁月
亚历克修斯一世逝世后,贫困的拜占庭将大部分的残存的卫队解散,但瓦兰吉卫队是唯一的例外。这支部队依然参加了约翰二世和曼努埃尔一世的对外战争。
在1261年尼西亚帝国光复君士坦丁堡后,瓦兰吉卫队依然存在,保持着一个较小的数目。1341年,约翰五世在位时,有记录显示皇家卫队包括500名“持斧的蛮族人”。尽管直到1404还有关于瓦兰吉卫队的记录,但没有证据证明他们是否参加了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守城战。
卫队军制
组织形式
瓦兰吉卫队有自己的领袖,这位领袖直接向皇帝效忠,并负责指挥部队、分发军饷、寻找兵员补充兵团等工作。在早期,大部分的士兵来自在南俄的维京人,或和南俄维京人同宗的诺曼人。随着诺曼人在1066年征服了英格兰,拜占庭也有了来自英格兰的盎格鲁…萨克逊人和盎格鲁…丹麦人加入瓦兰吉卫队的记录。
此外,瓦兰吉卫队的领袖在作为拜占庭皇帝的重要封臣的同时,也是诸维京人中的重要领袖之一,很多时候他们会离开瓦兰吉卫队处理自己部族的事务。比如挪威国王,曾经在征服者威廉之前入侵英格兰的哈罗德哈德拉达(哈拉尔三世)就曾经是瓦兰吉卫队的高级军官。
瓦兰吉卫队的士兵可以得到每个月10…15诺米斯马的薪水(即每年三分之五到二分之五磅的黄金)。此外,他们在作战时分得的战利品比例也更高。甚至还有一个不太现实的传言,说拜占庭皇帝会让他们肆意掠夺自己的行宫,作为给他们的额外奖赏。哈罗德哈德拉达(哈拉尔三世)据称在此种活动中所获颇丰。
武器装备
瓦兰吉卫队很多时候使用自带武器。他们惯用被称为“丹麦大斧”的传统维京双手战斧,而非拜占庭人卫
瓦兰吉卫队'2'
队装备的罗姆法亚剑(rhomphaia),这种特殊的武器甚至成为了他们的标志,因而也被拜占庭人称为“持斧军团”或“持斧卫队”。据一些资料,瓦兰吉卫队必须配备有盾和罗姆法亚剑,但据他们一个另一个绰号“把剑背在右肩上的人”推断,他们似乎很少使用配发的剑。此外,一些卫队士兵也会使用剑,不过是自带的剑。
瓦兰吉卫队采用重装甲,如配有铁质圆头盔、护手、护胫的全身链甲。此外,瓦兰吉卫队也会使用盾牌,在较早期,他们使用直径3…4英尺(0。92…1。22米)的粘接圆盾,此后在12世纪初开始和大部分拜占庭步兵一样采用筝型盾。
此外,由于是皇室卫队,瓦兰吉卫队可能兼有仪仗队的作用。因而瓦兰吉卫队还配备着绯红色的盛装,用于在重要公共场合穿着。此外,瓦兰吉卫队的高级军官还可以获得剑柄镶金的剑作为赏赐。
瓦兰吉卫队的名声在希腊并不好。除去希腊人本身对他们“蛮族”出身的蔑视,他们的贪婪和跋扈也令希腊人不满。此外,瓦兰吉卫队的好酒在拜占庭军队中颇为知名,很多同时代的希腊人甚至戏称他们为“酒囊”。
但西方大部分瓦兰吉卫队的轶事传闻都源自返回家乡的瓦兰吉卫队士兵。12…13世纪,瓦兰吉卫队的诸多传闻开始在北欧传开,这些传闻传播的如此之广,以至于瓦兰吉卫队成为了西方世界中知名度最高的拜占庭军队组织。
第540章 罪人塔()
视角转向百年战争
政治使王朝继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腓力决定继续皇室的扩张政策并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此次集权行动的特别之处在于,腓力想把王权控制的地区扩展到阿基坦aquitaine地区,而这一地区却是爱德华在法国的主要领地。爱德华作为阿基坦公爵和腓力六世治下的王侯,享有既持有公爵领地,又不受制于法王的独立地位。
腓力和爱德华都没考虑过向对方妥协,事实上,作为真正的中世纪骑士,他们都有打一场骑士战争的想法。
1337年,腓力向爱德华提出收回阿基坦领土的要求,从此触发持续一个多世纪的英法战争。对腓力的领土要求,爱德华断然拒绝,并对腓力展开咄咄逼人的攻势。
1340年,爱德华宣告鉴于与美男子腓力的血缘关系,自己才是正牌的法国国王。此后的400年里,只要是公开的礼仪场合,英国王室都会反复重申爱德华的这项声明。'1'
经济
不过也许更为重要的是,经济问题才是两国交恶的罪魁祸首。
英国的经济命脉和皇家国库的正常运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羊毛贸易。中世纪后期,佛兰德斯flanders是羊毛贸易中心。生产羊毛的英国人在这里卖羊毛,而大部分由这些羊毛制成的商品呢绒则取原道返回英国。由于羊毛原料出口商和毛呢制成品进口商都要向英王缴税,因此佛兰德斯的羊毛制品厂商和经销商顺理成章地都愿意支持英国利益。
然而,佛兰德斯伯爵却是一位法国王侯,佛兰德斯贵族也认同自己为法王一脉。对他们来说,法国王侯自然希望独享佛兰德斯的财富,同时也可以一举两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