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赵为王-第15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王稽闻言就是一愣,忍不住开口道:“吾已然按照将军之命征召了五万青壮,如何会缺三万之多?”
蒙骜沉声道:“咸阳方面刚刚发来命令,赵军已然出兵,随时皆有可能攻入河东郡之中,故命吾召集河东郡之中所有青壮,准备迎击赵人。”
蒙骜说着从怀中拿出了一封命令,放在了王稽面前。
王稽拿起这封命令一看,发现果然是来自于秦王稷和相邦范睢的命令,上面的内容和蒙骜刚才所说的一般无二。
王稽皱了皱眉头,不觉有些吃味。
但是这份命令其实是给王稽和蒙骜两个人的,却先送到了蒙骜的手里,让王稽的心中多少有几分不爽。
毕竟在王稽看来,自己才是相邦范睢的心腹,这封命令也应该先交到自己手里才是。
只不过不爽归不爽,范睢脸上却看不出任何的异样,而是非常痛快的答应了下来:“请将军放心,吾当尽快召集青壮,送到将军军营之中。”
蒙骜点了点头,道:“如此甚好,既然如此,那吾就先告辞了。”
蒙骜也是个军人的直脾气,说完事情之后直接就走了。
看着蒙骜离去的身影,王稽皱了皱眉头,忍不住哼了一声:“不过一败军之将尔,也在敢吾面前逞威风!”
王稽对于蒙骜也多少有些意见,这种意见倒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蒙骜这个家伙正是野王城之战中司马梗的副将,也是秦军那场大败仗的当事人和指挥者之一。
至少有三万以上河东郡的郡兵在那一战中战死!
可以这么说,王稽今年之所以被训斥,还真就和蒙骜打仗不利有那么一些关系呢。
结果就是这样的一个败军之将,居然在回国之后没有被追究责任,反而还活蹦乱跳的出现在了王稽的面前,甚至还能够再度执掌兵权?
老实说,王稽是真的有些想不通。
但是王稽心中很清楚的是,既然咸阳方面都传来了这样的命令,那么就说明战争真的很快就要在河东郡的土地上爆发了。
王稽沉吟半晌,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赵军势强,此仗该如何是好啊···”
赵国的主力都打上门来了,王稽所能够依靠的,却只有蒙骜这么一个败军之将和八万河东郡郡兵!这让王稽对于这一仗的形势一点都乐观不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书房的门被敲响了。
王稽的心腹管家走了进来,朝着王稽禀告了一个让他极其震惊的消息。
“家主,赵国使者已至,不知家主是否要和此人见面?”
第二百六十四章 突如其来的使者(第一更)
赵国使者来了?
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王稽先是一愣,随后忍不住追问了一句:“当真是赵国使者?”
管家点头道:“此人有文书印玺为证,想来当是使者。”
王稽一听这话之后,整个人顿时轻松了不少,笑道:“没想到那赵王丹徒有霸主之名,却未战先怯,派出使者跟大王议和来也。就依照之前惯例,命人护送罢。”
管家摇头道:“家主误会了,那赵国使者前来,并非是为了秦赵议和之事,而是为了求见家主。”
这一下,王稽可就是真的惊讶了:“什么?这赵使是来找吾的?”
这一点都不在王稽的意料之中。
管家十分认真的点头道:“赵使已然明言,确是来找家主。”
王稽这冷汗立刻就下来了,对着管家喝道:“汝难道不知此刻秦赵两国正在交战,居然敢如此明目张胆的将赵国使者带入府中?若是被‘候’属下之人发现,吾和汝皆是死路一条!
河东郡太守这个职位,也算是勉强够得到秦国核心圈子的边缘了,因此王稽对于秦王稷身边这个‘候’的可怕还是非常明白的。
管家顿了一顿,道:“大人有所不知,那使者并非直接亮出身份登门拜访,而是拿着公孙子楚的信物而来,若不是属下见其口音不对而盘问之,其人尚不肯明言身份也。”
王稽听完了这番话之后坐在那里,脸色阴晴不定。
公孙,也就是国君的孙子。
公孙子楚,指的就是国君的一个名叫子楚的孙子。
子楚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有点陌生,但是在如今秦国的核心圈子里,这名字用如雷贯耳来称呼也不为过。
因为子楚就是如今安国君赵柱指定的继承人,也就是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下下一代秦王的人!
根据王稽的了解,这位公孙子楚原先的名字叫做异人,在赵国的邯郸当质子,后来不知怎么的就搭上了安国君赵柱的正宫华阳夫人,被华阳夫人过继为儿子,名字也从异人改成了子楚。
所以公孙子楚其实也就是公孙异人。
由于有这么一份在赵国邯郸当质子的经历,这位公孙子楚和赵国人能够搭上线,似乎也没什么好值得意外的。
王稽沉吟片刻,下定了决心,道:“既如此,便把那赵使带来罢!”
别的不说,公孙子楚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反正到时候就算上面问下来,王稽也只需要实话实说就是了。
片刻之后,那位赵国的使者就进入了书房之中。
王稽定睛一看,发现对面方面黑须,宽袍大袖,一举一动都自有一股气度,显然并非寻常使者。
来人朝着王稽行了一礼,开门见山的说道:“赵国大行人郑朱,见过郡守。”
“大行人郑朱?”王稽这一下是真的惊讶了。
大行人是一个官职,简称“大行”,用后世的说法就是“外交部长”。
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说客,而是一个相当具有分量的说客了。
赵国为何会派来一个如此重要的大臣?
王稽一边心中思索,一边回礼请郑朱落座,随后才开口说道:“不知大行此来,所为何事?”
郑朱微微一笑,道:“为救郡守一命也。”
王稽一听这话心里就不舒服了,但仍旧按捺住了心中的火气,皱眉道:“大行何出此言?”
郑朱看了王稽的模样,正色道:“郡守当真不知危机已至乎?”
王稽心中恼怒,语气也有点不高兴了:“若是赵国不发兵攻河东,想来吾并无危机可言。”
在王稽看来,这赵国人不但发兵攻打,而且还上门来威胁自己,太过分!
“当真?”郑朱听了王稽这句反驳之话后并不生气,反而笑了起来:“郡守此言,谬也!岂不知郡守之难,在咸阳而非在邯郸也!”
王稽哼了一声,不置可否。
郑朱继续说了下去:“世人皆知,郡守之所以能为河东郡郡守,何也?乃是因为秦相范睢之故!如今范睢身死在即,范睢若死,郡守乃范睢一党,可能无恙乎?故以朱看来,郡守之难,难在咸阳也。”
王稽听了郑朱的这番话,心中先就是一惊:“范君有难?”
范睢那可是王稽的靠山啊。
但王稽马上就反应了过来,哼了一声道:“简直胡说!范相乃是秦国重臣,深得大王信任,如何能够有丧命之危?”
郑朱笑了一笑,道:“朱敢问郡守,当年穰侯魏冉,得君王之恩宠,比之应候范睢如何?其权势之重,声誉之隆,比之应候又如何?”
王稽闭嘴不言。
郑朱继续道:“昔日穰侯之恩宠权势,远胜应候多也,但却亦不能免一死,何也?乃因阏与之战,秦败于赵也。如今长平之战,秦亦败于赵。且长平之败,远胜于阏与之败也。若穰侯因阏与之败而死,则应候得长平之败,又当如何?”
王稽的额头开始有冷汗冒了出来,过了好几息时间之后才道:“即便应候有难,又于吾何干!”
郑朱哈哈大笑,道:“郡守何必自欺?秦国之中谁人不知郡守乃是应候亲信,若应候身死,郡守亦当被株连也。”
“胡说!”王稽冷汗连连,突然用力的一拍面前的桌案,厉声道:“吾对大王之忠心,天地可鉴!大王必定不会因此而牵连于吾!”
郑朱用极其玩味的目光盯着王稽,道:“朱只想问郡守一句,昔日穰侯四贵一系之人,凡官职在县令以上者,可有一人如今存世乎?”
郑朱的这句话一说出来,王稽整个人就好像被一道天雷劈中一样,瞬间完全定住了。
当年穰侯魏冉四贵一系的下场,王稽可是再熟悉也不过了。
所有和四贵一系有关联的大臣,要么一个人被斩首,要么全家、甚至全族被斩首。
在秦王稷和范睢挥舞的屠刀之下,秦国曾经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四贵一系,如今早就被彻底的斩草除根、死光光了。
所以如果有一天范睢真的也落到和魏冉一个下场的话,那么王稽毫不怀疑,已经打上范睢亲信印记的自己,运气好就是一个斩首,运气不好那就要被族诛!
想着想着,王稽不知何时竟已是汗湿重衣。
郑朱看着满头冷汗的王稽,心中暗笑,知道时机已到。
下一刻,郑朱不急不缓的开口了。
“朱有一计,可救郡守一命,不知郡守可愿听否?”
第二百六十五章 不如率河东郡降赵!(第二更)
如果说王稽之前对于这位赵国使者在心中多少还有着几分警惕和防备的话,那么此时此刻,心理防线一再被突破的王稽,心中这种警惕和防备实际上已经被极大的削弱了。
王稽抬起头,用变得有些嘶哑的声音说道:“不知大行何以教我?”
很显然,王稽已经开始动摇了。
郑朱笑道:“如今之计,若郡守愿率河东郡降赵,效仿那冯亭之事,则不但无性命之忧,还能保一世之富贵,正是万全之策也。”
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当真的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王稽的身体还是忍不住震了一下,过来好几息时间才道:“降、降赵?”
王稽看上去非常的犹豫。
其实在郑朱说道有计策能救王稽的时候,王稽就已经是有所预感了。
但是…做叛徒这种事情,传出去名声很不好啊!
当然了,这年头叛徒的确是不少,但是背叛你也要看背叛谁不是?
像背叛个韩国燕国这种弱鸡,那肯定是一点压力都没有,反正这些弱鸡又没有找麻烦的能力!
可是要背叛秦国的话这就得好好权衡权衡了。
要知道魏齐身为魏国公子,又是魏国相邦,还不是一样被当上秦国相邦的范睢给活活搞死了?
郑朱显然看出了王稽的犹豫,立刻不失时机的继续说道:“郡守何必多虑?如今天下之势,已非往日也。昔日秦国一家独大,故号令天下而无敢不从。今之天下,唯赵能胜秦也,郡守若投赵,冯亭不过献一上党山地便可封君,郡守若献河东富庶之地,何愁不得大富大贵乎?
郑朱这一番话说下来,王稽感觉自己心中的天平似乎再度动摇了。
没错啊,如果投靠别的国家可能会落到魏齐的下场,但是赵国不一样啊。
赵国可是接连两次击败秦国的霸主,如果再从秦国手里拿到河东郡的话,那么赵国就反过来要比秦国更强了!
这么一来的话,投靠赵国这个选项似乎又变得相当靠谱了
王稽脸色阴晴不定,显得颇为动摇。
郑朱趁势再加一把火,道:“吾之大王已有名言,若郡守愿降,可在河东郡之中任选一地,为郡守之定身封!”
王稽闻言身体又是一震,连眼睛都直了:“定、定身封?”
如果说封君是每一名臣子所梦寐以求的爵位,那么定身封就是每一位封君所朝思暮想的东西!
和春秋时代不同,到了战国时代,大部分的国家都已经开始了不约而同的集权,封地已经不再是封君们的独立王国,平时也都是由国家政府派来官员治理。
这时候的封君们名义上是领主,但一般来说也只能够从封地的税收抽个成罢了。
这其实已经和汉朝的“食邑xx户”基本是一回事了。
但是定身封却又不同。
它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如果一个封君是定身封的话,那么不但这辈子荣华富贵无忧,更重要的是这个封君还能够在封地里面养一支军队!
在这个打仗像吃饭一样常见的年代,一支能够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军队,这意义之重大,完全不需要多做说明。
就连如今的赵国相邦赵胜、司寇赵豹这两位公族封君,他们两个都还不是定身封呢。
如今赵国之中只有一个定身封的封君,那就是在长平之战中击败了秦国人的武信君廉颇!
而上一位赵国的定身封封君,则是在阏与之战中全歼十万秦军的马服君赵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