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灭明 >

第342节

灭明-第342节

小说: 灭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汤先生有什么喜事?”李自成一时想不起,这段时间,也没交代他什么任务呀!

    不知道不要伤害脑细胞,反正一会要见面。

    李自成在小梅的服侍下,匆匆洗了脸,便去了衙的书房。

    “大都督!”汤若望是少数几个不用向李自成叩头参拜的人。

    “汤先生不必多礼,坐,”李自成自己也在主位坐了,“我刚回到西宁,汤先生急着来见,莫非有什么要紧的事?”

    “是呀,是大喜事,大都督猜猜看,谁来了西宁?”汤若望的绿眼睛离闪动着幽幽的光芒,显然十分兴奋。

    “大明有八千万人口,我一时哪能猜得到……等等,让我想想!”李自成的脑忽地闪出一人,似乎有种心电感应似的,但这个人影模模糊糊,一时看不清。

    “来人是大都督邀请的客人……”

    “难道是……王徵?”李自成也不确定,安格去西安寻找他,还不到半月的时间,即便王徵肯来西宁,总要经过一番唇枪舌剑,不会这么快动身吧?

    “大都督还真说对了,”汤若望忙凑过脑袋,压低声音道:“王徵已经来到西宁,因大都督去了卡当城未回,故此我将他安置在教堂,大都督要不要见见他?”

    既然已经来到西宁,还怕他跑了不成?

    李自成略一沉思,道:“汤先生已经接触过王徵,他对西宁的印象如何?”

    “听安格说,王徵很是吃惊,在路的时候,他对水泥大道、水泥桥赞叹不已,到了西宁,更是对西宁步枪十分惊讶,他曾说过,朝廷若是有了步枪,何愁平辽无策?”

    “这样看来,他已经知道我们是朝廷的叛军了?”

    “这个……王徵倒是没有明说,也许他已经看出来了,只是嘴不说罢了!”

    李自成只知道王徵醉心于科研,却不知道他对大明的忠诚度如何,如果他是一名固执的人,恐怕又要费一番不小的周折。

    他原本预备暂时隐瞒天命军是叛军的事实,如果王徵进入研究状态,将来也许不忍放下手头的研究工作,此加入天命军也说不定。

    现在王徵已经知道天命军是叛军的事实,他还会为天命军效命吗?

    “汤先生,以你对观察,他能接受天命军吗?”

    “我……无法做出判断!”汤若望与王徵相谈甚欢,那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并愿意终生为之效命,这个目标,便是天主。

    但王徵内心有什么其它的想法,汤若望倒是不感兴趣。

    李自成一时苦无良策,思索片刻,还是决定先见了再说。

    “汤先生,你先回去,告诉王徵,我要亲自召见他,”李自成又回身道:“小米,着人随汤先生回去,将王徵迎接过来!”

    两人离去后,李自成独自端坐在书房内沉思,除了科研,王徵还有什么兴趣?究竟要怎样才能打动他?

    天主!王徵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吗?

    稍顷,何小米回到书房,“大都督,王徵来了!”

    “让他进来吧!”李自成原本准备起身相迎,想想还是放弃了,大明的这些官吗,倔强到几乎形成怪癖,对他们不可太过热情。

    王徵在何小米的引领下,进入书房,他冷冷地打量着李自成,良久,遂拱起双手,“见过大都督!”

    “大胆,见了大都督竟敢不跪?”何小米大怒,右手搭在刀柄,想要拔出来吓唬一番。

    “小米,”李自成喝道:“人家是朝廷的人,不必无礼!”

    “朝廷的人见了大都督……”何小米想起固关会谈时,洪承畴的使者不也向大都督叩拜行礼吗?但固关会谈,并最终达成一份秘密协议,朝廷并不知晓,遂停住话头。

    “小米,不用多言,茶,”李自成目视王徵,“王先生,坐吧!”

    王徵并不客道,一屁股在对面的木椅坐了,“大都督,将在下引到西宁,究竟意欲何为?”

    果然一派学究的味道,难怪在大明的官场不开!

    不过,缺少官员的那一份奸猾,倒是更适合留在西宁,对付起来,也更容易些。

    李自成淡然一笑,道:“听说,王先生写了一本书,叫《远西器图说录》?”

    “在下的确译过一本西学著作,叫做《远西器图说录》,如今带在身边,不知道这本书与大都督有什么关系?”

    “本来与本都督的确没什么关系,”李自成见王徵倒有几分自负,便想杀杀他的锐气,如果王徵的自负没了,招降起来,才会容易些,“本都督听说过这本书,知道王先生与西学有研究,故此让王先生来西宁看看。”

    “来西宁看什么?看天命军吗?”王徵冷声道。

    “西宁不止有天命军,还有很多王先生没有见过的物事,”李自成微微一笑,道:“王先生原来西宁,难道不是从固关来的?有没有见着兰固大道?有没有见着兰州黄河大桥?”

    “这……”王徵顿时语塞,他第一次走过水泥大道与各个水泥桥的时候,的确非常震撼,特别是兰州的黄河大桥,黄河宽达数十丈,而水泥桥竟然能覆盖过去,既不影响河水正常流动和河行舟,又能便利车马行人通行。

    “王先生立志从事研究,又与西方的传教士有过接触,相互取长补短,”李自成的脸依然挂着和煦的微笑,“不过,说句实话,如果不是来到西宁,恐怕一辈子都见不到这些物事。”

    “听汤先生说,这些都是大都督的杰作……”王徵微闭着双目,细细打量着李自成,像是第一眼见到似的,“大都督,这水泥大道,还有黄河大桥,究竟是如何修筑的?”

    “在西宁,这已经算不是最高的技术,王先生有没有数过,兰固大道,一共有多少座这样的水泥桥?”李自成笑道:“不瞒王先生,本都督军务繁忙,筑桥的时候,是动动口,真正践行的,除了汤先生,是两名二十不到的年轻人。”

    “年轻人?二十不到?”王徵惊叫起来,“这怎么可能?”

    李自成心一动,“汤先生没有告诉你吗?这些年轻人,也是汤先生的学生。”

    “大都督专门着人向汤先生学习?”王徵如释重负,汤若望对科学的研究,远在他之,难怪西宁会出现这些新的物事。

    李自成将王徵的神色看在眼里,遂道:“向汤先生学习不假,不过,西宁的这些物事,连汤先生,许多也是第一次见过,王先生想过没有,大明境内,像汤先生这样的传教士,不在少数,为何独独西宁才能造出新的物事?”

    王徵想想也是,连他毕生的心血,也只能写在书本,并不能实际制造出来供百姓享用,连汤若望……他虽然在学识高过自己,如果说西宁的这一切,都归功于他,恐怕也是言不符实!

    “大都督,在下愿闻其详!”他对李自成的轻视,又下了一层,如果不是因为反贼的缘故……

    “这种事情,一时也说不完,”李自成含笑道:“王先生既然对研究有兴趣,我们从研究说起吧!”

    王徵点头称是,双目一眨不眨,唯恐听漏了一个字。

    “单以掌握的知识来论,西宁的人才并不少,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要为百姓谋利,这才是西宁与朝廷不一样的地方。”

    “……”

    “我们用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修筑了兰州至固关的水泥大道,并且在沿途的所有河流修筑了桥梁,百姓、商贾通行,便利多了,即便是阴雨的季节,道路也是畅通无阻。”

    “梅雨季节也能通行吗?水泥究竟是什么?”王徵实在忍不住了。

    “水泥的事情,我们待会再说,而水泥大道、水泥桥,是为了克服长阴雨季节,道路泥泞不堪,”李自成道:“除此之外,我们还生产了玻璃、香水、蒸馏酒,还有即将投产的羊毛衣、皮鞋皮衣等。”

    “生产这些做什么?”王徵心鄙视,还不是为了自己享受?“据在下所知,西宁、陇右地区,商业并不发达,百姓手的余钱有限,想要购买,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们将这些物事生产出来,的确不是向本地的百姓出售的,”李自成微微点头,“不过,百姓在闲暇的时间,去厂里做工,可得得到酬劳,补贴家用,长期积累下来,百姓何愁不富?”

    “啊……”王徵惊得目瞪口呆,口水都险些滴入面前的茶水杯,天命军的事,他也知道一些,没想到反贼还是如此关心百姓,“大都督,恕在下直言,大都督有如此悲天悯人之心,为何不替朝廷办事?”

 第463章 视角转换

    “朝廷?哈哈哈……”李自成大笑,书房都被震得嗡嗡直响,“王先生,本都督原本乃是白丁,想要报效朝廷,有门路吗?”顿了一顿又道:“王先生倒是两榜进士出声,那又怎么样,不知道这些年,为百姓、为朝廷,建造了哪些实用之物?”

    王徵顿时语塞,他何尝不想将自己的研究,转化为实物,以便造福于民,对他自己来说,也更有成感。(全本小说网,https://。)

    但大明的仕林,一向对研究颇为排斥,最有用的物事,他们也是嗤之以鼻,还斥之为“技淫巧”,别说生产出售,是白送,他们也看不。

    他还是进士出身,位列仕林之列,若是换了李自成这个白丁,还不当做盗贼、妖人送入监狱?

    大明境内,传教士甚多,并非只有一个汤若望,为何其余之人,都是平平无?

    想到这儿,他倒是有些同情李自成遭遇,“大都督,生产出这些物事,花了不少银子吧?”

    “为了百姓,是花再多的银子,也是值得的,”李自成笑道:“百姓是什么?百姓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如果位者不能关心他们的疾苦,又有谁来关心他们的死活?”顿了一顿,又道:“如果百姓缺衣少食,还能对付一阵子,万一断炊了,像陕西的百姓那样,没有隔夜的粮米……”

    王徵心一动,他的宅子在西安府附近,已是感受到盗贼的威胁,正寻思如何自保。

    如果像李自成所说的那样,位者关心百姓,让百姓丰衣足食,又何来盗贼多如牛毛?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可京师的大佬们,有谁真正关心过盗贼的生活?他们原本是普通的百姓呀!若不是陕西连着数年发生大旱,谁愿意造反等着杀头?

    他忽地想到,自己从固关过来,虽然没有京师的繁华,百姓却是安居乐业,不像陕西,到处都是盗贼的烽火,一有风吹草动,会形成燎原之势。

    李自成是如何做到的?他真的是百姓爱戴的盗贼领袖吗?还是这一切都是表象?

    “大都督,在下有一事不明……”

    “王先生不必客道,有什么话直说吧!”李自成皱着眉头做深思状,难道百姓这着棋,还不能打动他?

    王徵拱手道:“大都督,只隔着一座陇山,为何西宁、陇右的百姓能安居乐业,而陕西的百姓,却是落草为贼,官兵清剿不尽?”

    “陕西百姓为盗,起因是连着数年大旱,百姓无粮可食,为了活命,不得不揭竿而起,依靠打家劫舍,将自己的灾情转嫁至别人头,以致灾民越来越多,止之不绝……”

    “……”

    “原先没有受灾的百姓,即便正常从事生产,粮食也是被盗贼所夺,沦为灾民,被迫加入盗贼一伙,这壮大了盗贼的力量,”李自成自忖,陕西的盗贼,三份天灾,七分人祸,“如果不能赈灾,从根源解决百姓的粮食问题,盗贼问题亦是无解!”

    “先前的三边总督杨鹤,不是主张用银钱安抚灾民吗?不但没有消除盗贼,杨鹤自身也是落得斩首弃世的下场……”

    “那是他的路子不对,手的权力亦是不够,”李自成道:“彼时盗贼不过十数万,杨鹤得了银子、粮食,分发下去,盗贼转而为民,蛰伏一段时间,不过,一旦钱粮耗尽……”

    这也是王徵的担忧,朝廷不可能永远养着这些灾民。

    朝廷的税赋主要用在辽东的军饷,根本没有足够的钱粮长期养着他们,而且,现在盗贼几乎遍及陕西和山西,人数达到数百万,“大都督,有没有一劳永逸的法子?”

    “有,可惜朝廷无法实施,”李自成慨然叹道:“要永久解决陕西的盗贼,只要一个法子:陕西大旱,地里长不出庄稼,只能将这些百姓迁往他地,重新分发土地,在土地有收成之前,朝廷赈以钱粮,一旦百姓的粮食接济了,谁还会铤而走险,干着杀头的勾当?”

    “大都督说得是,”王徵紧盯着李自成,也不似开始那般孤傲了,李自成的话,让他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西宁、陇右可是按照这种法子?这个法子在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