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这个天国不太平 >

第414节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414节

小说: 这个天国不太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他们偶尔会想,要是官府能一直这样招募他们就好了!一个月一两银子,一年下来,就算大方些,除去用掉的二两,还有十两银子!整整十两银子啊!别说李迁和李大壮,就连种地这么多年、活了大半辈子的李二叔只怕也从没有过这么多的银子啊!这才一年时间啊!若是能应征个两年、三年,岂不是可以买两亩地了?想想,李迁和李大壮几乎能在梦里都笑醒来。

    不过,也只是想想而已,怎么可能呢?一个月一两银子的工钱,又不是只有自己这么些人,如今的他们,早已经知道,官府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新的皇帝有多大的魄力,竟然是想要人工开挖黄河故道几十里,还要加固河堤,等黄河决口将黄河之水束缚在黄河故道中,顺着黄河故道去往山东境内,直通外海。这得多少人啊?

    李迁根据工头李有才的说法,他们响子口镇的这段二里河道开挖的任务,便是五千民夫,想想看,那几十上百里的河道,得多少民夫,起码要三十万民夫啊!这还不止,李迁有次听那作为警师兼工头的李有才说,皇帝下的命令,不仅仅是开挖黄河决口到大清河的这段百十里河道,其余的汕东境内的河道,开挖的地方更多更厂,只不过,没有这么大的规模,是利用大清河现有的河道,拓宽拓深而已。总的人数加起来,怕是要六七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手。

    李迁简直难以想象,这每个人都是一两银子一个月的工钱,那上百万人,一个月下来,就得上百万两银子,而起还有吃的,睡的,开挖的农具等,这得花多少钱费多大的代价啊,李迁这么一分析,却发现他还真不明白了,这官府和皇帝到底图什么啊?对官府和皇帝来说,根本没任何好处嘛。

    想不通的李迁,只能不再多想,每天拼命干活,仿佛不好好干,领那么多工钱,就有些对不住出钱的官府和皇帝似的。

    由于李迁孔武有力,加上干活卖力,被工头李有才看在眼里,便命他为一小工头,负责监督五百人干活情况。不过,李迁在监督的同时,自己也还是卖力干活,带着众人一起开挖河道,这下,不但李有才敬佩,连手下的民夫也有样学样,卖力起来。

    李迁人也机灵,对手下进行分工合作,又让人借来十余头耕牛带上犁翻滚泥沙,又将装满泥沙的箩筐放在木板上,木板下以滚木,滚动,十几人便能拉动上百箩筐的泥沙,运到河堤两边加固。一时间,竟然开挖河道的效率加快了许多。

    为了加快进度,李有才让人打起火把,连夜开挖,运泥沙,竟然抢起工来。不过,这样一来,工程的进度就更快了!

    又过了几天,距离一个月还差三天的时候,李迁正在埋头苦干,将手中的一个箩筐放在滚木上面的木板上,正准备让人将箩筐运走,忽然传来一阵欢呼声,刚开始还听不清楚是什么,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李迁听得清清楚楚:“完工了。提前三天完成任务!”

    却是他们五千人开挖河道,竟然提前三天将二里长、一里宽,平均一丈五尺深的河道全部挖出来了。李迁看见李有才一脸喜色,被十余人抬着抛向空中,一向威严无比的他,竟然第一次露出了欢快的笑容!

    李迁也是满心喜悦!完成了!是啊,将近一个月的辛勤劳作,五千人的日夜苦干,挖土,运走,压实,不停地重复着,终于完成了这么大的工程。饶是李迁平素镇静,也不由有些自傲和激动起来!

    第二天,李迁等人又被李有才带领着,来到隔壁河段开挖帮忙起来,不过,临近的河段也完成得差不多了,只是晚了两天,便也完工。

    整个东明县境内,一个月或者多几天的时间,陆陆续续,要开挖的河段也都顺利完工。

    其他的地方,也陆续这样上演着。

    ……。

    魏源是当天晚上便得知东明县境内的黄河故道开挖完成,不过,他当时正在濮州城察看如何将黄河故道绕过州城,等他赶到东明时,已经是第二天了。

    而这时,从京杭大运河北上转道黄河口的船只,卸下一大批皇帝特意交代给他的修建河堤的宝贝,也让众多的牛马车给拉到了已经开挖好的黄河故道河滩两边。

    魏源倒是想见识下这连皇帝也亲口夸赞的宝物。

    一声令下,堆砌河堤开始。众民夫在讨虏军将士和各大小工头的指挥下,压实土堤,敲打木桩进泥土中,堆砌石块。一般的河堤,也就到此为止,最多再堆放写防浪石块等。可没想到的是,魏源看见工务部和农业部的那几名执事,带领着数名工头,领着民夫将牛车马车上的灰不溜秋的黑灰,倒在地上,混入细砂,浇上水搅动起来,变成了黑乎乎的泥浆。而后,这些民夫将泥浆糊在河堤的斜坡上,嵌入泥土和木桩以及石块之间,将所有缝隙都死死地填实起来。

    魏源明白过来,这些想必是奇怪的三合土吧。他找来一名工务部的执事询问,对方回答道:“禀钦差大人,这是万岁发明的上好建筑宝物,名曰水泥!钦差大人别看它现在柔软无比,再过几天,便会硬化,最后变成与石头一样的坚硬牢固。任是这水流冲击,也稳固如山,作为河堤,最好不过!”

    “什么?这世间竟然还有如此宝物?比三合土还要好使?”魏源惊叹道,最让他吃惊的还是这宝物居然是当今天子发明制造方法的。这,莫非这是从西洋传来的方法?但据他了解,即便他接触的好几名洋人,也从未说过西方有这种奇物。

    几天后,当魏源再次来到东明县察看的时候,他惊呆了:这叫水泥的宝物,竟然真的将整个河堤修葺得坚硬异常,牢固万分。他找人用木桩想锤击水泥地里,但发现根本是徒劳的,这水泥地竟然犹如天生的石块一样!

    魏源大喜!连忙下令赶紧多运水泥,沿已经开挖的河道修葺河堤。

    一个半月的时间,魏源从开封府的兰阳县,经考城,进入直隶大名府东明县,再入山东曹州府菏泽县,这百余里的河道河堤全部用水泥修葺一番。而后面的进入濮州境内后,便利用现有的大清河上游支流魏河和赵王河,将黄河故道与大清河上游连接起来。

 第678章 洪灾来临

    中华帝国太圣二年四月初,陕西的渭水、山西的汾水和河南洛水等一带便连降滂沱大雨,河水暴涨,中原大地的山川之间皆成河沟,水漫四流,而渭水、汾水、洛水更是河堤漫溃,河岸两旁的田地都有不少被淹。

    到四月下旬,持续的大雨降了半个多月仍旧未停,而汇流而下的持续排水进入中原大地的母亲河——黄河后,夹杂着大量的泥沙,更是导致黄河水位暴涨。

    先是潼关的风陵渡被淹,紧接着,平陆和陕州城被暴涨的黄河水倒灌,而孟津、荥泽等黄河边上的州县更是惨遭洪水之害,水漫距离河岸二三里的城墙,年久失修的城墙被洪水冲刷侵袭,承受不住,各县城基坐陷膨胀而倒塌者数十处,河水倒灌入城内,单是这几座县城,便有民房倒塌上万间,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

    最严重的是洛水入黄河口出的巩县和汜水入黄河口的荥阳两城,城内土丘山岗也泡在水中,水侵城墙数尺之深,衙署庙宇民房倒塌殆尽,城外和河滩两边的上万亩麦田也尽被淹没。

    四月下旬,陕西和山西一带的大雨慢慢变小,却仍未停止。

    刚刚抵达兰阳县城的冯云山,接报黄河上游连日大雨的消息后,便率领乙七师、乙八师和乙九师和太平军水师等五万讨虏军将士沿河上行,押解大批粮食等物资赶往水灾之地救灾,但到了开封府城,便再也无法行走。

    在进一步接报黄河流域各地的详细灾情后,饶是冯云山早有心理准备,仍是大吃一惊。他还是没能完全预料到这次洪灾的会如此严重,到了他也预计不到的地步。

    近十余处州县城被洪水灌入,洛水、渭水、汾水一带的大小村集更是被淹没上百个,灾民具体多少,如今冯云山也搞不清楚了,幸好,他赶在暴雨和涨水之前的二月三月份便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来无数的粮食等物资,放在高地囤积起来,同时,还有炒熟的炒米、粘粑等,用沸水一泡便能食用。

    因河水暴涨,无法行船,冯云山只得命乙七师和乙八师二万人,率领就地招募的三万民夫,押解原本的水师用船只运送过来的数十万石粮食,沿岸边官道,前往巩县、孟津以及更上游的陕州等地,赈济灾民。

    不过,官道也大多被洪水摧毁,道路断绝,泥泞不堪,粮车难以通行,赈灾的乙七师和乙八师以及民夫等都陷入困境,一整天下来,难以挪动二十里。

    无奈之下,冯云山只得亲自下令,命已经归降的山西蒲州府、解州府、平阳府,还有河南的陕州府、河南府洛阳城等地,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而后由帝国买下或是归还。不过这样一来,自然账目难以清晰,各地方官员虚报误报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过冯云山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先救灾民再说。后世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或多或少地将他影响到,在他看来,只要人还在,一切都能重建。

    同时,他又对乙七师和乙八师两万将士下了死命令,只带自备的少量军粮,克服所有困难,抛弃牛车马车,急行军赶往黄河流域的沿岸受灾州县,逼迫受灾附近的地方官员和乡绅开仓放粮,以帝国名义打上欠条,等日后归还或是出钱购买。

    在二万讨虏军将士的武力威吓下,受灾各地开始纷纷赈灾放粮,不过,仍是效率低下,无奈之下,乙七师师长蒋天益下令,直接由讨虏军将士接管各官仓和城内大户的米铺粮店,就地招募民夫和灾民,煮粥赈济灾民。以各连为基础单位,分散开来,进入各乡村旷野,安排受灾的百姓前往集市和县城关卡等设立赈灾粥铺处就食。

    同时,又组织兵力四处巡逻,发现有趁洪灾打劫作乱的,就地处决,将灾区的治安稳定下来。

    而且,有了讨虏军将士的介入,救灾有了主心骨,加上地方的一些开明乡绅,不管是真心救灾也好,故意示好帝国也好,他们主动开仓放粮,协助讨虏军安排灾民食宿,提供药材,撒放石灰消毒,赈灾的各项工作都渐渐进入正轨,随着洪水的慢慢褪去,一些州县开始重建家园,黄河两岸又开始恢复往日的繁华。

    不过,还是有不少百姓因房屋被毁,家财一空,不少灾民携家带口地并没进城,而是自顾自地四散逃难,直接北上或是南下,男女老幼,漂泊他乡乞讨度日,还是有不少人饿死病死,不少人间惨剧仍旧上演,难以避免。

    幸好,这些惨剧并不很多。蒋天益接报后,立即派出仅剩的师部直属两个营,组织一批乡绅率领的地方民团,在各处拦截堵塞,又让地方官员组织衙役、乡官四处宣传,引导灾民前往州县城外就食。

    的确,原本要是在满清,因财政关系,加上地方官员恨不得多贪腐些赈灾钱粮,赈灾不力。受了如此大的洪灾,必定是民生凋零,饿殍遍野。如今因帝国新成立,更是因皇帝冯云山的重视,直接仿照后世派出军队救灾,在两万讨虏军将士的威慑下,新近归附的地方官员不敢不从,反而可能的确想在新主子面前博个好印象,将原本就不是自己的历年积存下来的陈年老粮,开仓放粮不亦乐乎。

    一时间,黄河沿岸方圆几百里,赈灾之事随处可见,赈灾也轰轰烈烈,让受灾的百姓伸手感激。不少灾民甚至将冯云山奉为天上的玉皇大帝,前来拯救百姓于苦难之中。

    同时,为了防范洪灾之后的瘟疫,讨虏军早有准备,运来石灰和米醋,在灾民集中的临时居住的灾棚四周,撒放石灰和米醋,防范病害滋生,又组织灾民不得饮用生水,定点如厕,将次生的灾害降到最低。

    这个时代的百姓便是如此,只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他们都老老实实地听从,哪怕他们不明白为何要如此做,反会自己解释为这是当初大禹治水时便使用的方法。

    陕西河南一带的水位慢慢褪去,赈灾搞得如火如荼,但下游的河南、直隶与山东三地交界处的兰阳、考城一带,却是另一幅景象。

    上游暴雨堆积的洪水,汇成第一波巨大的洪峰,此刻已经抵达开封府城。

    冯云山站在开封北面的黄河堤坝上,望着滚滚河水,又转头回望几乎已经在脚下的开封城,心中感慨万千。

    这世界上没有哪个古城能象开封一样多灾多难,屡遭水患,但每次洪灾之后又一次次崛起。黄河孕育了开封,但洪水又带给了开封无穷无尽的灾难,把这千年古都的往日荣耀都掩没于地下,无数繁华终归被尘封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