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277节

崇祯十七年秋-第277节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这次试探,中路军得出经验,几个人过江,扎个筏子还行,几万人马过江,十之八九要吃败仗。

    王彦心中失望,但脸上还是一片平静,站起身来,“你为朝廷出力之心,本阁十分欣慰。士逵你带他下去,取五两银子作为赏钱。”

    陆士逵听了一抱拳,大步向郑四海走去,郑四海听了,却大着胆子道:“相公,小人从成都购买货物顺流运到巴县,都是扎的筏子。大筏子不比船差!”

    “筏子能和船比?”于世忠本来希望真能听到什么过江良策,结果大失所望,听他还在说什么筏子,顿时踏出一步,按着战刀怒斥道。

    他对此最有发言权,太湖义军最擅长操控船只与清兵水战,对船只了如指掌,而他又亲身体验了一番筏子渡江,筏子要是能和船比,他能被冲的找不到东西。

    他一千弟兄,可是有一百多人没回来,这小商人为了百两黄金,是想害了整个中路军。

    郑四海被于世忠的喝斥,吓了一跳,又见堂内诸多将军们按着刀柄,一个个脸色不善,更是吓得面无人色,结巴道:“相~相公,小人,怎么,敢,敢戏弄官军,借我一个胆,也不敢啊~”

    王彦见他模样,心中约微疑惑,他挥了挥手,让陆士逵、于世忠退到一边,“筏子真能和船相比?你不要急,慢慢说!”

    郑四海听了王彦的话,稍微镇定,吞了口唾沫,才开口说道:“相公应该听说过“买舟东下”一词。我们川蜀之地,河流比较湍急,船只从上游驶往下游十分容易,可回来就只能靠拉纤,但拉回来的成本太高,所以蜀地的商人大多先出钱造一条船,装上货物出川沿江而下,沿途顺着江水一边前进一边做生意,到长江中下游,货物卖的差不多了,就把船卖掉,自己从陆路返回四川。”

    王彦不明白这和筏子有什么关系?但他心里虽然疑惑,却没有开口去问,耐心地听下去。

    郑四海作为一个小商人,很会察言观色,他见众人脸色不好,连忙进入主题:“这买舟东下,那是大商贾的事情,像小人这样的小商人,哪里有钱买船,所以都是在上游扎大竹筏。蜀中多的就是大竹,扎的大些,也不担心费料。一般的筏子最多两层,能站十个人就了不起了,我们扎的筏子放三层大竹,长三丈,宽两丈,装的货物绝对不比一般的船少。”

    “长三丈,宽两丈?”王彦微微皱眉,这确实比他们扎的筏子大许多,但是他还有疑问:“你这筏子是够大,但是筏子无帆无浆,长江水流又急,怎能控制方向呢?”

    郑四海又吞一口唾沫,解释道:“回禀相公,我们扎了筏子从上游放下来,在江上要走数百里,靠的是用长杆掌握方向,但最主要的还是要熟悉江上水纹。什么地方急,什么地方缓,什么地方有暗流,都要一清二楚。巴县这段江面,在大渡口转了一个湾,但水有惯势,大筏可以借水势,冲过江心,靠近北岸。此时水势会忽然改变,猛然回流向南,但只要用长杆撑住江底,奋力向前,便可冲到岸边。”

    他这句话说完,堂内众人立刻议论起来,大多面带喜色。

    造船工艺复杂,耗费时日众多,但扎筏子却快的没边,而且四周大山上都是大竹,砍之不尽,根本不用担心没有材料。

    如果一切真如郑四海所说,那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有了泸州的船只,再加上大竹筏,那渡江便不在话下了!明军杀过江去,包抄吴三桂,川蜀之战的胜算起码占了七成。

    王彦心中一动,看了眼郑四海,脸上漏出喜爱之色,他站起身来,压了压手,让众人安静,然后吩咐道:“这样,士逵你带郑员外下去领取酬金!戴之藩你带人进山伐竹子,陈先生

    负责遣人招募善于驾驶竹筏的民夫,甚下的人都给本阁去扎筏子!”

    “诺!”众人个个抖擞精神,齐声应下!

    (感谢longhong2530,秦松旺的月票。下章12点吧。)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520章 江南

    六月初的江南,小暑刚过,空气中散发着绿草的纷芳,城外稻田里的禾苗正茁长成长,夏风拂过,低头一片,行成一波又一波的绿色波浪。

    在清军占据南京后的第三年,经过最初的屠杀、抢劫之后,清廷对已经逐渐屈服的地区,进行政策调整,开始卓力于地方农业的恢复,以确保清兵需要的口粮。

    随着战事的不断扩大,以及明朝在楚赣站稳脚跟,战事消耗惊人,清廷就更加清楚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必须要有更多的粮食。

    洪承畴作为江南总督,被清廷给予了厚望,而他确实也没有辜负主子的信任和期望。

    他先是攻破了盘踞太湖近三年的陈子龙义军,使得整个江南的反清势力由明转暗,让江南在表面上太平下来,然后又积极招抚流民,恢复生产,使得江南恢复了一丝元气。

    如果不出意外,今岁的江南绝对大收,有了粮食吃,老百姓也就安定下来。

    此时的江宁城内,随着政策的改变,也不似清兵刚刚占领之时,那么萧条破败,不少小商贩开始出现在街头,店铺也有了几间。

    虽说与当初的南京城户口百万,商业繁荣相比,还不及九牛一毛,更无法和现在的广京相比,但也慢慢有了一丝商业的气息。

    这大都是洪承畴的功劳,当然也是因为八大皇商进入江南,开始跑马圈地的原因。

    清兵南下,两淮的盐商,随着经营了百年的扬州城一起覆灭,他们大部分死在扬州一战之中,少部分抛家舍业,随王彦南下,在琼州落户,改行做起了海商。

    盐、铁之利,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是暴利行业,作为清军入关的支持者,顺治小儿亲自召见,并册封的皇商,他们自然从衰落的两淮盐商手中夺下了盐业之利。

    此外随着清兵进入江南,原本东林党庇护下的东南新兴商团,以及浙党庇护的浙东海商,无一不遭受了清兵的洗劫,东南商业被彻底破坏,而随着他们的衰落,如日中天的八大皇商自然将手伸到了江南。

    如今江宁城内,十间商铺,至少有八间是八大皇商所有。

    作为江南总督,洪承畴对于山西商人也是支持的,有他们在,百姓有多余的稻米,就能换成银钱,有了钱就可以去买布匹,买农具,把商业盘活,有利于他恢复江南。

    同时,就像清兵入关之前,他们为满清提供铁器、火药等战略物资,使明朝对满清的贸易封锁破产,为清兵提供明军消息,使的明军作战失败一样,八大皇商现在也能帮他从明朝控制区域,买来战略物资,而作为消息灵通的商人,还能给他提供不少消息,有时候这些消息比清廷的密探提供的还要快还要准。

    这时洪承畴手中便拿着一封八大皇商提供的消息,匆匆忙忙的来到豫亲王多铎的府邸。

    这间府宅原是大明魏国公徐文爵的府邸,魏国公一脉,从徐达到徐文爵历经十一代,两百七十多年的经营,府邸是要多好看有多好看,要多气派有多气派,除了比不上皇宫之外,江宁城内绝对独一无二。

    这比起关外的土坑茅屋,不知强了多少,每棵树,每块石头都有讲究,那是小桥流水,亭台阁楼,美不胜收。

    这么好的宅子,如果落在洪承畴手里,文化人多少能看出些门门道道,时不时能呤几句诗来,但在多铎手里,就只能用一句,“真他娘的好看”来表达他的感慨。

    洪承畴急匆匆的穿过长廊,走过小桥,在宅子里拐了几个弯,最后来到一个花园外,他还没进院子,便听见里面咿咿呀呀的一段唱词出来,想必多铎正在听戏。

    院子里,多铎只穿一件白色单衣,坦胸漏乳的堂在藤椅上,眼睛闭着,手跟着两个小生的唱词有节奏的在自己腿上拍着,他身边一左一右座着两个只穿薄纱的妙龄美女,一个轻轻为他摇扇,一个则拿起冰镇了的葡萄,剥去皮儿,再用玉指送到他嘴里,生活好不惬意。

    这时他身边的女子低头在他耳边提醒几句,多铎才睁开眼,正好看见洪承畴低着脑袋站在一旁,也不知道等了多长时间。

    多铎见此约为有些尴尬,挥了挥手,让下人和侍女全都退下,然后又用手把单衣合了起来,挡住他日渐松弛的肚皮。

    满州人在江南之地待久了,也日渐知道了一点美丑,一点羞耻,他从藤椅上坐起来,开口问道:“洪总督,今日怎么跑本王这里来呢?”

    洪承畴看了看多铎有些浮肿的脸,心中一边感叹,一边给他行礼,然后说道:“王爷,范斗永的人在南面采购物资时得道消息,王彦兴兵三路,号称五十万人马大举入蜀了。”

    多铎一听,猛然座正了身子,但遂即又挑眉一笑,软了下来,“哦~那豪格岂不是有苦头吃了。”

    洪承畴愣了愣,半响后开口说道:“之前,从北京传来消息,说肃亲王、平西王在四川势如破竹,占了成都,张献忠也被包围,川蜀即将大定!可如果王彦入川,那局势就可能发生变化了,毕竟肃亲王、平西王的兵马连续征战将近一年,已经疲惫,万一王彦扭转川蜀局势,那我大清自顺治三年以来,所有的对明战事,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如此一来,卑职担心,恐怕天下之势,将要逆转!”

    多铎听了皱起眉来,他虽然希望看见豪格吃瘪,但事关满清大局他还是能分清轻重。他正了正身,脸上漏出严肃之色,“洪总督的意思是?”

    “王爷,范斗永等人的商号在湖广、江西一带买卖货物,搜集了不少消息。这次王彦入蜀,带走了粵地和湖南的绝大多数精兵,明军在东线的兵力便空虚起来。如今江南已经稳定,拔除了太湖这只钉子之后,我们没了后顾之忧。卑职认为当乘着王彦入蜀的机会,图谋楚赣之地!”

    多铎点了点头,楚赣是从多尔衮一派手中丢掉,如果能够夺回来,他多氏兄弟在清廷内部的地位必然大为巩固,今后将小皇帝拉下马也不是不可能。

    “洪总督以为我们该怎么打?江西大概有六万明军,湖广何腾蛟、傅上瑞还有近十万人马,我们先打江西,还是先打湖北,或者禀报朝廷之后,联合河南两顺王,一起打整个楚赣?”

    (感谢东华东小客,gdrthg的打赏,感谢书友5288的月票。)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521章 南下

    王彦大举入川,造成了明军东线兵力空虚,这对清廷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如果能趁此良机攻下楚赣,满清离一统天下的事业,立刻又近了一步。

    江南如今有大兵二十余万,清廷接近三成的兵力,都放在这个膏腴之地,以防止明朝大起楚赣之众顺江而下。

    现在有消除楚赣威胁的机会,作为当世最为顶尖的战略大才之一洪承畴立刻敏锐的把握到了时机。

    虽说他之前给多尔衮的建言是先蜀后楚,但现在局势风云变化,江南的清兵却不能不动,即便不能打下楚赣,也要牵制王彦入川,保证清军击败西寇的成果,不落入明廷之手。

    他方才见了多铎,那松垮的肚皮,浮肿的脸庞,让他心中还有些担心,这位战功赫赫的清廷王爷,被江南的酒色消磨了斗志,但听了他的话语,洪承畴微微放下心来。

    两人初步商议,考虑到夜长梦多,机会难得,决定立刻上书多尔衮,准备大打,趁着明军入川,一锤子砸死南明朝廷。

    当即,八百里加急的快马,飞驰北去,而洪承畴、多铎则在南方拣选兵马,准备粮草,只得清廷命下,便大兴江南之兵,逆江而上,复夺上游之地。

    本来清军的粮草也不充足,但没有关系,大军准备准备,等到发兵,估计就到了七月初,那时正是夏收、夏种的双抢时节,清兵不仅可以吃到江南的夏粮,还能沿途抢劫楚赣的粮食,更重要的是能够,影响楚赣的夏种,使得明朝秋粮绝收。

    洪承畴这边算盘打的叮当响,约束清廷出兵的粮食问题解决,唯一有点麻烦的就是八旗老爷正在避暑,夏季战力疲软的问题。

    六月中旬,从江宁出发的奏报,在跑死几匹驿马之后,送到多尔衮面前。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自从王彦再楚赣崛起之后,多尔衮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他一统天下的事业似乎便停滞不前。

    天下大势此消彼长,隆武朝廷在楚赣、闽东先后打开了局面之后,一种隆武中兴的迹象,就摆在了天下人的面前,而隆武要中兴,便是清廷的危局。

    隆武三年,清顺治四年,多尔衮面临着入关以来的一次重大考验。

    这种考验不仅由于外部的明廷逐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