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水浒有天庭 >

第279节

水浒有天庭-第279节

小说: 水浒有天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曹丕的时候,就有些变了味,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本身没有很大过错的鲍勋被曹丕派人给处死,鲍家的两代人的遭遇真是值得人们玩味。

    据说,曹操还为鲍信修建起了衣冠冢,位置就是在现在泗水镇大鲍村村西,那里的人把他叫做“鲍王坟。”现在如果去那里,还是能够看到。

    第十个诸侯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对于孔融我们知道的或许不多,但一提到“孔融让梨”,想必许多人都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他!

    孔融少时成名,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

    兴平二年(195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

    后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杀,年终55岁。

    孔融其人,李陵是不怎么在意的。毕竟历史上他就没什么功绩之说,尽管对他“孔融让梨”耳熟能详,但不可否认,他也是缺乏实干才能的,儒家,一向如此。

    孔融本身,也有着读书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才华盖世,想干些大事,但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

    所用的都是轻浮士人,只会饮酒做诗,高谈阔论,但干不了也不想干实际的事。所谓“座上客不空,樽中酒常满,吾之愿也”,就是他性格的最好写照。

    讨董联盟解散后,他回到北海任太守,后来北海被黄巾贼围困,幸得有太史慈杀出重围,找刘备帮忙,解了北海之围。

    然后与刘备、田楷一起出兵去救徐州,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只是劝说刘备接任徐州刺史。曹操把献帝迁到许都后,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

    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针对曹操的“奉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

    他推荐的祢衡也触怒了曹操,如同前面讲述的一样,曹操对孔融这个不识时务的政敌,再也忍无可忍,最终寻找很多莫须有的罪状,将其杀害。

    就这一点来说,儒家或者孔融还是忠于皇帝的,这也是汉后历代皇帝推崇儒家的原因,因为他们讲究“忠君”。

    因此也有人为孔融鸣不平,完全不同意李陵觉得的孔融之辈夸夸其谈结论。具体的情况是:

    孔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处死。其中有一条罪状就是孔融曾经说过“父子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恩情,父亲生孩子只不过是情欲的结果”而这句话就被定为了不孝。

    这句话是否真的是孔融说的已经无从考证,很有可能是路粹在曹操的指使下捏造出来的。孔融为人刚直不阿早早的就忍受不了曹操的奸雄诡诈了,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曹操。

    再加上他常常向汉献帝提奏正确的言论,曹操担心孔融坑阻自己大业于是就害死了孔融,同时还株连了孔融全家。

    孔融被捕的时候,他的两个孩子一个岁一个九岁依然在悠闲地下着棋,当别人问他们为什么还不逃跑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是“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能教育处如此成熟聪慧深明义理的孔融怎么会是一个不孝之辈呢?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十三岁时丧父,当时孔融悲痛过度,还得要人扶着才能站起来,十六岁时因为家里收留哥哥的好友而被捕,被捕时孔融,孔融的哥哥还有孔融的母亲都争相去顶罪。

    一门人都争着赴死,如此之人如果真要背负一个不孝的名声的话真是天理难容。

    其实在今天,关于父母于子女无恩论已经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话了,从新文化运动的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到前一段时间的罗永浩《对“父母于子女无恩论”的思考》,都对这个论点有自己的见解。

    也有人认为孔融让梨名不符其实,其人更是虚伪诡诈。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到目前全中国妇孺皆知,而中国人也喜欢引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子孙后代要懂得谦让、为人大方,有礼貌。

    有人认为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却让人大跌眼镜: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和千百年来被宣扬的“孔融”简直是“判若两人”!

    首先,孔融是一个故作姿态、虚伪狡诈之人。在建安九年,军阀袁绍之子袁谭率兵围攻青州城,此时城内的守兵仅仅剩下了几百人,形势万分危急。

    当时的孔融也在青州城内,为了维护自己“临危不惧”的名士形象,其选择故作淡定,饮酒作诗,拒绝上城督战,令守城士兵又气又恼。

    后来,在袁谭大军攻破青州之时际,孔融竟然在士兵的掩护下悄悄地逃离了青州城,无情地丢下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五一零章 真假让梨的孔融 下

    (全本小说网,。)

    也是在这一次的战争中,他的孩子和妻子都被敌人残忍杀害。

    其次,孔融是一个不忠不孝之人。在三国时期,孔融在北海为相,“效忠”曹魏政权,本应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团结在以曹操为核心的“曹氏集团”周围。

    然而孔融志大才疏,只会高谈阔论,还偏偏总是对上级曹操出言不逊,架子十足。当时孔融愤愤地说:“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

    “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

    孔融又说:“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拿给别人去吃”。这样的“毁三观”言论,在当时那个封建的时代当然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

    故而曹操在得知事情缘由后,勃然大怒,加上孔融平时只会夸夸其谈、弄虚作假,便下狠心最终杀了他。

    最后,孔融是一个喜欢诡辩的人。在史料《物理论》中有这样的记载:东汉末年有个叫管秋阳的人与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战乱而结伴同行,因为没有了粮食,管秋阳就对自己弟弟说:“现在如果不吃你的同伴,我们三人就一起死。”

    于是兄弟俩一起杀了这个同伴,吃了同伴并且最终活了下来。这件事情遭到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烈谴责谴责,而事后孔融却对周围人说:

    管秋阳爱惜父母赐予的身体,所以吃了同伴天经地义,由于只是一个同伴,不是什么朋友,所以吃了就吃了。

    如果像管仲吃了鲍叔,贡禹吃了王吉,那才叫大逆不道!而管秋阳吃的那个人,不过是一只能说话的鸟兽罢了,就像狗吃了一只狐狸,一只狐狸吃了一只鹦鹉一样,没什么奇怪的。

    在孔融的思想里:只有统治阶级、官僚士族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普通老百姓生命的价值不如一只禽兽!

    孔融对生命的冷漠不禁让我们再次回味“孔融让梨的故事”:

    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很可能会欺负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强者占大利益,弱者占小利益,何来谦让一说?要是孔融作为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可是孔融最小,是弱者,必须忍气吞声。

    后来的所作所为证明了一切:孔融为了自己的名声,可以毫不犹豫放弃妻子和子女的性命;孔融对父亲母亲没有基本的感恩之心;视他人生命如同草芥。

    故而孔融又怎么会真正地设身处地为自己的哥哥们考虑呢?孔融让梨,大奸若忠!有多少伪君子,由于善于伪装再加上政治美化,摇身一变,成为了堂堂正正的“君子”。孔融这种才是中国历史上不折不扣的伪君子!

    值得一说的是,与孔融有关的成语,还有一个很著名,便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小时了了(ling li):小时聪明。了了:聪明,有智慧。

    了了,现大多都误读为liǎo liǎo,而了了ling li则可写作伶俐。小时了了的含义也转变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因此不能将“小时了了”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另外,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样;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具体的典故:

    汉朝东汉末年,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

    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一说是司隶校尉,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

    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

    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典故原文:

    孔融(1),字文举。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2)。时李元礼(3)有盛名,为司隶校尉(4)。诣(5)门者,皆俊才清称(6)及中表(7)亲戚,乃通(8)。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9)亲。”既通(10),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11)有何亲?”

    对曰:“昔先君(12)仲尼(13)与君先人伯阳(14)有师资之尊(15),是仆与君奕(16)世为通好也。”(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五一一章 陶谦Vs曹操Vs刘备

    (全本小说网,。)

    元礼及宾客莫(17)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18)语之,韪曰:“小时了了(19),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20)。

    注释:

    2。洛:即洛阳,东汉的首都。

    3。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

    4。司隶校尉:官名。

    5。诣:前往,到。

    6。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7。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8。乃通:才(予以)通报。

    9。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10。既通:通报之后。既,已经。

    11。仆:我,谦称。

    12。先君,死去的祖先。

    13。仲尼:孔子,字为“仲尼”。

    14。伯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