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水浒有天庭 >

第255节

水浒有天庭-第255节

小说: 水浒有天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鲜卑部落军事联盟四处武力扩张,对东汉进行掠夺战争。东汉边将大举南迁,时年,吕布随父南撤到山西境内,归附为并州刺使丁原部下。吕布从此离开了五原县,开始了他横扫千军最后悲壮结局的传奇人生。

    他,出身边地,家世贫贱,却凭借双拳封侯拜将。

    他,武功超群,相貌英俊,且军事才能卓越,是那个时代活着的战神。

    他,柔情似水,天性质朴,不善权谋,所以能够吸引大批英豪雄杰得以誓死追随。

    他,经历了那个时代最大的动乱,也亲手结束了那场动乱,然而,他却不是世人眼中的英雄,只是一位被世人所公认的小人。

    他是被无数后人又喜又气又怒又怜的温侯吕布。

    关于吕布,小说《三国演义》中给他的定性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但却反复无常,且智商不高。而在正史《三国志》里给他的定性则是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

    而在一般普通人的眼里,形容吕布则大概也就是这样的一个词,有勇无谋。

    应该说,吕布的大名在如今华夏大地的流传,真是不可谓不广,而且几乎是达到了人人熟悉的地步,并且,由于近些年来各种涉及三国性质的娱乐游戏的相继出现,吕布则又深受游戏玩家的喜爱。

    但是,通常来讲,大家所熟知的吕布,一般也就只是小说中所形容的一个人物罢了,对于真正的吕布是如何,我们却很少有人知晓,不可否认,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吕布是什么人,吕布是五原郡九原县人,也就是今天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人。准确的说,在历史上关于吕布的少年时期,就是只有这么简单的一句话。

    当然,在坊间关于吕布的曾经,有各种各样的传说,说吕布的家庭如何如何之类,甚至还有传说吕布的父辈曾经是五原郡大族等等。(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四六零章 真正吕布可怜

    (全本小说网,。)

    但是,事实上,既然史书上能出现这么一句话,那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很明白的事实,即:

    吕布没有曾经,为什么没有曾经,在史书上,凡是没有曾经的人,那就只有一种人,那就是出身相当低贱的人。而史书上后面的一句,吕布是凭着个人的勇武,才被当地官府所录取,这就更说明了吕布的出身,很不好。

    要知道,在汉代去往仕途的方式方法上,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便是举孝廉,而在整部《三国志》里,出现“以骁武给并州”这样独特的单凭武勇进入仕途的方法,则惟有吕布等少数的几人罢了,而那几个人中,自然也包括汉末一代名将孙坚了。

    须知,孙坚当年便是单凭武勇建功才得以进入当地政府就职的。故而,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得知,究竟吕布当年是有多么的武勇,才会直接被当地政府所录。

    但至少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吕布的出身很贫贱,然吕布其人却又是极其有能力的,否则,但凡有点背景的人,就都会通过举孝廉的方式而走入仕途。

    客观上讲,这样举孝廉而走入仕途的方式更好,而吕布的那种方式,则基本上已经限死了其以后的未来,毕竟,重文轻武在汉代虽然不太严重,但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单纯的武人想要参与政治,则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可能了。

    而事实上,吕布就是这样一个完全的武人,和孙坚一样。

    吕布的出身问题,则印证了在之后他的种种行为,也和后来出现的那些诸侯形成对比,无论是先前的董卓还是曹操,或者是有着父兄背景的孙权,哪怕是曾经低贱的刘备到后来也是要扯一下皇室宗亲的身份背景。

    但,唯有吕布,作为那个时代少数能够登上历史中央舞台的一位领袖级别的人物,却始终是那个时代的诸多枭雄中唯一一个没有任何背景且真正出身贫寒的人。

    当然,或许这点被很多人所忽视,但,如果要真正解读吕布,那就不能不说这点。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知道更关键的一点,即,纵然吕布英武冠世,但吕布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根据我们现今从史书中的资料来看,确实已经找不到任何关于吕布亲属的资料了。

    而再从吕布是出身边地这方面考虑,以及后来成为丁原、董卓的“义子”,这时候的义子一般都是孤儿,那么,我们就可以简单的推断出,吕布的父母应该在吕布很小的时候便死去的,吕布其实真的是一个很可怜的人。

    在古代,义子、养子、继子的身份待遇是不一样的,要区分好。义子仅仅只是个名分,大部分的时候就和师徒差不多。

    养子就要比义子更进一步,和养父关系更加密切,顾名思义,与之有养育之恩,情同父子。姓氏可改可不改。

    继子就等同于儿子,在过继于人的时候是要举行仪式,家族中重要人物要出席,从法律意义上给与很定,享受和儿子一样的待遇,改姓、进宗庙。

    由于享受和儿子一样的待遇,所以就必然要继承继父的财产地位,为了防止家族财产落于外人之手,大部分时候继子都是自己的族人。

    比如刘封就是刘备的继子,很多书上只是笼统地说养子,是不正确的,养子可没继承权,有对刘备王位的继承权,所以才对在继承问题上否定自己的关羽深怀怨恨,以致关羽身死麦城。

    刘封最后被刘备刺死,主要并不是因为关羽之死,以当时形势来看刘封去了也很有可能是肉包子打狗,只是怕他死后刘封威胁刘禅的王位,因为刘封是继子而不仅仅是养子,有继承权。

    还有个有名的是末代皇帝溥仪,他就是以光绪和同治的继子的身份继承了皇位。

    而再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吕布在日后具有那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是怎么来的了,当然,或许这在某些人的眼里,吕布的自我保护意识,就成了一种反复无常的小人行径了。

    作为当地政府官员的丁原首先发现了吕布的才能,于是任命吕布为自己的主簿,虽然史书上形容丁原对于吕布是“大见亲待”,然而,我们却要仔细进行分析丁原和吕布的关系。

    要知道,当时吕布能够进入政府的条件是,自身武勇非凡,这就说明了,当时政府给予吕布的基本定位就是武官,而偏偏丁原却给予吕布的官职是文职,并且是身边的主簿,什么是主簿,就是文书。

    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其实丁原并不是如何信任吕布的,丁原应该很清楚吕布的军事能力,所以在不能给予其军职的情况下,那就只能利用给予其文职的方式,将其留在身边。

    当然,并不是说,丁原就不是为了吕布,丁原的意思可能是将吕布留在身边,慢慢培养感情,待其彻底成为心腹以后,再委以重任。

    但是,这不代表吕布就是愿意的,每天待在丁原身边,表面上的确可以培养与丁原之间的关系,但也让骁勇给并州的吕布英雄无用武之地,郁郁寡欢!

    吕布本就非善于谋略之人,所以,丁原如此对待吕布,就必然会与吕布形成隔阂。

    为后来吕布背叛丁原,打下了基础,当然更重要的前提是:光明正大的理由!史书上便用了“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的语句,完整的记录了吕布是如何杀掉丁原的。

    丁原紧跟董卓之后,率军入长安,试图与董卓争夺权利。吕布得丁原信任,并且武勇惊艳一时,这便是前半句“卓以布见信于原”,董卓认为吕布受到丁原信任,言下之意丁原对他缺少防备。

    后半句是“诱布令杀原”,翻译过来就是循循善诱吕布听令杀了丁原,怎么会是“听令”呢!因为董卓本身就是作为丁原的名义上的领导,也就是说,吕布在间接上也是董卓的下属,而董卓又以其长官的身份命令吕布,故而,吕布无论是在情理上还是在法理上,都有“光明正大”的理由执行命令了。(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四六一章 董卓乱政

    (全本小说网,。)

    当然,对于吕布来说,至少在那个时代,丁原确实是他的“义父”,所以,无论吕布有天大的理由,但只要吕布真的动手杀了丁原,那么,至少以那个时代的价值观来看,吕布的行为便是赤裸裸的背叛,“弑父”可耻。

    玄武门之变的李二也不敢做啊!只能说吕布是脑袋缺根筋,行差就错!

    话说吕布一现身,便震慑全场,让董卓不能“威杀”丁原!威杀,杀之立威的意思。加上百官从中调停劝解,只好放过丁原。

    但丁原也没留下,他已经掀了桌子,等于撕破脸,又没带兵入城,倘若董卓铁了心置他于死地,即便吕布再厉害,也双全难敌四手,以致命丧黄泉。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趁着董卓忙着威吓百官,行废立大逆不道之举,丁原撂下狠话,溜之大吉!

    董卓见丁原这刺头走了,也松了一口气,转而问百官道:

    “吾所言,合公道否?”

    董卓说的是废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为帝的事情。

    这在《三国演义》中有详细描述:

    卢植率先抢答:“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何可强主废立之事?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翻译过来就是,以前汤嫡长孙的昏庸,商朝宰相伊尹把他囚禁在桐宫;昌邑王刘贺登基才二十七天,做恶三千多条,所以霍光即霍去病的异母兄弟就告祭太庙,把他废除了。而现今皇上……

    《史记》记载如下: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讲的是贤相引导昏王归正。

    而“霍光告太庙而废之”的故事是这样的:

    8岁登基的汉昭帝大名鼎鼎的汉武帝之子是一个短命的君王,刚满21岁时就死去,这多少和他在娘胎里待的时间太长、不是正常分娩有关系。

    昭帝没有子嗣,临死前也没有指定接班人。霍光等经过商议,迎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当皇帝。刘贺是昌邑哀王的儿子,而昌邑哀王就是汉武帝和李夫人的儿子。

    没想到刘贺就位后行为不当,即位27天后就被霍光废掉,送回昌邑。

    赶走了刘贺,霍光开始和丞相以及其他大臣讨论立谁继位。汉武帝六个儿子只剩下广陵王刘胥还在,众大臣在议论立谁为帝时都主张广陵王。

    广陵王本来因为行为有失道义,不为武帝所重用。霍光等在昌邑王之前就没有考虑广陵王。燕刺王刘旦因谋反而被诛灭,他儿子也就不在讨论范围中。

    这时,身为光禄大夫、给事中的丙吉对霍光说起卫太子刘据的孙儿、也就是汉武帝的曾孙刘询(原名病己)还在人间。

    汉武帝时期就下诏,让刘询在掖庭看护培养,今年已经18岁了,从师傅那里学了《诗经》、《论语》、《孝经》,为人节俭,仁慈爱人。

    霍光等于是上奏皇太后,得到批准之后派宗正刘德和丙吉一道,来到尚冠里汉武帝曾孙刘询家中,伺候他沐浴以后,赐给皇帝之服。

    太仆用轻便车先将刘询迎接到宗正府用斋,然后进未央宫见皇太后,也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上官皇后先封其为阳武侯。

    这时,霍光捧上皇帝的玉玺和绶带,在拜了高皇帝刘邦庙之后,刘询登基,这就是汉宣帝。历史经历了一个轮回,皇位重新又回到了本来就应该当皇帝的戾太子刘据这一支。

    这是两个典故,意思是皇帝昏庸,忠臣可以废掉他。

    但是汉少帝刘辩可是什么也没做啊,而且为人聪颖,没有昏庸之说,加上董卓也没有伊万、霍光的才能,便是卢植说的“又无伊、霍之大才”,所以不应该也不能废了他。

    董卓的本意是为废而废,管你有没有昏庸,不过废帝立威以及获受拥立新皇之滔天大功,谁敢反对,那就要“顺我者昌,逆我则亡”。

    于是董卓大怒,如《三国演义》中记载般:拔剑向前欲杀植。侍中蔡邕、议郎彭伯谏曰:“卢尚书海内人望,今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