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第24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微臣认为,他们必是仗身后势力足够强大,足以让他们肆无忌惮”。
仲逸慢慢的说道:“当然,这都是他们自认为的安全”。
果真学的够快,这垂钓越来越有意思了。
这时,朱厚熜却再次拿起鱼竿:“再猜猜看,今日垂钓,我们谁先会钓上鱼儿来?”。
抛开方才高论不说,但就垂钓本身而言,还真不好说。
同样的池塘,同样的鱼竿,同样坐在这里,同样说着话。
“万岁,微臣觉得,若单纯说垂钓,这样的比赛,比的是运气”。
仲逸笑道:“微臣的运气,向来不怎么好”。
“运气?”。
朱厚熜大笑一声,双手再次使力,水花四溅,片刻间,石板上,一条鱼,大鱼,又活蹦乱跳的。
仲逸仔细瞅了一眼,心里不由的嘀咕起来:看这模样,不会是刚才放回去的那条吧?
这时,一旁的太监立刻上前,将鱼儿放入水桶,为朱厚熜换了一杯热茶,而后又退了下去。
不钓了,仲逸想着:水中突然被钓走这么一条,其他的鱼儿,绝不会觉得‘安全’了。
“哎,你先不要着急嘛”。
见仲逸正欲放回鱼竿,朱厚熜却笑道:“鱼儿,有的时候像人,没准,就有那么一两条胆大的,恰恰以为刚钓走一条,短期之内,不会再有垂钓者,反而更安全了”。
这话说的,简直要跪拜了。
这时,一个奇怪的想法冒了出来:皇帝的鱼饵,是不是加了什么特殊的料?一会的功夫,都钓了两条。
呵呵,看来这位仲侍读,还是玩心不减。
年轻人,终究是年轻人。
或许,在朱厚熜眼里,仲逸就是一个初入仕途的年轻人。故此,也允许他偶尔小小的‘放肆’一下。
“官他呢,钓吧,本大人今日一定要钓上一条:大大的大鱼来”。
仲逸心中暗暗道:‘既然皇帝先钓上来,我也就无须再有什么顾虑了’。
第364章 面圣垂钓(下)
天边层层薄云飘过,微风拂来,满是舒爽的感觉。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不过,这些对两位垂钓者而言,关系不大。
身后一个大大的木亭,一旁有桌有椅,桌上有茶有水、有糕点。
皇帝就是不一样,这大池塘、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简直了。
能陪钓、有高论,幸运的不是一点点。
“水中的鱼儿钓上来了,可榆林府的鱼,该怎么钓呢?”。
朱厚熜也站了起来,边走边说道:“当初,你去博野县、去大同办案,还不错,那榆林府之事,如何办?”。
终于说到案情,仲逸早有准备:“大煤矿与赋税,一查到底,解决当地百姓疾苦,另找新路。御敌之策,兵马未动,而粮草先行”。
“看好你的鱼竿儿”。
朱厚熜来到仲逸身边:“接着说下去,说具体的”。
久违的面圣,要的就是这句话。
“大煤矿背后是严士蕃,由北镇抚司查最好不过,从严士蕃到当地知县,从三边镇到知县、知府衙门,甚至布政司、京城的衙门,无一遗漏”。
仲逸继续道:“税赋之事,重点在当地知府、知县,可命户部、吏部派人去查,北镇抚司务必要协办,因都在榆林府,大煤矿与税赋有交叉,锦衣卫参与,查办更有力”。
事已至此,严士蕃与大煤矿的关系,已无须回避,两位钦差已将案子上报朝廷。
况且,以锦衣卫的能量,榆林府的事儿,恐怕早就一清二楚了。
事情已经抖落出来,话也说了,办不办,圣裁吧。
这时,仲逸架起鱼竿,从包袱中取出一样东西。
“这条皮鞭,是在大煤矿找到的,苦力们深受其害”。
仲逸将皮鞭呈上,补充一句:“但凡苦力不从,打手们就用这样的鞭子抽打”。
一条皮鞭,已有磨损,但依旧可见血迹斑斑。
这条鞭,不是来自衙门,血迹,不是来自敌人。
这,是大明的耻辱。
“传旨锦衣卫,立刻着手查办大煤矿一案,所涉之人,无论是谁,一律法办”。
朱厚熜扔下皮鞭,向传旨太监道:“此外,命户部、吏部、刑部,联合督办榆林府税赋之事,锦衣卫协办”。
末了,他叮嘱道:“知会内阁,就是这个旨意,速办”。
“遵旨”,传旨太监立刻领命而去。
仲逸摸摸鱼竿儿,确定鱼儿还未上钩。
不过,他的心里却别提多美了:此鱼非彼鱼,水里的鱼是没上钩,水外的‘大鱼’,怕是要着急了。
“继续说,对付鞑靼军,有何对策”。
朱厚熜再次望着那条鞭子,他真的怒了。
“鞑靼军,善于马战,又依赖马战,得益于北漠的地形,又依赖那里的地形”。
仲逸接过之前的话题,继续道:“微臣以为,单从地形与作战手法而言,应设法使其‘人马分离’”。
人马分离?
说实话,仲逸初次说到这句话时,朱厚熜还真没听明白。
这时,仲逸将准备好的一张图纸递了上去。
认真、仔细阅读中……
“这……,可行吗?”。朱厚熜不由的再次看看纸张。
仲逸急忙解释道:‘此物,早就有之,大规模使用却颇为难得,当然,同样对地形有要求,且还要其他作战手法辅助’。
朱厚熜:再说具体些。
“这么说吧,一旦大规模使用此物,敌军马战势必无法展开,无法随意出行、进退,一旦人马分离,战斗力骤减,士气大减”。
仲逸继续说道:“若敌军从马背上下来,我军的优势便可显露出来”。
“你这是向朕要银子啊”。
弄了半天,朱厚熜终于反应过来。
不过,听这话的意思,也没有完全拒绝的意思。
管不了那么多了,试试看吧。
“圣明莫过于万岁,此乃扩充军备,御敌之用,我大明朝,不缺这点银子啊”。
仲逸干脆再推一把:“此事,还要隐蔽,否则,敌军必有所防范”。
呵呵,朱厚熜笑道:“就这东西,还防范什么?图纸你收起,朕自有安排”。
自有安排?
这到底是准了,还是不准?
圣心难测啊。
“方才你说,种地收成不好,可另谋出路,是什么意思?”。
看来,会听话的不止仲逸一人,朱厚熜也没有拉下一个字。
“除了耕种,种茶、养蚕、烧瓷,这些都行不通,灌溉太耗水,黄土高坡、地势使然,也行不通。
不过,酿酒与牧羊之类,似乎可行”。
说着,仲逸又取出一张纸,一张很大的纸,画的全是当地地貌。
朱厚熜再次端详起来。
仲逸继续道:“从当地地形来看,除山中部分相对平坦之地可以耕种外,尤其沟壑、斜坡处都是荒芜一片,可耕种的地,占不到四成,剩下的都是荒草。
在这些可耕之地中,又分为阳面和阴面,因为干旱,相对而言,阴面地比较背光,收成能更好一点”。
当地地形,仲逸已观察过多次,这个主意,他想了很久。
“在可耕之地中,挑选阴面可耕之地,由精于农活的耕农耕种,其余荒地,可牧马、牧羊、牧牛。同时,由于当地光照充足,像高粱等,成色颇好,可酿酒”。
仲逸补充道:“微臣仔细看过,荒地的杂草长势还好,草木不同于庄稼,生长条件更底。此外,五个人耕十亩地都费劲,但三个人可轻松放好五百只羊,不影响耕种。
酿酒也可选农活不忙时进行,秋末、冬季几乎完全无事可做,正好可以互补”。
末了,他叹道:“这只是微臣初步构想,具体还要当地衙门部署。只是如此一来,当地百姓将耕地、荒地合理利用,农忙、农闲之时妥善搭配,收成必能提高,民风更能改善”。
“亲自去过当地,也不算纸上谈兵,想法不错。不过,就你方才说的这些,现在的榆林知府,怕是无缘了”。
朱厚熜笑道:“听说,榆林府现在的五品同知,原先是蠡县县丞、知县,后来到了户部,和你是故交啊,此人如何?”。
此人?说的不就是李序南吗?
很明显,皇帝是要再次擢升:李序南为四品知府。
这个道理很简单,一旦锦衣卫北镇抚司去查办大煤矿,现在的榆林知府康祺,必定锒铛入狱。
到时,知府一职,必定空了出来。
五品知府同知替补四品知府,也在情理之中,只是李序南才从户部六品主事,升为五品同知,不到半年时间,若再升一次,恐有非议。
仲逸有些汗颜:尽管朱厚熜没有说出李序南的名字,但从蠡县县丞、知县,再到户部主事,以及如今的五品同知,说的一字不差。
最为关键的是,他刻意提到自己与李序南是………………故交。
知道这件事儿的人,除了樊文予与外叔公文泰外,几乎再无别人,就连袁炜恐怕都不知晓。
当然,以锦衣卫的能量,查一个人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官员履历,在吏部有册可查,当年樊文予为知县、李序南为县丞,樊文予走后,李序南接任知县。
这些都可以查,也不难查,问题是朱厚熜为何要查?
又是什么时候查的?
闭着眼睛都能想到,这些都与仲逸有关。
在他没有入仕之前,为何樊文予与李序南都没有升职呢?尤其樊文予,几乎从七品知县降为刑部八品照磨。
后来,他们二人一起去博野县督办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回来之后,樊文予就被升为五品郎中。
所有这一切均系仲逸一人,他不由的担心起来:莫非,是皇帝有意为之?
此事用意不明,又来的太突然,但仲逸还是隐隐一层担忧:升的太快,必将成为众矢之的,一旦摔下来,跌的更惨。
想到这里,仲逸急忙上前禀道:“万岁所言甚是,微臣与李序南有些交情,但就事论事,他才做五品同知不到半年,若再次擢升,恐引起非议”。
二人正说着,却见鱼竿有异动,仲逸急忙上前收紧。
哈哈,果真有鱼上钩,还是一条………………大鱼。
服了,简直无话可说:若不是这位垂钓高手指点,这条鱼,是绝对等不到的。
第365章 悠闲翰林院
“还是翰林院好,惬意……”。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至少,在仲逸看来,是这样的。
连日以来,都是好消息,怎能不令人欣慰?
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成,已答应启用当地的锦衣卫校尉,暗中保护李序南。
有了这层防护,恐怕严磬等人,也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北镇抚司的人到榆林府不久,知府康祺和三边镇所在的神府县知县已被拿下,此事在当地炸开了锅,又是几人欢喜几人忧。
毫无意外,知府之职,还是由李序南接任。不过,是以五品同知暂领知府,品阶还是五品。
显然,这是仲逸争取的结果:康祺突然被拿下,作为副手,李序南暂代此职,顺理成章。
如知县突然空缺,由县丞暂主县衙之事一样,暂时代理,品阶不变,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可减少外界对李序南的非议。
仲逸曾想过:石成答应锦衣卫的校尉暗中保护李序南,与他暂领知府之职,两者之间似乎有一定的关联。
或许,这也正是朱厚熜的意思呢?
然而,这些都已不重要。
当初在西北了解民情时,李序南几乎是全程陪同,对于改变当地百姓生存之道:将无法耕种的荒地合理利用,同时在农闲时做副业,他们二人看法是一致的。
好的想法,还要有好的做法,如今,有李序南亲自部署,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仲逸很清楚:这都是那次与皇帝‘垂钓’时,争取的结果。
而就目前而言,这个结果,是最好的结果。
此外,关于对付鞑靼军‘人马分离’的计划,也有了回应。
不过,朱厚熜将此事交给锦衣卫,同时,师兄宗武也参与其中。
思来想去,仲逸觉得此举,主要有两个原因:有锦衣卫介入,是为隐蔽,而师兄的千户所先行,则是因为他…………………忠勇。
看来,朱厚熜是极为看重此事的,绝非他当初说的那句“看看再说吧”。
简直是好事连连,当初面圣垂钓时,几乎所有的奏请,都得到准许,只是关于严氏的消息,还没有传出。
此刻,仲逸却淡定了很多,甚至说,他完全不用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