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梦还楚留香 >

第23节

梦还楚留香-第23节

小说: 梦还楚留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道。他随手翻阅着经史书籍,和儒臣们讨论其中蕴意,进而探讨治国的得失。君臣谈古论今,相谈甚欢。宣宗兴致盎然,特命御膳房拿来好酒,设御宴款待他们。席间,他告诫儒臣们,自古想要治理好国家的君主都崇礼重士,你们是辅佐良臣,对于国家政事一定要知无不言。他还赋诗一首,赐给杨士奇等人,有如下诗句:〃 大经大法古所训,讲论启沃良足娱。朝廷治化重文教,旦暮切磋安可无?〃朱宣宗绘《花下狸奴图》瞻基认为读书讨论不但能陶冶性情,还是治理国家的良策。不久,他将自己所作的《猗兰操》赐给朝臣,再次告诫朝臣要举荐贤才,只有唯才是举才能治理好国家。他涉猎较广,绘画则以山水、花鸟见长。他所绘《戏猿图》、《花下狸奴图》手法细腻,颇见功底。另绘有《寿星图》一幅,赐给老臣夏原吉。又有《瓜鼠图轴》等流传于世。

朱瞻基虽然生在帝王之家,贵为天子,但同样有七情六欲,有着家庭生活的甜美和苦恼。在他的生命中,有三个女人对他有着特殊的影响,一个是他的母后,另两个是他的皇后。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三个女人在他的家庭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宣宗的生母为仁宗张皇后,河南永城人,彭城伯张麟的女儿。洪武二十八年(1395)封燕世子朱高炽妃,永乐二年(1404)进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后册为皇后。永乐年间,朱高炽为皇太子,汉、赵二王觑其位多有谗陷,成祖也有易储之心。在这种情况下,张后多次维护丈夫的储位,〃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一次,朱棣夫妇在内苑举行宴会,张氏亲自下厨服侍。成祖很高兴,对皇后说:〃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成祖说的没错,张氏的确很能干宣德年间的法器 铜铃、铜杵,识大体,对朝廷内外发生的事情都很了解。张皇后地位尊崇,但她对自己娘家人管束非常严格,不允许他们凭借自己的关系谋取高官,更不允许他们干预朝政,难能可贵。

宣宗即位之初,每当遇到重大的军政要事,总不忘向母亲禀报,而张太后提出的意见通常都很中肯,母子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当时国泰民安,一派盛世景象。宣宗格外孝顺母亲,每天早晚都要到母后的寝宫问安,不时将四方朝贡的物品进献母亲。宣德三年(1428),张太后和宣宗的皇后、嫔妃畅游西苑。宣宗亲自扶着母亲走上万寿山,捧上美酒敬祝母亲万寿无疆。第二年,宣宗陪同母亲拜谒长陵、献陵。经过河桥时,宣宗下马,亲自搀扶太后的坐辇。看到道路两旁欢呼的人群,张太后意味深长地告诫宣宗,百姓能如此爱戴君主,是因为君主能够使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所以国君一定要重视百姓的安危。返回京师的途中,张皇后走访当地的百姓,询问他们生活、生产情况,赐予他们一些钱钞。百姓献上食物、水酒,张太后亲手递给宣宗,让他尝尝真正的农家风味。正是在张太后的影响下,宣宗对百姓的生活非常关心,对农业很重视,宣德朝物阜人丰,这也是〃仁宣之治〃局面形成的一个原因吧。

母子融洽的关系也有一点不和谐的音符。原来,宣宗不顾母亲的反对,一意要更立皇后。宣宗的皇后为胡氏,可他更喜欢贵妃孙氏。孙氏10岁时,经彭城伯夫人、张太后母亲向明成祖推荐宣宗绘《瓜鼠图》,选入内宫抚养,成为以后宣宗择配的人选。她虽出身低下,但面貌姣好,聪明伶俐。永乐十五年(1417),成祖降旨给心爱的皇孙朱瞻基选妃,结果选中了济宁(今山东济宁)百户胡善祖的第三个女儿胡氏,册封她为皇太孙妃,封孙氏为皇太孙嫔。宣宗即位后,册立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胡氏贞静端淑,但身体病弱,未能生育,为宣宗所冷落。孙贵妃虽亦无子,然而饶有美色,为宣宗所宠爱。当年册立后妃,按祖宗制度,皇后册立之时有宝(即金玺)有册(即写有皇帝封赐命令的金册),贵妃则有册无宝,但宣宗特命制金宝赐予孙贵妃宣宗胡皇后像,贵妃有宝自孙氏始,可见宣宗对她的宠爱程度。虽然宣宗赐孙贵妃宝册征得张太后的同意,但是张太后对胡皇后很满意,内心里并不真正赞同宣宗的做法。

宣宗一直不喜欢胡皇后,想更立孙贵妃为皇后,只是胡皇后贤明没有过错,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孙贵妃生朱祁镇,使宣宗更立皇后的想法更加强烈。 
   学而远行之明朝十六帝(十四) '本章字数:3020 最新更新时间:2010…05…26 10:00:00。0'
 
 在朱祁镇出生不久,就有大臣上表请求立他为皇太子。胡皇后很贤惠通达,也主动表示早定国本。宣宗孙皇后像其实,立皇太子是件重要的事情。按照明朝皇位传承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皇后亲生的儿子才是最佳人选。此时虽然胡皇后没有子嗣,但毕竟年轻,或许日后会有皇子。因此立朱祁镇为皇子,明显有些操之过急。孙贵妃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假意推辞,说等皇后身体恢复后定会有儿子,自己的儿子不敢先于皇后之子成为太子,然而宣宗却不愿意等。次年二月,宣宗册立朱祁镇为皇太子,当时他尚不满三个月,是明代册立太子时年龄最小的。

其实,宣宗之所以急于册立太子,是为更立皇后做准备。母以子贵,朱祁镇成为太子,他的生母孙贵妃的地位更高了。即便如此,宣宗要更立皇后也颇费了一番周折。他召见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人商议更立皇后之事,但大臣们认为胡皇后没有过错,不应废去。宣宗也没有办法。后来多次宣召大臣商议,也没有结果。一次,宣宗单独召见杨士奇,屏退左右,请他出主意。杨士奇问宣宗胡皇后、孙贵妃关系如何。宣宗说她们相处和睦,胡皇后生病,孙贵妃多次探望。杨士奇向宣宗建议,不如好言开导胡皇后,让她自己上表请求辞去中宫,这样就合乎礼仪。这一办法果然高明,胡皇后应允辞去中宫,只是张太后不同意。宣宗保证以后对两宫一视同仁,不分薄厚,最终张太后才勉强答应。宣德三年(1428)三月,宣宗发布敕书,废胡皇后,立孙贵妃为皇后。

胡皇后被废后,仿照宋仁宗废郭皇后为仙妃事例,号静慈仙师,退居长安宫。张太后十分同情胡氏无故被废,又欣赏她的贤惠,因此经常将她召到清宁宫中,和自己一同居住。内廷设宣宗绘《竹犬一笑图》宴,她命胡氏坐在孙皇后的上座,孙皇后经常因此怏怏不乐。到了正统七年(1442)十月,张太后病逝,胡氏非常悲伤,没过一年也去世了。对于胡皇后无故被废,时人听说后都很不理解,议论纷纷,非常同情胡皇后。几年后,宣宗也颇生悔意,曾说过〃此朕少年事〃,算作是自我解嘲吧。

宣宗虽然没有太祖开创基业之伟业,没有成祖开拓经营之功绩,却是个守成令主。宣宗承继祖业,奋其余烈,发奋图强,励精图治,让大明帝国在自己手中平稳向前发展,将明朝推向了天下大治的兴旺局面。

在宣宗统治的10年间,他平定了汉王的叛乱,安抚赵王,稳定了国内形势;任用了一批贤臣能士,政治清明;撤兵安南,去掉困扰多时的沉重包袱;推行重农爱民的仁政,国泰民安,国富民强。

平汉抚赵。在宣宗的身边,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一直没有放弃争夺皇位的念头,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安定。朱高煦在被成祖朱棣安排到乐安之后,并没有改过自新,而是等待时机,准备随时发难。当仁宗突然病逝之时,朱瞻基正在南京,得知消息后日夜兼程直趋北京。据说朱高煦在南京至北京的必经之路上埋伏人马,准备将朱瞻基半路劫杀。事出仓促,阴谋没有成功,朱瞻基神速赶到北京,登基为帝。

朱瞻基即位后,深知两位皇叔久蓄异志,加强了对两位皇叔的防范,但没有采取强硬的行动宣宗射猎图,反而重加赏赐,以礼相待。朱高煦认为少主新立,软弱可欺,更加积极谋夺皇位。他向宣宗索要骆驼、马匹,宣宗都给予满足。在宣德元年(1426)正月,他派人向宣宗进献元宵灯笼,借以刺探朝廷虚实。八月,朱高煦以为时机成熟,仿照朱棣起兵举事,派人到京师秘密联络英国公张辅作内应,事发,阴谋为朝廷所知。起初,宣宗没有派兵征讨,而是修书一封派人送给朱高煦,规劝他罢兵。朱高煦不听,派人进疏宣宗,指责他违背祖训,又指责夏原吉等人为奸臣。宣宗看罢,才相信朱高煦果然反叛。这又是一场叔侄之间争夺皇位的战争,只是这次与朱棣的靖难之役在过程和结果上有很大的不同。

面对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乱,朝廷意见不一。有些大臣主张命将出讨,而以杨荣、夏原吉为首的大臣则力主以建文帝为前车之鉴,要宣宗亲征。初登大宝的宣宗显示出了与太祖、成祖相似的英武气概,采纳了杨荣、夏原吉的建议,亲征朱高煦。皇帝亲征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六军将士,使民心迅速安定下来,动荡的局势有所缓和。而朱高煦显然没有料到年轻的皇帝竟然会亲征,信心大失,失去了举兵之初的勇气。宣宗对战局有着清晰的把握。在行军途中,君臣商讨朱高煦会有何种行动。有人说朱高煦会攻取乐安附近的济南城,作为自己的老巢;有人说朱高煦曾经请居南京,这次他会率兵攻取南京。宣宗则另有一番见解:济南城池坚固,朱高煦不会冒险攻打;叛军的家属都在乐安城,因此朱高煦也不会南下攻取南京,只有固守乐安。正如宣宗所料,朱高煦知道新君亲征,竟然没有了主意,在乐安束手待毙。宣宗令平叛大军将乐安四面包围,但没有发动攻势,而是将劝降信射入城中,继续劝谕朱高煦出降。此时的朱高煦已经彻底绝望,私下派人来请降。叛军中的王斌等人宁愿战死,坚决阻止朱高煦投降。朱高煦吓破了胆,从间道跑出来投降了宣宗。大臣请求将其立地正法,宣宗顾及亲情,没有同意,而是将朱高煦押送回京,废为庶人,禁锢在西安门内。班师回朝,宣宗特意将乐安改为武定州。这时他一定会想起当年祖父朱棣为了开拓自己的眼界,熟悉军事,带着自己深入漠北,出征蒙古。如果祖父有知,一定会为自己兵不血刃地平叛而欣慰,况且自己还保全了叔父朱高煦的性命。

回师路经献县时,大学士陈山劝说宣宗移师彰德(赵王封地,今河南安阳),袭执赵王朱高燧。杨荣、夏原吉、蹇义也表示赞同,只有杨士奇、杨溥反对。朱高燧早存夺位之心,这是人所共知的,虽然这次他没有举兵,但始终是朝廷的祸患。宣宗颇有移军彰德的想法,只是杨士奇等人苦苦劝谏,最终班师回到京师。回到北京后,宣宗想了很久,觉得还是没有袭执赵王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是朝臣交章上奏,请求将赵王的护卫削去,将他拘留北京。宣宗没有同意,念及毕竟就这一个叔父了,应该想个保全的办法,于是他将群臣的奏疏派人送给赵宣宗绘《万年松图》(钤有〃皇帝尊亲之宝〃印)王观看。赵王看到奏疏,非常惊恐,上表谢恩,自请削去护卫。正因为此,赵王得以寿终。赵王这次没有举兵,并不是因为他突然改过自新。据《(弘治)徽州府志》记载,赵王对汉王的叛乱行为很是赞成,并且积极招呼汉王派来的联络使者。赵王府左长史胡永兴力劝赵王不可造次,赵王根本不理睬。胡永兴情急之下,派人在路上截杀汉王使者,烧掉来往信件,将赵王参与叛乱的痕迹销毁了。这样,赵王才能够逃得一劫。假如赵王当时有所异动为朝廷所察的话,能否保存就是一个疑问了。不过,以宣宗对赵王的了解,他肯定知道赵王并不是那么安分。在他自己都想移军彰德的情况下,能够听从相反的意见,保全赵王,这是很难得的政治家气度。

汉王朱高煦本来也可以保留性命的。宣宗在西安门内辟出囚室,械系朱高煦于此。三年后,宣宗带着内侍前去探望。不想朱高煦对自己的处境耿耿于怀,用脚将宣宗勾倒。宣宗惊魂未定,恼怒异常,命人将朱高煦罩在一个300斤重的铜缸下,四周围以柴炭,放火将其活活烧死。铜缸都被烧化了,朱高煦的尸骨当然无存。汉王、赵王的威胁被解除,保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为明朝平稳顺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任用贤臣。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能够很快被平定,赵王朱高燧的危机得以圆满解决,除了宣宗本身的因素外,还与他所重用的贤臣有很大的关系。在宣宗周围有一批著名的大臣,他们为〃仁宣之治〃的缔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宣德朝的著名大臣主要有五位: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蹇义,其中前三人合称〃三杨〃,尤为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