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310节

大明略-第310节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天气不错,仲逸继续往来于翰林院与裕王府,外边的世界与他似乎没有多少关系,顶多是风雨之下一个站在更加安全的地方,欣赏风景而已。

    从当局者跳出来,再到旁观者,事情大致也就是如此了。

    翰林院,仲逸的“办公室”。

    “默大哥,你倒是说说,接下来,还有什么事情要发生,或者说,我还有什么要准备的?”。

    闲来无事,仲逸一边品着茶,一边与程默闲聊着,对于他来说,这样的日子,才是常态。

    “仲大人,你要这么说,我也就不好隐瞒了,说句大不敬的话,朝中将有大事发生”。

    程默再次往往门外,将门关好,凑上少来,刻意压低声音道:“听说啊,皇上不行了,这后继之君牵扯到龙脉的延续,不好说啊”。

    当然,这都是听说啊,我可不敢保证。

    这小子,简直要成精了。

    不知从何时起,仲逸对程默不得不开始刮目相看,这小子号称百事通、包打听,京城之事、各个衙门的门门道道,简直无所不能。

    在西北榆林府三边镇,程默作为随从,还小小展示了一下那套刀法,虽然没有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但防身绝对绰绰有余。

    忠心也够,胆识也够,像程默这样的随从,早就应该高升了,起码在翰林院有了一席之地。可是在仲逸来翰林院之前,他总不受待见,尤其是掌院学士,对他完全视而不见。

    “默大哥,你这些消息是从哪来的?”。

    仲逸无心饮茶,倒是对他的话很感兴趣:“你在顺天府有亲戚,还是锦衣卫有故交?”。

    呵呵,程默一个大大的、夸张的憨笑。

    “仲大人,天机不可泄露,山人自有妙计,门有门,路有路,道道大路有门路,这就是江湖”。

    程默简直不能自已:“我若是不在翰林院干,也饿不死,不过话有说回来了,要是不在翰林院,也不会任职这么多人”。

    这话说的,简直太精辟了。

    “这算不算行话?”。

    仲逸笑道:“就是你们道上那个套路?我真不懂,都江湖了”。

    “算了,不说了,还是说说继承大统的事儿”。

    仲逸有些迫不及待,程默也好像早有准备。

    自从来到翰林院,程默做了仲逸的随从,搭理日常,安排行程,二人的关系,简直相见恨晚。

    用程默的话说:“只有仲大人把他当人看,而不仅仅是一个下人那么简单”。

    就冲这句话,当以重报。在三边镇是如此,在东南浙江、福建一带抗倭,也是如此。

    不仅要做一个好跟班,更要做好一个好参谋。

    “仲大人,当今圣上年事已高,况且多年服用丹药,你说那玩意儿……能管用吗?”。

    屋内只有他们二人,程默也不再避讳:“若是皇帝有个闪失,能继承大明大业的,除了裕王殿下,还有谁?”。

    还有谁?

    这话说的没毛病,这是朝中几乎人人得知的,朱厚熜的儿子,大多早逝,剩下的,除了朱载垕,还真没有人可以问鼎大宝了。

    在无意中去了那个21世纪,唐小丫曾说过关于朱厚熜、朱载垕,还有现在还是个孩子,将来的万历皇帝……

    关于这些个信息,仲逸不知看了多少遍。心中再清楚不过,也曾想过改变……

    后来,同样知道结局的,还有袁炜。

    袁炜的结局是在行程的路上逝世,结果真是这样。

    哪怕,仲逸曾找过大名鼎鼎的李时珍,开了良方,自已也反复叮嘱过袁若筠要听了药品、补品,清淡饮食、作息规律,加强锻炼。

    这些都是仲逸听唐小丫说了无数次,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尤其袁炜这种因为多年拿药品、补品当饭吃的。

    结果呢,离京城的时候还好好的,恢复的相当不错,可是仲逸从东南福建回来后,一切都晚了。

    按照目前的时间推断,朱厚熜确实不久于人世,接下来继承大统的,正是裕王殿下,也就是自己侍读的朱载垕。这几乎是人人知道的。

    可是,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从土地公将他再次带回大明时,仲逸就一直苦苦思索,几乎天天都在想一遍。

    知道归知道,智慧是智慧,哪怕那种所谓的“先见之明”已经实现了,也要立足于当下,根据当前形势,做出应对之策。

    还是那句话,大明的事,还得要大明的人、用大明的方法来做,其他的,都不好使。

    眼下,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程默,一个大字不识的人,翰林院一个极为普通的跟班,已经看出了其中的端倪。

    这,又该怎么说呢?

    “裕王继承大统,这是朝中人人皆知的事儿,可是,这与我一个翰林院小小的六品侍读,有什么关系呢?”。

    仲逸是真的对程默有些钦佩了,一句请教,完全发自内心:“快给我出个主意”。

    也不客套,程默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说了出来:“仲大人,办法尽快面圣一次,翰林院有这个机会,圣上对你也颇为器重”。

    仲逸细细看着,程默也犹豫了一下。

    “只是,你太过年轻,皇上如此重用你,绕过庶吉士的考核期,短短几年做到六品侍读,已经不错了”。

    程默直接摊开了:“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当今圣上对你器重,可是新君继位,就不好说,未雨绸缪,你应该提前准备了”。

    原来是因为这个……

    仲逸沉默了,这确实是个事儿。

    不要程默提醒,自从福建回京后,仲逸也在琢磨这个事儿:为何皇帝就是不召见呢?

    前些日子见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成时,委婉的问了一句,得到的答案也大致如此:不太清楚。

    还是那句话,圣心难测啊。

    “仲大人,你可以自己找机会,翰林院近水楼台先得月,向皇帝要句准话”。

    程默特意说了一句:“这段时间以来,你还是最好不要去裕王府,免得闲话”。

    “这段时间以来,盯着裕王殿下的,大有人在,若是让圣上知道了,心里总归是不舒服的,人走茶凉的感觉”。

    末了,程默再次重复了一句:“即便因为有裕王府侍读的恩情,最好还是让皇帝说出来,这样,无论对你,对裕王,都是最好不过了,我虽愚钝,但这个道理还是懂的:从一而终”。

    好小子,有句话叫:要看一个人对自己如何,就看他对别人如何?

    都是兄弟,他敢对别人背后下手,那没准有一天,就敢对你下手,论起手段,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一而终,正是程默对别人的态度,如此一说,仲逸也就更放心了。

    “多谢默大哥提醒,我尽力而为”。

    仲逸望望窗外,微微摇头笑道:“今日,你做了我这个侍读的侍读了,应该庆贺一下,今晚去酒楼,痛饮一杯”。

    程默连连摆手:“不不不,我可当不起,我这人,不喝酒还行,一喝酒,反而说不了,还是给我讲个鬼故事吧”。

    哎,今日没有去裕王府,也没有进宫,翰林院清闲的一天。

    ……

    傍晚时分,仲逸随意走在大街之上,都是原来街道,一如既往的店铺,熟悉的叫喊声。

    熟悉归熟悉,竟有些陌生。

    这就是心境。

    回到府上,准备找师姐简夫人的仲姝说会话,看来是不行了。

    “贤弟啊,弟妹也在这儿,这可不是我要叫你出去,但你今晚必须要出去”。

    李涛:

    客堂中,樊文予正慢慢悠悠的品着茶,一点都不着急,更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

    一旁的仲姝也微微有笑意,似乎并不介意仲逸“夜不归宿”。

    这是什么情况呢?

    “樊大哥,咱明人不说暗话,我这位夫人,可不是一般的人,她生气了,后果很严重,我可没有办法”。

    仲逸坐了下来,一日的疲惫简直要瞬间释放了。

    “好吧,还是不要卖关子了,原户部主事,榆林府暂代知府李序南大人回京了”。

    樊文予放下茶杯,缓缓起身,向仲姝打声招呼:“弟妹,今晚就要夺走你家仲大人了,为兄这也是没办法,回头你可以找李序南,他的主意”。

    仲姝有些“不屑一顾”道“樊大哥,你尽管带他去,随时支持”。

    哎,仲逸有些不舍的站了起来:“走吧”。

    ……

    李序南,原先的户部主事。因为兵部郎中严磬和户部郎中赵谨的陷害,被“发配”到西北荒凉之地榆林府。

    从当初的五品知府同知,到后来的暂代知府一职,虽然没有升职,但做的确实是四品知府的差事。

    这近一年的历练,李序南已不是当初那个仅仅是书生气的“李大人”。

    人。要成长。要么经历大事。要么担负大责。如此一来,不想进步都难。

    执掌榆林府以来,李序南做得最大的一件事就是:“为当地百姓谋一条新的活路,收成多一点。家中的银子多一点,生活能更加富裕一点”。

    为了这个目标,李序南将榆林府空闲下来的荒地用做畜牧,尤其当地适合养殖的牛羊,还有其他家畜。

    而之前的耕地,根据土壤优劣、抗旱能力强弱,以及平坦与陡峭等进行了重新划分,能种地的,尽量以耕种抗旱农作物为主,其他的以此类推,最后不少劣质田地,干脆种植抗旱作物,哪怕是枣树、果树。

    春耕、夏长、秋收,忙活农活以后,冬日已经来临,李序南发动当地百姓做起了副业:酿酒,而且是当地可以种植的高粱。

    纺织、烧瓷等,也渐渐成了规模,只是还没有做到一定的专业水准。

    当初,在榆林府三边镇时,仲逸对当地的特色极为熟悉,李序南的一切计划也都十分清楚。

    此外,罗英也在李序南,近一年了,几乎是寸步不离,原本是打算保护李序南的安危,因为严磬等人随时可能派出杀手。

    如今这个担心已经没有了,严磬被倭贼乱刀砍死,赵谨被押入大牢,死罪难逃。

    而对当地的情形,罗英也经常向仲逸书信告知,李序南更是对他委以重任,如此一来,仲逸对榆林府的事儿几乎一清二楚。

    这一切,只因为一件事:李序南回京以后,要面圣,榆林府发生的一切,都要向皇帝朱厚熜禀报。

    皇帝的答复,不仅关乎李序南的前途。更关系到仲逸接下家的一个计划。

    一个国富民强的计划。

    如今,李序南终于回京了,岂能不见他?

 第478章 兄弟同心

    月高高,风微微,屋外寒寒,屋内火旺旺。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樊文予,原蠡县知县,后到刑部照磨所做了照磨,如今是刑部五品郎中;李序南,原蠡县县丞,后到户部做了六品主事,如今暂行知府事。

    仲逸,原樊文予幕友,后捐纳入仕进了国子监、韩林院,如今为翰林院六品侍读。

    从蠡县来说,是三位故交,对三人交情而言,如今已是同舟共济的兄弟。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朝中做事,拉帮结伙、上蹿下跳,自是不可。但我行我素、独来独往,也难免孤掌难鸣、更是不可。

    所谓志同道合者,同心同德,而貌合神离者,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仅此而已。

    但常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只要有共同目标,或能奔向同一条大道,已实属不易。

    面面俱到不必,时时事事同往,则更是同样——不可取。

    转眼间,三人在各自衙门中,做着各自的差事,但如今依旧能坐到一起,足见‘相同’与‘不同’。

    当然,已有‘不同’与‘相同’。

    三人中,樊文予年纪最长,升为五品的时间最早,如同当年在蠡县时,他还是那个名副其实的‘樊大哥’。

    “我是大哥,我先来”。

    冬日月光下,樊府的热闹才刚刚开始。

    围桌而坐,菜上全、酒满杯,樊文首先提议:“为序南老弟再次回京、为他在榆林府艰辛探索而大有成效,连干三杯”。

    连干三杯,这也是他们仨人往日一贯的作风。

    “多谢两位兄弟惦记着我,榆林府的差事,也承蒙樊兄和仲老弟多方协助,兄弟在这里再次敬二位”。

    向来以书生气浓厚著称的李序南,也举杯道:“朝廷命官,本不是江湖侠士,但关起门来,我们就是兄弟,这样的场面,自在、洒脱、痛快”。

    再饮一个,走起。

    一饮而尽,樊文予举起空酒杯,大声笑道:“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