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万芳-出卖 >

第1节

万芳-出卖-第1节

小说: 万芳-出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面试应聘以外,我从来没有写过简历,而我是一个从来没有正式工作过的人,所以这种写简历的机会对我来说是少之又少,在这里,我就简单地说一下对我的生活影响较深的几件事吧,套句俗话就是:我是怎样走上文学创作这条道路的。 

  先声明一下,下面所说的时间都是大概的时间,可能不太准确,但也不会差得太多。 

  
  小学四年级我读了我这一生第一部大部头的书——《安娜·卡列尼那》,说实话,我没看懂,而且不明白安娜最后为什么要去死。这本书给我的唯一印象就是:安娜是个坏女人。但从那以后,我爱上了读书。 

  值得一提的是,那年我还看了《红楼梦》。 

  初中二年级我的两位老师分别向我推荐两本书,15岁的我第一次面临选择。 

  政治老师向我推荐马克思的《资本论》,美术老师向我推荐弗洛依德的心理著作,包括《梦的解析》、《爱情心理学》和《少女杜拉的烦恼》,当时统称为“性学三篇”,还属于内部参考读物。 

  通过分别研读它们的第一、二、三页后,我选择了后者。 

  那位美术老师从此也成我了指引者和领路人,他就是给我这本书写序的张进,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一个品德高尚的好人,我永远的良师益友(说这话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是在高攀)。 

  高中三年级报考中央戏剧学院。 

  张老师因为看过我写给男同学的“情书”而认为我有写作的才华,他极力主张我报考中戏的戏剧文学系,说实话,我很怀疑我有这个能力。 

  我的专业课竟稀里糊涂地通过了,文化课却把我刷了下来。这一点都不奇怪,高中这三年我所时间都花在“谈恋爱”和思考“哲学问题”上了。 

  这期间我读了许多书,印象最深的是欧文斯通写的梵高传《渴望生活》和罗丹的谈艺录《罗丹艺术论》,读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很感动,哭了。 

  高中毕业后——1996年7月这是我一生中光阴最为虚度的一个时期,但它却给我了更加丰富的经历和感受,这期间我为自己设计并实施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方案,但基本上都失败了,有的即使成功了,也让我感到非常地没意义。 

  感情生活上受到了一次严重的伤害,彻底告别了少女般的纯情时代(不是性意义上的)。 

  好在这期间我一直没有放弃阅读,我读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书,我想,这是我没有彻底堕落的最主要的原因。 

  1996年7月,和张老师及他的一些学生、朋友一起去障石岩。这十几天的生活使我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当然这离不开平时量的积累。那时我已经开始写小说了,但从那次以后,我的生活和写作就进入了一种自觉的状态,虽然以后还有不少次的波动与反复,但我已经从一种蒙昧的生活中解脱了出来,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活着的人,一个自由的女人。 

  2000年,第一本小说集《我是谁的谁是谁》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尔后,此书由盗版书商冠以棉棉的名字四处盗卖,使我不仅蒙受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乃至心灵遭受极大伤害,因此,曾发誓从此放弃写作。 

  但写作是我的至爱,在商场上闯荡了一段时间,突然意识到必须回到我的写作上来…… 

  现在,我除写作中短篇之外,还写作长篇,甚至还有成立一个万芳工作室的打算…… 


万芳自我描述


 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个浅薄的人,缺乏深刻,在生活中、在写作中都是如此。为此我曾深切地自责并痛恨自己,并竭尽全力地想要改变,但过于感性的我,却怎么努力也无法到达理性思维与写作的巅峰。 

  我是个女人,而且永远都是那么地敏感、脆弱、善变;喜欢梦想却又耽于现实,追求自我完善却又拒绝崇高,并且无时不刻地渴望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满足;感情用事,爱人唯  
亲,趋友附朋,再加上从来都是用心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用头脑……哎,浅薄至斯者,舍我其谁哉! 

  好在我看清了这个事实,所以我就对自己说,还是做回你自己吧。思维虽然是一种乐趣,深刻固然也是一种高度,但凡事过于牵强,就难免附会。最近我决定,还是不深了吧。 

  渐渐地,我发现,虽然我失去了深刻,但我也因此而获得了轻松。 

  生活 

  生活对我来说,就是读书、写作、朋友,偶尔还会有爱情,但爱情是奢侈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得到。 

  我最赞同的关于生活的诠释是——生下来,活下去。在能活下去的基础上,我希望能活得好一点儿,再好一点儿,更好一点儿,所以我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和朋友在一起,也喜欢爱情! 

  “像女人的头发一样地纷乱”,是陈染书中的一句话,我把它用在这里,是因为它最能贴切地描绘女人的生活,起码是我这种女人的生活。 

  生活中会有许多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生活不会想你想像地那么一帆风顺,井井有条,它的确就象女人的满头长发一样,纷纷乱乱,但我却喜欢这种飘逸有致、仪态万千的纷乱;我讨厌井井有条,我讨厌雷同,我讨厌凡事都要按一定的规矩发生、发展和结束,就象我从小就讨厌梳短发一样,虽然那样看起来整齐、更利落。 

  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但对我来说,它就是读书、写作、朋友,偶尔还会有爱情! 

  写作 

  孤灯,青卷,寂夜,香烟……我的每一天几乎都是这样地开始,然后,又这样地结束。 

  有人说:“写作使我们更加健康。”我却觉得,写作使我更加完整,虽然它就象我的生活一样,毫无理由,也毫无目的,但它却那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且无时不在。 

  “我写故我在”,即使要为此忍受清贫、忍受寂寞,但终此一生,我无怨无悔。


清醒的出卖


可以这么说,《出卖》是一本好看的小说。 

  好看,是容易读,不必在阅读之前做深呼吸,无须在掩卷后揣测作者究竟写了啥谁和谁到底什么关系结尾为啥我就看不懂了呢?当然,这是一些新锐小说家的特点:文字凄迷晦  
涩,情节飘忽不定,结束就像没结束……但是同样生于70年代的万芳绝对没这毛病,在持续不断地写作中她终于发现,自己失去了深刻,却获得了轻松。是啊,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深刻,擅长以小见大擅长管中窥豹,70年代的青年不必为赋新辞强说愁吧,我欣赏万芳的态度,因为这其实是一种诚实与严肃的写作态度。 

  好看,是有戏剧性有冲突,如果片商看到这个故事应该会动心的,如果再能拍成电视剧就赶上《来来往往》啦。池莉写中年危机有一套,万芳说青年状态也有一套。这些青年是就要或者已经滑向边缘的一群,在社会中无目的地沉浮,耳畔时常唱起的童谣却迫使他们回味曾有的童贞直面自己的迷茫正视不断的出卖。很多人都在写这一代青年的状态,卫慧啊棉棉啦,她们大多只给你看这个状态:一个浮华城市一些迷幻音乐一群漫无目的游弋于黑夜的人群,还有几个老外。可是她们都没告诉你为什么?为什么这群人会这样要那样,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朝九晚五好好上班?仿佛这代人生来如此。万芳的野心要大些,至少她想到了要给清醒的出卖一个解释:陈心茗出卖身体是为了不受牵制的自由写作,蓉蓉宛如传奇的苦痛经历给了她出卖灵魂的一切理由,梦妍遭遇的第一个男人给她以后的人生交易定下基调……不能说谁做的更有价值,但是万芳至少做了她们没做的。 

  在这个故事里,几个女人各有特色,几个男人也写得真不错,他们不是文青愤青摇滚青年,他们是实实在在以各种方式求财求色求情的男人,是以非正常方式生活的正常真实的男人,这一点万芳的把握很到位,你看了就知道了,男人应该这个样子,而不是她们写得那个样子。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万芳虽然是70年代人,却已经以60年代人的成熟来捕捉生活的实在了,告别了校园情结浪漫理想,远离了没来由的迷惘和不知所措的困顿,她已经看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她想抓住它并给它一个解释。其实,《出卖》是一本适合各个年龄层阅读的小说,千万别被它的外表吓着了。 

  好看,还因为万芳的文字干净对话有趣,如果是北京人读起来就更有意思了,“现在的女人都是捏着半拉装紧”,“那你请我吃饭,我请你上床”……《出卖》有一个非常好的开头,不信你瞧: 

  安伟要和陈心茗结婚的时候,梦妍对他说:“安伟,陈心茗是只鸡,你怎么要娶只鸡当老婆?” 

  短短一句,就立刻抓住你,还点出三个人物关系。你接着读下去,下面一连串的场景都处理地很老辣,一段对话一个眼风人物个性就跃然纸上了。 

  写成这样,万芳挺不容易的,1996年开始写作,2000年她的第一本小说集《我是谁的谁是谁》刚刚上架一个月就因未名原因在北京地区全面禁售,她不得不在拮据的生活中坚持每天直到凌晨三点的写作,直到现在。不过,她始终保有了尊贵的自由。 

  “自由有什么用呢,我永远也回答不出这个问题。我想,对于有些女人来说,它的‘用处’绝对不会大过一份能糊口但毫无兴趣自然也就毫无成绩的工作、一个对她有着一纸婚约的责任却不爱她的丈夫、一个看似美满但并不幸福的家、或者一次例行公事的毫无激情与温暖可言的黑暗中的性生活……如果‘有用’真的仅仅就意味着这些的话,那我要说,我宁愿生活在‘无用’之中。如果工作使我变成了一部忙忙碌碌的机器而失去了思想,那我要说,去他(妈)的工作; 

  如果爱情使我变成了一个衰衰怨怨的囚徒而失去了自我,那我要说,去他(妈)的爱情;如果金钱使我变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奴隶而失去了尊严,那我要说,去他(妈)的金钱;如果婚姻使我变成了一个卿卿我我的玩偶而失去了自由,那我要说,去他(妈)的婚姻;如果性爱使我变成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工具而失去了激情,那我要说,去他(妈)的男人还有你那自以为是的生殖器。”这是万芳的宣言,激烈爽利有些女权。再读读《出卖》后面万芳写的《北京,凌晨三点》,你会发现一个其实不那么女权但固守自己理想的女人,她的理想是什么呢?她只想有钱吃饭、穿衣、抽烟、喝酒,但最主要的还是能够安下心来在图书馆里读书、在不大的房间里写作、有新的作品问世,然后在游戏于男人中间,与女人交谈私语,在游戏中寻找自己的归宿。 

  当你走进书店,看到那本红与黑(是巧合还是暗合呢,于连难道不是卖了自己换了别的吗)拼色封面的书,你就会遇见一个清醒的作者一本好看的小说和几颗赤裸的心。 

                      2002…5…15上午11:00 

万芳和她的《出卖》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生活每天在形形色色的交易中推进,懒散而又是毫不迟疑地向着时空的深处走去。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形形色色的交易中零星地出卖着,自己或他人,肉体或灵魂,不由自主也是无可闪躲地在出卖中走过昨天。生活本身就是交易,人生正是在这一次次出卖中一层层蜕变着,直到脱胎换骨,直到面目全非——这就是青年女作家万芳在她的最新力作《出卖》中,向我们展示的人生真面。 

  
  在万芳的《出卖》中,一切出卖都是真实地、自然地,正如生活本身流水般行进着:作家陈心茗在孤寂与喧嚣的矛盾与混乱中,自觉不自觉地经历着为金钱出卖肉体和为情感出卖肉体以及被自己最相信的人所出卖,最终拒绝游戏的她尝试以一种新的方式生存;商人蓉蓉人生的每一步都在出卖与被出卖的旋涡中挣扎,早已谙熟个中三味的她企图掌控这失控的世界,终因心力不逮而失去最珍贵的友谊;高干子女梦妍处处以“买家”面目出现,进行着权力、金钱与肉体的交易,在收买到婚姻的同时也出卖了自己曾经美好的情操与回忆;老于世故的林秋天视出卖自己与他人为救命稻草,看透世事的她最终没能为自己卖个好价钱;为爱而沦落风尘的王岚着墨不多却令人难忘,尝尽出卖与被出卖滋味的她最终选择毁灭自己与他人作为人生的结局…… 

  抛开小说《出卖》中作为陪衬符号而出现的男性李翰尘、安伟、林子杰不说,当然他们也都刻画得行色各异、颇具张力,也都在自己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