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谋天下-第38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句实话,其实王锡爵也不想出面的,但是他也是无奈的很,三品以上非进士不取,这是朝廷沿袭许久的规矩,往小了说这事关吏部的铨选,但是往大了说这是整个文臣集团的底线,作为首辅,他是不得不站出来的。
更何况今日司农寺之行,可不单单是天子巡行这么简单,他和天子原本商量好的,要借此机会真正开始着手整饬吏治的,他这手中的奏疏都已经准备好了,谁知道天子突然来了这么一出,着实让老首辅哭笑不得,只得言语委婉的提醒天子,不要耽误了正事
不过谁知道天子却是恍若不觉,道。
“元辅此言差矣,司农寺之事非徐少卿不可胜任,为何不能委以正卿之职?”
为什么陛下您心里没点数吗?
王锡爵一阵叫苦,沉吟片刻还是说道。
“臣以朝廷制度,三品之上官员铨选自有制度,当慎重授之,若不依法度随意而行,不免令群臣惶恐,司农寺卿虽重病在身,但为朝廷鞠躬尽瘁,贸然换之未免令朝臣寒心,请陛下三思!”
这话就说的比较露骨了,虽然拉着重病的司农寺卿当幌子,但是话中真正的重点却是在前半句,三品以上官员铨选自有法度,什么法度?非进士不授的法度!
顿了顿,王锡爵叹了口气,又加了一句道。
“况司农寺乃朝廷衙门,须得群臣配合运转,徐少卿资历稍浅,若执掌司农寺,有些事务未免难以厘清,不若以少卿之职历练一番,再谈不迟!”
怎么说王锡爵也是久经官场的老狐狸,自然懂得刚柔并济的道理,事实上,皇帝要强行提拔徐光启也不是不行,大明的体制下,虽然有六科封驳诏旨,但是天子真心想要做的事情,没人能拦得住的。
当然,做了以后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就不一定了,王锡爵这话其实是在隐晦的提醒朱常洛,他固然可以强行提拔徐光启成为正卿,但是作为一个异类,徐光启自己将会被整个朝堂排斥,甚至连带着司农寺的正常运转也会受到影响
“元辅大人未免言过其实了吧!”
群臣当中,一个久违的声音响起,却是顿时让王锡爵眉头皱了起来。
李廷机!
他怎么在这个时候冒了出来
只见李大人上前两步,冷笑一声道。
“陛下,依老臣之见,元辅大人不是顾忌重病的司农寺卿,而是在担心朝廷中所谓三品以上非进士不授的规矩!”
这句话说的,让在场的大佬们都一阵不适应
因为太直白了!
官场上的人,云山雾罩的说话是基本的工夫,这规矩是有,但是鲜少有人摆到台面上来,像李大人说的这么直接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群臣都一时愣了愣。
唯有朱常洛望着李廷机,眼神微眯,脸上闪动着莫名的神色,片刻之后,似是有些疑惑的说道。
“元辅,李先生所说属实吗?为何朕不记得祖制有哪一条如此说过,还是说,是哪一代先帝如此定下的规矩?”
“这”
王锡爵罕见的语塞了起来,天子这是成心的吧,这规矩是百年来文官集团沿袭下来的潜规则,本就不见诸纸面之上,只存于实际操作当中,别说是祖制,就算是历代先帝,哪会有闲工夫规定这种规矩。
“李阁老何必妄自揣度,老夫何时说过三品以上非进士不授,只是科举乃我朝正道,进士华选乃人中英才,故而多授阁部,我朝三途并用,老夫岂会有不公之意,只是如今司农寺卿重病在身,若是朝廷此事将其撤换,未免令朝臣寒心,如此而已!”
“如此说来,元辅大公,老夫佩服,不过老夫这里有一封奏疏,乃是今早呈递到的内阁,元辅不妨瞧瞧!”
听得此言,李廷机却是嘿嘿一笑,从袖中拿出一份奏疏,笑眯眯的递了过去。
按理来说,皇帝在此,奏疏理当先呈递皇帝,但是内阁预闻机务也并没有什么不对,何况天子在旁一副看好戏的样子,明显没有打断的意思。
故而王锡爵虽然心中感觉不对,但是还是伸手接过了奏疏。
只一瞧开头和结尾,就让老首辅感到一阵头晕。
标题,乞骸骨疏!
落款,臣司农寺卿刘启兴敬上!
第七百零五章:以嘴炮服人
所谓乞骸骨,说白了就是辞官,其实按照这位刘启兴大人的条件,老早就该乞骸骨了,且不论刘大人高达七十的年龄,自从一年前开始,刘大人就缠绵病榻,难以处理事务,进而上过乞骸骨的奏疏了。
不过那个时候正值朝廷改天换日之时,神宗自感时日无多,加紧布置,将精力全都放在了太子的身上,连朝政都不怎么搭理,哪有闲工夫批复刘大人的奏疏,于是一来二去之下,这件事情就被拖延了下来。
等到新天子登基之后,重设司农寺,恰好需要一个不能坐堂但是有资历撑场子的官员出面担任正卿,于是刘大人就在病榻之上接受了任命,连一次衙门都没到过,就成了这司农寺的正卿。
说起来,这位刘大人在朝中的存在感着实是不强,虽是进士出身,可穷尽一生的仕途之路,也不过是走到了正四品的位置,机缘巧合之下才坐上来正三品的司农寺卿,而且明显是个被推到台前的傀儡,朝野上下都心知肚明,真正负责司农寺事务的是徐光启这位少卿。
所以一干大佬谁也没有将这个在病榻上快要死掉的老头子放在心上,有注意到刘大人的官员也是在心里盘算着,什么时候刘大人一命呜呼之后,这个司农寺卿的位置腾出来自己等人该如何谋划。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老头子,竟会将满朝大臣都逼到了墙角。
王锡爵眉头微皱,盯着手上的奏本,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早该想到,李廷机不是毫无心机之辈,既然敢站出来,肯定是早有准备,却没想到一着不慎之下,竟着了他的道,难不成,真的要通过这道诏旨,让徐光启来当这个正卿?
老首辅的心里一时之间有些拿捏不定,平心而论,这个正卿的位置,其实是放不到王锡爵的心上的,国朝的官职重在阁部院,至于寺监的官职大多数并无实权,对于朝局影响甚小。
若是天子高兴,提拔徐光启担任当个正卿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此一来,无疑会破坏许久以来,朝廷三品以上非进士不授的规矩,引得朝中众臣不满,对于徐光启本人来说,也未必是好事。
“元辅,朕有一问请元辅答之!”
就在此时,天子却是忽然端起脸色,目光清亮,开口问道。
“陛下请问!”
王锡爵不知何事,但是心头却是一阵,知晓今天的事情怕是并不简单,当下提起了十二万分的小心。
“我朝抡才为官,三途并举,如今独以科举为尊,是以读圣贤书者,明心见性,受圣人教诲,立大志为国,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得中进士者无不是才学过人,可辅弼朝纲匡扶社稷,此乃学校,荐举难以企及之处,元辅以为然否?”
天子的声音平淡,却令在场大臣出乎意料。
众臣皆以为天子欲要提拔徐光启,必然会抬高徐光启的身价,也就不可避免的要批评一番国朝推崇进士的风气,就像李廷机做的那样。
但是事实上,天子并没有,天子反而“公正”的给予了科举评价。
至少在群臣眼中是这样的……
“陛下所言甚是!”
多年的官场经验告诉王锡爵,天子的话并没有那么简单,但是他思虑再三,也想不出天子这话有什么不妥之处,只得拱手称是。
“我朝铨选,向来以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如此,朕有一问,何者为才,何者为能,何者为庸?”
一句话让王锡爵陷入了沉思,通常来说,问题越是简单,才越是难以回答。
什么是才?什么是能,什么是庸?
这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
因为才学是才,才德是才,才能也是才,王锡爵敏锐的察觉到,天子刚刚的话中,评价科举所用的乃是才学,而并非是才德,更不是才能。
也就是说,在天子心中,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学出众,能够做得一手好文章,但是未必有德,更未必能力出众。
延伸出去,什么是才能,能者,能力也!
能够为朝廷建功就是能力!
什么叫庸者,不能为朝廷建功出力者,便是庸!
庸者即便有才学,也是庸才,于朝廷无用,于天子更加无用,但是这句话反过来讲,只要能够为朝廷建功,是否有才学,是否通读经典,是否出身进士,便都不重要了。
这才是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才是天子想要的答案。
王锡爵额上渗出一丝汗珠,口唇有些干涩,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所幸朱常洛也没想着让他回答,在这样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向来不会把别人推出去,更何况老首辅纵然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也不会理解的太过准确,而这样的事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世上之才有千万种,能通读经典,出口成诵是为才也!能牧守一方,百姓安居乐业是为才也!能辅弼朝纲,总揽朝政是为才也!然才非此三者而已,能于千军万马中取敌军首级者是为才,能运筹帷幄,于两军阵前战而胜之是为才也,能安民,能治军,能处政,能建功,皆为才也!”
朱常洛缓缓起身,一步步踏到群臣面前,目光清亮,语气坚定,让众臣都陷入沉思当中。
紧接着,朱常洛却是话锋一转,道。
“然才有上下,辅弼朝纲自当是大才,治军安民稍次,然无论何种才能,只要能为朝廷建功,皆为朝廷所用,只是所用之地不同而已,若善治军者总揽朝政,则朝局动荡,善安民者上阵打仗,则军心不稳,朕以为有才之人,当用于合适之地,元辅以为然否?”
这番话算是给一帮进士出身的大臣们挽回点面子来,王锡爵仔细咀嚼着这番话,也隐约明白了天子的意思,心中不由得轻轻松了口气,拱手道。
“陛下所言甚是!老夫以为,司农寺卿之职,当授予徐少卿最为妥当!”
朱常洛满意的笑了笑,转过头扫了一眼底下的群臣,却见一干大佬仍旧在沉思当中,却是无人再出言反对……
第七百零六章:机智出手李廷机
其实依照朱常洛的身份来说,他如果只是要提拔徐光启的话,远不必费这般工夫,直接一道诏旨下到内阁,纵然是犯了朝中的规矩,那犯了也就犯了。
内阁不至于因为一个并无实权的三品寺卿跟皇帝一直拧着,六科也不至于因此而动用封驳大权,最迟只需要几日的时间,徐光启就可以走马上任,正式成为司农寺卿,朝臣即便心有怨言,也无处发作去。
但是问题就在于,朱常洛真的只是想要提拔徐光启这么简单吗?
他是皇帝,是天子,对于他来说,徐光启是少卿还是正卿其实并没有区别,这也是方才王锡爵劝说他的话,反正无论有没有这个名头,这司农寺的诸般事务,都是徐光启在负责,那个名义上的寺卿不过担着名头而已,何必执着于正卿还是少卿呢!
所以事实上,朱常洛要争的,其实不是区区一个正卿的位置,他真正想要改变的,是朝廷许久以来以科举为尊的现状。
诚然,作为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科举取代了孝廉制和九品中正制,绝对是有其优越性的,能够在科举当中脱颖而出的,并非是那种死读书的人,科举真正考核的,是一个人在体制下辗转腾挪的能力,在格式严格限制的八股当中,能够阐述的清楚自己的思想,并且取得考官的青眼者,才是适应官场的人物。
但是同样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科举制发展到现在,固然是成熟无比,但是同时也显示出了巨大的弊端。
最大的弊端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无论是朝野还是民间,皆以读书才学论人,而忽略了实际的能力,朝廷的大力提倡,使得士子们往往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科举的身上,这样固然会造就出一批考试达人,但是同时也扼杀了科技文明进步的步伐。
而朱常洛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扭转这种科举至大的观念,以才能才德论人,而非是单纯以文章才学论人。
更不是将所有人进步的空间都限制的死死的,非清流出身无缘阁部,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真正成为一句实实在在的话。
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是加上了无数限制条件之后的铨选法则。
这才是他今天这一番话的真正用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