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665节

崇祯十七年秋-第665节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京城大,城中只有两万五千人,其中还有一半是汉军,他只能将府库打开,给满族的妇孺分发兵器,让她们帮助守城,并将北城的汉人全部赶到南城,在让人在紫禁城备好引火之物,准备最后自·焚。

    尼堪已经做好了城破自杀的准备,可是城中的汉军,甚至不少满人都不想死。

    眼下的情况,明眼人都能看清楚,大清彻底输了,继续打,只有全部去死。

    汉军对于尼堪,怨气很重,多半不愿意跟着尼堪寻死,就是城中的满人也不想继续抗争,尼堪给他们分发兵器,没有激起他们的斗志,反而让他们感到绝望。

    妇人和孩童都要上战场,那大清还有什么希望,满人也是人,也是怕死的。

    在这种情况下,明军的劝降书信,射入城中,无疑就给了里面的人一条生路。

    每次攻城,都先射劝降书信,降低大军损耗,以最小的代价夺取城池,这是明军的惯例。

    王彦劝降,一般就是分析利弊,开出条件,许以好处,让城中的人自己决定。

    这次也不例外,城中的人已经没了选择,除了投降就是死,王彦书信上没有废话,直接告诉尼堪,蓄发、改姓、易服饰,投降免死。

    历史上汉族融合周边少民,都是比较温和的策略,用先进的文化吸引,让他们自己慢慢改变,从不强迫他们一定要说汉话,穿汉服,是一种不主动的吸纳,鲜卑、契丹、百越都是这样慢慢融合进了汉族之中。

    今岁,四月间,金国下令,治下之民,无论各族统一称为金人,等于是用国家的力量,加速金国境内各族的融合,意图增强金国内部的凝聚力和各族对于金国的认同感。

    王彦不敢断定,这是好是坏,但是他见了金国此条政令之后,对于明朝之前以及历代中原王朝,不主动去融合周边民族,进行了反思。

    大明既然是天·朝,文明既然先进,就有责任教化四方,帮助周围藩属,学习中国文化。

    因此在民族政策上,王彦觉得要采取,积极进取的策略,加速国内各族的融合,可以学习金国,重新统计人口,国内之民每人发放一块竹牌,标明籍贯,而在民族问题上,治下之民统一称汉,或者都称明人。

    当然除了强制的政策之外,也要许以一定的好处,在朝廷主动要求融合的同时,也要让少民愿意进行融合。

    这点王彦听到金国颁布的政令后,与王夫之商谈过,王夫之的建议是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

    将国内之民的身份,定义为汉和归义两种成分,汉不用说,归义则是归附的少民,不许再提满、蒙、壮、藏等问题。

    为了促使归义和少民汉化,归义和汉民之间,自然存在差异,才能促进汉化。

    凡事获得汉民的身份,百姓就能在大明随意出行,不需要路引,可以经商、从军、购买土地,子嗣可以免费入州县的蒙学等各种便宜。

    归义则受到一定的限制,从军、经商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出行进入城池,更是需要批准,享受不到朝廷的诸多福利,但是归义只要能说汉话,且归顺三年,就可以到地方官府改成汉籍,能活汉话会写汉字,则只需一年,有为明朝立功,则直接赐汉姓身份。

    当然,这还只是王彦与王夫之私下商谈的结果,有什么纰漏,想要推行,还要内阁和议事堂通过才行。

    总之王彦觉得,朝廷因该主动要求周围臣服之民,进行汉化,这样有利于明朝,快速稳定边疆地区。

    这样的政策只要实行,一旦某地,汉籍超过归义,明朝便站稳了脚跟,归义全成汉籍,那他们生活的土地,就是汉地。

    招降书信射入成中,性命都不保了,蓄发,改汉姓,穿汉服,对于满人来说,根本不算事儿。金国的满人,早就已经剪辫,穿汉服了。

    敬谨郡王府邸,一群将领站在下面,尼堪看完劝降书信,沉默半响,仰天长叹。

    众将领见他神情,心中一喜,都松了口气,以为尼堪接受了明军的条件,这样十多万满人,就还有一条生路。

    众将脸上刚放松了一些,谁知道尼堪却忽然恨声道:“冯铨老贼,本王早就怀疑他有鬼,果真是投了南明。王贼让我们改姓、蓄发,这是对我大清的侮辱,汉人为了衣冠,能举城相抗,我大清的勇士,同样不可侮辱,本王誓与北京共存王!”

    他这么一说,下面的将领,便齐齐变色了。剃个小辫儿,马蹄袖和马褂有啥好的,谁美谁丑不是一目了然么,改了有啥大不了,你想死,我们可不想啊。

    要是明军不给他们活路,他们还有可能和尼堪一起与城池共存亡,可是王彦给了他们一条生路,他们自然要求生。

    毕竟眼下的局势,不降必死,打下去有什么意义呢?总得为妻儿老小考虑呀!

    尼堪在选择留下时,他就已经是在求死,作为大清的王爷,投降后失去权力,像一条狗一样耻辱的活着,他还不如去死。

    王彦的招降他没有动心,也不想理解属下的心情,反而让人去抓捕冯铨的家眷杀了。

    只是清军到冯铨府邸时,冯铨的家人早就被人转移了。

    尼堪下命,他将与北京共存亡,但是清军将领们的觉悟,却并没有他那么高。

    南城的绿营将领中,不少人冯铨早就联络过了,他们见了投降书信,立刻就聚集在一起,准备兵变。

    另一些则早就联系上了城中天地会的成员,剩下没门路的急了,直接见人就问,也不怕暴露,他们自己找上门来,直接说道,“看在同袍多年的份上,谁要是有投降的门路,务必带上弟弟一个。”

    南城的汉军,几乎明目张胆的策划投诚,消息早传入了北城,但是却没有人向尼堪禀报,因为把守南城的几个甲喇额真,也在串联,准备献城,并且连夜派了人手出城求见王彦。

    墙倒万人推破鼓万人捶,人心如此,尼堪已经被人抛弃,或许他心中也有所察觉,只是求死的他已经不想理会。

    共治五年,六月二十日,清晨,守卫南城永定门的马光辉打开了城门,早已做好准备的忠武镇直接开入南城,万余清军纷纷器械,全都投降保命。

    刘顺领大军没有在南城耽搁,直接从正阳们进入北城,投降的满兵齐齐大喊,“不要抵抗,器械保命!”

    城内的满人乱作一团,满城哗然,明军遇见手持兵器的一律斩杀,惊得妇孺们纷纷跪地,迎接明军入城。

    尼堪听见城内杀声震天,才晓得明军进城,他也不带兵抵抗,而是领着近千心腹,直接去了皇宫,然而守卫的满人牛录,却不让他进宫,痛哭道:“王爷,您要是烧了紫禁城,我们就都活不成了···”

    看着宫墙上的满人士卒求情,尼堪不禁长叹一声,招来身边的亲信,让他们各寻出路,是与明军厮杀,为大清尽忠,还是器械保命,他都不干涉了。

    此时城内满是明军入城的呼喊,喊杀声正往宫城而来,几员满将听了尼堪的话,无不伤感,纷纷问,“那王爷怎么办?”

    尼堪却没有说话,摇了摇头,心如死灰的往王府走去。

    一众满将见此,也顾不了那么多,纷纷逃离了宫城。

    尼堪回到王府,脱去了铠甲,穿上满族王公的朝服,将妻儿叫到一起,然后点火焚烧了敬谨王府,为他的大清国尽了忠······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219章 光复神京

    北京城,不到一个上午就被明军彻底控住,城内的死伤不到万人,而且集中于北城,明军的伤亡微乎其微,还不到百人。

    光复这样一座大城,这点损失,简直是个奇迹,但仔细一想也就明白,这个时候大势已经不可逆转,也只能是这种结局。

    城中的秩序很快就被恢复,这主要是因为南城的清军几乎全部投诚,而北城的满人根本不敢抵抗,他们看着明军进城,就算受辱也不敢出声,害怕稍有反抗就招来杀身之祸,而明军主力军纪一向不错,王彦说招降,士卒多会听命,他们不反抗,明军对于妇孺便也没有滥杀。

    很快十多万满人被要求全部撤出北城,资产全部没收,被圈禁于城外大营。

    明军虽然没有大肆杀戮,但是被看押在大营的十多万人依然赫赫发抖,对于自身命运非常悲观。

    毕竟他们做过什么,他们心里也有数,楚王虽然答应放他们一条生路,可是处罚肯定少不了,他们对于自身的命运,还是非常担心。

    满人入关前,何其凶猛,但是被彻底打掉气势和信心之后,便同待宰羔羊差不多,十多万人被关在一起,却没有一点儿骚动,有的只有蔓延整个营地的怯懦和无助。

    虽然十多万人没有骚动,但是养着始终是个大麻烦,不过再决定招降时,王彦就想过处理之法,所以很快就下达了教旨。

    努尔哈赤的子孙全部下狱,满族男丁年过十五者,编为赎罪营,发往辽东重筑大宁、广宁、抚顺等城,并且开垦良田,服役二十年放归。

    随着国内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采取庄园等大规模种植的方式,国内人地矛盾又将突出起来,复辽必然是明朝今后的重要国策。

    关外现在千里无人烟,明朝若不迁徒人口过去,几十年之后,关外肯定会被蒙古人,或者是西海女真、野人女真占据,甚至会被朝鲜拿去,所以明朝必须为复辽做准备。

    拓荒和筑城,这都是繁重的体力活,需要有人去做,十五岁以上的旗丁都是难得的劳力,再加上十五岁基本都拿过刀,便让他们以此种方式来赎罪。

    在剔除青壮后,剩余老弱妇孺,则改姓、蓄发、易服饰,分成几部分,或发往辽东屯垦,或发王西南和南洋,总之全部打散,保证一两代人之后,就如历史中的鲜卑一样,慢慢消失。

    早些年,王彦对于满人,几乎是斩尽杀绝的态度,但从光复南京开始,对于投降满人的政策就开始了转变,因为局势也随着转变了。

    现在明军已经彻底击败满清,目光就该放到更远的地方,况且明朝的敌人已经发生改变,所以王彦作为胜利者,对满人的态度,又有些变化了。

    粗略的处理完这些后,王彦在南城百姓的欢迎之中,骑马进入南城,他得知尼堪自焚之后,心中也有些唏嘘,让人收敛了烧焦的尸体,抬出城随便挖个坑埋了,并未进行羞辱。

    王彦进入北京城,标志着明朝的北伐战争结束,明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这次北伐,历时数月,如果加上准备的时间,足有大半年,前后动用马步军三十余万,民夫五十余万人,耗费钱粮无数,终于收复山东、河南、山西、北直以及辽东等地,基本收复了被清占据的版图。

    整个战役,歼灭俘虏清军合计近三十余万,满清除了福临等少数人逃走之外,基本等于灭国,明军取得了宝贵的胜利,一雪了三十多年来的耻辱。

    这一刻将被历史铭记,是无比荣耀的一刻,王彦在百姓的夹道欢呼声中,领着戴之藩、刘顺、李定国、姜襄等大将,率领衣甲鲜明,步伍整肃的明军,从得胜门进城,接受民众欢呼,以展示军威。

    城中的百姓是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入城的大军也感到扬眉吐气,士气沸腾,城中欢呼声直入云霄。

    受尽清军和汉贼压榨迫害的南城百姓,捧着面食,端着茶水,热情的塞给入城官军。

    王彦进入北城后,将被福临查抄的睿王府,设为行辕,随后让人张贴榜文,安抚民众,并开始让人清理满人的资产,封锁城池,抓捕城内罪大恶极之汉员。

    城内的士绅和头面人物,蜂拥来到行辕外,拜见王彦,痛陈满清占据北京后的罪行,要求王彦为他们主持公道。

    每占一城,安抚士绅都是王彦重要的工作之一,这次也不利外,不过王彦见了这帮人候,脸立刻冷了下来。

    来的这帮人,并不能称什么士绅,应该说是崇祯朝时的大臣和贵族。

    现在一个个穿得破破烂烂,面黄肌瘦,显然受了苦,可王彦对这帮人却没什么好感,甚至觉得活该。

    他当初在北京时,很清楚这些人的嘴脸。

    特别是王彦在他们之中见到一人,乃是明朝外戚周奎,杀心都被激了起来。

    崇祯帝登基后把周氏立为皇后,周奎封为嘉定伯,受国朝大恩,但这个人极为吝啬,崇祯十七年,上悬令助饷,多方动员之后,他依然不肯捐饷。

    这捐款并非强制,全凭自愿,他不捐也就罢了,顶多名声不好,可是后来周皇后送出五千两,让他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