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汉的光芒 >

第75节

大汉的光芒-第75节

小说: 大汉的光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彻用鲁迅式傲娇的语气道:“因为老子喜欢!”

    “好好好,你是皇帝,你最大,惹不起惹不起……”

    刘彻设想了一下,如果在府外住树的话,这长安城很多人见过他,肯定会被人认出来,到时候就不是种树了,就是被围观的滚滚了,所以他选择,还是乖乖在府里面种吧。

    人出名了,

    总是害怕fans。

    “现在这个时候种树不合适吧,初春初冬更容易存活不是么?”禾儿姐首先提出异议。

    “多浇水,固土,施肥,除草,驱虫不就够了么,这是家养的树,存活下来三成是不成问题。”刘彻耐心回道。

    李妍对于她公子所带布袋,里面装了什么,不怎么好奇,一路上也没去询问,如今知道了,也是一脸呆,而后接着提出异议道:“人们都说,不做无原由之事,公子最近与树没什么接触,为何偏偏想种树呢?”

    “因为朕心里有这么一回事,朕把它的出生当成了树苗萌芽,存活或者延续与否,都只能说是听天由命,即便是尽可能的加快,结果也未可知。”

    拽了拽他的衣角,示意把树苗分她一点。

    刘彻捋捋树苗,沉吟片刻道:“树苗太小了,先拿几个盆子种大一点吧,然后再去移入庭院,这样活下来的就更多了。”

    这些事,诺贝从未听到过或者做过,对于他们楼兰人来说,种树护树都是毫无必要的,森林对他们来说,就是予取予夺的。这块地方树没了,气候条件不好,就再换另一个地方,照样可以好好的生活。

    而这或许也是楼兰古国,

    沉寂在沙漠中,

    的其中一个原因吧,

    刘彻这般想到……

    纠正她,

    不听?好吧,再来一次,几次过后,无可奈何的诺贝,开始种树了……

    “我都是为你们楼兰好!”刘彻莫名其妙的来了这么一句。

    “……”

    明堂修筑并不简单,主要是这个建筑代表的意义很深。

    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在历代皇帝封禅中,明堂是帝王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古人认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天子在此既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是体现天与人相接的神圣之地。

    刘彻设想过以后在两个地方设正统明堂,东封泰山,在泰山设明堂,或又在女姑山设明堂,而这也是相较而言,更适合之处,符合上天的轨迹。

    “还是有些纰漏啊!赵绾,你看这落尾会不会与古籍所说周礼习惯不合?”王臧皱眉道。

    “都快完成了,也就那么回事,差也差不到哪去,陛下要的并不是锱铢必较,而是恢宏大气,扬我汉家方开尊儒威风之始!”

    拍掉手上的尘屑,王臧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做的差不多,

    改的话,

    更麻烦,也更容易出错。

 第一百四十五章待你见解成熟

    朝堂上,顺风顺水,陛下把期望都放在了董仲舒身上,儒士们都羡慕不已,他也本以为自己会受重用,但是,当任命的诏书下来后,他并没有像所期待的那样留在皇上身边,而是做了江都王相,而同时接受策问的王臧、赵绾却做了京官。

    董仲舒内心很清楚,随着窦婴、赵绾等人的任命,标志着“黜百家,尊儒术”的谏言已获得皇上认可。

    至于是什么原因让陛下将自己冷落到一边,他说不清楚,也不敢去打探。他只有打点行装,郁郁登程。临行前,他多么想借向陛下辞行的机会,把对大汉的一片赤诚悉数捧出。可陛下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只是让丞相卫绾传来他的旨意,要他在江都国尽责尽力,安一方百姓。

    “此去一路车马相送,陛下待我已够好了,两位仁兄还请回去吧!驰道黄沙漫漫,久在此处,怕粘了灰尘,见陛下时会失仪表。”

    董仲舒再拜了拜赵绾,王臧,遂上了车驾。驭手一声鞭响,那马蹄霎时在东去路上敲出“嘚嘚嘚”的节奏声。

    他们俩同样不知道,昨日相谈甚欢的董夫子,为何今日却便派往地方。

    是冷落,

    抑或者是,

    朝堂上的压力?

    侯王贵胄横插一扛?

    让陛下缓了步伐?

    “赵兄可知道陛下是何目的?”实在想不出来,两个学儒的闷葫芦忍不住了,王臧率先开口问道。

    苦笑不已,赵绾偏头道:“我还想问你来着,唉,圣言难测喽!”

    “陛下这么一出,大家可都有些不解,这是要搁置么?”王臧疑问道。

    “能将御史大夫之位交付我手,你认为陛下这是要告一段落?只怕是等一个时机,再推儒家了!”赵绾这时候也反应过来,猜测道。

    刘彻自然不知道这两人在揣测自己,此刻,他正在宣室殿与卫绾谈论国事,交换理政的想法。

    能保住这个丞相位子,卫绾也知道刘彻的苦心,太皇太后极力推荐自家人窦婴为丞相,可陛下视若无睹,即便是窦婴更果断,还曾经当过陛下的夫子,给他讲过学。

    “丞相可有心事想问朕?”察觉到卫绾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举止,刘彻疑惑不解道。

    卫绾目光一闪,这才把心中问题说了出来,“陛下圣明,几度策问,聚天下英才于京都,凝贤良智慧于朝纲,此乃我大汉中兴之举!

    臣只是不解,皇上既然以董仲舒最为杰出,为何不留他在京城,以备大用?而那个略逊一筹的王臧,反倒被擢升为中大夫呢?还有赵绾,怎么做了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

    刘彻犀利的目光朝门外望了望道:“朕至今仍然以为,在策问中,董仲舒以理论深刻,言辞严谨,思虑缜密而居于贤良之首。

    但丞相没有看出他的书生意气么?按他的说法,凡是失于古之道者,就是违背了天人感应之理。这不是要朕对旧制不能有任何变革么?这样看来,却是只能用其策,而要暂缓用他这个人。朕之所以要他做江都相,就是要他到郡国去历练历练,好让他少些自以为是,多些可堪一用,经得住考验的学说!”

    “那赵绾与王臧又何德何能受陛下欣赏?”

    “他们能够从朕最关心的现实切入。譬如赵绾,他策对中所言关乎明堂和皇帝独立主政的议论,都是朕眼下思考的问题。”刘彻直言道。

    沉默半晌,卫绾才低头苦笑道:“那臣也没有解决让陛下关心的问题,又哪里有真才实学,能够当着三公之首?”

    “昔日高祖曾有言,与项羽争夺天下,他老人家靠的就是识人,以及用人的本事,各人有各自突出的才能,卫绾你沉稳而又踏实,能够帮朕稳固着江山,好让朕放下心来,去干别的事情,这又哪里不好呢?”

    这些个老臣,还要自己去哄,刘彻没招了,只好给他服一颗定心丸。

    深感于马蹬马鞍的重要性,见上林苑马匹身披粗制木质马鞍,皮制马镫,刘彻开始着手去按照记忆,试着去制作更完善的,能让骑兵马匹寿命,耐用度提高的优质金属马镫。

    原始纯木质马鞍和用皮革、麻纤维制作的马镫(或者说只是一种“绑带”而已),甚至是后来使用木制而无金属外皮的马镫,都是极易腐朽而难于保存至今的,即使能够保留下来,那些外表仅仅是一条麻布、皮带的物品,这就是汉代马鞍、马镫的雏形。

    鞍镫的实物不易保存是客观现实,而且在当时,只是配备着马匹初步使用,所以刘彻并没有看到汉代的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中有它们的影子。

    或者说,在历史传统中,一件新物品投入应用后,经常可能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在美学上被人们——尤其是艺术工匠——所接受,在此之前制作的很多作品都仍然会保留它出现前的样子。

    高桥马鞍和马镫这两项对骑兵来讲至关重要的发明,在两汉时代仍然应该是已经投入应用的。

    正是它们使匈奴成为草原霸主,也正是它们传入汉朝,推动了汉帝国在政治、军事上的大幅度扩张,只是在刘彻看来,面前两样东西还是太粗糙了,不说比不上匈奴人,就是投入使用发挥的作用也不会太大。

    高桥马鞍的改装很简单,让韩嫣找了一些木匠,按照刘彻的描述,不久后就做出来了,难做的是马镫,不过幸好铁器已经初步成熟,涂涂改改好几天,刘彻终于画出了模具样子。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骑者踏脚的部分,即镫环;二是将马镫悬挂在马鞍两侧的镫柄或镫穿。

    在铁匠的多番尝试下,也慢慢走上正轨,做出来也是时间问题,毕竟微小的细节,还要去慢慢完善,适合战马所用。

    既然做了这两样东西,那么马蹄铁,刘彻也不打算放过。

    马蹄铁是一种光滑的铁盘,在每端弯成环。显然它是系在马蹄上,无疑是用于保护马蹄的,也能帮助马抓牢沙土,可被用于其他坎坷的地面。

    这个新奇玩意不同于马镫,铁匠拿到刘彻文字描述加图纸刻画,觉得很棘手,所幸陛下不急着要,他们也就尝试着去制作……

    “陛下,这马镫用铁做多浪费啊!粗麻绳子不一样用么?”

    “哼!万一将士们踏断了呢?”

    “这……很少发生吧!”

    接过韩嫣手中的马镫残次品,刘彻摸了摸,神情开始低落,叹息道:“那你说为什么人们要用铁做鼎而不是木头呢?”

    “因为铁做出来的东西结实耐用!”

    “你都这么说了,还不明白么?征战中,铁做的马镫结实,也就意味着将士可以随心所欲施展手脚!”

    这个解释让韩嫣无法回答,习惯限制了他的想象力……

    “那个叫马蹄铁的又有什么用呢?”本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韩嫣又问道。

    “你不穿鞋么?”

    “啊?穿啊!”

    摇了摇头,刘彻扁扁嘴道:“那给马穿鞋很奇怪?”

    “这个,不奇怪么?”

    “在朕这里,给马穿鞋,也就是马蹄铁,可以减少马蹄趾的损耗,便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刘彻回复道。

    抓抓头,挠挠脸,韩嫣又提出新的问题,然而刘彻并不想理他,直接吼了一声:“给朕走!自己想去!”

    求韩嫣心里阴影面积大小、、、

 第一百四十六章不让人省心

    文景治时颁行的“马复令”用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管的马政机构,中央任命太仆(就是弼马温)管理,在地方设有马丞负责,而这些官员负责马匹的饲养以备军用,可以说文景之治同样给了刘彻巨量的马匹。

    高祖白登之围,四十万步兵奈何不得匈奴人十万骑兵,这让耻辱席卷了汉人,所以几任皇帝尽皆蓄养马匹,推行马政,从汉初至武帝时即有厩马四十余万匹,这一制度保证了刘彻此时可以对匈奴作战的大量马匹的消耗。

    在汉代,骑兵发展壮大,成为军队的主力军种,差不多已经取代战车的位置,兵种内汉代已经有了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轻骑兵基本无甲,武器以弓箭为主,配备战马。重骑兵着甲,武器为戟,矛,环首刀等近战武器,配备高大的马匹用于冲锋陷阵。

    汉代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更适于马上作战的环柄长铁刀,(就是环首刀)刀脊厚,刃锋利适于劈砍,成为骑兵的重要武器。一般来说汉代的骑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张弩)等。

    这一时期骑兵作为机动兵力的战术,不难想,也得以发展汉军在卫青,霍去病时,有了大将的统率保证,与匈奴作战中大量采用了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作战,从而重创匈奴人!

    因为推行地方官学,交于天下人之习儒机会,大量耗资,空了一个国库,但文景之治的积累,可不仅仅只限于一个国库,所以刘彻还有好几个扩建的国库备用,及时调整,伤不了大雅。

    之所以前几年上郡未曾使用骑兵,无非是咱们汉景帝没反应过来,只想守不想攻,而刘彻全程太过彪悍,硬是弄出三个不用骑兵的步战火攻计谋,让匈奴人骑兵根本未曾使用。

    试问火牛横冲直撞下,骑兵有用?又试问,匈奴人强行攻城下,骑兵有用?最后再问,火烧连营团团围住,骑兵有用?所以说是刘彻的有备无患,匈奴人的大意与固执,让刘彻顺利夺下河西之地!

    随着刘彻改进的马蹄铁马镫马鞍开工试做,不难想,多则一年半载,少则半月一季,必定会制作出来,配合骑兵使用,更会让其无往不利!

    慢工才会出细活,刘彻想要儒家为首,不死板纲常,必定是一个慢慢的过程,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