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唐马王爷 >

第367节

大唐马王爷-第367节

小说: 大唐马王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605章 春光明媚

    西州长史高审行现在的状态,是他到西州之后最好的。全本小说网;HTTPS://。.COm;他神采奕奕、待人和气又处事果断,深得西州各级官员的尊敬。

    尤其是新年后,太仆寺划拨到西州各马场的专项牧事银,他在郭都督和总牧监不在的情况下自行进行了分派,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事不能拖延。

    他考虑到白杨牧场远离着西州,人员比较艰苦,因而在银子划拨时给予了照顾——比其他牧场多给了一成,而且声言这一成就是改善白杨牧人员生活条件用的。结果报到焉耆后,郭孝恪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回到了寓所,高审行的心情很好,与夫人崔氏的话也多了起来。话到深处,高审行动情地对夫人道,“都是我不好啊,夫人一定多多担待。”

    随后,长安的诏书就到了。

    这简直就是震动整个西州的大事!先是西州的原别驾李袭誉荣任凉州刺史,接下来,又是长史升为了黔州刺史,这种事在大唐开国以来也不多见,甚至是绝无仅有。

    刺史之职,一般都是长安的皇子或是皇帝的重臣担任。长安在不长的时间里,接连从西州一州之中选拔两位刺史出去,这件事情说明大唐皇帝在选人、用人的方针上有了明显的变化。

    崔氏也很高兴,因为她在谢金莲和丽容的陪同下到街上闲逛时,西州的街头巷尾已经传遍了:有一大部分的人说,是高长史胸怀大格局、处置事情得体而又合理——他就是一位做刺史的材料。

    不过,崔氏知道,她是一定要随着老爷去黔州赴任的,但又舍不得新村的那些儿媳们,因为崔氏刚刚与她们拉近了关系。

    高审行并未表现出多少欣喜忘形,他认为这都是早晚会来的。

    他按下了内心中强烈的、要马上飞赴黔州上任的情绪,因为还有好多的事情没有处理干净。高审行说,“郭都督不在,我怎么好自行离去?怎么也得等郭都督回来后、把一些重要事情与都督交待一下才好离任。”

    他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西州政务中去,决心给西州郭都督留下个井井有条的局面,这是必须的!

    在忙碌之余,高审行不觉想起了前不久送去长安的那架蝴蝶琴、还有洋洋近乎万言的长信。他坚信父亲一定会找个合适的时机把信给皇帝看,他也坚信这两件事之间是有些联系的。

    再有剩下的闲功夫时,高审行就把即将上任的黔州刺史一职想一想。啊!这么说,自己也算是大唐刺史一级的人了,在吏部也是要另册书写的!

    刺史!掌握着一州的军政大计、出行有专门的卫队、有专门的府坻……重要的是,有定期的、向长安的奏事权。从此他可以以刺史的名义给皇帝写奏章,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坚信,宏图正在他的面前展开,从此仕途一帆风顺。放眼高府,做过刺史一职的,除了大哥高履行,那么就是自己了。

    高峻虽然目前品级比自己还要高上一级,但是仍算是位别驾。高审行想着,要不要找个时间,在上任前携夫人回去长安一趟。

    他想,到任黔州之后,他一定要百倍的努力,不辜负皇帝陛下对自己的信任。在黔州的吏治上一定要做到清明而有威严,把高家的良好传统带到黔州去。

    接下来,西州众多的官员们开始陆续地宴请黔州刺史高大人。他们自觉地按着各人的职位和品级、绝不与人产生冲突,一般情况下是家宴,这样更容易沟通感情。

    郭孝恪不回、高审行不走,这就是最后的机会。散席时人们无不依依惜别、拉起彼此的手说些珍重、多多来往的话。还说今后在政事上如有不明之处,要去黔州麻烦高大人。

    高审行意气风发,人也仿佛年轻了几岁,从同僚的酒桌上回到寓所,一连几次拉着夫人崔氏求着温存,就像是变了个人似的。

    高岷升任了西州新任的长史,他也是很高兴的。但是高岷就有着稍微清醒的认识,他认为这与兄弟高峻雅州归来是有些关系的。

    五叔高审行在西州,他也不好丢下柳中牧场的事情就到西州去。再说他走了,牧场中的委任还没有定下来,他不想表现得太心急。

    他就照常操持牧场中的事务,甚至把自己的接任人都想好了——无论是从自己、还是从兄弟高峻的角度,还是从业务能力和个人威信上看,刘武都是不二的人选。

    另外,高岷想着,也该是把妻子从长安接过来了。

    这件涉及到高氏叔侄的人事变动,经久不息地被人议论着,倒是高审行和高岷二人表面上看起来平静如斯,该干什么干什么。

    慢慢的,在牧场新、旧两村村中的人妇们也都知道了。牧场中高岷是低调的,最后这个消息还是谢家大嫂告诉的柳玉如。柳玉如理所当然的表示了高兴,毕竟这也是高家的露脸事,她叫婆子置办了丰盛的一顿饭菜,姐几个自行庆祝了一次。

    刘采霞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回家后曾经私下里猜测高岷离开牧场后,谁接掌柳中牧的机会更大,她也一下子想到了自己的丈夫。

    但是刘武把她说了一顿,“我做不做柳中牧的大牧监,你都做你的群头,何况我做了大牧监,吩咐你什么活时你更须尽力!”

    刘采霞悄悄地说,“是——刘大牧监,您尽管吩咐卑职便是。”刘武说,那么你去暖被窝,最近我腿总有些凉。

    真正腿凉、心也凉的是王允达,一片清凉、水波不兴。他甚至连表示一下羡慕和嫉妒的心思都没有。

    有一天在旧村他碰上了谢大,谢大高声邀请他,“王牧监,来家里喝酒啊,我妹夫的大堂兄似乎要去西州高就了,听说空出来的柳中牧大牧监一职,王大人也在候选之列!”

    菊儿也把这件事情想了几次,她认为随着高审行的高就,她和他之间的往事,如同去年春天生长在角落里的一丛杂草,再想就没意思了。

    自从由交河县温汤旅舍把菊儿追回来之后,高白像是变了个人,对菊儿十分的体贴。雪莲也是姐姐长、姐姐短,家里的钱财大事都是菊儿掌握。

    每天吃过了饭,菊儿就和雪莲去蚕事房干活,有时高大人家柳夫人或李婉清等人也会来。大家其乐融融、不论身份抢着做事,感觉生活就像眼下的天气,一刻比一刻春光明媚。

 第606章 物是人非

    但是春天也不总是明媚的,尤其是过了淮水进入淮南道,天气就湿漉漉起来。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

    宗正少卿樊伯山带着两位手下、四名护卫,是前往台州去察访故太子妃下落的。少卿大人今年三十八岁,伯山是他的字。

    宗正寺卿、少卿之职例来都是由皇帝的宗族来担任的,尤其是从三品的宗正卿一职从无例外。但是那些宗室中人稍微有些能力的恰如凤毛麟角,不是外放了刺史、便是担任了重要部门的实职。

    而皇帝的至亲大部分都是王爵,不操这份闲心都有吃、有喝、有地位,谁会干这繁琐的差事!但是事情总得有人做,而且宗正寺掌管的事情一点都不简单,若是弄个废物上来,估计连众多皇族的辈份都掰不清楚。

    因而少卿一职的任职条件就放宽了,可以不姓李。但是谁都知道异姓宗正少卿一定是个苦差事,像这种远赴台州的察访之事,就非樊大人莫数了。

    一过了扬州,天气就更温和了,有时就小雨纷纷。樊大人带了手下弃舟登岸,打马直奔台州。李承乾在十七年被黜为庶人之后,在宗亲属藉上就除了名,他的夫人也不例外。

    樊大人估计着,这次的台州之行成算不大。故太子妃的父亲、台州刺史苏亶没有被李承乾的事牵连上,现在还坐在刺史之位就已经算是个例外了。

    这都得益于苏大人一直以来低调的行事作派——即使在李承乾失势以前、如日中天的时候也一直如此。

    故太子妃苏氏的叔父、也就是苏刺史的亲弟弟苏勖,曾是魏王李泰的司马,并且一直受到李泰的重用。

    为争太子之位而闹的誓不两立的李承乾、李泰这对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竟然与苏氏哥俩与都有交集。但是到最后李承乾和李泰都被罢黜了,而苏家兄弟没有一人受牵连,那么苏氏弟兄的谨慎就更可想而知了。

    他们多半不会收留已经失势、被降为庶人、而实际上连个庶人都不如的女儿和侄女。因而台州之行更像是一次例行公事,就算是察无结果,也绝不会有人说樊大人没有尽力。

    行程虽然潮湿,但心情干爽。

    因此在经过杭州余杭郡的时候,樊大人说要去祖籍看一看。反正是去台州的中途,连个弯儿都不必拐,也不算干私活儿。

    手下问樊大人的家乡还有些什么亲人,樊大人叹了口气说道,哪里还有什么亲人?本来有个大哥在故乡行商,十年前与大嫂忽然下落不明。有一位小侄女樊莺,也只是在她六、七岁时见过一面,等本官接到信赶去时,侄女也不知去了哪里……唉,去也只是凭吊一番,徒增伤感罢了!

    杭州乃是上州,郡内湖光山色,皋亭山、石镜山、天目山物产丰富,白编绫、藤纸、木瓜都是长安指名的贡品。王洲橘是东西两市的抢手货,而此地产出的蜜姜、干姜,也同样是御厨中必备的增辣佳品。

    这一行人边说边走,没有注意到道边有位挑担贩鱼的,中等身材,头上戴了一只大大的斗笠遮住了面孔,也不知年龄,恰好把他们的对话听去了几句。樊大人一行人过去后,这人只是踌躇了片刻,便挑起两只鱼篓,在后边随了上来。

    余杭县南、西、北三面有湖,灌溉良田千余顷,只在西北方向有一条大道直通县境,抬头能看石镜山黛青色的山脊,如水墨泼向天际。

    故居仍在,却早已换了主人,门楣、院落变得几乎认不出了。樊伯山不便进去,只是在街头站了片刻,便对手下道,“去台州。”

    他少小离家,大哥大嫂和小侄女曾经站在院口处摇手相送,转眼十几年过去,自己功成名就,故乡却物是人非。

    当年他赶回来时,侄女已不知所踪,现在想要打听都不知从何处入手。在手下的面前,樊大人不便表现出太多的伤感,唯有不停地奔走,才能让心麻木。

    有挑担人在他们的身前站住,“几位大人,可是在找樊莺姑娘?”

    樊大人惊愕、惊喜,继而热切地回答,“正是、正是!老哥,这么说你是知道她的下落了?”

    那人一身普通渔民打扮、打着绑腿,脚上的鞋子沾着泥巴,等他摘下了头上的斗笠,樊大人更是惊讶地脱口问道,“你是……原来是你?”

    那人道,“樊大人,正是在下。”

    “李长史,你不在江夏王府应差,怎么干起了贩鱼的买卖?难道是在微服私访什么事情?”樊伯山认出来,此人正是江夏王府的长史李弥。

    李弥道,“大人,李弥只是厌倦了碌碌公门,不知为了什么而忙。哪如现在,摇舟捕虾蟹,扶篓待黄昏。我已经辞了长史之职,只做个安分草民。”

    “摇舟捕虾蟹,扶篓待黄昏。”樊大人喃喃重复了一遍,感觉这样的日子恰如自己的梦想。继而问道,“李大人,你方才说……樊莺……”

    李弥道,“在下只是知道有个同名同姓的女子,而且在年龄上也与大人所说一般不差,因而才追上来相告,也许对大人有些用。”

    “李大人你快些讲。”樊伯山急切地说道。

    “在下所识一个樊莺姑娘,眼下正是西州别驾高峻的三夫人,具体她是不是大人的侄女,有待大人亲自去查证。”

    不管怎么说,这算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樊大人欣喜异常,连忙拉住李弥找了家酒馆,非要请李弥喝酒,说要再详细地让李弥把他所知道的事情详细讲出来。

    于是,几个人坐下,店伙计上来,把酒菜摆了一桌。樊大人道,“李大人,这位西州别驾的名声,本官也听了不少,听说是个年少有为的。他的那些事迹无人不知,你只须讲一讲他的三夫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李弥道,“高别驾的这位三夫人樊莺,年方十八、九岁,真是韶华人物、冠绝巾帼,人品相貌放眼西州、乃至整个大唐也难有匹敌呀。”又端详着樊大人的面相点头道,“嗯……真有几分象!”

    樊伯山更是兴奋难耐,恨不得一步跨到西州去,又问,“李大人……”李弥苦笑道,“樊大人就不必再呼在下什么大人了,在下只是一介渔民。”

    樊少卿道,“李兄,那么你辞了江夏王,江夏王就忍心放你?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第607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