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科幻 电子书 > 位面商人之强国梦 >

第106节

位面商人之强国梦-第106节

小说: 位面商人之强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家领导阶层难道就看不出来这样的弊端吗?”王凡觉得他们既然可以登上一个国家的顶峰,就不可能是真傻,他们也许有时候故意装傻,但是绝不可能是真无知,毕竟过去能登上高位的多是精英阶层,他们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享用最好的资源,拥有最开阔的眼界。

    “这个我知道。”刘少qi接话道,“我曾经研究过一段时间,发现当初学习理工科面临着内困外焦两重困难,一方面是国内这方面的老师太少,如果你真想学一点实用的先进技术,就只能到国外去留学。而且在学成之后,归国后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能留在海外谋生。咱们国家的工业底实在是太落后,归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除非是自己办厂创业,否则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尤为重要的一方面,在传统上,炎黄历史上就是一个由文官统治的国度。而所谓的文官,在很多时候就是文化人的另一副面孔。仔细想想在炎黄的古代历史上,那些知名的文人墨客无论是否出仕,总是与统治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在封建科举体制之下的高等教育,例如“国监”、“太学”之类,其实就是高级官僚的专门培养机构。而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同样也是如此。历史上,众多炎黄文人读的是圣贤书,出言必说仁义道德,号称以天下为己任,其实早已远离社会实际生产很多年了,都喜欢宅在书斋里做学问,极度轻视体力劳动和现实建设。同样的道理,在民国初年,那些北洋军阀之所以对待大学校园里的师生们十分客气,也不全是因为他们自身就思想进步、重视教育,而恰恰相反——在他们的脑里,依然延续着过去封建王朝的旧思维,普遍把北平城的那些大学,看成是“太学”、“国监”之类的高级官僚预备队,自然要待遇优厚,态度客气。ao补充道。

    “也可以这么理解,炎黄古代也好,民国时期也罢,掌握话语权的学者和底层民众是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的,王国维评论所谓历史,不过是帝王将相家谱,可谓一语中的。套用你所在的后世话说,底层民众在民国时期‘被代表了’!”周恩lai又说道。

    “所以民国实际上是割裂的,在动荡岁月之中,一方面有着遍地的文盲和失学儿童,整片空白的民族工业,另一方面,许多充满了“民国范儿”的大师们,心安理得地挥霍着仅有的一点儿教育经费,然自得地研究着历史、哲学、书画艺术之类缺乏实际意义的“传统国学”,或者翻译一些西方文学名著,却对落后愚昧的民国百姓视而不见,还自诩为国家柱石、社会脊梁。但非常可悲的是,一旦国家安定,生活水平提高,百姓自然有提升文学、教育等素质教养的内在追求,那时候接受书本信息的,又恰恰多是这些‘大师’翻译过来的,几乎可以预见的,敬佩、憧憬、羡慕等等就都来了,至于在这些之前的温饱、生活等基本需求,都被当作国家社会理所应当提供的了。不过提供这些生产生活物资的基层生产者如农民、工人、科学家等等,则又被忽视到历史的尘埃中了!”老mao总结道。

    “陈果夫你知道吧,1932年他任职秃头党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长,当年5月份他提出《改革教育方案》,试图扭转这种文科生过剩而理科生匮乏的荒诞局面,但是却因此闹得教育界一片哗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修改了几次才勉强通过。并且虽然通过了,但是直到抗战前夕,国难当头时,全炎黄还是有70%的大学生在读文科。而剩下的30%大学生当中,大部分读的又是医科或商科。真正在现代战争中最能够发挥用途,指导工人搞兵工厂、维修厂和建设战备公路的专业工程师,却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几个,而搬迁到“西南联大”的大师们,最多也只能在报刊上发表几篇支持抗战的“精神补给”。总之,在民国大学先生的圈里,缺乏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技术人才,像后世袁隆平那样可以让人吃饱饭的农科专家就更不要提了!”周恩lai接话道。

    “你带来的资料,我们有时间就翻看,很有意思也很受启发。”刘少qi继续说道:“建国后,主位面的炎黄之所以要号召全世界炎黄儿女回来建设祖国,其实是因为当时炎黄民族最优秀的理科人才,有很大一部分都散落在国外。而在国内的大学里,却只能找到一群学文科的国学大师,真正的工程技术专家寥寥无几。那些资料里,有一份1930年的统计,在河北清苑县11个村2000多户人家上万口人之中,总共只有自行车7辆、手电筒6个、热水瓶2个,而收音机则是一台都没有。等到了1949年我们建国时,炎黄仍然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国,全国钢铁产量只有15万吨,,因此乡下的普通人家里很少见到钢铁制品,农具往往只在最关键部位包上一层铁,独轮车的车轮是木头的,富人的马车才有包铁轮。家里的水桶是木头的,水瓢就是一个大葫芦一剖两半。买一把菜刀就能让一户农民掏空一年时间节省下来的积蓄。如果没有王凡你的出现,我们哪怕打下了天下,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这点上我们非常感谢你,谢谢!!”

    “确实,真心感谢你,王凡!”老mao接着说道。

    “谢谢!”周总也说道。

    “别,别,我也是纯靠运气而已。对了,民国年间上海怎么样?听说很繁华?”王凡有些不好意思,赶紧转移话题。

    “上海啊,只能说很怪!你不是问上海纺织女工一个月能挣30多块大洋的收入吗?呵呵,这个我们不好直接否定。但是我猜测那个女工应该是高级技工,即教授其他新女工的师傅,这种岗位一般只聘用3个月时间,属于干不长的短工。第二种可能就是发放的是金圆券,那个贬值的速度你也知道。据我们的情报系统得知,在上海,刚刚招募进厂的纺纱女工,每日薪水是三毛钱,一个月也才9块大洋。而技术很熟练的老工人,大概也就是14个银元的月薪。毕竟鲁迅家的女佣在包吃包住之余,月薪才3块大洋!”刘少qi接话道:“而且明面上规定的工资,实际上往往只有很少一部分能落到工人手中,因为中间扒皮的黑帮恶棍极多,而且个个凶狠异常。二十年代初,上海飞星人力车公司实行定额薪水,每位车夫每日四角钱,月薪12元。但车夫每天真正到手的只有一角五分,连喝稀饭都不够,剩下一大半都被有帮派背景的工头克扣了。”

    “除了工钱,底层百姓住的条件很差也不说了,单说一说上海那些小资的生活成本,我给你举个抗战前的例:生活在上海的一对小资夫妻,男的政法大学毕业,在上海某秃头党机关做小职员;女的北京女师范大学毕业,专职做家庭主妇,生了4个孩。在那时的上海,一般公司职员的月薪大约是20银元左右,而这位当丈夫的却有60元月薪,很不错了。

    但是,由于上海的物价高昂,房价更是北京的数倍,虽然这位男士已经很能挣钱,但是他们夫妻的日依然很窘迫——租不起一整间公寓,一家六口人只得住在半间公寓里,中间用木板与邻居隔开,平摊下来大约20个平方米。而这半间公寓,每月房租13元,后来涨到了20元,每个月还要收10块大洋的水电费。光是这两样,这个家的收入就要去一半,剩下的钱用来吃饭和给小孩买西洋奶粉,就已经用得精光,因而结婚八年了基本没存下钱。所以说,你口中后世那些对民国疯狂崇拜的文人,除了极少部分真是忧国忧民外,我认为绝大多数,既不看民国时期的国民实际生活情况,也不看国民时期的经济统计数据,只是有选择有意识的,关注那些少数精英们诗情画意的优雅生活而已。”周恩lai补充道。

    “我明白了~~”王凡点了点头,回答道。

    深夜,躺在床上的王凡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还在想‘民国范’的事情?”雅迪问道。

    “是!”

    “别太劳心了,我觉得用后世网上的一句话,形容你国家建国前与建国后比较贴切。”雅迪说道。

    “什么话?”

    “当某人出生的时候,这个国家被视作一个美丽而羸弱的女人,只要喜欢,谁都可以上她的床,当某人离世的时候,至少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轻言对炎黄开战的话题了!”雅迪淡淡的说道。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百三拾六章 北晏南陶

    天才一秒钟就记住本网站【番茄小说】。fq快速更新

    ps:第二章来了_

    目标位面,1943年8月中后旬,王凡坐在飞行器内,一边隐身一边向炎黄大陆南方飞去。:番茄小说快速更新

    “你这次打算去哪?”雅迪在王凡的大脑里问道。

    “重庆!”王凡简练的答道。

    “什么?重庆?你去那里干什么?”雅迪听到后,有些意外和吃惊地问道。

    “为了两个人!”

    “哦,哪两个啊?”

    “南陶北晏,即陶行知和晏阳初!”王凡答道,“昨天关于民国的讨论,雅迪,你都有听到,对吧?”

    “恩,听起来确实有些意思!”

    “我昨晚想了想,现在目标位面这边,我们不缺少思想界和精神界的文化大师和宗师,但是却极度缺乏愿意放下身段,亲身去乡间村里启蒙占炎黄总人口80%农民的实干教育家,所以我要去重庆,绑两个人回来。”准备这次做回人贩的王凡,很淡定的说道。

    “陶行知和晏阳初?他们应该就是你急需的,所谓的平民教育家了,但是好像后世名声十分不显,到底干出了什么成绩?”雅迪虽然通过互联网掌握了很多信息,但也不是什么都知道,于是问道。

    “啊,他们啊,要我评价的话,最重要的是亲力亲为,一辈都站在推行平民教育的第一线工作。没有像许多大师那样,坐在屋闲地坐而论道。他们是真正的深入乡村,真心实意的去启蒙,去建设。”王凡昨天查了不少资料,现学现卖的说道:“咱们先说晏阳初吧,他因为后来跟秃头党去了台湾,所以在主位面炎黄大陆的历史上,基本没怎么提起他。但是在历史上,他自1920年就开始致力于民国间的平民教育,一直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他认为炎黄虽号称有四万万人民,但其中80%以上是文盲。而且炎黄以农立国,绝大多数‘有眼不识字的瞎民’都身处农村。因此,想为平民办教育,就必须到乡村中区。在炎黄民国历史上,他选择河北省定县作为实验区。”

    “定县实验区?最后实验的结果呢?有什么具体做法和成效吗?”雅迪有些兴趣,继续问道。

    “有的,抗战前,拥有40万人口的河北定县,基本消灭了文盲。效果很不错,主要是他们研究‘要怎么做’,而不是像一些爱国学者天天空喊‘要做什么’,我举几个例吧,晏阳初、陶行知与陈鹤琴等人从中国常用汉字中,选择最常用的1300个,编成四册《平民千字课》,每册24课,每晚学习一课,为一小时,共96小时学完四册,就能基本百~万小!说读报了。在编写教材时,留意到农民为生活而奔波,自身没有多少时间学习,经济情况也很差,更没有钱买书,所以他们就以白话文形式编写《平民千字课》,以‘最短的时间,最小代价、获最大限量词汇’。”王凡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同时呢,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紧密结合,考虑从农民的切身需求,从小处着眼:比如为减少通过饮用水传染的疾病,指导农民修建井盖与围圈,适时消毒灭菌;训练公立师范学生与平民学校学生进行免疫接种;训练助产士代替旧式产婆,向旧式产婆普及医学常识;建立各区保健所,培训合格医生;从平民学校毕业生中培训各村诊所的护士;为村民引入优良棉花和蛋鸡品种;组织成立平民学校同学会,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改组县乡议会,改造县乡政府等等。”

    “听起来还不错,可操作性比较强。”雅迪评价道。

    “如果说的稍微理论一点,晏阳初认为当时炎黄农村的最大问题是愚、贫、弱、私。他提出的对策是‘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其中文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力,解决“愚”的问题;生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产力,解决“穷”的问题;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康力,解决“弱”的问题;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团结力,解决“私”的问题。”

    “明白了,那陶行知做的应该也差不多吧?”雅迪问道。

    “恩,他们俩干的事情大方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