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之全球在线-第78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非常犯忌讳之事。
就算不考虑这一点,仅从军事上考虑,山海关陷落,清朝旧地陷入战火之中,此二事将极大影响军中士气。
一则谁也不知道,在清朝旧地活跃的敌军人数。如果是一支大军,他们大可经山海关南下,直取燕京。
燕京仅有五万大军留守,那是相当危险的。
老巢不稳,前方将士又怎么能安心作战,尤其是充当骨干的蒙八旗军跟满八旗军,九成以上都是燕京子弟。
在燕京,有着他们的妻子儿女。
燕京不稳,则军心不稳。
“不行!”
多尔衮忍下“抗旨不遵”的诱惑,敌人的这个阴谋虽然简单明了,多尔衮却无破解之法,只能乖乖就范。
“即是圣上旨意,又涉及盛京安危,我等不能坐视不理。传令下去,全军暂且停止南下,就地休整。”
多尔衮这是要评估,到底该调多少部队回援。
第一千零九十章 张献忠上钩
调遣多少增援部队,取决于到底有多少敌人活跃在清朝旧地,增援的人少了,无济于事,多了又会影响正面战场。
偏偏多尔衮就是无法确信,袭击清朝旧地的敌军数量。
盛京来报,只说敌军神出鬼没,一天之内,最多有三座城池遇袭,根本无法统计敌军数量,保守估计也在五万人以上。
“而且还是清一色的精锐部队。”盛京留守官吏信誓旦旦地说。
虽然他们没见过神武卫,但不妨碍他们将神武卫夸大,否则的话,不就显得他们无能吗?!
再说也确实无法统计,并非盲目夸大。
“五万精锐?”
如果帝尘跟多尔衮在一起,就一定能看破这个谎言。以南方联军之实力,尤其是异人军团,没可能调派五万人北上。
可多尔衮无法做出如此判断。
按常理推断,要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拿下山海关,全歼山海关八千守军,还要在清朝旧地制造如此大的动静,五万精锐并不算多。
“这就麻烦了!”
以敌军五万计算,想要夺回山海关,并且深入旧地,击溃敌军,保守估计也要安排十五万大军出征。
留守燕京的清军只有五万,而且还不能全部北上。
也就意味着,至少要抽调十三万部队北上,主力战场就只剩下三十七万大军。相比两路南方联军的三十三万部队,就不再占据明显优势。
以如此兵力,想要击溃南方联军,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多尔衮可不自大,敌对阵营的异人军团能击溃多铎部,定然不凡。
思来想去,多尔衮只能取一个折中之法。
从两路大军中,各抽调七万人北上,汇合留守燕京的四万部队,组成一支十八万的大军,北上攻打山海关。
以占绝对数量优势的浩浩大军,争取在一周之内,解决“后花园之患”。
至于主战场,两路清军都暂且停止南下,就地休整,等到北路军夺回山海关之后,再做打算。
原地坚守的话,多尔衮还是非常自信的。
严格来讲,多尔衮的布置并无不妥之处,帝尘得到消息,心中却是莫名一颤,生出一丝不安。
帝尘总感觉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
转眼之间就过去三天。
十四万清军已经折返燕京,跟留守燕京的四万部队汇合之后,北上山海关。顺利的话,次日一早就能抵达关口附近。
南明阵营负责镇守山海关的,正是皇家舰队,包括一万五千名火枪手以及一万两千名刀盾兵。
协助军队防守关卡的,还有百余门p1型火炮。
以如此防守阵容,即便清军出动了十八万人,山海关也能坚守三天以上。由此可见,这一场战役,欧阳朔将南明阵营的资源简直利用到极致。
即便如此,按眼下的进展,北上清军只是完成多尔衮制定的作战任务的时间,会比预期的一周,要长一点。
从根本上来讲,并不影响全局。
问题是,接下来形势的发展,对清军而言,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短短不到一周时间,原本的大好形势就一泻千里,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逆转。
变故出在一个被多尔衮忽视的方向大西国。
按多尔衮的判断,只要清军不主动出击,大西国定然会安于现状,老老实实地呆在陕西、山西一代。
这本是很正确的判断。
前提是,没有欧阳朔给张献忠写去的一封密信。
“人的贪婪,是没有止境的。”
在攻占西安,全歼大顺军余部,占领整个陕西行省,并且即将攻占山西全境,对张献忠,对大西国而言,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胜利。
足以让他们炫耀一辈子。
好在张献忠怀有一个“一统天下”的野心,再次上了欧阳朔的钩。欧阳朔的计谋其实很简单,说出去一文不值。
他只是对张献忠说:“燕京城会引来一个军事空当期,城池防御空前虚弱。你如果真想一统天下,就必须拿下燕京。而这个难得的空当期,就是大西国唯一的机会。如果错过,就只能偏安一隅了。”
张献忠得信,自然是将信将疑。以他的人生经历跟阅历,实在想象不出,这世界上还有光做好事,不求回报之人。
南方联军费尽心思,又是在主战场牵制清军足以,又是攻陷山海关,吸引留守燕京的清军,好不容易制造出一个空当,却让大西国去收割果实?
“这没道理啊!”
张献忠虽然将信将疑,可到底还是上当了。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本来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明面上,张献忠并没正面答复欧阳朔,暗地里,他其实已经在悄悄集结大西军,布置在京师附近。
一旦燕京真的空虚,张献忠是不会犹豫的。
正如欧阳朔所言,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从其他方面考量,攻占燕京,对一个旨在制霸天下的政权而言,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
这种诱惑,张献忠根本无法抵抗。
战役第三十九天,就在十八万清军离开燕京之后不久,十二万大西军突然杀入京师,直奔燕京而去。
张献忠作为明末农民起义最著名的领袖之一,关键时刻,从不缺少豪赌一把的魄力。只要能拿下燕京,张献忠也是不怕堵上大西国的国运。
面对十二倍的敌军,燕京就算座天下雄城,也立即告急。
十二万大西军抵达燕京郊外之后,根本不做休整,连夜发起猛攻,务必在最短时间之内,拿下这座雄城。
张献忠信心满满。
多尔衮收到燕京送来的求救飞鸽传书时,心里立即咯噔一下,脸色首次大变,再无平时的镇定自若。
“原来,这才是敌人真正的底牌吗?”
南方联军的动作完全出乎多尔衮的预料,彻底打乱了他此前的布置。等于是说,整个过程,多尔衮都是被欧阳朔牵着鼻子走。
欧阳朔制定的一系列作战计划,环环相扣,每一步看似不经意,也无太大杀气,组合在一起,却能撬动清朝根基。
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大决战
“回京!”
这次多尔衮没有一丝犹豫,立即下令全军北上,救援燕京。
就是这一命令,彻底葬送了清朝。
就在清军拔营北上之时,李靖部跟郭子仪部就像两支早早锁定猎物的狼群,在猎物刚一露出慌乱之时就果断出击,悍然扑杀而至。
多尔衮、阿济格、廉颇等清朝阵营将领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未必就没有防备,只是一则到底燕京告急,匆匆拔营北上,未免有不周全之处。
二则李靖部跟郭子仪部早就蓄势待发,精心准备了一周之久,以有心算无心,就算清军有所戒备,也抵挡不住。
一场大决战,突然而至。
南方联军抓住清军急于北上的弱点,发动的是一阵接一阵的连绵攻势。清军如果不停下,强行北上,联军就上前撕咬。
清军如果停下,就地接战,联军就一击而退,绝不恋战。清军如果布置断后部队,联军就一口吞下,毫不犹豫。
这样的“无赖”战术整的多尔衮不胜其烦。
如果不是燕京吃紧,多尔衮还有心思停下来,跟联军周旋。奈何在得知清军北上的那一刻,大西军的进攻更加猛烈了。
张献忠是贪婪,可也很清醒。
不管是否上当,大西军已经骑虎难下,此时撤离,只会被扑上来的清军咬死。就算清军暂且放过他们,两大势力也已成死敌,再无缓和的可能。
既如此,不如更进一步,在清军抵达之前,攻入燕京,再凭借燕京城防以及顺治帝等重量级俘虏,反过来掣肘清军。
此正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面对大西军不计代价的猛攻,燕京留守清军已经使出浑身解数,死伤惨重,就连城中的护院,宫里的御前侍卫,都被赶到战场。
就算如此,城内依然人心惶惶。
诺大的燕京城,虽然满人处在最上层,可城中百姓,包括文武百官,依然是以汉人为主。
其中自然不乏软骨头,可也有潜伏的慷慨悲歌之士。
而且就算是软骨头,未必就没有幡然悔悟之辈。就像此前提及的江南士族领袖钱谦益,投降清朝之后,又莫名地打出反清的旗号。
人心之复杂,可见一斑。
山海关陷落,清朝旧地遭劫,清军主力被南方联军拖住,燕京被围。。。。。。一件件,一桩桩大事,不断冲击着城中汉人的神经。
一些东西,似乎要破土而出。
清朝朝廷似乎也注意到此苗头,就算在守城最艰难的时候,都没有放松对城内秩序的维控,时时戒备。
整座城池,弥漫着不安与暗流。
…………
就在多尔衮率部救援燕京时,已经抵达山海关的十八万清军,接到的命令不是回师燕京,而是一鼓作气,早日拿下山海关。
清朝朝廷显得很清醒。
他们意识到,燕京正处在最危险之时,随时都可能城破。越是这种时候,位于清朝退往关外枢纽位置的山海关,就越显得重要。
夺回山海关,燕京朝廷还能有一条退路;夺不回山海关,清廷完矣。
孰轻孰重,自然一目了然。
因此,就在南方联军咬住多尔衮部时,山海关也在爆发大战。
清军想夺回山海关,大夏皇家舰队自然不会让其如愿。为了守住关城,在关外活动的三千神武卫都已悄然返回山海关,协助皇家舰队防守。
如此一来,防御更强。
清军的进攻不可谓不坚决,一边用火炮轰击,一边还靠在攻城器械,进行贴身近战,为的就是早日拿下关城。
奈何在p1型火炮面前,清军神机营的红夷大炮实在太弱,无论是射程,还是火力,都远远不及p1型火炮。
兼且p1型火炮居高临下,往往红夷大炮还没开上两炮,就被击毁,彻底报销。再加上拟态飞行器的空中配合,清军神机营收效甚微。
这一次,他们吃足了苦头。
经过一天一夜的鏖战,十八万清军阵亡三万余人,山海关依然屹立不倒。更加糟糕的是,清军的红夷大炮已经消耗殆尽。
没有火炮相助,想要攻破山海关,简直痴心妄想。
绝望、惶恐、悲观。。。。。。
各种负面情绪在清军内部蔓延开来,无可遏制,犹如末日一般。清军士气大降,已经有士兵悄悄溜走,不知所踪。
最先出现逃兵的,正是清军序列中的伪军。
他们对清朝的忠诚度是最低的,眼见清朝这条大船随时都可能倾覆,自然没有“与大清共存亡”的决心跟志气。
顺治年间,清朝初立,尚未开始愚民政策,也还没来得及篡改历史,掩盖清军在华夏大地犯下的累累罪行。
此时的汉人之中,真正对清朝有认同感的,可谓少之又少。
更何况,清军之中还夹杂着像吴三桂、尚可喜这样投机分子,眼见清朝自身难保,自然就起了另起炉灶的心思。
有人带头,就有人跟随。
逃兵先是零星的一个个,接着是一队一队的,后来发展到整个营的官兵在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其中就包括吴三桂部。
随着“伪军”的逃窜,清军士气降至谷底,本就悲观的清军将士深知,他们怕是永远也攻不下山海关了。
“我们该怎么办?”将士们惶恐不安。
就在这关键时刻,已然缩水至十万人规模的清军再次分裂。此次出逃的,竟是八旗军中的梦八旗,也是清军中的精锐骑兵。
正所谓:“大难临头各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