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宋时风韵 >

第225节

宋时风韵-第225节

小说: 宋时风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他看不上李易向背,更不相信李易,蜀川能够带来的实在利益,却让他不可自拔。他主要负责朝廷楮币,却因连年战乱,蒙古人的疲人之法,让各地市面物价飞涨,形成物贵钱贱,尤其是会子,简直如一张废纸,扔在路上都无人去捡,就算捡了还是因为竹片太硬,上好纸张不让用,拿着去茅厕,可见财政到了崩溃边缘。

    会子面额币值,竟比不上成本,实在滑天下之大稽。

    李宗勉何尝不知其中道理,不善地瞪了眼余天赐,生硬地道:“余相公,朝廷困顿,虏人更加疲惫,但需坚持一些,虏人退去自会好转。”他负责财用,天下财货调拨,有很重的发言权,四川各路是天下赋税重地,能够得到就不能放弃。

    赵恒有些不耐烦,他要的是蜀川能为他用,并非睿思殿中的扯皮,正要开口结束无谓的争论,却见董宋臣蹑手蹑脚入内,捧着一盘奏章来到御案侧,轻声道:“官家,银台转四川奏章。”

    “四川奏章?”赵恒一怔,这是第二份来自蜀川的奏折了。

    “李易竟请求赴行在面圣!”

    赵昀一脸古怪把奏章给了乔行简,乔行简亦是惊讶万分,而李宗勉、李鸣复、余天赐三人脸色各异。

    狂妄,胆大包天,奸雄之才,无论各人心中想什么,他们都有一个几乎相同的断定,李易要寻求朝廷支持,竟然不惜危险要来到临安。

    “虏人正调兵遣将,李易竟提出面圣,事有蹊跷。”李鸣复摇了摇头,虽能判定李易所需,却无法理解,当此大战在即,怎能离开军中赴行在。

    李宗勉立即道:“既然李易有心重回朝廷,那决不能让蜀川有失,要他死守道路,击退虏人再说。”

    乔行简白眉微抖,知李宗勉心思意图,无非是要李易与蒙古人,拼个两败俱伤,朝廷坐收渔人之利。

    作为李宗勉,虽倾向于接受李易,却不代表他容忍其势力,更多的是通过李易,得到蜀川财富,解决朝廷困境。如果,能够消弱李易,取而代之,使蜀川彻底掌控信得过人手中,总是最好的选择。

    余天赐慢慢颔首,道:“李易决不可赴行在,应传旨他加紧备战,务求全歼虏人。”

    三位重臣几乎一致,不同意李易面圣,用心也不约而同,坐山观虎斗,取渔人之利。

    赵昀算是历经风雨的帝王了,几年的频繁战事虽让他焦头烂额,也令他成熟许多,沉吟片刻便隐约猜出他们心思,颇有些吃味地道:“卿等忠心可嘉,然拒之门外,恐有变故,朕所不欲。”

    赵昀的担忧还是可理解的,当年朝廷屡次拒绝汪世显,导致陇右被蒙古人轻易占据,汪世显的数万精兵成为南侵前锋。如果,朝廷胆略再大一些,宽容一些,蜀川绝不是今日局面。

    后悔,世上没有后悔药,赵昀虽非秦皇汉武般睿智,却还不算昏庸,明白让人寒心,其后果是可怕的,他对李易的背叛很愤怒,却知蜀川的重要,能重新收复蜀川,优容李易又有何妨。

    乔行简也在心中盘算,李易?他并不太欣赏,数年前小西湖一面之缘,其锋芒毕露,令深蕴程朱理学的他不悦。但是,当年李易所展现的战略天赋,而今所取得的成绩,不能不令他感慨万千,暗道:此子非但眼光放在蜀川,且身体力行,恐有枭雄志向。

    权衡下,才咳了两声,慢吞吞地道:“陛下,既然李易上书陛见,需笼络一二。”

    此言一出,李宗勉、李鸣复、余天赐三人皆是一怔,赵昀却道:“乔公请讲。”

    “虏人被驱赶,定是恼羞成怒,一场大战在所难免。然虏人数次大败,各地入不敷出,人口锐减,若对蜀川再战,筹集粮草、士卒要倍许往日,李易往返行在,尚有闲暇。”

    乔行简稍加犹豫,又道:“届时,陛下听其言而观其行,生杀放纵,全在一念之间。孟拱有万人在蜀川,可许李易入朝陛见时,令孟拱率军如利州路。”

    “李易真心回归朝廷,必不会拒绝,朝廷可再调大臣率军入蜀,若非真心诚意,他必不肯让孟拱入蜀,即不会陛见。那时,可静观其变,坐山观虎斗,一点有机会,便令孟拱直驱阆州,夺取剑阁,封闭关门,可保成都、潼川二路。”

    姜还是老的辣,堂堂君子,一代名臣,算计别人如数家珍,又招招阴险毒辣,杀伐果断,拒纳之间,可见所谓老儒面对抉择,都要得到最大利益。

    赵恒不能不由衷感叹,笑道:“乔公之言,大善。”

    “可调淮西、荆湖兵归孟拱节制,史阖帅亦可遥控。”李宗勉的话不咸不淡,却在谋划蜀川的同时,算计史嵩之。

    史嵩之乃史弥远侄子,不仅人缘广泛,且入仕便从京湖做起,根基深厚,颇有谋略,实际成为京湖。淮西、淮东的军事统帅。何况,他的职事是都督两淮四川京西湖北军马,即便朝廷接纳李易,史嵩之也是李易上司。

    按说这也不是大事,针对李易的阳谋,可明白人都知道,乔行简垂垂老也,史嵩之成为左丞相最有力人选。在很多人眼中,史弥远的阴影还在影响赵昀,史嵩之秉政,史家势力将再度做大,延续史弥远的政策,缘由史嵩之秉性同史弥远,心胸较狭隘,手段也极为毒辣,为很多所谓君子不喜。

    一旦,史嵩之被蜀川事务缠住,便很难有机会回到中枢,乔行简之后,便可有这些君子们从容算计。

    “好,就这么办吧!具体事宜,还要乔公主持。”赵昀松了口气,他倒是很想见见李易,当面问他,待之不薄,何意悖逆。

    如果,果真是忘恩负义之徒,他将断然斩杀之。〃(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460章 东行

    (全本小说网,。)

    朝廷的议论与非议,李易全然听不到,此时的他已在夔州路,穿越夔门水道的官船上。

    何去何从,是重新归附朝廷,还是甩开膀子单干,他与叶知秋发生严重分歧,甚至是激烈的辩论。

    早在成州时,叶知秋之愿他便心知肚明,当时力量太小太弱,万事皆不具备,叶知秋未曾坦言,他也没有明说,两人是揣着明白当糊涂,走一步看一步。

    他在拖,叶知秋也在拖,意欲水到渠成,当一个人拥有朝廷控制不住力量时,最好的尽忠的方法,便是上缴权力归隐,要么被朝廷所灭亡,岳飞未尝不是深受其害。

    叶知秋是在赌,赌李易有匡扶天下大志,断然不会放下倒手的权柄,做一个一事无成,仰人鼻息的大臣,所谓水到渠成,便是李易和大宋朝廷决裂之日。

    但是,他千算万算却不曾想到,李易会上书面圣,还是在蒙古人调兵遣将,边境局势日趋严峻之际,简直是至大局而不顾,不由地大呼道:“学士糊涂,东去必凶险万分,一旦虏人大进,数年辛苦将付之一炬。”

    无论叶知秋怎样想,怎样的失望,李易却主意已定,抄近路东去,随行仅文封、秦风等十余名卫士,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可以说是羊入虎口。

    没人知道李易所想,连叶知秋也揣摩不透,这是他内心深处真正想法,无论局势有多紧张,他必须要东行。

    就在李易出夔门,行在临安发出两道官塘,一道准许李易面圣,一道却耐人寻味,召忠孝军吴蓝山、南玥入行在陛见,当然还有身为率臣的李慕白。

    在归州,李易终于见到仰慕已久的孟珙,这位善于打劣势仗,尤其擅长激机动防御战,是比岳飞还有谋略的半壁一柱,至少人家懂得存身之道。

    他受到孟珙的热情招待,很显然对方身为前方大将,比远在临安那些文官更了解蜀川,对他较为重视。

    一个能身在敌方数年,利用机会突然发力,击败蒙古军收复失地的人,绝不能等闲视之,无论对方是谁,应该给与充分的礼遇,颇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

    更何况,成@都府、潼川府两路的繁荣,作为临近夔州路,通过山间的回易道路,多少能够了解许多。孟珙不能不对李易真心归附,抱有更多的信心,一个能善待生民的人,岂是忘宗典祖之辈。

    短短一天,李易与孟珙相处非常融洽,他能感觉到对方的好意,索性询问用兵之道。

    孟珙亦不藏私,对蒙古军强弱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总结多年经验,强调崎岖地形对付蒙古军,决不能集结兵力,而要兵力分散,防备各个要点,以抵御蒙古军马队突然的突袭。

    战斗中,步跋子要充分利用地形,以绝大的勇气正面抗衡骑兵,方能有取胜可能。

    就算是平原面对其马军,也要以小队相互配合,掩护神臂弓和床子弩精确射杀。

    李易理解孟珙意思,蒙古军主力与以往的对手不同,他们的战术是全新的,以轻骑兵配合弓箭,实施机动灵活的战术。若集中兵力,只能被轻便的蒙古骑兵缠住,不断地被消弱,最终全军崩溃,宋军用对付契丹、女真重骑兵战术,来对付蒙古军精锐马军,那几乎是找死。

    孟珙之所以屡屡战胜蒙古军,便在于深蕴其道,对蒙古军主力,用散兵守御各个要点应付,让蒙古马军无法实施机动,处处受到打击,击败其主力再集结兵力,一举击溃其附庸藩汉杂军。

    李易深以为然,最让他惊喜的是,孟珙分析蒙古人每次大的进攻,都要准备三五月左右,方能大举南下。此番,根据各方探报,北方征用人力物力庞大,恐怕还要更长是日。

    对于孟珙的分析,他虽有迟疑却有所期待,论到谋划要靠叶知秋指点江山,要说行军打仗,显然不如孟珙来的实在。一阵思量后,他越发感到孟珙预测很有依据,从陇右、陕西过来的情报显示,蒙古人大举调动,似乎有倾力一战意图,北方越发的穷鄙,准备时间自然不短,让他有了充分的时间。

    当他告辞孟珙继续东行,还在盘算蜀川防御,有呼延信、王孝仁坐镇利州,王柏谋划前方军务,叶知秋运筹帷幄,兄弟同心上下协力,蜀川前方集结数万大军,就算开战也能坚持,他绝对相信这点。

    尽管,叶知秋十分不愿他入朝,在防务上相信还是会尽心尽力,不会有半点马虎。

    一路东行,观两岸萧条,饥民遍地,田园荒芜,秦风小小年纪,家破人亡,若非李易,当年便被一群兵痞折磨死了,他最恨蒙古人,眼看生民疾苦,忍不住义愤填膺。

    李易经历不凡,生死早已看的比较淡漠,战争哪有不死人的,哪有民生不疾苦的,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天下间没有新鲜事,往返始复,轮回不止。

    顺江而下,一路顺风,快捷便利,十余日便到行在临安,大江行船顺流而下快捷无比,要是回程那就麻烦了。

    当李易看到余杭门,心情不止一次的激动,更充满对前途的惶惶然,心情也颇为低落。

    贾似道、刘斐不知怎样?还有宫素素?似乎历史上的今日,贾似道已登龙飞榜外放州郡了,那刘斐和宫素素、谢婉清,想必还在临安。

    李易怀着平静的心情,先与前来迎接的官吏叙话,并跟随其去吏部报到。在左司官吏玩味的眼神中,不得不强颜欢笑,却被告知先安顿下来等待陛见。

    按制,进行在面圣大臣,应奉召自丽正门陛见,李易虽非方镇节帅,却也是蜀川第一人,理应由侍郎级别的大臣先接见,再由主事官员安置驿馆上房,等候天子召见。

    让他自行安顿,等候面圣,无异于极大羞辱,连文封也愤怒不已,他却硬生生忍了下来。既然来临安,便想到会有如此局面,既然他做出决断,无论受到何种轻慢,都要走下去,彻底了结心中执念。(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461章 真心意

    (全本小说网,。)

    不过,礼部官员对他的轻慢,却有另番的好处,让他自由了许多,能够在临安走走逛逛。

    李易入行在面圣的消息,本就传的沸沸扬扬,要是放在平时,简直要引起临安的轰动,可能引发不稳定,甚至会有人围上门谩骂。很可惜,历经战乱又有天灾,饥荒开始大范围蔓延,甚至临安也不能幸免,虽未到极其严重地步,却能从市面萧条中看出一二,大家一门心思放在如何温饱上,哪有别的闲情心思。

    米价一日一变,原本江南米贱钱贵,上等粳米二百文,中等粳米不过数十文,谷物就更不值钱了,像是粟米黑豆都是喂养牛马的。而今,中等粳米价千六文,还要排上长长队伍购买,米铺时常断货,就不要说鱼肉了。

    不要说城内外的升斗小民,连低级官吏的生活,也受到很大影响,俸钱领下来,实际购买力比寻常事贬值不多,好在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