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盛世大明 >

第206节

盛世大明-第206节

小说: 盛世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在这廷议上,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王公公,只要在场,就有他说话的权力,就是主持廷议的内阁首辅杨溥老大人,也不能阻止他开口。

    今日这些朝中重臣们所商讨的,却是今年的朝廷开支。这一议题其实早在年前就已提了出来,只是因为各方难有定论,才一拖再拖,直到这正月都快过完了,朝廷用度方面的整体方案却还未完全通过。

    虽说如今是盛世天下,但大明朝的岁入却并不是太丰,六部等衙门想要做些事情都离不开一个钱字,所以这些往日里直把银钱说成阿堵物的大人们,此刻却都成了精明市侩的商人,真正做到了锱铢必较。

    此时,兵部尚书刚把自家需要多少银子作为今后一年的军费开支说完,王振就接了话了:“别的咱家就不说了。反正户部在三月前总是要拿出一百万两银子入内库的,不然天子那儿可不好交代。”

    “什么?你内库居然要一百万两银子?”其他几名官员顿时就恼了起来,纷纷指责起王振的妄为,可王公公却根本不与他们争辩,只是似笑非笑地坐在那儿,缓缓地喝着茶水,一副你不给也不成的架势。

    坐在上首的杨溥见此,不觉苦笑起来,看来这场廷议又得和上一回那般难有个结果了。在这个谁都不肯吃亏的前提下,要让所有人都满意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而在争吵一起后,就迅速蔓延开来,这些地位颇高的大人们,纷纷化身为街道大妈般的存在,不断指摘着其他衙门的不是,户部说工部修河款要多了,工部则数落兵部要的军饷太高……本来颇为肃穆的廷议就变得有些乱糟糟了。

    终于,杨溥这位数朝老臣看不下去了,把手在几案上用力一拍:“诸公还请收敛一二,这儿可是皇宫大呢。”在见到众人闭了口后,他才又叹了口气:“罢了,今日此事暂且搁置吧,留待来日咱们再好好地商议一番。朝廷财政捉襟见肘,还望各位大人也要多多体谅才是。”

    这些个官员直到此时才惊觉自己有些失态了,不少人都露出了羞愧之色,纷纷端起茶杯来,借喝茶来掩饰尴尬。

    见此,杨溥便欲宣布廷议就此结束。可他话还没出口呢,下方的胡濙突然道:“杨阁老,诸位大人,本官这儿有一桩案子还想与大家参详一二。”

    “嗯?胡部堂你怎么也办起案子来了?”杨溥有些意外地问了一句。

    胡濙只是一笑,也不多作解释,而是拿出袖子里所藏的文书,清了清嗓子念了起来:“今有杭州通判陆缜被查与倭人相通,并行刺致浙江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何回舟被杀一案……”

    众人只听他念了个开头,便已知道了他说的是什么事情。虽然杭州远在千里之外,但这案子在朝堂里已渐渐散播开来。这既有陆缜名声够大的原因在里头,但真要追究起来,怕也和有些人刻意的推波助澜脱不了干系了。

    王振眯起了眼睛,等胡濙把手中文书都念完之后,才问了一句:“胡部堂你在今日廷议上提出此事,是想为那犯官陆缜声辩么?”

    面对如此直接的询问,胡濙这回居然没像以往般避而不答,而是直直回望对方,然后点头承认:“不错,本官看了这些与案件相关的卷宗,发现其中有太多疑点,所以还想与诸公一道参详一下。”

    “胡大人这话却让人难免生出公器私用的想法来了,这廷议一向议的乃是国家大事,岂能来讨论一起小案子?”

    “这案子小么?通倭可是大罪。”胡濙不为所动的回了一句:“而且杭州还是我大明的钱粮要地,出了这等案子,朝廷自该谨慎以对。若是因为某些人的陷害而冤枉了一名为国尽忠的好官,恐怕会寒了天下官员和士子之心哪。”

    这番话,他说得情真意切,在场几名官员都露出了深思之色,只有刑部尚书金濂的脸色有些难看。这案子已经交到了刑部,自己还没拿主意呢,却被胡濙给提早一步揭了出来,这让他大不是滋味儿。

    王振一眼就瞧见了金濂的不愉之色,便嘿笑一声:“胡部堂,你这么做就不怕人说你越俎代庖么?既然案子非小,自有刑部来审断,你又何必急于一时呢?”

    若是寻常案子,胡濙自然能沉得住气,但最近朝中的议论传闻却让多年沉浮于宦海的他看出了有人要借此事把陆缜彻底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所以他才会忍不住早早地把事情给提出来。

    就他所知,刑部也才是这两日刚得到的相关文书,可朝中却已有种种流言散播,都在传着陆缜通倭的种种罪状,似乎不杀了他难以平民愤,不杀了他,杭州,甚至是浙江都将彻底乱了。

    要是自己不早些出手,等刑部真开始审理此案,恐怕就会受舆论影响,从而真往重了给陆缜定罪,甚至要了他的性命。

    胡濙绝不能任由这等事情发生,陆缜是他很看重的一个晚辈,所以哪怕会因此和刑部尚书有所龃龉,他也要把事情给先一步拿出来。

    金濂可不理解胡濙的心思,他对此还是相当不快的,便顺着王振的话头道:“胡部堂,既然此案已交到了咱们刑部之手,本官自会秉公而断,还请你放心,我们是不会冤枉了他的。”他把请你两字咬得极重,其中之意已经很明显了。

    胡濙却只是淡然一笑:“金尚书的为人,老夫自然是信得过的。不过,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有些事也不得不早作防范哪。”

    金濂的脸色这才好看了些,但王振却有些不舒服了:“胡部堂这话说的,若非这个陆缜他有错在先,又怎会有这桩桩案子落到他的头上?咱家知道胡部堂你一直都颇看重此人,想要栽培于他。不过有句难听的话还是得说明白了,有些人还是不要去保的好!”

    既然你胡濙直接跳出来想为陆缜作保,那我王振也没什么好掩藏了,索性就摆明了车马和你正面一战罢了。到时候,看这满朝官员,会作何选择!

    这就是王振话里的意思,此言一出,在场这些高官们的神色都变得紧张起来。

    虽然以胡濙、杨溥为代表的文官早和王振一党多有争端,可像今日般正面起冲突,却是极少,难道就为这一个小小的府衙通判,朝廷的两方势力就要展开真正的对决了么?

    就是杨溥,虽然面色未改,心也不觉一紧。胡濙的作法他并不意外,那个陆缜确实是个人才,假以时日当可为朝廷栋梁。出于爱才之心,胡濙在此时尽力保他也在情理之中。可王振的反应……他居然敢如此明着与胡濙为难,这只说明了一点,他的羽翼已丰,足以和朝中文官势力一争高下了。

    胡濙也明白了这一点,所以脸色也唰地一变,一时间竟有些不知该如何回应才好了,只是愣愣地看着王振。

    王振也觉察到了自己的底气似乎太足了些,有暴露自身实力的可能,心里也是一阵后悔。

    事实上,这些年的苦心经营,拉拢分化,王振确实在朝里有了许多的党羽。不过这些人有很大一部分却因为名声,或起其他顾虑而没有暴露出来。王振也刻意隐藏了这些人,为的就是在要紧关头杀众人一个措手不及。

    不想今日却因一时之快让胡濙他们觉察到了什么,这实在有些失策。想到这儿,感到后悔的王振便站起身来:“今日也不早了,咱家还要去伺候陛下呢,就先走一步了。”说着,不等众人反应,便已甩袖离开。

    其他官员在愣了片刻后,也都纷纷起身告辞,一场廷议终于以如此诡异的方式终结。

    胡濙和杨溥两人又走到了最后,在长长的沉默后,杨溥才道:“现在你还打算保他么?”

    “当然是要保的。而且这次不光是为了保一个陆缜,更是为了阻止阉党祸国!李唐的前车之鉴,不得不防哪。”胡濙目光坚毅点头道。

    杨溥笑了一下:“想不到你我老都老了,还要卷入一场党争之中,却难说胜负如何啊……”语气既豪迈,又带了几许的萧索之味……

 第290章 牺牲者(上)

    (全本小说网,HTTPS://。)

    历史上的许多重要变故,都是由一件极小而不起眼的事情所引发,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而朝中争斗大抵也是如此。

    当两股朝中势力要争个高下时,他们不可能立刻就摆开了阵势互相指责攻伐,而是会借着最近官场里的某件小事为切入点,再把对方势力彻底拖入到自己所布下的包围或陷阱之中。

    这一回,陆缜在杭州的一系列案子就成了王振一党用以打压原来主政的文官势力的一个借口。本来还只是暗地里的行动,随着廷议之上双方把话挑明,战事也就随之展开。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战火的战斗,但其凶险却不比真正的战场要差多少。朝中分属两方的官员们纷纷以笔为枪,以奏疏为弓矢,各自寻找着自己的理据,借着陆缜一案大做文章。一时间,通政司的官员忙得不可开交,几日工夫,就有不下数百份有关于此的奏疏送了过去,最后落到内阁和天子的案头。

    要是换了一个控制欲强些的皇帝,比如后来的嘉靖,在遇到这事时自然会借机让两党斗个两败俱伤,而他这个皇帝也好从中坐收渔翁之利,是为帝王心术,御下之法。至于处在这场风暴里的陆缜,最终的下场一定会相当不妙,就算不死,也会因此被定个重罪流放边远。

    但好在,如今朝中做主的乃是个温和的天子正统帝朱祁镇。当他发现自己所倚为左膀右臂的王振与胡濙等老臣一派起了争端后,第一反应居然是息事宁人,尽快将这场风波给平息下去。

    为此,朱祁镇还特意将几名相关官员叫到跟前,都好生地安抚了一番,直言朝堂当以和为贵的道理。又说如今天下太平不易,实在没有必要再因一点小事就争斗不休,这么一来,只会让天下万民不安,让某些敌人找到可趁之机。

    一番话下来,反正就是在和稀泥。只是看似不偏不倚的话语里还是偏向了王振一方。毕竟,本来论朝中声势,如今还是这些老臣更强,他们终究经营多年,门生故吏无数,又岂是这几年才冒起的王振一党能相比的。

    可在天子这么一番安抚后,就把王振一党的地位提到了足以与胡濙他们平等的位置上。如果说这一做法还不是太明显的话,朱祁镇随后下的另一道旨意就可以让满朝臣子都知道他是站在王振等人一方了。

    当时,刑部还在纠结于该如何处置陆缜的案子,是该派人去杭州,还是该下令让浙江提刑司把人直接押送进京受审——这两个做法可有很大区别,前者说明他们是对案子有所怀疑,还需要详查;而后者,则是几乎认定陆缜罪名成立了。

    可这时,宫里却传来了一道旨意,着令他们不必再继续查案,只给陆缜定一个有违下官之礼的罪名。同时,吏部那里也收到了一份旨意,而在接到这之后,胡濙却愣住了:“罢官……陛下竟要因这莫须有的罪名罢了陆缜的官?”

    当看到自家上司看了旨意后一副吃惊的模样,有那亲信之人忍不住也凑上来看了一眼,一看之下,也全都愣在了当场,半晌说不出话来。

    “大人,这不是乱命么?我们可以封驳了回去!”有人很快反应过来,颇为激动地说道。

    “不错,把旨意拿去六科,让他们行使封驳权!”

    在后世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皇帝那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可以说是为所欲为,只要是他下达的命令,那就是圣旨,是天下臣民所必须从命并遵循的。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至少在如今的大明朝,皇帝的权力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庞大。甚至连他想要颁布某条圣旨,都未必是合法,可以为臣下所驳回,是为封驳。

    没错,连皇帝的圣旨在大明朝都可以分为合法与非法。合法的才叫圣旨,那上面除了皇帝自己用印之外,更得有内阁的印章;而非法的,也有一个说法叫中旨(不是竖起来的那根……),在面对这种旨意时,作臣子的是可以不承认的。

    当然,虽然说臣子们有这样的权力,可真敢着做的,却是不多。因为谁都知道,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如果遇到的是像永乐这样的雄主,你敢驳他的圣旨,他能要你的脑袋。但目前的正统皇帝显然就不是能叫百官如此畏之如虎般的存在,所以即便驳了,大家心里也没有太大负担。

    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面对这一说法,胡濙却没有听从,而是在沉吟后苦笑摇头:“这其实严格说来并非圣旨,甚至不算中旨,谈何封驳?这不过是陛下自己的一点意见罢了。”

    “啊?”众人都是一惊,但随即胡濙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