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盛世大明 >

第122节

盛世大明-第122节

小说: 盛世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结论胡濙还是刚刚知道,一听之下,身子都略略提振了一下,目光里也射出两道如电般犀利的光芒来:“此话当真?”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军权,尤其是处于北京城的军权可实在太敏感了。一旦真有所牵涉,轻则将会让许多人家破人亡,重则连江山社稷都可能因此动摇哪!哪怕是他这样历经四朝的老人,在面对如此消息时也无法坦然。

    陆缜直视对方的双眼,肯定地一点头:“应该是错不了的。”说着,便把之前在刑部的那番推断又说了一遍。

    讲完之后,胡濙的脸色又沉了数分,但还是开口道:“看来你的判断倒真有七八分的成算了。可是,这么一起凶杀案怎么就与京城军营挂上钩了?”这一点实在叫他感到很是费解,不解释通了就不能作出相应的决定来。

    陆缜知道时机已经到了,便轻轻地道:“其实在下官遇袭之前,已说动了那聚春楼老板唐千川把实情道出来了。只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开口,刺客就出现了,随后他便中箭伤重而死。不过……他在临死之前,却跟下官说了六个字。”

    “却是哪六个字?”看他郑重的模样,胡濙也知道是戏肉来了,又挺了一下腰杆,把头往陆缜处稍稍靠了一下。

    深吸了口气,陆缜才缓慢地吐出那六个字来:“广宁伯!后花园!”

    虽有所准备,但在听到这六个字后,胡濙的身子还是颤了一下,眼睛迅速眯了起来:“竟与广宁伯有关么?”

    他的脑子迅速转动起来,把与之相关的一切都提取了出来。

    广宁伯刘荣,是随太宗皇帝起兵靖难的一众武将中的一员,虽然立下的功劳不是太大,但也靠着军功,再加上之后于辽东抗击倭寇的功劳而被封为游击将军并广宁伯的勋爵。

    不过靖难离如今已有好几十年了,所以刘荣的影响力也有限得紧,真正叫他不敢轻忽的,是刘荣的三子刘安,此人虽然在几年前也早已去世,但却立过不小的军功,甚至因此被追封为国公之爵。如今的广宁伯刘逊,就是刘安的儿子,不但有爵位傍身,更因父亲的恩荫而得领前军都督府,是个实实在在既有名,又有实权的人物。

    同时,将这一点与陆缜之前提到的刺客是军队中人的推断结合,也是没有半点问题的。只有像刘逊这样的勋爵,才能调动军中精锐来实施刺杀之举。

    想明白这点,就是胡濙也觉着后背有些发凉了:“此事还有多少人知道?”

    陆缜正色道:“如今只有下官与胡部堂二人知道而已。”他可不会说其实林烈也知道,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哪怕对方看上去是那么的正直。

    胡濙面色数变,沉默了良久才道:“这事可确实有些棘手了。”

    “不知部堂大人的意思是……”陆缜试探也似地问了一句:“刑部让下官早些把案子重新交回去,若大人以为兹事体大,那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吧。”

    胡濙先是一愣,随即呵呵地笑了起来:“陆县令,到了这个时候你居然还想着试探老夫么?若老夫连这么点担当和胆量都没有,多少年前就早辞官回乡务农去了,又怎么可能还在这朝中为官呢?老夫所顾虑者,不过是这案子会带来多大的风波而已。”

    陆缜低头赧然一笑:“看来是下官有些小人之心度老大人的君子之腹了。”

    “你错了。”胡濙却摇头:“老夫从来不是什么君子,君子是不可能在朝中为官数十载,甚至坐到这吏部尚书一职的。”

    “额……”陆缜一时不知该怎么应对才好了,只能尴尬地一笑。

    “其实你也不是君子,因为你我都知道,若要对付那些小人,那些为非作歹,作奸犯科的小人,我们就绝不能是君子,而该用比小人更卑鄙的手段。我说的不错吧?”胡濙正容问道。

    陆缜点头:“老大人说的是。”

    “所以这次的事情也是一般,若学那些道学君子,真个明着去查,别说你一个小小的大兴县令了,就是老夫这个当朝天官,怕也力有未逮哪。也不怕你笑话,如今朝中文武两班之间多有明争暗斗,若这时候由我们突然指证广宁伯的罪行,只怕那些武官勋贵是一定会横加阻拦的。而这么一来,陛下也势必难以放任我等追查此案!”胡濙语重心长地道出了自己的顾虑所在。

    陆缜听得频频点头,也对这时的大明朝政有了一个更明晰的认识。

    如今的大明朝廷不像几十年后是由文官一手把持的,最多是有几个大太监来插一杠子而已。现在文武势力相当,谁也压不倒谁,这也是王振为何会想要对蒙人用兵的其中一个原因了。因为他想向那些武官勋贵们示好,毕竟一旦出战,武官在朝中的力量也就得到了提升。

    不过因为这几十年都未曾有什么大的战事,文官的势力才逐渐坐大,甚至有压武官一头的可能。可是沉寂下来的武官和勋贵们并不是好揉捏的面团,若胡濙这样的文官真敢针对某一位勋爵发难,他们势必会抱团,到时引起朝争就不太好了。

    明白这一点,陆缜也有些茫然了:“那老大人的意思是?”既想查案子,又不能随便挑起文武之争,可线索却又只有这么一条,却该如何是好?难道还有两全之法么?

    胡濙拿起茶碗轻轻品了一口,这才继续道:“所以老夫刚才说了,在此事上不能用君子之道来处理,而该用些手段了。”

    “什么手段?”

    胡濙没有直接作出回答,而是突然岔开问道:“听说陆县令你刚来京城时曾与一人在通州驿站里发生过摩擦,后来你把东厂为你定下的院子给让了出来?”

    “确有此事。”陆缜轻轻点头,随即心里一动,有些诧异地问道:“难道老大人你想借那位徐家的人来达到目的?”

    见他一下就明白了自己的心思,胡濙满意地笑了起来:“魏国公可是军中最得人心的一支了,而这位徐家大少爷最近又在京城里。听说他对你还是有些好感的,所以陆县令,这事儿还是得着落到你的身上。”

    @@@@@

    2017最后一天,祝各位把一切的不愉快,不顺利都丢在这过去的一年,新的一年万事皆顺!!!

 第172章 借势徐承宗(上)

    (全本小说网,HTTPS://。)

    老徐家在大明朝廷里确实是个高高在上的存在,其荣宠之盛之长,足以让无数朝廷官员和勋贵们眼红不已。//全本小说网,HTTPS://。)//

    从徐达帮着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开始,他就被封为魏国公,这可是当时开国诸多勋贵中首屈一指的存在。要知道,大明可是不封异姓王的,所以国公已是人臣封爵的顶点了。

    虽然后来曾传出朱元璋兔死狗烹大肆杀戮功臣,最后连徐达都是被他用蒸鹅害死的传闻,但其实只要对当时历史稍有了解之人都不会相信这样的说法。因为当时的徐达早就把所有兵权都交了出来,平日里为人更是谦谨到了极点,又怎么可能惹得朱元璋突起杀心呢?

    朱元璋确实好杀功臣,但那也是需要找些原因的,像徐达这样立了大功却不因此恃宠而骄,反而愈发听话低调的臣子,作为天子的洪武帝怎么可能连这点容人的度量都没有呢?所以徐达之死其实并无任何猫腻,只是因为当初常年的征战,才使他最后突然病发暴毙而亡。

    而且历史也从另一层面做出了对这一说法的支持。因为在徐达亡故之后,徐家的荣宠并未有丝毫的衰减,甚至朱元璋的四子朱棣所娶的,也是徐达的女儿。试问要真是朱元璋杀的徐达,怎么可能还对他家人如此照顾,甚至把魏国公定为世袭呢?

    朱元璋行事向来无所顾忌,往往一开杀戒就是成千上百人头颅落地,当初帮他打下大明天下的诸多功臣也都落了个家破人亡的下场。所以只要他真对某人生出疑心并举起屠刀,那只会一杀到底,绝不会像对徐家这样只除徐达一人却让魏国公府得以延续。

    当然,光是这样,徐家还不是特别的瞩目。真正让老徐家成为大明朝廷勋贵中独一份的存在,还是在永乐帝靖难之后。

    因为徐达的儿子徐增寿屡次在暗中帮着自己的妹夫朱棣,从而为其最终夺取天下立下了赫赫功劳。再加上在南京城被破之前徐增寿却因被人揭发其之前的种种行径而被朱允炆所杀,所以在朱棣得到天下后便对徐家的这一分支也是大加封赏。

    结果,徐增寿的儿子徐景昌就因此得袭定国公之爵位。由此,老徐家便成了历史上都少有,大明朝中更是独一份的存在——一门两公爵,而且还都是世袭的公爵。只此一点,就足以让所有人眼红了。

    现在魏国公府在南京,帮天子统领南京守军,而定国公府在北京,如此一南一北遥相呼应,自然就成了天下武官与勋贵们需要仰视的存在。若这次之事陆缜真能借到魏国公府的势,要追查广宁伯府涉案一事便好办许多了。

    不过,陆缜对此却还有一个不小的疑问:“老大人,这一事可不好办哪。他徐家公子怎么可能因为与下官的一面之缘就帮我出这个头呢?”

    确实,即便这事对徐家来说算不得什么,但谁又肯无偿帮一个外人去得罪朝中勋贵呢?所以这安排听着还是有些太异想天开了。

    胡濙呵呵地笑了起来:“陆县令觉着此事难为,那是你对这位徐家公子还不是太了解,这是个喜欢热闹,为人仗义的主儿,只要运法得当,便能让他为我所用!不过……”说到这儿,老人又认真地看了陆缜一眼:“他只能是作为进入广宁伯府的敲门砖,之后的事情却还是得由你这个大兴县令来办,你可敢放手一搏么?”

    陆缜闻言便是一怔,继而抬头回看向面前的老人:“只要能进入广宁伯府上,只要能找到相关线索,下官就一定会秉公而断!别说他是一个伯爵,就是侯爵公爵,也不会退避!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好!”胡濙笑了起来:“那你附耳过来,老夫告诉你接下来该怎么办。”

    陆缜忙凑近了些,细细听着面前老人的布置,很快地,他的脸上变露出了惊讶与难以置信的神色来。都说自己是个胆大妄为的主儿,可和眼前的这个堂堂吏部尚书比起来,自己以前做的那都是小打小闹了。要不是现在自己正坐在对方面前,听着他说话,陆缜是怎么都不相信这等主意会出自胡濙这么个当朝高官之口。

    待其说完,陆缜又是好一阵的怔忡,方才苦笑道:“老大人,这么一来若事情不成,恐怕下官就只有引咎辞官了。”

    “人死之前的话是不会作伪,除非是你在说谎。”胡濙眨了下眼睛道:“忘了刚才老夫说的了么?要想和这些人斗,就得学会用更加阴狠的招数才成。”

    陆缜吐出一口气来,这才郑重点头:“下官记下了,后日我便会安排好一切的!”

    “唔,去吧。后人,将是一场大变故,你可不要叫老夫失望哪。”胡濙再次端起茶杯来喝了一口,这回却是官场上惯用的端茶送客了。

    陆缜站起身来,抱拳弯腰:“定不辱所命。”说完,才昂首离开。

    @@@@@

    徐承宗是几个月前奉了他兄长,也就是如今的魏国公徐显宗之命来京城给当今太后祝寿的。不过早在一个多月前,这场声势不小的寿诞就已过去了,可他这位贺客却一直逗留在京城并未离开。

    因为作为魏国公府的代表,徐承宗实在有太多的应酬了。无论是天子还是朝臣,都几次设宴款待于他,至于那些身份差不多的勋贵们,更是每天都有人赶到他下榻的别院里再三相请。

    徐承宗正是年少跳脱,好交朋友的年纪,自然不会拒绝这些人的一片好意。所以一个多月下来,几乎天天都在外饮宴,只能把归期一推再推,直到今日依然还在京城了。

    当然,除了饮宴之外,作为魏国公府的人,他对朝中和京中的大小事情还是颇为了解的。当听说了陆缜在京城里的种种作为之后,这位徐家大少就几次感叹,说是很羡慕这位曾与自己有过一面之缘的朝中小官。

    能凭着自己的本事和坚持在京城立足,而且还让那些眼高于顶的家伙开始规矩起来,只这一点,就足以让这位看似只靠家门名声为人所尊敬的大少爷感到眼热了。

    在今日胡濙在长白楼上设宴款待于他的酒席间,徐承宗又不觉提起了陆缜此人——胡濙当初也是在南京中的进士,并在那儿当了多年的官,因为深得永乐帝信任,所以倒也和魏国公府有些交情,宴请于他倒也不算突兀——

    “胡部堂,最近小侄在京城里听得最多的名字不是内阁那几位,也不是你们六部高官,居然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