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f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

第48节

f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4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体方面来讲,一切众生统统本来是普贤。大经里面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既然是本来成佛,说你本来是普贤,这哪里过分?不过分。从自性性德上说,给诸位说,我给你讲你本来是观音,你本来是地藏,这个话一点不过分。你自性里头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一切诸佛菩萨的形相、名号,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圆满具足,丝毫不欠缺;从理上讲的,从心性上讲的,我们都是。然后你就要明白,本来是,现在不是,你要去找这个原因,现在为什么不是?本来你是神通广大的普贤菩萨,现在变成可怜的凡夫,我们找原因,原因找出来之后,把原因消除掉,我们自性普贤不就现前了吗?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讲得好,他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以他这句话的原则来说,自性普贤本有,自性众生本无。本有,我们当然可以证得;换句话说,我们成为普贤菩萨就有可能,这不是假的。烦恼的众生,自性里头本来无;本来无,当然可以断掉。於是我们断恶修善得到理论的依据,超凡入圣是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诸佛菩萨有,有这个理论依据,我们凡夫也有这个理论依据,这个道理凡圣没有差别。只要我们认真、发愤、回头、觉悟,怎么不能成普贤菩萨?普贤第一个解释,我们听了很欢喜,给我们修行证果带来无比的信心,因为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
  清凉第二个解释,就是我们要用功从哪里下手。第二个解释是「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这是就诸位普贤来说。诸位,从初发心一直到十地菩萨,到法云地,五十个位次,我们今天发心就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不是假的,也是真的。可是自己不要太显得骄傲,我是普贤菩萨,那就完了,你完全迷惑颠倒,你在这里听经把意思全听错了,哪有个傲慢的普贤菩萨?没有。所以这四个字要记住,「曲济无遗」,曲是委曲婉转,济是救济,我们现在有难,我们现在有什么难?我们有烦恼、我们有妄想、我们有执著,这个麻烦大了,这就是灾难。一定要委曲求全,要委曲去修学,学什么?学佛、学菩萨,学诸佛菩萨的发心,学诸佛菩萨的修行。修行,学他的生活,学他处事待人接物,从哪里学?经典上学,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处事的道理,都在这部经上。这个经上讲的什么人生活、工作、处事待人的道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存的是什么心?用什么样的态度处事待人接物?他的心跟我们的心不一样,他的行跟我们的行也不一样。我们是轮回心,造的是轮回业;人家是菩提心,修的是菩萨行。我们如何转轮回心为菩萨心,转我们轮回业为菩萨业,这就是曲济无遗。前面讲过大菩萨的四种大,要记住,四种大里有时大,长时间的修学,这不是短时间,决定不退转。从初信位逐渐向上提升,升到法云地,这是五十个阶级。好像念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要念到五十年级,这才叫邻极亚圣。这不是大圣,大圣是佛。亚圣是谁?等觉的普贤菩萨,等觉普贤菩萨称为亚圣。法云地的菩萨跟他就很接近,做邻居。在这五十个阶位当中,我们都要虚心学习。
  一一行全是普贤行。一一行里面我们很难抓住纲领,修学就不方便。普贤菩萨非常慈悲,将无量无边行法(就是修行的方法)归纳为十大类,十条纲领,你好记、你好掌握住。这十大纲领就是本经著名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条里面无量无边的行法(修行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与这十个纲领相应,你就真的修普贤行。真正修普贤行,你现在就是普贤菩萨。
  我们今天在此地开这个法会,与大家共同修学,实在讲真正的目的不仅是希望同修们转凡入圣,真正是希望同修们转轮回心为菩提心,转轮回业为普贤菩萨事业,这个法会才真正殊胜到极处,必定感动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不仅保佑新加坡这个地区,保佑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消灾免难,真干就真有效应。虽有效应,不要居功,「众生的灾难,我救他们的,我度的」。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还能救别人?那个心就不是普贤心,普贤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天天在做、念念在做、时时刻刻在做,绝不著相,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决定不居功。我这样做,应当这样做,众生得福我欢喜,一句话不要说。佛在经上教给我们,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十大愿王要细说就是全部的《华严经》,单说这十条大意,我们在《无量寿经》「德遵普贤」这段经文里面给大家详细介绍过,我们明白之后要真干。从哪里转起?从改心转起。没有接触这个经典,我们起心动念还都为自己,还有个自己;学这部经之后,从今而后把为自己这个念头断掉,决定没有。转成什么?转成为众生,我们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为众生,不是为我,没有我。我今天吃饭为一切众生吃饭,穿衣为一切众生穿衣,没有自己,这个身是帮助一切众生做事的工具,你要维护这个工具;要是为自己,不需要这个身,身没有用处。所以这个身在这个世间是为佛工作,为佛法工作、为一切众生工作,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世间人为谁活?为我自己活、为儿女活、为家亲眷属活,他为谁活?普贤菩萨示现的身,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生活,这个念头一转就与普贤菩萨相应。心转了,习气还没舍掉,慢慢来,这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慢慢断习气,到登地的时候大概习气差不多快断尽。长时间的修学,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念念与十大愿王相应。这十愿,一愿里面就含摄一切愿,不是每一愿独立的,愿愿是连锁,愿愿是交融,融摄。任何一愿里面都圆满具足一切愿,任何一行里面也圆满具足一切行门,我们要这样修行就对了,这个修行方法是所有菩萨行里面最殊胜的,真正的成佛之道。这是第二种说法。
  第三个说法,「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这讲法是专指等觉普贤,我们又称当位普贤。在《华严经》里面,帮助毗卢遮那佛教化这些菩萨,这位普贤菩萨是等觉的普贤菩萨。德周法界,「德」简单的讲就是十愿,愿里面有行,有十行,十行是十波罗蜜;十愿跟十行是交叉,也是圆融含摄。每一愿里面具足一切愿、一切行,每一行里面也具足一切行、一切愿,所以才德周法界。至顺调善,至是到极处,到顶头;顺是随顺法性,与法性没有丝毫的违背。在我们这个经里面,经题上讲「大方广」,大是性体,方是性之相,广是性之作用,所有一切的行愿都与大方广体相用相应而不相违,这叫至顺。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我们起心动念就不顺,何以故?佛在经上常讲「真心离念」,你还有个念头,不相应。你从今天之后什么念头都没有,把所有念头断掉,相不相应?不相应。为什么不相应?无想定,你搞到四禅无想天去,完全搞错。这怎么办?起念头,不对;不起念头,又不对,怎么办?
  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对。给你说个老实话,有念跟无念是一,就对了,这个事情可难,好不好懂?真不好懂。念即无念,无念即念,这就对了,这个念叫正念。落在一边都叫邪念,有念是邪念,无念也是邪念;有念落在妄想,无念落在无明。我们凡夫是很可怜,起心动念不是落在妄想,就是落在无明,总没有办法像菩萨们一样。菩萨有定有慧,他保持得很稳,他行中道,所以一帆风顺,永远没有障碍。这是佛比喻从前行船一样,从前帆船,两岸就是二边,有无二边;有边错了,无那边也错了。河流不是一个直的,弯弯曲曲,你总是撞上滩岸,你就行不通。如何能永远保持在两岸当中,那就要定要慧;保持在两岸当中这叫中道,那就是菩萨所行。所以要懂得什么叫念而无念,我们粗说,细说没法子说,真的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够粗说,诸位慢慢去体会,好在我们现在在初学。
  念念利益众生,这是有念;决定没有一念念自己,这是无念。利益众生,也利益自己,那就错了;利益自己,我附带也利益众生,这都不是中道。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开始学,离念意思很深很深,其深无底,初学就从这里下手。我们有念,念佛法、念众生;无念,没有念自己,不念自己的一切享受,不念自己一切的生死,这样才行。一切受用、生死都舍掉,这个念就清净,这叫无念。念佛法、念众生,就与法性有一点相应,一切众生、一切世界是法性变现出来,不是别的。《般若经》里面所谓「三轮体空」,与这个有一些相应。说老实话,不能讲完全相应,可以说多分相应,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修布施、修供养、修十大愿王、修十波罗蜜,不著相。譬如布施,不著我相,不要想我布施、我做了多少好事,也不能想到对方那些人接受我的布施,他得到我多少好处,你就是有我相、有人相,还不忘我布施多少钱财、多少物品,你统统都著相。佛叫我们修清净布施,不著我相、也不著接受的人相,也把布施这些物品忘得干干净净,不要执著。自己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清净平等心就生智慧、就生正觉,这样就相应,这才是真正二边不住,与诸佛菩萨同一中道。这是普贤菩萨名号第三个解释。
  名字里面还有一个「调」,还有一个「善」,至顺调善,说明他的善达到究竟圆满,极小的善行都遍虚空法界,德周法界。纯善无恶,身语意三业没有丝毫的造作,自自然然与性德相应,至顺。中国古时候孔老夫子说,他说他自己修养的功夫,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有一点像至顺调善的味道。夫子是示现人道,在人道里面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样样都能够称心如意而又合乎规矩,我们今天讲合情、合理、合法。随心所欲,自然能够合情、合理、合法,这个很了不起,这是真学问、真智慧,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人道里面我们说至顺调善,可以了。普贤菩萨是在等觉位,圆教等觉位比夫子这个境界不知道要高多少倍,那不能比。我们从比喻体会这个意思,这是当位的普贤。
  第四个解释,「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这是讲果后普贤,果是成佛,菩萨成了佛之后。有同修问:为什么要成佛?成了佛以后干什么?成了佛之后,尽虚空遍法界行菩萨道,这叫倒驾慈航,真正乘愿再来。乘愿再来这四个字的意思也是无尽的深广。成了佛之后,再回头以菩萨身,菩萨身就是种种身,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无论他现什么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无论现什么身都是菩萨身。观音菩萨示现童男、童女,那也是观音菩萨;示现比丘、比丘尼,他也是观音菩萨;示现居士、长者,还是观音菩萨;无论示现什么样的身统统是菩萨。於是我们晓得,诸佛菩萨也遍满虚空法界,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
  果是讲果报,果报达到极处,这叫普。不舍因门,因是菩萨,从初发心到修行证果,换句话说,普贤菩萨成佛之后,他教化众生的对象圆满了,不但十法界的众生他统统要度,连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位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法云地的菩萨,果后的普贤菩萨也要度他们,也要帮助他们。成佛之后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有情众生有感,佛菩萨就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诸位听到这些话不要害怕,成佛之后事情这么多,算了,还是不要成佛。一天到晚不是太忙了吗?忙得不亦乐乎,那不累死了吗?我们凡夫听到这个真的害怕,你不晓得佛菩萨的境界,在这个时候与十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不会累;你也不会觉得很忙,也不会觉得很累,为什么?自然的感应。众生有心感,佛菩萨无心应。因为无心,所以他才无所不应,有心就做不到。有心顶多你能应付一个人、二个人,你不能应付尽虚空遍法界;无心感应。无心为什么能感应?这是性德,自性本能如是。所以具足无量的智慧,同时能变化无量的身形,自自然然变化,不需要通过思考,没有思考。尽虚空遍法界应化、度化众生,绝对没有疲倦,绝对不会有辛苦。如果你觉得还有疲倦、还有辛苦,那是什么?「我工作很多,我到处要去奔波,去教化众生」,那是凡夫心,那不是佛心。为什么?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菩萨永断妄想分别执著,他怎么会起心动念?无心而应,我们知道这个才叫得大自在。
  就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来说,我们觉得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辛苦,每天不是讲两个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