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宋好屠夫 >

第239节

大宋好屠夫-第239节

小说: 大宋好屠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佶身边,还跟着一个女子,十三岁左右,身材也已高挑而起,长得极为俊俏,眉目之间与赵佶隐隐有些相似,一身气质也一脉相承,颇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感。

    此女正是赵佶之女,赵缨络,封顺德帝姬,帝姬之称,便是政和年间由公主改来的。帝姬的意思就是公主。

    “璎珞,听说你最近与周邦彦学琴,学得如何啊?”逛了一会的赵佶心情似乎好了不少,一扫之前朝堂上的沉闷。

    “回父皇,周夫子教得好,只是女儿愚笨了些,还未学得几分。”赵缨络脆生生答道。

    “哈哈。。。你倒是会给周邦彦说好话,他的琴艺只在中上,比不得朕,但是他的词是上佳的,如今大宋已然无其右者。琴若是学不好就不学了,回头朕亲自教你,但是与周邦彦学学词还是可以的。”赵佶开口笑道,却是也极为自信,琴棋书画,能出赵佶右者,如今大宋也找不出什么人来了。

    “父皇,周夫子的词越来越老气了,不如他年轻时候作得好了,倒是有一个叫郑观汐的,填的词挺不错的。”赵缨络生在这么一个帝王之家,又有赵佶这么一个父亲,耳濡目染,文学艺术造诣自然不差,从小更有一股自信在心中,品评名家也敢随心而谈。

    只是这赵缨络结局悲惨,靖康之难,汴梁城破,赵缨络便被粘罕这么一个大字不识的人抢了去,后离开粘罕又被他人强占,未过多久便惨死北方。

    赵佶听言大笑:“哈哈。。。依朕之感,郑智比周邦彦差了一筹,郑智志不在此,也未填过几首,周邦彦作词几十年,常有大作传世,要学填词,找周邦彦绝对没错。”

    赵缨络闻言,疑惑道:“父皇可是见过这个郑观汐?”

    “见过几次,在河北为官,头前一段时间宫中乐师常唱一曲《浪淘沙》,便是他作的。”赵佶便说边走,目光四处流连欣赏美景,又与自己爱女闲谈,一脸的轻松与惬意。

    “哦,此人文采斐然,却是所出词作极少,想来也不是一个沽名钓誉之辈,若是以后能专心治学,一定不比周夫子差。”赵缨络显然是最近听过几首郑智抄袭的词,也就留了一个印象。

    赵佶听言,回头看得一眼赵缨络,随即笑道:“郑智怕是治不了学,此人生得五大三粗,又有一手绝顶武艺,带兵打仗的事情做得极好,此时正在南方剿贼。往后也要往北方上阵。治学之道怕是与他无缘了。”

    赵缨络听言也不多想,五大三粗这个词汇在她想来,便是略带贬义的。又道:“父皇,周夫子有一个儿子名唤周度文,头前碰见一次,倒是有几分才学,便是他与周夫子谈起郑观汐,又念了几首诗词,所以女儿便听到了。本以为是哪里的青年才俊呢,原道是一个武夫。可惜了。。。”

    自然是可惜了,如今的大宋,郑智这样的人在赵缨络看来就是可惜了。

    “也不可惜,郑智领兵有道,于国有功。”赵佶随意回答一句,看得身旁空地之上一颗松树,似乎感觉正好,开口又道:“璎珞,朕与你抚上一曲,你且听且学。”

    赵缨络点了点头,等到身后宫女太监摆好条案瑶琴,又得几张方凳放好,乖巧坐在一边。

    赵佶叮咚而起,技艺超凡,赵缨络更是听得如痴如醉,有诗为证:吟徽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琴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此诗出自蔡京之手,题于赵佶亲画《听琴图》中,画作流传后世为国宝。蔡京一手书法,也是极为潇洒,苍劲有力又不是失快意逍遥。

    赵佶抚琴之时,老太监梁师成从小道快步上前,见得赵佶琴音正浓,只得在一旁恭敬等候。

    片刻之后,赵佶手指慢慢离开琴弦,只等余音渐止,方才抬头,看得梁师成也不理会,只问赵缨络道:“璎珞,可有感觉?”

    “父皇弹得好,女儿差太多了。听父皇弹完之后,女儿便是连再抚琴的信心也没有了。”赵缨络听得琴声已然有些自卑,想来也是花了大功夫去练习,但是差距还是挺大。

    赵佶听言笑道:“璎珞不必气馁,琴之一道,技艺只是基础,技艺也是小道,沉迷与技法便落了下乘,乐音能通人心,抚琴也是由心而发,有感而弹。这琴音之中的停顿便如人情绪上的呼吸一般,感之所致,信手掂来即可,情绪到了,一切停顿起伏便是随心所欲,以心而奏,也就能打动听者之感,动听一词便是这个由来,动听之感也是如此,是为大成。”

    “女儿受教了,多谢父皇教导。”十三四岁的赵缨络听得似懂非懂,却是也有感触。

    赵佶点了点头,又看向一旁的梁师成,开口问道:“何事?”

    “回禀陛下,朱勔求见。”梁师成老得须发皆白,回话之间,也把身体躬得比九十度还要多,这个一手遮天的内侍老太监,礼节之上不敢有丝毫怠慢。

    赵佶听得朱勔求见,面色一沉,心中似乎不想接见,犹豫片刻,却还是开口说道:“传到此处来。”

    梁师成又是深深躬得一礼,回头去叫朱勔。

    朱勔一身官府,却是风尘仆仆,显然是刚到东京便来求见皇帝赵佶。随着梁师成往艮岳而入,心中胆战心惊,南方之事,朱勔心知肚明,此时被皇帝招回来,是打是罚,朱勔一路之上都没有睡好一个安眠觉。

    一入艮岳,朱勔便开始四处打量,不时也能看到眼熟之物,也看得朱勔慢慢升起一丝成就感,这个美轮美奂的艮岳,一景一物皆是朱勔在后面劳苦奔走。看得这个艮岳,想着皇帝赵佶在艮岳召见自己,朱勔心思又慢慢安定了不少。

    曲径通幽,一处太湖巨石似乎挡住了去路,待得走近便是柳暗花明,转过这巨石,不远之处一棵松树之下,赵佶稳坐。

    朱勔连忙躬身快步上前,跪拜脚下磕头说道:“陛下,臣有罪啊!”

    霎时间便是涕泪俱下,本是嘤嘤而泣,随后又是嚎啕大哭,大哭之间又能感觉朱勔似乎在压抑自己的哭声。一副情深意切,闻之动容。

    赵佶就这么看着跪在脚下的朱勔,一时间也不知说什么。

    “陛下,臣有罪,臣死罪!请陛下以臣之性命,平江南民乱,臣也算死得其所,不负陛下皇恩浩荡。”朱勔一边压抑着自己嚎啕大哭的声音,一边涕泪纵横说话。

    赵佶听言,终于开口:“江南为何有民作乱?作乱之人为何又要杀你?”

    朱勔一听赵佶语气,已然知道事情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忙道:“臣在杭州,一心为陛下办差,只想陛下为国操劳之时,能有一个解除疲乏之所。江南这几年,盛传摩尼邪教,臣以天下正统道教之念,下令江南不准传邪教之说。那方腊便是摩尼邪教之首,以邪法蛊惑百姓,造反之时,方才要诛杀臣。臣死罪,实在未想到邪教如此势大,竟有造反之心,臣死罪!”

    朱勔几句死罪,话语半真半假。江南摩尼教是有的,但是方腊造反,与摩尼教并非有必然的联系,方腊造反是借助了一些摩尼教的势力,但是摩尼教本身也没有能造反的能力,摩尼教从唐朝开始入中国,到得大宋也不过是极为小众的教派。摩尼教对于方腊来说只是如江湖势力一样的小小助力而已。方腊造反,究其原因,自然还是花石纲的问题。

    赵佶见朱勔,也就是要问清楚江南造反的原因,此时似乎也知道了答案,便开口道:“如今江南大乱,应奉局之事便先停了吧,等江南平定之后,你再往杭州接着办差。”

    朱勔实在没有想到今天能这么顺利就逃过一劫,连忙拜谢道:“拜谢陛下圣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佶在这艮岳,实在不愿多理朝堂那些烦心之事,挥了挥手示意朱勔退下。朱勔自然如蒙大赦,起身行得一礼,赶紧后退而走。

    朱勔退走,赵佶又开口道:“传旨郑智,朕以道君教主之名,命他剿灭叛乱之时,同时清剿蛊惑百姓的摩尼邪教!”

    “遵旨!”梁师成拱手之后,自然便去拟旨。本来拟旨之事,皆由门下省而出,如今这门下省的职责都被梁师成一手把持,皇帝谕旨,便是出自梁师成之手。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三百九十二章 叩谢陛下天恩

    赵佶简单处理了朱勔之事,又与自己女儿赵缨络谈起了乐音之道。

    此时的东京汴梁,已然暗潮涌动,正在酝酿一场政治风暴。

    汴梁城王黼府中,人头攒动,御史台大小官员基本到齐,还有龙图阁直学士张叔夜之流,张叔夜此时虽然无多少实权,却是正气凛然的清流之辈。

    管理科考事宜的知贡举事张克公也在场。张克公本也官拜御史中丞,却是因为得罪了蔡京,一步一贬,最后贬到去组织科考的这么一个差事,虽然这份差事有些实权,却在朝堂之上没有一点话语权。

    张叔夜张克公二人与蔡京,便是有旧仇。

    左司谏秦桧,自然也在场。宫中内侍李彦竟然也抽空到场,此时李彦刚刚接替杨戬荣升大内总管。

    在场二三十人,皆穿便服,落座于大厅左右,把这大厅挤得满满当当。王黼却不居正中首席,只坐右边,李彦居左。正中的位置自然就空了下来。张叔夜虽然也到场,但是自顾自

    众人也并不多交谈,都在耐心等待一人。首座也是留给此人的,便是检校太傅梁师成。

    梁师成办好赵佶交代的差事,拟好给郑智的圣旨发往南方。随后出宫回家,梁师成在汴梁城中有一处大宅。

    大宅就位于王黼府邸的旁边,所以王黼才能与梁师成交好。刻意讨好之间,王黼更是待梁师成如父亲一般,两家的宅子相连的院墙都打通了一个门,直接连通。

    梁师成归家之后,换也一身衣服,直接从自己家院墙小门到得王黼家中,直入大厅。

    众人起身拜见。口称太傅。

    众人便开始议事,话题只有一个,就是明日早朝之时,就要向太师蔡京发难,要把这蔡京赶下朝堂。

    厅内气氛热火朝天,众人皆是心潮澎湃。事议一半,童贯也到得场中,与众人见礼之后,坐与梁师成身侧。

    童贯到场自然是表达一个态度,也不说话,只看得众人讨论热烈,安排谁先上奏说些什么。然后谁再说什么,谁说几条蔡京罪证,谁又说另外几条蔡京罪证。

    一环套一环皆安排得妥妥当当,疑义之处,众人又商量几番,各自建言出谋。最后谁来总结陈词。总结陈词之后,还要准备辩论之言以应对蔡京的反击。

    童贯听得满脸微笑,又是连连点头。不时去看王黼那一脸得意与胸有成竹。

    王黼也感受到童贯目光,对视一眼,面带微笑礼节回应。

    童贯见得王黼与自己对视,也是微笑点头,以示支持。童贯也一直在等候今日,等待着蔡京罢相,等候着自己那殿前司的职位。王黼在童贯心中,不过就是自己上位的棋子罢了。

    待得蔡京再发动之时,童贯必然也是要身先士卒,把这王黼再踩在脚下。政治倾轧,向来便是如此。

    童贯于其中,长袖善舞。这一场风暴,最后得利者,兴许就是童贯了。

    童贯坐得片刻,众人的议论慢慢接近尾声,随后开始商量着写奏折。各自也取来自己的笏板,把明日要说的话语记录在笏板之上。

    童贯与王黼两人到得旁边小厅私聊片刻,两人似乎也达成了某些共识。童贯随后便出了王黼宅邸。王黼自然又回到大厅与众人慢慢准备着明日的事情。

    第二日大早,群臣开始聚集在宫门之外,等候早朝。

    蔡京一人站在文武百官的最前面,左右一个上前搭话都没有。便是童贯也离得远远,两人只是眼神交流了一下。

    蔡京似乎知道今日不同以往,身后百官,一大半是蔡京这十几年一手提拔。有人低头不语,有人不断用目光去看头前的蔡京。

    等到王黼到场,身边二三十人跟随,皆是一脸兴奋与期待,便是互相交谈的话语声音都比旁人的要大。皆在期待着今日事成之后,众人皆能分上一杯羹。

    却是这二三十人的小团体,引来左右无数的目光,有人不明所以,有人鄙夷一笑,也有人连连摇头。

    中门紧闭,两侧小门洞开,左右群臣从小门而入。直上垂拱大殿。

    百官列班站好。梁师成先出:“陛下驾到!”

    随后一脸还未睡醒模样的赵佶才出,一身素袍,走到龙椅宝座,撩了一下身后裙摆,落座于上。

    身边小太监上前倒茶。

    之下百官手持笏板,躬身三呼万岁!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梁师成例行公事喊道,眼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