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宋-第12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苏秦回到商丘不久,便看到了大批来自睢阳郡、淮北郡,乃至于齐国南部的受灾的黔首在商丘徘徊,接受宋国的救济。
大朝会上。
“淮北、睢阳两郡遭逢大旱,颗粒无收,赤地千里!受灾的黔首多达五十万,现在灾民都争相涌入我宋国腹地和陶郡、东郡、吴郡,各地的官吏叫苦不迭,粮食无以为继。每天都有人被饿死、热死,因为争抢水源和口粮死于非命!诸位,我们宋国现在真是多事之秋啊!”宋君偃悲痛万分地道。
宋国今年真的是多灾多难,彭城等地发生地震,灾民不少,现在就连淮北郡、睢阳郡都出现了恐怖的旱灾,颗粒无收,河床都干涸了,渴死、热死和死于非命的黔首都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大旱灾里丧生的黔首就多达五万人!
虽然说宋国有吴郡这个盛产水稻的大粮仓,去年又从公卿大夫的家里搜刮了不少米粟,仓禀里的粮秣堆积如山,但是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去!
作为宋国的相国,又主管民生大事,黄庸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宋国真的是多灾多难,因为地震、大旱这样的自然灾害受灾的黔首就多达七十多万,差不多是整个宋国人口的五分之一了!
这是一个恐怖的比例。
因此黄庸也是一脸沉痛地道:“君上,天灾无情,虽然睢阳、淮北两郡的旱灾的事情早有征兆,但是臣没有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臣有罪!”
宋君偃摆了摆手道:“现在不是问罪的时候。若说有罪,寡人也有罪,朝堂诸公亦有罪,我等都是肉食者,不能远谋,何以治理国家?但是天灾不是人力所能抗衡的,我们只能想方设法地把损失降低,不能让更多的受灾的黔首就这样死去!”
“君上,为了挽救更多的黔首的生命,臣请你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现在仓禀里的米粟还有差不多一百万石,除去维持常备军的日常消耗,兵马所需的粮秣,应该能接济各地的灾民三个月,如此,可解燃眉之急!”黄庸说道。
宋君偃闻言,皱着眉头道:“只能维持三个月?黄庸,你想想看,能否向各地的粮商征集米粟,花费多少财帛寡人都不在乎,只要能得到所需的口粮就可以了。”
我的君上啊,这事情哪有这么简单?即便是富可敌国的粮商,这个时候也拿不出这么多的口粮啊。
黄庸苦笑着道:“在我宋国的粮商不少,但是一时半会也拿不出这么多的米粟供给灾民的。而且他们商贾的本性都是逐利的,碰上这种大灾荒的年月,恐怕各地的粮食会奇货可居,将粮食囤积起来等到必要的时候再哄抬价物,他们里面很多人是宁愿米粟烂在仓库里,也不愿意拿出来买给国家赈灾的。毕竟这样获利不是很高。”
子偃也想到了这一点,气得不行,不过他知道这个时候再怎么气急败坏,暴跳如雷都是没用的。
赈灾的事情太重要了,乃是国本,让这么多受灾的黔首忍饥挨饿,最后死去,先不说会让他宋君偃失了国中臣民的心,也会让宋国的国力受挫,在日后的争霸战争当中无以为继的!
睢阳郡、淮北郡的黎民百姓可都是老宋人,心向公室的。他们若是死光了,那么宋君偃仅凭剩下几个郡的人口,再加上其中大部分的老百姓还是民心未附呢,这样他拿什么去跟列国一决高下?
“哼!这些该死的商贾,一股子铜臭味,活该千刀万剐!”宋君偃冷哼了一声,随即他又不得不问道,“能收购多少口粮就收购多少口粮!寡人即刻草拟诏书,让我宋国境内都张贴告示,举国上下,不管谁的家中有余粮的,寡人统统收购了!而且出的钱币翻倍,有不满意的,可以跟当地的官吏商榷!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征集足够的口粮给予灾民!”
“君上爱民之心,臣等不胜戚戚。”黄庸心里也很欣慰,旋即又想起了几个办法,不由得说道,“但这样一来,只能解决燃眉之急,灾民最根本的口粮问题还尚未得到解决。”
“相国有什么对策都说出来吧。”
黄庸躬身道:“臣以为可以跟赵国、楚国借粮。赵国与楚国都是我宋国的盟国,知道利害关系,只要君上修书一封,向赵楚借粮应该不难。”
宋君偃颔首道:“赵国那里寡人是可以借来粮食,但是楚国恐怕不行。寡人听闻楚国的上蔡、零陵、桂阳、上庸、宛城等地都遭受了百年难遇的水灾、旱涝之灾。以楚国雄厚的国力可以支撑过去,可是再借给我们宋国粮草只怕是不行。”
黄庸听到这话,暗自思衬了一下,说道:“那么君上能否向鲁国、薛国、滕国和卫国借粮呢?”
宋君偃摇摇头道:“向他们借粮很容易,但是借不了多少。”
“可否向魏国、韩国借粮?”
“魏国恐怕不会借粮给我们宋国,至于韩国,没什么交情,但可以一试!”
这样就很麻烦了,黄庸又道:“君上,你看能不能让人扮作粮商,带上重金前往各国收购粮食?”
“粮食本来就是稀罕的东西。在这种灾祸不断的年月里,寡人唯恐各国的粮商都开始囤积米粟,以为居奇,而且与我们宋国关系不好的魏国、齐国可能会直接下达命令,防止粮食被我们宋国的商贾收购。”
“这……”黄庸也感到事情很棘手。
宋君偃幽幽地叹了口气道:“今年不是一个好年景,天下列国的粮食都欠收,就算赵国能借粮,也借不了多少。若是天降甘霖就好了……”
回复书友建忠靖国:以工代赈是必须的。总不能养着一群闲人吧?容易起叛乱,就像后世的宋朝,把青壮都招为厢军一样。
实施以工代赈政策可以同时达到三个目标:
第一,通过组织赈济对象参加工程建设,使赈济对象得到必要的收入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达到赈济的目的。
第二,在政策实施地区形成一批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发挥作用。
第三,可在一定程序上缓解政策实施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以工代赈具有“一石三鸟”之功效。同时,还可以激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摆脱“等、靠、要”等消极意识。
在战国时代,也是为了防止黔首去别的国家生存。
而且国家要兴修水利,这些就是廉价的劳动力!
第188章 起事
齐宋边境,大孤山。//全本小说网,HTTPS://。)//
姜阳穿着一身深红色的战衣,墨黑的盔甲,腰间挂着一把装饰华丽的佩剑,脖颈上围着一条红领巾,昂首阔步,亦步亦趋地顺着祭台的台阶向上踏去。
姜阳接过士卒递过来的三炷香,毕恭毕敬地向着一方鼎炉叩首,三叩九拜之后,把三炷香插到了鼎炉上。然后,他一撩战裙,一手扶着剑柄,又拔剑而出,将一只鸡的头削掉,鸡血就这样染在了泛着古铜色色泽的青铜剑上!
此时祭台之下,三万多名衣衫褴褛,衣不蔽体的姜军将士站在那里,他们与其说是一支军队,倒不如说是一群贼寇,乌合之众。
这些姜军的士卒大多是良莠不齐,他们有的人连最普通的青铜盔甲都没有,只是简单地穿着普通百姓的衣裳,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额头上绑着深红色的头巾,以示区别。
三万多的将士分成十几个方阵,错落有致地站立在那里,手里的武器五花八门的,最好的有长戈、铜矛、青铜剑和大戟,最差的却还是生锈的镰刀,劣迹斑斑的锄头。
方阵之内,战旗招展,深红色的旌旗上绘着大大“姜”字。
望着这么多的将士,姜阳也是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随即,姜阳的右手高举着长剑,面色庄重、肃穆地道:“将士们!田齐失道,齐王无德,故而有此旱魃之祸!为君长者,不能使肉食人得其位,不能使黔首安其家,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何以为人君?”
“今田齐昏庸无道,导致上苍降下如此旱魃之祸!呜呼!东皇太一上帝不忍我齐国黎庶食不果腹,流离失所,死于非命,故而托梦于吾!吾乃姜阳,吾乃天命之子!吾是姜太公的子孙后代,姜氏齐国的嫡系子嗣!今得先祖之后荫,复我齐国,拨乱而反正者也!”
好吧,姜阳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大堆的话语,其实祭台底下的黔首…将士们绝大部分还是一头雾水的,半句没听懂。
不过姜阳也不在乎这些了,他猛地挥剑喝道:“今我吕阳(亦可称姜阳)在此盟誓,谨遵太一上帝之号召,讨伐不仁不义不忠不信的伪齐国,复我吕氏基业!……杀!”
“杀!杀!杀!”一阵煞气冲天而起,随着姜阳的话音刚落,在祭台之下的将士也举起了手里的武器,热情澎湃地高声呐喊着。
宋国遭逢大旱,接壤的齐国南部也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旱灾,田因齐虽然极力赈灾,但是于事无补,流离失所的黔首终于在姜阳的蛊惑之下,奋起反抗,掀起了一场反对田氏齐国的波澜壮阔的战争!
西元前325年十月二十五日,姜氏后人姜阳在大孤山起兵三万,自称“奉天大将军”,任命吕子义为前将军,韩朋为后将军,宋人盖陧为中将军,陡然起事,发布檄文,讨伐有失德行的田氏齐国。
起义军先里应外合攻破了军事重镇汾阳,斩首几千,得降兵两万。
而后姜军又分兵攻占了齐国的盖城、博陵、成邑、圂阳等十几座城池,沿途收拢灾民青壮,得圂阳仓之粮秣,声势浩大,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便拉起了整整十万人的军队。
……
得知姜阳骤然起兵的消息,本来就为了赈灾粮的事情焦头烂额的宋君偃,顿时觉得手足无措,急忙召集张烈、匡章等人入宫议事。
“谁能告诉寡人,为什么姜阳仓促起兵了?而且寡人事先怎么一点讯息都没收到!”子偃脸色阴沉地道。
黄庸赶紧拿出了一份竹简送到子偃的手里,说道:“这是刚刚收到的奏报。也是姜阳够谨慎,起事的当日连一点风声都没透露,我们安插在姜军里面的将尉还没得到什么消息,就被派遣到了战场上,姜阳事后才给我们送来的战报。”
“哼,他这是翅膀硬了!”宋君偃的眼神里透出了一股危险的光泽,鹰眼一般,他说道,“这个消息还是他成了气候,接连攻占齐国的城、博陵、成邑、圂阳等十几座城池,收拢青壮、降卒,拥兵十万才奏报过来的。寡人还真是小觑他了,这都还没立国呢,就已经如此乖张忤逆了,若是真成了气候,那还了得?岂不是要学着现在的田氏齐国跟我们宋国作对吗?”
“君上息怒。”苏贺皱着眉头说道,“姜阳这回是仓促起事,趁着天灾人祸拉拢民心,而且齐国上上下下都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起兵的!齐王若是回过神来,现在看似声势浩大的姜阳军恐怕就如土鸡瓦狗一般,中看不中用了。”
宋君偃闻言,深以为然地点头道:“不错。寡人并不看好姜阳军。姜阳早就在两个月前就给寡人上了几份奏牍,说是齐地遭逢大旱,正是起兵讨伐田齐,复兴他们姜齐的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寡人当时还没寻过味儿呢,没想到他竟然一下子给了寡人这么大的一个惊喜!可惜,有惊无喜。”
“寡人不止一次地劝诫过姜阳,让他继续蛰伏。原本在大孤山的旧部不过一万,被我们宋国派过去的将尉操练了几个月而已,战斗力还没形成,再加上姜阳仓促起兵,聚拢的不过是食不果腹的灾民,还有降卒,现在姜军的战斗力堪忧啊。”
姜阳还是太心急了,操之过急。
原本按照宋君偃的计划,姜阳应该在大孤山蛰伏至少两年的,这还不到半年呢,就趁着齐国南部发生大旱的时机起兵了,这的确是千载难逢的时机,但是这个时机还没有成熟啊!
你妹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猪脑袋!宋君偃在心里对姜阳破口大骂道。
他万万没想到,姜阳的胆子这么大,志大才疏的,一点战略眼光都没有。
是,现在姜军的确是势如破竹,一口气攻下了齐国的盖城、博陵、成邑、圂阳等十几座城池,还出其不意地击败了驻防边境的齐军,收其降卒,聚拢青壮,已经有了十万人的兵马。
但是这算成什么气候?
冷兵器时代,虽然人多势众是一大优势,但也是劣势啊。
这俗话说得好,兵贵精,不贵多。
君不见在历史上有那么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吗?阴晋之战,五万魏武卒大破五十万秦军;巨鹿之战,几万楚军大破二十多万秦军;赤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