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宋-第3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王偃微微颔首,没想到联军的进展竟然如此之顺利,真是出人意料。
也难怪,现在宋赵联军攻打的是中山国所侵占的燕国城池,在这里的燕国黔首无不深受其害。
现在宋赵联军打的是“拥立公子职,匡扶正义”的旗号进击燕地的,不似齐人那般假惺惺地打着“讨伐子之,匡扶正义”的旗号,最后却干着图谋人家的江山社稷的事情!
或许联军渡过易水,攻击到齐军所占据的燕地上的时候,那里的老百姓就不怎么欢迎联军了。
无他,惧怕联军的威势!
毕竟吃一堑长一智,上一回他们对齐国的军队亦是开城献降,夹道欢迎的,没成想刚刚打跑了豺狼,又进来一头猛虎!
还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那一种猛虎!
现在燕地的老百姓深受齐人的荼毒,对于宋赵联军是不是正义之师还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呢!能坐视不管已经很不错了。
可是,宋王偃又不得不疑惑地问道:“这战事进行得如此顺利,难道中山人甘心放弃已经到手的城池土地吗?还是说他们另有所图?”
“大王有所不知。臣听闻赵王雍起大军十五万,正在大举进攻中山国的南部,现在赵人已经相继攻下了苦无、宜安、井陉等九城池,中山王闻讯,随即将大部分军力撤回国内,现在中山国的军队正与赵军激战于板垣!”
宋王偃闻言,笑着道:“这真是天助我也。看样子赵王雍还真是所图不小啊,赵国与我宋国联军,他的目的必定是为了南北夹击中山军的兵力!中山国乃是小国寡民,不过是一个千乘之国,如何抵挡之?”
“那么大王认为中山国会就这样被赵人灭亡了吗?”
“你说呢?”
干骜摇摇头道:“臣以为不然。中山国虽是小国寡民,但毕竟是千乘之国,曾经是九千乘之国!现如今的中山国虽然被赵、燕、齐连番打击,但是人口依旧有一百多万,甲士十万。且以臣观之,中山国的将士都很剽悍,战斗力极强,若不是在武器装备上我们宋军占尽了绝对的优势的话,想要这么摧枯拉朽地进军那是绝无可能的!”
宋王偃点了点头道:“中山国虽小,却也不容小觑。”
中山国在西元前414年建立,建立者是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因城(中人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
中山国的国土嵌在燕赵之间。
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中山国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的事件。
后来,晋国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
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历史上的中山国曾经与宋国并驾齐驱,都号称“五千乘之国”!
当年的五国相王,便有中山国的身影。只不过中山王姬厝妄自尊大,以区区一个千乘之国擅自称王,招致了齐军的进攻,好在最后有赵人的帮助,这才幸免于难,没有亡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元前328年这一年,有三位国君上位,一个是宋王偃,一个是中山王姬厝,还有一个则是楚王熊槐。
其中姬厝是最年轻的一个,他十六岁便继承了君位。
那么中山国是怎么插手灭燕之战的呢?
在燕国内乱的时候,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看到这是扩张中山疆土的有利机会,便向中山王厝献策,请求出兵攻伐燕国。
这显然与姬厝的意见不谋而合的,中山王厝同意了他的要求,派遣相邦司马赒“率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平燕内乱,讨伐燕国新君子之。
在檄文中,姬厝指斥燕王哙对子之的禅让是“不分大义,不告诸侯,而臣主易位,绝其召公之业,断其先王之祀”,“愿从士大夫,以靖燕疆”。
这次攻伐燕国,中山国大获全胜,并且占领了燕国大片的疆土。
史载其“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使中山国北部疆域克敌大邦(燕下都),即从中人城向北扩展到了燕下都。
中山王厝大喜,封伐燕功臣司马赒为仲父,并封赐他有“死罪三世无不赦”的特权,此战大捷,惊动了朝野,周天子也派遣了使者到中山国祝贺。
曾经的中山国十分强大,其国力仅次于秦、齐、楚、燕、韩、赵、魏这战国七雄,被称之为“战国第八雄”!
呃,好吧,历史总是扑朔迷离,又颇具争议,这个“战国第八雄”的称号有人说是中山国,也有人说是宋国,众说纷纭。
宋国与中山国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度!
中山国所占的地利,虽不比秦国“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野”,但倚太行之屏障,扼冀晋之咽喉,凭滹沱河(史称“小黄河”)之天堑,战守迁之便利优于赵国之邯郸而不亚于燕国之幽蓟。
而且,这一带兼有太行山川和华北平原之利,发展农牧业生产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中山人“仰机利而食”,商业活动已相当普遍。
交通和商贸带来活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制陶业、木制业、丝麻业等均为中山国的重要经济部门,手工业以“多美物”著称,酿酒业已有相当发展。铜器冶铸和铁器冶铸工艺进步,技术水平很高。
不过宋王偃倒是挺佩服中山国的,一个区区小国,承受燕赵等四面包围的强大政治军事压力,边境战争不断,负担巨大的军费开支,在短短几十年之中,经济社会得到如此发展,技术获得如此进步,令人难以想像。
这足以说明,即使是小国,只要坚韧自立,励精图治,是能够富国强兵、由弱变强的。
“报——”
就在宋王偃与干骜商议一些军机大事的时候,一个小校急冲冲地跑了过来。
“大王、将军,前方发现齐人的部队!”
“齐军?有多少兵马?”
“看不清楚!观其声势,还有旌旗的数量,其兵力应该在十万左右!”
宋王偃闻言,哑然失笑地道:“这是齐国的援军。看来齐人还是不甘心放弃到手的地盘啊!”
第474章 风萧萧兮易水寒
易水河。(全本小说网,https://。)
现在齐军与宋赵联军正隔着一条易水河,还有漫无边际的长城在那里对峙。
齐王田辟疆不甘心放弃到手的城池土地,故而又往燕地增援了十万兵马,现在与宋赵联军对峙的齐军已经达到二十万。由于燕地的黔首不断起义,反抗齐人统治,故而牵制了齐人的一部分兵力。
宋赵联军在易水一线的兵力亦有十五万,再加上齐军的十五万,这一场易水之战的规模已经达到三十万之巨!
而中山国的军队呢?
中山国因为赵军的大举进攻,被迫撤出燕地,退到中人城一带严防死守。
宋王偃决心打赢这一场易水之战,故而又从国内征调五万兵力,届时整个易水两岸,齐、宋、赵三国参战的兵力将超过三十五万!
这已经是世所罕见的大战了!
……
“宋王!”
宋王偃刚刚驾临联军大营,便看见一个英武不凡的中年男人正带着一群将领在那里等候。这个中年男人穿着赵将的衣甲,昂藏八尺,阔额,胡须如钢针,看上去端的是相貌堂堂。
宋王偃笑着道:“若是寡人所料不差的话,阁下便是赵国的上将军楼缓吧?楼缓将军,请!”
“请!”楼缓随之做出了一个“请”的手势让宋王偃先行一步。
宋王偃亦是毫不客气,当即拔脚往中军大帐进去,然后坐到主位上,紧随其后的楼缓、干骜、子昂、乐池等宋赵联军的将领都各自坐下。
楼缓向着宋王偃垂手道:“大王,我听闻齐人又往燕地增援了十万兵力,再加上原有的十五万齐军,现在整个燕地足足有二十五万的齐国大军。吾王已经传诏,命我赵军奉大王你为联军的主将,不知道当前之形势,我联军应当何去何从?”
“怎么,难道赵王有意退兵吗?”宋王偃含笑道。
“大王此话何意?”
“寡人听闻赵王正在带兵进攻中山国,已经相继攻下了苦无、宜安、井陉等九城池,不知道是也不是?”
“是的。”楼缓颔首道,“吾王诚意之至也!吾王现在亲率大军攻打中山国,实在是为了减轻在我们燕地的宋赵联军的压力,还请大王切勿多想。”
宋王偃说道:“赵王有诚意,寡人亦有诚意。根据寡人得到的最新战报,现在于我宋赵联军在易水一线对垒的齐军有十五万之众!寡人谨慎起见,已经传诏国内,再征召五万锐士入燕作战了。”
“如此,那就太好了!”
楼缓不由得拍手叫好,又道:“只是……宋王,现在齐人骤然增兵,只怕是意欲同我宋赵联军决一死战!而今齐人据易水工事以及石头长城而守之,我们若是进攻的话,必将损失惨重,胜负难料啊!”
“不知道大王可有破敌之策?”
宋王偃白了楼缓一眼道:“寡人是人,不是神。现如今寡人初临前线,连战场上什么形势都没搞清楚,如何有什么破敌之策?”
而且这也不是寡人擅长的啊!宋王偃在心里腹诽着。
他可是一国之君,略懂兵法,文韬武略都还可以,但是统兵作战的事情实在不是他擅长的。若是非要让他这个宋王上去领兵打仗,那还要手底下的这些大将干嘛?
“正是,正是。”楼缓干笑了两声。
楼缓听闻宋王偃的军事才能颇为出众,据说当年的获水之战、商丘之战,还有反击楚军的拒马河之战都是他指挥的。
现在看来言过其实了。
这三战的规模都极大,宋王偃只打其中的一仗都能够跻身名将的行列了。
不过,宋王偃还是询问道:“楼缓将军,你们已经跟齐军在这易水两岸对垒了一个多月,不知道敌军那边是什么情形?是否有破绽?”
“并无破绽。”楼缓摇摇头道,“宋王有所不知。在这对峙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先后派出了几支部队试探性地强渡易水河,但都是全军覆没的下场。齐军在对岸建造的工事实在是太牢固了,他们还有石头长城可以依托,再加上齐军兵多将广,在兵力上与我联军不相上下,故而现在战事已经僵持不下了。”
“齐人可缺粮否?”
“应该不缺。在战前我已经派出骑卒切断了齐人的陆路的粮道,现在从饶安到大河(黄河)北面更是为我联军所有,我已经派了重兵驻扎,齐人想要往燕地运输粮食或者是增派援军,就必须要经过我们的占领区,但那是很不现实的。”
“现在齐人是通过海路运输粮草军需的。所以我想,齐军并不缺粮,就算有缺粮的情况,以齐人的军纪,完全可以就食于燕地。”
宋王偃微微颔首,在与诸将商议了一些军机之后,又起身,带上一队宿卫和宋国的将领便一起去易水河岸上巡视。
易水大河,烟波浩渺。
两岸都是枯黄的树干,还有些许杂草丛生。
看到这一条易水河,宋王偃便想起了后来的“荆轲刺秦”的故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宋王偃感慨了这么一句。
身边的干骜不由得赞叹地道:“大王真是妙语连珠。大王,请问这是一首诗歌吗?可有下半段?”
宋王偃含笑道:“此诗歌名为《易水歌》,寡人一时兴起而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宋王偃又唱诵了一次完整的《易水歌》,还厚颜无耻地在众将面前装13。
剽窃可耻!
不过,现在荆轲还没出生呢!这算不得剽窃。宋王偃心里自我安慰地道。
《战国策·燕策三》载,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境)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后人称为《易水歌》。
“妙哉,妙哉!”干骜一个劲儿地恭维道,“大王,以臣之愚见,只此一首《易水歌》大王便足以跻身大诗人的行列,为天下唱也!”
宋王偃摆了摆手道:“不足道也。在漓江之围前,寡人还曾经给越王无疆作过一首诗歌呢!”
宋王偃飘了。
“愿闻其详!”诸将都兴致勃勃地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