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烧烤王妃 >

第155节

烧烤王妃-第155节

小说: 烧烤王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大哥道:“尽管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佛尔岩大佛依然保存完好,有道不完的美:眼神之美——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大佛好像都慈祥地看着你,让你的心变得宁静、安详;——服饰之美:佛像身披改良后的印度袈裟,形似披风,寥寥几笔,便勾勒出服饰的飘逸与美丽;——雕刻之美:佛像雕刻精美,处处给人以圆润细腻、丰润饱满的感觉。佛像没有雕刻脖子,但看起来却非常自然,其高大的身躯使人联想到唐朝的富足与强大,也表达了晚唐人对大唐帝国复兴的期盼。”

    雨轩道:“相传它是根据画圣吴道子的设计而雕刻成的。唐朝晚期发生安史之乱;为躲避战乱,晚年的吴道子来到内江,留下这件传世之作。我接待过不少的画家们,他们都说到佛很好保留了吴道子的画风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艺术作品。”

    吴君如道:“如果真的是吴道子的画那咱们家也跟着沾光了。民间有个说法,相传佛尔岩大佛与荣县大佛是弟兄两个,乐山大佛是他们的堂叔。荣县大佛是大哥,佛尔岩大佛为二哥,故又称二佛,所以,咱们这里也叫佛二岩,或者二佛岩。后来人们将佛二岩念讹了,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佛尔岩。”

    李佳道:“称乐山大佛是堂叔和称荣县大佛是大哥,估计是乡下人凭借自己对人人际关系的理解而想象出来的佛际关系按照佛界的说法,乐山大佛为弥勒佛,荣县大佛为释迦牟尼佛,与咱们佛尔岩的阿弥陀佛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阳光道:“据说佛尔岩大佛、荣县大佛、乐山大佛在同一海拔高度上,这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佛教徒的有意为之?到底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一凡大师道:“当然不是巧合,是刻意为之,其含义是说,佛界的菩萨虽然有不同的名称,但他们的地位都是相同的。虽然乐山大佛、荣县大佛更高大,但它们都是坐佛。佛尔岩大佛是立佛,系省内最大的接引佛——阿弥陀佛。”

    马大哥道:“无量寿经称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 佛中之王’,按佛教的说法,它代表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功德。大佛背靠岩石,左右两边的山脉像扶手,整个连起来活像一把椅子,对面有暗山像书桌,预示着这里的文化将会非常兴盛。”

    雨浓好像对佛学有了兴趣,问:“我的印象中,好像释迦牟尼佛应该是很厉害,地位最高的佛了,除了佛,还有所谓的菩萨和罗汉之类,怎么说佛界没有高低之分呢?”

    一凡大师道:“严格说,佛没有等级之分,只有修行层次之分:佛陀、菩萨、罗汉。佛陀;又称佛驮、浮屠、浮图、浮陀等;简称佛。佛是无上正等正觉,自度,度他,觉行圆满。他不仅能渡己;渡人还能渡万物。佛教有三世佛: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

    雨浓道:“三世佛和三世姻缘十里桃花里的三世是不是一样的?”

    一凡道:“我也看过三世姻缘十里桃花这部,但我不知道三世佛与所谓的三世姻缘是否有关系,因为三世佛是指过去佛为迦叶诸佛,或特指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也称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未来佛为弥勒佛。三世姻缘我却不知道为何物”

    参观完了大佛,一行人就回到弥陀寺,一凡大师说:“我马上要为大家讲佛法了,不知道各位有误兴趣听听?”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语嫣。穹窿绮梦第一百二十章  伏羲岩(2)

第一百二十章 伏羲岩(2)() 
语嫣。穹窿绮梦第一百二十章  伏羲岩(2)

    参观完大佛后回到弥陀寺,不凡大师开讲了。他说:

    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众生是平等的,佛也是平等的。刚才在参观的时候,有朋友们问我,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哪个的地位更高?这个是没法比较的。因为他们俩是属于不同的两个世界里最高的佛。

    世界有净土和浊土之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浊土世界,也就是释迦摩尼佛所在的世界,而阿弥陀佛在净土世界。阿弥陀佛是离我们这个世界很远的一个叫极乐世界的现在的佛,就是说阿弥陀佛现在正在那个世界里。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比释迦牟尼佛要早很多,在距今十劫之前。据般舟三昧经卷上载,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另据观无量寿经之说,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之身如百千亿夜摩天阎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之白毫右旋宛转,毫相之大小犹如五倍须弥山之高广;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犹如四倍大海水之纵广。其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取念佛之众生。阿弥陀佛被视为无量光、无量寿佛,若祈求智慧,则皈依无量光佛;若祈求延寿福乐;则皈依无量寿佛,那么说简单点他们两就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佛!

    为什么我这个世界的佛家弟子不是称念南无释迦牟尼佛的佛号,而却称念另外一个世界的佛的名号呢,这个问题就在于,阿弥陀佛这个世界是净土,而且阿弥陀佛成佛时发下的宏愿最为宏大,换句话来理解,就是最能利益众生,当然阿弥陀佛许下了什么宏愿,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顺便提一下,我们这个世界中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里众菩萨之首是阿弥陀佛的左右协侍,辅助阿弥陀佛,与阿弥陀佛一起合称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现在佛,而释迦牟尼佛也是现在佛,不过,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现在佛。弥勒佛现在是弥勒菩萨,居住在兜帅内院,是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属于未来佛。

    这些都是从事相上来说,如果从本体来说,则“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大日如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都是一体的,都是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而随缘示现种种不同形象而已。

    有人问:“大师,我们看书看电视的时候,发现有的叫佛,有的叫菩萨,有的叫罗汉,说明佛界与凡俗世界的情形也是一样的有不同的职位吧?具体怎么区分由什么标准呢?”

    一凡说:

    我们说佛与众生都是平等的,但佛法的修炼却有层次之分,也有等级之别。菩萨是自觉,觉他,仍在不断的修行中的佛或众生。就是说他除能渡自己外;还能渡其他众生 。比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罗汉只是自觉,没有做到觉他。 就是他只能渡自己,而渡不了他人。

    在修炼高中尚未觉的,就是等待佛去渡的众生了。

    雨丝道:“请问大师,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呢?怎么修行成佛?”

    一凡道:“修行的低标准是‘度己’,即从自己做起,断恶修善,遵纪守法,淡泊名利,积功累德,清净放下,随缘(缘起、缘聚、缘散、缘灭,‘诸法从缘生,还从因缘灭’)而不攀缘。高标准是‘度己度人’,除了自己修持成为觉悟者之外,还要帮助别人成为觉悟者,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弘扬佛法,慈善布施(布施,是指‘舍’。俗话说‘舍得’,是一种因果关系,有舍才有得,先要诚意为别人,才能得到别人为自已)。”

    雨丝道:“怎么修炼才能‘度己’‘度人’?”

    一凡道:“要做到‘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什么叫看破?看破就是要淡化世事境缘的‘无常’(没有亘古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之中,‘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假有’(因缘而合、因缘而分所表现出来的‘存在’及‘存在者’),理解其虚幻变化规律……无常中的有常。既不沉迷于‘有’也不执着于‘无’(万事万物均无中生有、有生于无,真空不空,有归于无)。无‘色’(色指物质、存在)但不‘空’(非有、无),虽‘空’但有‘色’。放下,要认识佛家常说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进而提高到‘万般将不去,修业亦离身’的境界。”

    雨丝道:“什么叫‘万般将不去,修业亦离身’?”

    一凡道:“‘万般将不去’指人在投胎时空手而来、撒手而去,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往何处去,其一生所能;一生所得,无论是权倾朝野,还是富可敌国,万般万样都是带不走的。

    “业“原意是指人‘身、口、意’的运动以及其所形成的行为。一个人的‘身、口、意’的行为运动都具有力学惯性,即一种残余的潜在的可影响后面运动(会招致、形成一种结果)所具有的力量,即‘业力’。

    ‘业随身’是指一个人即使其肉身离世而去,但其精神这种‘业力’却在世间保留下来了,具有余势和作用,影响着后来人。

    眼前的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它的作用力并没有完结,仍然潜伏着一种结果(好的和坏的),联系着过去、现在和将来,这就是‘业力’的作用。”

    东哥道:“什么样的人能有影响后世的力量呢?”

    一凡道“在历史的长河中,能流芳百世的人真不及人口总数的百万分之一。只有那些在历史进程中曾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统治者、政治家,有述著流传于世的科技、人文学者,才有较大的‘业力’影响后人。著作具有‘业力’,因特网也具有‘业力’,但不可能永存。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冰川期以前,人类的祖先做过些什么,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他们的‘业力’我们也无法领悟,人类的‘业力’只可以阶段性地‘随身’而无法做到永远随身。只有宇宙大自然的业力是永恒的!人类的业力显得很渺小,甚至于‘人一走,茶就凉’。”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语嫣。穹窿绮梦第一百二十章  伏羲岩(3)

第一百二十章 伏羲岩(3)() 
语嫣。穹窿绮梦第一百二十章  伏羲岩(3)

    一凡大师道:“人生的烦恼其实绝大部份是自己找的,其根子在于一个‘贪’字。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去掉牵连,去掉挂碍,才是消除烦恼的良方妙法。 许多善男信女经常到寺院在佛前烧香磕头,祈福祈寿祈子,祈求升官发财、姻缘美满、万事如意。作为一种善意的精神寄托,无可厚非,但是,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的本意却不是这样的。”

    雨丝道:“我们经常看见人们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却不知上三柱香、磕三个头是什么意思?”

    一凡道:“我们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是一种对觉悟者的恭敬行为,发愿行为,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说起来就话长了,怕耽误大家的时间,不晓得你们有没有兴趣继续听为讲呢?”

    雨浓道:“不怕,不怕,既来之则安之,反正我们都没什么特别紧要的事情”

    一凡道:“三柱香,分别叫戒香、定香、慧香。在佛前上第一柱香,意思是表决心戒掉自己的恶习和妄念;上第二柱香,希望自己能够入定;上第三柱香,祈求自己能够得到智慧。戒、定、慧,三者是‘破迷开悟’的方法,也是一种因果关系。只有戒掉自己的恶习和妄念,心才能定得下来;心定下来之后,才会出现‘定能生慧’的结果。一个人如果整天想着升官发财、敛物敛色,打人整人,偷鸡摸狗,贪污受贿,他的心怎能安定下来呢?心动神疲,无暇静思,又怎能得到大完满智慧呢?”

    “哦,那为啥还要磕三个头呢?”东哥也来了兴趣,问道。

    一凡道:“磕三个头,一叩首表示对佛礼敬,二叩首发愿向觉悟者学习,愿皈依佛门,三叩首是反省、忏悔自己的错误、罪过。当今时世,腐败风盛,金钱薰心、物欲横流,追星赶富,浮燥喧哗,隐患不少。我们要有觉悟心、慈悲心、宽容、大度,才有可能离事非、去争斗,‘度人度己’,‘慧福双修’。阿弥陀佛!各位施主都是身具慧根的人,都是很有觉悟的人不用我在这里多讲,你们都比我还懂得更多!”

    离开弥陀寺,沿着十里荷塘步行。爱好摄影的朋友们咔擦咔擦照了不少精美的照片,收获满满;文学爱好者们,且走且聊天,笑语不断,却没有一件作品。面对摄影家们的丰收喜悦,作家们没有羡慕嫉妒恨,而是积极想办法完成作品。阳光提出:“如此美景,咱们深入生活,体验佛界和人间不同的滋味,想必各自都有所感。我们模仿曹子建七步成诗的做法,参与者每人作一首诗,在吃饭之前完成,怎么样?”

    雨浓道:“是不是没有作品的就不能吃饭和喝酒?”

    阳光道:“没有作品的,不吃饭可以,不吃菜也可以,但必须喝酒。因为人家李白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