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重生之大业风云 >

第96节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96节

小说: 重生之大业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水靺鞨各部出动了五千多人,加上两千隋军,袭扰高句丽东北边境,毕竟只是一支偏师,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

    八月中,李密占据了新城靠近辽东郡的一部分地方,但是月底,高句丽派出两万援军,反将隋军逐出。

    九月初,右骁卫大将军薛世雄领所部四万由北京开抵辽东郡,而阿史那大奈的一万突厥精锐骑兵、李密从室韦征集的五千士兵,也开抵前线。

    新城,大体上就是“比较大的城市”………辽宁铁岭一带,哥勿,则在吉林通化一带。从地形上来说,新城一带更适合隋军的大兵团运动,而新城,也无法和内地的坚固城池相比。

    九月初十日,薛世雄的右骁卫在铁力部和契丹军的配合下,于新城以西大败拉勇主力,斩首千余,俘、降者三千,占去拉勇兵力的将近四成。十一日,李密所部和阿史那大奈的突厥骑兵在新城西南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三千。连着两次败绩,新城靺鞨内部终于人心浮动,反对拉勇的声音高涨起来。

    九月十五日,拉勇退出新城,撤往东部与高句丽接壤的山区(今长白山的西麓),薛世雄、李密等于次日进入新城安民。

    九月十七日,李密等突接哥勿急报,说是原在新城的万余高句丽军退到哥勿,于十四日与哥勿叛军、高句丽军一起,击败靺鞨联军,斩杀三千余人,各部已经溃退出哥勿,达春也已经退往渤海。

    李密当即和阿史那大奈领兵支援哥勿,留薛世雄领所部与铁力、契丹、奚、霫等部继续讨伐拉勇。

    十九日,薛世雄领兵出发,攻击拉勇。

    问题是,东北的这些“夷族”,对李密的帐是买的,当年对韦云起的帐也是买的………韦云起厉害呀,契丹人说起他的名字都发抖,可是对于初来乍到、从来没有打过交道的薛世雄,可就没有那么买账了。而薛世雄,统领军纪严明的“中央军”………禁军惯了,对于这些自由散漫的“夷族”,却没有什么经验。

    东哥正忙着把外甥拉成从牢里放出来,扶上新城部首领的宝座。

    在薛世雄看来,有没有这些“垃圾”部队助战根本无关紧要,自己有三万精锐(不包括一万后勤),而据可靠情报,拉勇只有大约七千残兵败将,助战的高句丽人,也不到两万。

    三万新胜的精锐对两万多初败的残兵,绰绰有余。

    然而薛世雄太过自信了,在山地作战,兵力也许并不能决定一切。

    二十一日,隋军中伏于太白山(即今长白山)中,薛世雄领兵力战,无奈敌军已经占据了地利。

    看着自己的部下一个个倒下,老将军须发怒张!

    进攻!

    其实以隋军在兵力上的优势,如果拼死想一个方向突围,还是有把握的。

    可是薛世雄已经被仇恨蒙蔽了,他策马驰突,倒也斩杀了不少敌军,可是身边的将士却也越来越少。

    属下右骁卫将军史祥、皇甫无逸劝薛世雄领兵突围,薛世雄不从:“我统兵数十年,大小上百战,今竟至此,不能斩拉勇渠首,何颜见皇上?汝辈可自去!”

    他这样说,别人还有什么话好讲?再说就成怕死鬼了。

    乱军中,薛世雄终于寻见了拉勇,当即策马上前,欲取拉勇的项上人头。

    可是拉勇不过二十多岁,又是有名的虎将,而薛世雄虽然身经百战,毕竟已经是五六十岁的人了。

    几个回合之后,薛世雄被斩落马下。

    另外一个老将军史祥也苦战不支,被敌军射中,以身殉国,最后,还是年轻一些的皇甫无逸领着余部逃出,退守新城。

    这一战,隋军折损近两万精锐,更损了两员大将。

    虽然拉勇和高句丽的联军也损失了六七千人马,但拉勇还是打算乘胜收复新城。

    但是这一次,他没有得逞,因为新城毕竟还有两万多隋军,到了开阔的平地,隋军的弓弩还是占优势的。何况,新城毕竟还有契丹、奚、霫等部近万人马,还有一千对拉勇有刻骨仇恨的曲达氏,而东哥当然也不想拉勇再回来抢走外甥的位子。

    结果,拉勇和高句丽军损失了三千多人马,退回东部山区。

第一百六十一章 对高句丽的报复
    九月二十四日,在哥勿前线的李密得到了右骁卫惨败,薛世雄、史祥阵亡的消息。

    就在要不要回师新城的争论还在进行的时候,第二个消息又传来了:拉勇攻新城不克,败退。

    拉勇败退固然是好消息,但更让李密安慰的,是新城部的百姓,大都站在了隋这边,至少是没有几个支持拉勇的。

    李密决定,暂不回师,先打败哥勿的达木耳再说。

    李密已经整顿了靺鞨军,使得他们可以协调一致而不是一盘散沙。加上隋军、突厥军、室韦军,已经在兵力上大大超过哥勿的敌军。

    同时,李密已经请示朝廷,封达春哥勿都督,拉成新城都督。

    因为拉成年幼,以其族叔(拉洛的堂弟)拉野、曲达氏首领,二夫人的哥哥曲达平、铁力特使,三夫人的堂兄的忽而三人共同辅助。新城组织起包括曲达氏在内的新军五千余人,东哥又从铁力增调千人支援自己的外甥。

    至于右骁卫残部,则调回了辽西休整。

    东北已经到了冬天。

    而此时的高句丽,却无暇北顾了。

    南方,黄海等地的隋军八千、新罗军两万、百济军两万展开了“冬季攻势”。

    相比起北方,南线还是秋高气爽的时节。

    百济、新罗都还有相当的一部分国土被高句丽占领着,收复失地,对两国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高句丽不得不向南线派遣了六万主力,加上还有两万人被黑水牵制,北线一时无兵可援。

    而隋军却调来一支主力军………阿史那叱吉的儿子、诚顺可汗阿史那达。

    阿史那叱吉是让高句丽杀的。

    按照大隋的行事风格,阿史那叱吉如果被抓,基本上也就是个囚禁,如果是归顺,多半还会给予优待,赏个有名无实的爵位软禁起来,无论如何,也不至于掉脑袋啊!

    阿史那达主动请缨,朝廷很快就答应了,只是因为路远,阿史那达的七千骑兵,到十月才到了新城。

    而没有过几天,归义可汗阿史那钵苾奉旨领部众七千抵哥勿。

    可以打了!

    十月初九,李密等发起对达木耳的攻击,十五日,克哥勿城,达木耳………高句丽军损失六千余人,也退入山中,与拉勇等合兵。

    接下来,该对叛军最后一击了。

    李密却不这么想。

    隋军主力和拉成、达春所部,封锁进山道路,不使一粒粮食、一件寒衣入山。

    突厥、室韦、靺鞨、契丹等部及部分隋军,由南北两路攻入高句丽境内,不攻坚城,只掠村庄,断绝高句丽支援山中叛军的途径。

    抢劫,是这些少数民族军队最擅长,也是最乐于做的。

    所谓“知人善任”嘛。

    另一方面,发动“政治攻势”,让新城、哥勿的老百姓劝山中叛军投诚。

    十一月,山中数万高句丽军杀出。

    山中没有粮,大冬天的,连兔子都不好打,再呆下去,数万大军不是冻死,也得饿死。

    再说,现在敌人是在自己的家乡烧杀抢掠,作为高句丽的军人,怎么可以无动于衷?

    早知道你迟早得下山!

    各路军马都得到指示:高句丽军出来,不要硬拼,沿路伏击,零敲碎打,让他们出去的可以,回来的不行。

    李密已经摆下了口袋。

    三千隋军步兵,一万突厥铁骑。

    将近五万的高句丽军“很顺利”地突出了包围,虽然路上损失了千把人,但主力还在。

    看来,敌军太分散了,给了高句丽军轻易突围的机会。

    接下来,想找敌人“复仇”?当然,不过弟兄们已经饿了好几天了,先得找个地方填饱肚子!

    附近的村子已经没有人了,东西已经被抢光了,人也跑光了。

    于是大家伙向最近的一座城市开拔。

    那还有六十里嘞,大家伙快点走吧!天黑就不好走了。

    更何况,这六十里还是山路呢!

    当行进出二十多里,高句丽军发觉不大对头了………附近的山丘上,似乎有什么人在跑动,而雪地里也有许多足迹。

    李密的口袋。

    严格算,这不能算是口袋,或者说,是有漏洞的口袋。

    隋军只是占据了路旁的几个山丘,人数似乎也不是很多。

    高句丽军决定攻击………杀开一条血路,这些隋军看来只不过是打阻击的。

    五万对三千,高句丽军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

    隋军的优势,是地利。

    更重要的,是强弩。

    在雪地里向山坡上仰攻,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情,更可怕的,是从山上射下的漫天箭雨。

    一个时辰下来,高句丽军已经损失了六七千人,可百余米高的山头,却似乎依旧遥不可及。

    不能再纠缠了!冲过去,不管山上的敌人了,道路毕竟还在,隋军虽然可以射死不少高句丽军,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可以冲出去的。

    高句丽军放弃攻山,数万人拼死向外冲。

    队形乱了!

    要的就是队形散乱,步兵如果结阵,骑兵还是比较头痛的,突厥骑兵,毕竟只有一万。

    但散乱无组织的步兵,只能任骑兵宰割。

    高句丽军原本也有不少骑兵,可是当初退入山地,不少战马被遗弃了,困在山里没有食物,又有不少被宰杀了充饥,此时的高句丽军,几乎全是步兵。

    天黑的时候,旷野终于恢复了宁静。

    高句丽军阵亡一万七千,被俘和投降近两万,只有一万人左右突围了出去,四散而逃。

    十一月初九,高句丽大捷。

    第二天天明,数千高句丽败军到了高句丽那座边城的城门前。

    守城的高句丽军不肯开门,惹得城外的高句丽军破口大骂:“敌军就要来了,你们再不开门,我们就攻城。”

    战战兢兢的守城长官终于还是开了城,两边要是真的火并起来,不论谁胜谁输,自己都吃罪不起。

    败军进了城,突然夺取城门,对城中不到一千的守军大开杀戒。

    这些败军,却是隋军假冒的。

    十一月十二日,李密退兵至边境,仍然对拉勇和达木耳所藏身的山地封锁包围。

    在高句丽抓回的俘虏,有五万余人,其中大户数十户近千口,由隋军迁入内地安置,其他分赏参战诸军,不论突厥、契丹、奚、霫,还是靺鞨、室韦、黑水,包括新城、哥勿,大家依据出力大小,见者有份,至于财物、牲畜,更是谁抢的归谁。

    此时,经过“政治攻势”,更重要的是山中缺衣少粮,饥寒交迫,拉勇和达木耳的部下,三五成群下山投诚,有数千人之多,到十一月底,山中只有三千多叛军。

    有将领要求入山搜剿,李密概不应允。

    近十万大军云集,日子久了,军粮自然成了问题,一方面自各部调运,一方面,李密隔三差五派突厥骑兵或者契丹人到高句丽境内“征粮”。此时,高句丽正忙于南线作战,北线主力又损失数万,除了坚守辽东(襄平)等一些较大的城池,其余的只好都退到鸭绿江对岸,高句丽境内数百里,几成无人之境。

第一百六十二章  立储之议
    这一年,天下称得上是风调雨顺,各地粮食都得到了丰收。

    有句老话,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丰年,却会出现谷贱伤农的事情,毕竟,很多百姓家里有了余粮,除去储存,都会拿一些销售,换取油盐等一些生活用品。

    八月,粮价由往年的一石七八百钱,跌至一石四五百钱。

    但是到了九月,市面上的粮价回升,江南粮价,一石六百钱,越北则越见价高,河北、北京,有一石七百钱,已与寻常年景相近。

    官府大量收购粮食,一方面,稳定粮价,保障来年百姓种粮的积极性;一方面,朝廷已经在着手准备来年在东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粮食正通过运河运往北京,再雇役运往辽西。河北、北京因为邻近辽西,转运便利,官府收购更多,粮价自然高些。

    十月,朝中有官员上书,请求早日册立皇储。

    起先,我并不为意,这几年,立储之议,屡有提起,都被我推搪过去。

    但是这一次,却似乎大不相同。

    三天后,数十名大臣上书,倡议立储,其中不乏杨义臣、魏征这样一些重臣。

    十月初十,大朝。

    尚书右仆射萧瑀第一个站出来:“皇上,臣有本奏。”

    “爱卿且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