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国不太平-第46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华帝国太圣三年秋的最新一期《南方日报》上,头版赫然刊登了一则报道《帝国皇帝重拳出击,朝廷掀起反贪浪潮》。
这篇文章是篇类似后世的社论一样,刊发在中华帝国最重要的《南方日报》的头版首页,可以说是帝国的喉舌了,凡是经常看报纸的官员和读书人、商贾等,都知道,帝国这是有一大变动才会如此。
果然,报纸文章里,最前面便是论述了贪腐的可恨和危害,明确了反贪防腐的重要性,提出朝廷出台《帝国官员管理章程》和《帝国反贪防贿赂章程》两个法令,不但要求帝国官员学习,还要个善贾、即将入仕的读书人都好好细读,并且明确列入最新的新选官员培训课程之中。
而在接下来的两三期《南方日报》中,一名署名“包不唐”笔名的人,接连在报纸上发布文章,长篇累牍地报道了反贪反腐文章,让天下震动。
首先是刊登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时代的一桩大案:郭桓案。报纸上说的是洪武十八年,御史余敏等告发北京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吏李或、赵全德等人,伙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贪污舞弊,吞盗官粮。朱元璋抓住线索,命令刑部和都察院严加追查。结果,案子又牵连到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杰、工部侍郎麦志德等朝廷大员和许多布政使司的官员,贪污盗窃的钱折成粮食达2400多万石。案件查清后,朱元璋下令将赵瑁、王惠迪等人弃尸街头;郭桓等六部侍郎及各地方布政使司以下的官员有上万人被处死;有牵连的官吏几万人被逮捕入狱,严加治罪。各地卷入这个案件的下级官吏、富豪,被抄家处死的近十万,可谓惊天一案。
这期的《南方日报》一出,凡是看报的人,特别是帝国官员,纷纷暗自猜疑不定。谁都知道,这《南方日报》就是帝国的官方报纸,皇帝的喉舌,这样的反贪故事一出,很明显,传递一种风向,以天下最为严苛、反腐最猛的皇帝朱元璋的反腐事件作为典型,无不传递出一个信息:当今皇上也要跟朱元璋一样,对贪官下死手了!
果然,接下来的几期,《南方日报》接连刊印了蒋有福、冯真林、张遂谋三人的蜕变过程,并直接宣布了处置结果,并且,将三人的身份一一点明,最低的刑罚也是斩首示众,不由让看过《南方日报》的众人大惊失色。
看样子,朝廷着手大规模反腐反贪,已经是确定无疑之事。
特别是产茶大省福建、浙江、云南、四川、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员和茶商,看了《南方日报》中的冯真林伙同洋人出卖茶苗之事后,均惊出一身冷汗。一方面对于冯真林鄙夷不已,一方面又十分担心茶苗外流之事,纷纷上书请愿,要求严惩罪魁祸首,追回茶苗。同时,特别是茶商,特意告诫各地茶农,万万不能将祖宗流传的茶苗流落出去了。
冯云山对于报纸会引起多大的反响不得而知,但他知道,光靠严惩的利剑悬在头顶,并不能制止官员发腐败。这其中,还有个高薪养廉的说法。于是乎,他让内务部私下在各级官员中宣布,所有中华帝国官员的俸禄将进行调整,调整后,俸禄比原本的俸禄多出近一倍的收入,虽然支出会多很多,但至少能避免一些因家穷被迫贪腐的官员。
至于这些支出,在如今经济实力渐强的中华帝国,已经负担得起了。
于是,帝国官员一片欢腾,庆幸俸禄增长的同时,也深感压力在肩。
759章 学堂的普及
糊北黄州府蕲州县城外,城东南的李家村内。
尾夏的早晨,已经有几分凉意。
李仲显一大早便将院子大门打开,妻子李刘氏也早早生火开始做起了早饭。今天可是他们李家村的大日子。
话说李家在三年多以前,黄州府还在满清统治的时候,李仲显从县城里的“南记五金铺”买了铁锄等农具,一来二去的,大儿子李龙便在“南记五金铺”中当了帮工。
黄州府归入中华帝国治下后,“南记五金铺”更是生意火爆。在此期间,李龙偶然得知,武昌府城中开设了一家钢铁技工学院,正在招收学员,不但不用学费,还包吃,结业之后还可以安排到“南记五金铺”的工厂做工,成为正式雇员。
李龙便报了名,因为他识些字,没想到竟然被录取了。于是,他辞了帮工,进入了武昌的这个钢铁技工学院,成为一名学员。半年前,他从学院结业匆匆回家一趟,便又离家出发去临县大冶县境内新建不久的大冶钢铁厂做工。
这一做工便是半年,这半年间,李龙托乡人给家里捎了三次钱回家,每次都是五六圣元,这可是一笔巨款,让李仲显和李刘氏夫妻俩合不拢嘴,李家也因此成为李家村富裕人家。
不但如此,四舍邻居也因为听说李龙进入大冶钢铁厂,吃了朝廷的皇粮,而对李家尊敬无比,李仲显也因此当选为李家村的副村长。而邻近几个村子的好几个媒婆都来找过李刘氏给李龙说亲,让李刘氏欢喜得合不拢嘴。原本还担心因为家穷,家里的两个儿子找不到婆娘,如今这个担忧都烟消云散了。
最近又有家闺女,条件很不错,李刘氏便应了下来,送信给儿子李龙,让他请假回家一趟,也就这两天,李龙便会回来,与那家闺女定下这门亲事。
一想到这里,李刘氏便朝村口望去。
“娘,别看了,大哥要回来,也要中午或下午了。”穿戴一新的李虎说道。
今日,是位于他们李家村内的蕲州第二初等学堂成立兼开学的日子,而李虎,正是学堂招收的第一批学生。
李刘氏笑笑,道:“好好,还是我们的小虎子最为重要。快吃饭吧,吃完了让你爹早点带你去学堂。”
李刘氏说的是让李仲显带着儿子李虎去村里的蕲州第二初等学堂参加开学典礼。作为家长兼李家村的副村长,李仲显都必须去。
“娃他娘,你当初不是还不想让娃去那学堂吗,怎么,如今尝到甜头了?”李仲显打笑道。
“当家的,你别光说我,你当初不也是这样?谁能知道官府设的这些学堂竟然跟原来的满清完全不一样了啊,都是学手艺,真正谋生的本事。”李刘氏不落下风地回应着。
他们说的是当初李龙要去那武昌钢铁技工学院念书的事情。那时李仲显和李刘氏都觉得,农家子弟,祖祖辈辈都在土地里刨食,眼看着新朝廷政策都不错,赋税也少了许多,还是老老实实地种地过日子,辛苦几年,攒下些钱给李龙说门亲事,传宗接代最为重要。
没想到,李龙一门心思要去那什么劳什子学院念书,说是那培养的是钢铁技师,可比种地的农民强多了。
李仲显和李刘氏哪里肯依,从来都是父母做主。结果,不知道怎么的,事情让镇里知道了,镇长亲自跑来说情,李仲显和李刘氏才答应李龙前往学院念书。
也就一年半的时间,李龙便从学院结业了,官府直接将他分配到附近不远的大冶钢铁厂做工,没想到这每个月的薪水竟然是李家半年的收成,让李家大吃一惊,暗自庆幸当初的选择。
因此,前短时间,县里要在李家村修建蕲州第二初等学堂,李仲显自告奋勇前去帮忙,还早早地给二儿子李虎报了名,就等学堂落成去就读念书。
匆匆吃过早饭,李仲显便带着李虎来到位于村口处的学堂。
刚到村口,已经有数百人积聚在那里。一处缓缓的山坡上,几排崭新的砖石垒成的平房,被一个半人多高的白色围墙围绕着,便坐落在那里,正是学堂。
“仲显大哥,你也送你家虎子来就学啊?”一名中年乡民,也拉着个八九岁的男童,笑着跟李仲显打招呼。
“满全老弟啊,你家狗子也来了?好好,正好和我们家虎子有个伴!”李仲显一看是邻村的乡民张满全,便笑着打招呼回应。
“仲显大哥,你说,这新的朝廷咋就这么好呢!不但分地给我们这些乡民耕种,还减税,还出钱建这么好的学堂,免费给孩子们读书?官府哪来的那么多钱啊?哎,要是我们小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学堂就好了,我张满全也不会目不识丁,连自己名字都不认得了。”张满全满是感慨地叹道。
“是啊!这真是个好时代,咱们这些老百姓,不但有活路,还能有好日子了!”李仲显想到如今的中华帝国,打心底里感激道,“咱们小的时候,那还是前朝满清呢,那帮鞑子们,哪会有这样的好事?别说在我们李家村里建学堂,就是在镇上,在县城里,也不会有这样的学堂啊!就一个花架子县学,也都被那些个官绅给包了,哪里会有我们穷苦百姓的份!想读私塾,连给夫子的束脩也出不起啊!”
李仲显看起来深有感触,他在大儿子李龙八岁时,费劲全家的钱财凑够了一年的束脩费用,送到私塾,结果第二年便交不起束脩而断了学,不过,总算认识了些字。
“听说如今的皇帝,是原本太平圣国的圣王,听南方的生意人说,那可是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因此才有如今的这个好政策。免费读书,这还是第二初等学堂,那第一初等学堂早在两个月前就在县城里建好了。哎,我都差点怀疑这是不是一个梦,怎么会有如此好事!”
“是啊,听说上完了这初等学堂,便比以前的秀才还要有学问,不但会看书写字,还会算账,可真是好啊!”
两人刚聊着,已经走近了学堂大门口。
这时,人越来越多,忽地村口一阵嘈杂声,却是蕲州县的县长老爷领着一帮官员从县城赶来参加学堂的开学典礼。
李仲显满脸兴奋地望去,虽然不是第一次看到县长老爷了,但还是忍不住激动。
在一挂万响的鞭炮声结束后,县长老爷,一名只有三十来岁的读书人,操着外地口音,站在学堂大门前,大声宣布:“蕲州的父老乡亲们,本县宣布,蕲州县立第二初等学堂正式落成开学!”
接着,在县长的大声喊话中透露,蕲州全县9个乡镇,一共要新建10座初等学堂,二座中等学堂。其中初等学堂暂列为义务教育,全部免费入学。如今全县,已经落成二座,半年后,便会落成6座,一年后将全部学堂建成,到时候,所有年满8岁的学龄孩童,无论男女,均需入学,若有发现适龄孩童未入学者,父母受罚,连带村长。
县长简单地讲完话,便同官员匆匆离去。而学堂的校长和一帮教师,正式开学,张罗着招收学生。李虎等二三百名儿童,被引入学校,正式开始他们的初等学堂学生生涯。
760章 教育制度改革
就在蕲州第二初等学堂落成开学之际,远在千里之外的圣教城皇宫政事殿内,却迎来一场大讨论。
教育部部长许祥光、副部长兼黄埔军校常务副校长李善兰、副部长程焕采以及数名博学士在堂前,正在辩论着。
冯云山高坐堂上,不急不躁地听这帮手下争论。
程焕采算起来是冯云山的妻叔了,也算是皇亲国戚。他是原本的湖广总督程鹬采的亲弟弟,三十岁便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补湖广道监察御史,后任湖南衡州府知府,湖北盐法道道台,湖北、湖南按察使,如今也六十多岁了,跟随已经当了国丈的兄长程鹬采一道,归顺中华帝国。
不过,程岭南为了避免程氏权柄过大,让冯云山难作,主动提出父亲程鹬采和叔父程焕采两人均致仕在家就赋闲下来,但冯云山却不避讳,任命程焕采出任教育部专职副部长,至于国丈程鹬采,虽不出任什么职务,但也给了个监察部顾问的角色,发挥余热。
“陛下,‘教育’一说,原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圣人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当初的教育制度,必须以圣人的经学为基础!但如今这八股取士,已经不适应如今这个时代。”
“明清沿用旧制,以四书文取士,满清康熙年间曾停止八股,考试策论,未久旋复旧制。一时文运昌明,儒生稽古穷经,类能推究本原,阐明义理。制科所得,实不乏通经致用之才,乃近来风尚日漓,文体日蔽,试场献艺,大都循题敷衍,于经义罕有发明,而浅陋空疏者,每获滥竽充选。若不因时通变,何以励实学而拔真才。微臣建议,可以废除八股取士,日后的科举,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但以四书五经历来为选官之依据,重德行,仍需为根基而不可丢,只要以西洋诸学为辅便可。”教育部部长许祥光侃侃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