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暴君传奇-第3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隋文帝杨坚呵呵一笑道:“这个多亏了广儿提醒。确实应该如此,朕明日便在朝会论一论,早些发诏取消了便是。”跟着疑惑地道:“此事虽也对头,却跟文治有什么关系?”
杨广嘿嘿笑道:“此事乃是刚好想起,顺便一提罢了。关于文治之事还未开始说呢!”隋文帝夫妇均绝倒,萧玉儿在旁也听得有些好笑。
只听得杨广续道:“文治之事,绝非一朝一夕便可见效,须以一代一代人不懈努力,方能有所成就。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便是这个道理。”
“但中原诸地百年来饱经战乱,短期之内要做些事情恢复文治,促进文治,却也并非无可作为。以儿臣之见,眼下可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个方面小一些,第二个方面却十分重要,若是做得好,足以奠定千秋万代之业。”
隋文帝夫妇听他说得这般大,都郑重了起来。隋文帝杨坚点了点头道:“你且继续说!”
杨广笑道:“第一件事情便是收拢书籍。如今,官府收藏的典籍屡经丧乱,大多散失民间。前周朝廷收集的典籍,据儿臣了解,仅有一万多卷。平定北齐时所得到的典籍,除去重复的以外,只增加了五千卷。大规模汇集典籍,理当在圣明之世。恢复文治,此事十分重要。岂可使典籍长期流落私家,不归官府朝廷所有!因此,儿臣以为,必须借助朝廷的威令,迫令献书,并给予献书者一定的赏赐。这样,则各种典籍一定会汇集官府,国家书库就会收藏丰富。”
原来杨广忽然想起来长安前,自己曾对胡润泉的师爷廖鑫品许诺,要出金收集民间书籍,与其自己来做,不如通过隋文帝在全国实行,便将此事夹杂在建议当中,当作其中一件说了出来。
第五十四章 促进文治
*******************************************************
晚上争取再发一章。同时强烈地呼唤收藏与票票……
*******************************************************
隋文帝杨坚眼前一亮,知道这一着看起来力度很大,其实朝廷花费不多,却对促进文治十分有益,尤其能显示朝廷对文治之重视,令天下读书人归心于朝廷,非常划算。他自篡周登基以来,一直千方百计想令天下各方归心,比如佛教一事便是如此。当时佛教兴盛,各地寺院众多,占据大量土地人口,对朝廷管制造成不小麻烦,因此北周期间曾大张旗鼓地“禁佛”,严厉压制佛教发展。但隋文帝登基之后,便取消了“禁佛”令,这固然跟他和独孤皇后都信奉佛教有关,但更重要的便是想借此获得信佛之人的支持。
此时听到杨广提了这么好一个想法,隋文帝杨坚龙心大悦,连声叫好,道:“广儿这一着极妙,朕明日便下诏在全国各地购求散逸书籍,每献书一卷,赏缣一匹。如此一来,各种典籍定能大量汇集,而天下读书人亦会得益匪浅。好!”
杨广笑道:“这其实还只是第一步,待各类书籍收集之后,便可借助儿臣在并州晋商坊活字印刷之力——活字印刷成本较低,速度又快,可以将数量稀少的书籍大量印刷,发放各处书坊出售。朝廷亦可以在各地兴建图书馆,收藏各类图书,并将一些容易获得的图书对民众开放,让天下读书人免费借阅。这样一来,才能真正使这些图书发挥教化之用,逐步开发民智……”
隋文帝杨坚眼睛更亮,若是在其他大臣面前可能还要故作姿,态掩饰一下自己的喜悦之情,但在家人面前却没有这个必要,再次拍手叫好,连连点头道:“活字印刷,图书馆,好!”
独孤皇后却想得细一些,取笑杨广道:“此事很好。但广儿似乎还有帮你那并州晋商坊拉生意的意思吧?这么许多书拿去印刷,晋商坊想不做大都难了!”
杨广正色道:“母后明鉴。这自然也是儿臣考虑之事。儿臣当日在并州提固农本、兴工商、强兵马,若要兴旺工商,还须扶大一批工坊,做出些榜样来,方能带动形成风气。而且并州的技艺研究府亦是晋商坊之大股东,他日晋商坊做得大了,朝廷收的利税亦多。而且目前仅有晋商坊才有活字印刷之技术……”
“行了行了……”独孤皇后失笑道,“母后只是随口笑你一句罢了,无需这般长篇大论地辩解。此乃好事,母后亦很支持,只管放心便是。”
“兴旺工商固然能有些利税,但亦容易使人人逐利而行,使社会风气败坏,广儿还须谨慎些好。”隋文帝杨坚随口点醒了一句。杨广知道此乃事实,默默点头。古人以农为本,压制工商,其实还是有些道理在里头的。
隋文帝杨坚只是随口说说,并无与杨广探讨工商之意,接着便道:“广儿适才所言征集典籍,广为印刷,在各地兴建图书馆,这应该只是第一件事情罢?还有第二件事情却又是什么?快说来听听!”他听杨广说第一个方面乃是小事,第二个方面才是十分重要,做得好足以奠定千秋万代之业。没想到听了第一件事情便觉得十分重要,那么第二件事情又会是什么?心中已迫不及待想听个明白。
“儿臣正准备说起。”晋王杨广肃容道,“这第二件事情乃是关于人才之选拔。人才乃是朝廷之根本,治理朝政、治理地方均需要大量人才。自古以来,选才之制历经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如今实行的仍是九品中正制。这九品中正制虽然亦为朝廷选拔了士族当中的不少优秀之才,然而其世袭制度使得官宦家族势力强大,便是朝廷亦要忍让三丰。犯上作乱乃至割据分裂,弊端由此而起。”
“而且豪门世族垄断政权,平民百姓便是再有才干,也难以出仕为官,这对朝廷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同时社会阶层之分化亦十分明显,出生于官宦士族之家,便注定一生荣华富贵;若是出生于贫困之家,则注定一生困苦。很难有什么改变。”
隋文帝杨坚默默点头。这番话可谓是说到了他心坎之中。尽管他亦是豪门世族出身,并由此登上皇位。但登基之后,想法便完全不同了,对那些豪门世族十分忌惮,生怕有一日亦有人篡自己的位。因此想尽办法削弱豪门势力。但是这些豪门大族势力根深蒂固,岂是能随意撼动的?
他没想到晋王杨广年纪轻轻,竟然已经有这等见识,看到了这么深邃的问题,心中颇为高兴,但却怀疑杨广能提出什么有效的建议来,叹了口气道:“广儿能看到这些,颇为难得。只是豪门世族根基雄厚,却不是一时半刻便可以动摇其地位的……”
杨广笑道:“直接去撼动豪门世族的根基,非但吃力不讨好,而且必然引起反弹,弄不好四下战乱纷起。就如儿臣日前所提裁撤乡兵一般,很是困难。不过乡兵一事迫在眉睫,儿臣才狠心推进,可谓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直接撼动不易,却可以从其根本上去撼动。豪门世族之所以势力日益强大,无非是因为官位爵位世袭,其根子在九品中正制。只需废除九品中正制,换另外一种法子取士,使得好学有才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好学者则公卿之子为庶民,便可从根本上改变眼前这等局面。”
“使得好学有才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好学者则公卿之子为庶民!”隋文帝杨坚眼前又是一亮,将这句话低声反复念了几遍,语气迫切地道:“愿闻其详!”
他以皇帝和父亲的身份,说出“愿闻其详”四个字,充分显示出他对杨广这个建议的看重程度。独孤皇后和萧玉儿亦听得入神,三双眼睛定定地盯着杨广,等着杨广作下一步的详细说明。
第五十五章 设科取士
“此事说来其实无非四个字,即设科取士。”晋王杨广一字一顿地道,“由朝廷出面,分设科目进行考试,以考试成绩来判断一个人的才学,凡录取者则可以为官。如此一来,数世白身者,一登榜单,便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书理,不学无术,则无缘科场,可能沦为平民。”
“这样便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不仅可以起到抑制门阀之作用,使豪门大族势力日消,而且还能扩大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子弟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出仕为官,我大隋之统治便更加牢固。这相当于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族手里拿了出来,牢牢地握在了朝廷手中。再者,学而优则仕,亦确保了官员之能力及水平。其好处颇多……”
杨广刚说到此处,忽然听得“哐啷”一声,众人都吓了一跳。原来隋文帝杨坚越听越是激动,按奈不住站起身来,却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瓷杯。内侍赶紧过来收拾了一番。隋文帝杨坚挥手让他们赶紧撤下,道:“广儿你且慢些说,待朕理理思路再说。”
他一时消化不了这么许多东西,来回踱了几圈,理了理头绪,这才盯着晋王杨广长笑道:“好个设科取士!好啊!广儿,你当真是个天才!如此一来,天下英才尽入朕手!好啊!”
隋文帝杨坚平日苦苦思索如何削弱豪门世族,如何起尽天下之才,总难以想出有效措施,没想到这么一次闲聊当中,晋王杨广竟随口说出了“设科取士”的奇思妙想,让隋文帝杨坚顿时思路畅通,豁然开朗,多年难题在瞬间迎刃而解,教他如何不欣喜若狂?
“父皇过誉了!儿臣愧不敢当。”晋王杨广不敢表露半点得意之色,“儿臣只是考虑,朝廷乃是天下人之中心,自将集聚天下英才。若能设立科举,乃是以人文化天下之善举,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因此儿臣才斗胆说此事若做得好,足以奠定千秋万代之业。”
杨广原本未曾想过这么快向隋文帝杨坚进言科举之事,后来一想此事十分重要,早一日实行,豪门世族之力便早一日削弱,对自己今后大刀阔斧地做些事情极有帮助。科举制度虽然不尽完善,但却也拥有十分明显之优越性,由朝廷主持考试,给每一位有才干之人以参政机会,实在是一种凸现公平之竞争。后期科举制为人所诟病,只是因为所考科目日益狭窄,甚至只考经文,以八股取士,这才使科举制丧失了活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可以说是华夏社会之结构中枢,自上而下为皇权统治提供大量人才,保证了朝廷之正常运转;自下而上,科举又是一个人才流动晋升的优良渠道,一方面青云有路,一方面富贵无常,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内部之人才流动。这等制度,于大隋之强盛极有好处,早一日由隋文帝推行,今后做事便少一分阻力。
基于这等考虑,杨广便不再犹豫,将设科取士之构想向隋文帝杨坚提了出来。他相信以隋文帝杨坚的眼光,自然会看清科举制之种种好处。果然隋文帝杨坚一听之下便大喜过望。
“好!奠定千秋万代之业,此言丝毫不为过!朕决意推行设科取士!”隋文帝兴奋之极,站着都不安分,忍不住又来回踱步,心中已下定决心要按晋王杨广所言,实行设科取士,但他乃是崇尚实干之人,兴奋之余便想到了推行此事颇有些难度,犹豫道:“只是天下如此之大,此事如何推行为好呢?”
杨广应声笑道:“设科取士,可分多个层次。儿臣大致想来,可以分成四层。第一层在各郡举行,由各郡官员主持,每年一次,凡通过者可称为秀才;第二层乃是州试,每三年在各州包括京都举行,由朝廷派出正副主考官主持,凡秀才均有资格参加,通过者可称为举人。第三层乃是会试,亦是每三年一次,在州试后的下年集中在京都举行,由父皇特派正副总裁主持考试,各州举人均可参加,通过者取为贡士,得应殿试。第四层便是殿试,由父皇亲自主持,对所有贡士进行考核,按成绩优劣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如此一来,设科取士便可有条不紊,足以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皆为朝廷所用。朝廷可根据殿试名次,分授不同官职,人尽其才。”
杨广一时也设想不了太过清楚,只能按照一些记忆中的架构,结合隋时之体制,粗略描述一番。接着又道:“但儿臣认为,所设科目亦极为重要,应多设合理科目,使各类人才均能脱颖而出。粗略想来,可以设进士科、明法、明书、明算诸科,此外还可以设置武举,使骁勇将士及熟操兵法之人,亦能为朝廷所用。”
接着又将各种科目解释了一番。他一时也说不了多清楚,但已足以让隋文帝杨坚听得连连点头。隋文帝杨坚没想到杨广短短时间内,竟能设想出这么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