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694节

崇祯十七年秋-第694节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洋的战事,或许还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明军已经占据了主动,而且明军将荷兰人困在马六甲后,明朝的商船早已重新驶向天竺。

    当然,这存在危险,毕竟天竺南端有荷兰人的据点,荷兰人的武装商船会于此出没,但是海上贸易就是因为风险巨大,所以收益才让人眼红,驱使着人们前扑后继的进行贸易,而且明朝的海上商船,也配了火炮,并非任人宰割之辈。

    南洋的事一时未决,可并不影响明朝的大局,北疆的事情也是一样。

    金国突然出兵,可能是想拉吴克善一把,但是金国也并未有挑起大战的意思,只是在潼关和蒲津关,同明军发生了几场不到万人的战斗。

    王彦估计金军的意图,一是牵制一下明军,为他的新盟友吴克善减轻压力,同时也有摸清明军战法、武器装备和战斗力的意图。

    金军没有大打的意图,怕真的引火烧身,所以掌握的分寸很到位,而明朝也只是将这次冲突定义为边境摩擦,只需河南和山西的驻军就能应对,不需要朝廷增派兵马,也影响不到明军扫荡蒙古,开拓关外的计划。

    从二月底开始,关外的积雪逐渐融化,山海关开关,第一批入辽的三十多万百姓,从此出关,向辽河平原进发,于此同时明军也开始大举出关,一部集结于大同,一部集结于辽宁。

    在辽西走廊上,前行的队伍足有数十里长,渤海上也有大批的海船穿梭,将大量的农具以及粮食,送到辽河口。

    这次明军进攻蒙古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从大同,那里集结了一万义从和五千多山西的骑兵,负责扫荡漠南诸部,一部是从沈阳出发,攻击科尔沁蒙古,主力是三万横冲马军。

    军队的行动,由将领们负责,张家玉主要是负责安置迁入辽宁的百姓。

    到三月中旬,辽河两岸的平原上,已经布满了一望无际的帐篷,第一批填辽的三十万百姓,将被安置在这里。

    这日,他先在辽河口的码头边,迎接了从天津卫坐船到此的王夫之,然后便领着他一路巡视,迁辽百姓的安置情况。

    辽河平原十分肥沃,努尔哈赤造反之前,这里至少生活了两百多万人,一度十分繁荣,但是现今以成为荒芜的原野。

    此时辽河的冰面已经融化,两岸的冰雪也以消融,远处不时看见有滚滚的浓烟升起,那是官府组织百姓烧毁树林,准备建屋和开垦土地。

    “中堂大人,这次入辽的三十万百姓,下官准备沿着辽河安置,设立三个县,每县十万人。一设在辽河口,就叫营口,然后再恢复辽中和辽阳两城。”张家玉与王夫之打马而行,他一边走一边说道:“如今我朝海运发达,将这些百姓安置在辽河两边的平原上,生产出来的物资可以通过河道,便捷的运到营口,再从此转海路运到江南,江南的物资也可到此再通过河道运往各地。这比走陆地运输,要省时省力许多!”

    “芷园的规划很好,辽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只要将这批百姓安顿好,那关内的百姓就会自发前来,你的责任很重呀!”王夫之微笑道。

    一个地方要好,除了要有丰富的物产之外,交通还得便利。按照张家玉的规划,辽河平原怕只要二三十年,就能发展起来。

    这时,一行人在数十名骑兵的护卫下,进入了一片安置百姓的营地。

    他们在一顶顶帐篷中穿行,孩子们不懂长辈的苦恼,在帐篷间穿梭玩耍,大人们见一群官兵进了营区,则站在远处观看。

    “现在辽宁官府的问题是缺少官吏,特别是底层的官吏来管理百姓。”张家玉继续王夫之介绍道:“下官,现在只能让百姓自己管理自己。还好这些百姓大多是举家举族的前来,都是乡里乡亲,又有族里的长者调节矛盾,所以没有出现什么治安问题。”

    “官吏的问题,我已经向监国上书,给你抽调一百名监生到辽宁任职,至于衙役可以从百姓中招募一些,捕头则从退役士卒中挑选一些人,他们很快就会调到辽宁来,芷园不必心急!”王夫之随口说道,看得出来,他对迁民填辽很用心。

    走了一阵,这次换王夫之问道,“粮食和帐篷到位了么?吃住可不能出纰漏。”

    张家玉笑道:“中堂大人不用担心,朝廷从福建运来了许多番薯,粮食暂且足够,帐篷也不用担心,这一批百姓是够了。”

    番薯在明朝种植以有好几年,已经逐渐推广开来,另外明朝还在吕宋发现了玉米、土豆等能在旱地种植的高产作物,使得原本不能种植水稻的旱地和山地都能种植,粮食暂时没有问题。

    这些作物,在清朝创造了一个地瓜盛世,明朝如今还有南洋这块产粮基地,以目前的人口,还不须要担心粮食的问题。

    至于帐篷,这些军用物资,明朝的储备也很充足,湖广的作坊生产了许多军需,不打仗没地使,正好可以用来给百姓扎营。

    王夫之微微颔首,“虽然吃住没有问题,但是长期这样也不行,安置的进度必须要快一些。另外,天气热了之后,要防止疫病传染。”

    “中堂放心,下官已经在组织他们建设屋宅,开垦荒地,到五月,这一批百姓应该可以安置完。”

    这时众人走到了营区的核心区域,一名年轻的官员,正召集各族的族长以及头面人物,召开会议,宣讲朝廷政策,帐篷内大概聚集了四五十人。

    王夫之见此,随即与张家玉一起翻身下马,钻进大帐。

    中国古代社会,这些族长和族老,可以说就是朝廷稳定的基石,他们在乡间的影响力,甚至不会输给朝廷。

    乡绅作为整个社会的中间阶层,他们是官府和百姓之间的中间人,他们一方面帮助官府统治地方,一方面替百姓向官方争取权益,为家乡发声,为王朝的统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也有不少“劣绅”利用此一地位从中取利、鱼肉乡民,而一个王朝出问题,多半也是他的乡绅出了问题,为能帮助官府和百姓沟通,从而使得王朝逐渐丧失人心。

    这时帐中的人见两员大员进来,不惊有些惊慌,但是正说话的官员却忙道:“诸位不要惊慌,这是北直总督王中堂,这是辽宁的张抚台,来看看大家的情况。”

    众人听说是总督和巡抚,惊得连忙行礼,王夫之摆手笑道:“诸位乡老不用紧张,本官今日过来,就是想听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和担心,官府将会全力帮你们解决!”

    张家玉也抬手压了压,示意众人坐下,然后说道:“诸位,我们坐下说!”

    帐内的四十多位老者齐齐行礼,道谢之后,才纷纷坐下。

    这时在年轻官员的主持下,让众人有什么担忧,可以直接向两位大人反应,一名老者便在众人的推荐下站起来,行礼道:“众位大人,我们有两个担心,一是我们在这里安置,蒙古人会不会过来抢我们,还有就是,这里天气寒冷,也不能种麦子,我们种什么,吃什么呀?”

    这两个问题,可以说是所有百姓关心的问题,一个关系到他们的安全,一个关系种地。

    王夫之笑了下,示意张家玉来说,后者便回道:“这两点,大家可以放心,朝廷已经发兵,准备北击蒙古,保证他们不敢在进犯辽宁。至于种什么,朝廷也有规划,辽宁很适合大豆的种植,我们先种大豆,等发现新的作物适合种植后,再逐步增加新的作物种植。”

    众人顿时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那老者又问道:“大人,那大豆能抵过麦子么?我们种它可以吃饱吗?”

    这些人就会种地,而且只种过麦子,所以心中还是有不安。

    王夫之随即笑道:“乡老们放心,这个大豆可以吃,也可以榨油,豆渣还能养牲畜,你们要是吃不惯,官府会给你们联系江南的商人,让他们用上好的大米交换你们的大豆,保证你们能吃饱,还能过上好日子。”

    众人听了王中堂说话,才有些安心下来,对于今后的生活,开始充满了希望。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262章 北击蒙古

    明朝要统一天下,攻取关中是迟早的事情,只是金国并非那么好攻取。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得一,就能割据一方。金国在国力上虽然比不上明朝,但是他占了关中的地利,且国内比较安定,百姓基本归心,三者有二,明军想要灭之,却也并非易事。

    不过统一的大势,也是不可逆转,明朝与金一战,迟早会来。

    在沈阳西北面的开城附近,一座军营坐落于此,中军大帐内,高一功站在地图前,注视着科尔沁蒙古。

    这次北击蒙古,除了为保障北疆的安宁,使得迁民填辽的计划顺利进行,打击科尔沁,使得蒙古诸部不得统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进攻金国,一同统天下做准备。

    这也是金国突然在潼关和蒲津关挑起事端的原因。

    明朝要攻打金国,必须要肃清北面的威胁,否则蒙古就像一把利刃,抵在明朝的脊背上,如果不先将他清除,迫使蒙古诸部臣服,那明军向西进攻金国,就会被蒙古人牵制。

    再者,如今蒙古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力的核心,诸部正一盘散沙,如果明朝放任不管,科尔沁或者是其他蒙古部落,肯定会在重新完成草原的统一,再次成长为参天大树。

    “大帅,科尔沁蒙古的放牧之地,地处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南坡,松辽平原西端。即从大兴安岭到松辽平原。”姜有光指着地图,划了个圈道。

    姜家世镇大同,常年与蒙古人作战,对于蒙古的了解,要比高一功等人清楚的多。

    当年大顺占据北京,完全就没想过关外的问题,眼光十分有限。

    高一功看着他划出来得区域,有半个北直那么大,不禁皱眉道:“这么广大的区域,科尔沁蒙古主要聚集在哪里?”

    在半个北直大小的区域内,去找十多万人的踪迹,不知道确切的位置,大军很难找到目标。

    “当年皇太极将东蒙古编成了十旗,科尔沁分为左右两翼,每翼分为前、后、中三旗,共计六旗,每旗都有各自的牧场。吴克善称汗之后,建立了蒙古王庭,但是保留了科尔沁的六旗,所以位置都还好找。”

    说话的是满将,钮钴禄·谭泰,不过他现在改了汉姓,在新的户籍制度中,也没有满这个称呼,明朝只有明人和归义两种身份。

    他比将有光更加了解蒙古,高一功听后,不禁问道:“谭将军知道科尔沁各部的具体位置,还有吴克善的汗帐所在吗?”

    姜有光见此,有些不太高兴的将手里的木条递给他,把位置让给了谭泰。

    虽说明朝推行新的民族政策,想将国内的少民与汉族,拧在一起,不强调各个名族,而强调大家都是明朝人,或者说中国人,但实际上,汉人对于降将的歧视一然存在。

    要彻底融合,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谭泰习惯了这一点,他没有在意将有光的不快,他讨好汉将作用也不大,也不会给他机会升迁,始终有隔阂在,那他不如自己抓住机会,来赚取功劳,一步步往上爬。

    这时他站在地图旁边,画圈道,“整个科尔沁蒙古,大概有十七万人左右,主要的牧区,在吴克善的王帐附近,位于辽河边上,辽松平原西端。各旗则分布在王庭周围。”

    谭泰用木杆在地图上接连点了几处,最后又点回王庭,大概是今天的辽通附近,接着说道:“科尔沁人平时放牧,战时为兵。虽说他们在中原大概损失了两万多青壮,在沈阳又损失了四千多人,但如果将十五岁的男子全部动员起来,应该还有两万多人可用。”

    谭泰将他所知道的信息,全部说了出来,高一功再通过他命人收集的信息,心中已经有数。

    这时他沉默了一阵,开口说道:“吴克善攻打沈阳之后,手里的近两万士卒,应该还未遣散到各旗。大军准备一下,我们立刻突击。”

    在沈阳一战后,吴克善本来就不多的威望,一下跌入谷底。

    原本就松散的部落联盟,几乎瓦解。损兵折将,没讨到好处的漠南蒙古,已经返回各部,一些部落收到明军在大同集结的消息,害怕被报复,便开始西迁进入金国控制的河套地区。

    东蒙古十旗中,郭尔罗斯前后两旗,也开始向北迁,躲避明军的报复。

    吴克善有心暂避明军的锋芒,不过科尔沁六旗有十多万人,并不是像那些小部落,说迁就迁,找到一小块牧场就能生存。

    冬季刚过,羊群和马儿都需要新鲜的牧草来补膘,十多万人迁徒需要准备大量的草料,毕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