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崛起1646-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板甲骑兵对战清军骑兵时也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首先清军拿手的骑射很难威胁到板甲。由于板甲外形都是曲线,很容易使箭矢这种低速攻击物体产生侧滑,加上2到3毫米厚的钢板,二十米开外基本不会被弓箭射穿。而二十米的距离对骑兵来说就是一眨眼的事。
其次板甲骑兵在和装备棉甲的清军骑兵冲锋对攻时优势更为明显。棉甲对付枪弹、箭矢之类效果不错,但面对剑、矛等武器时,起作用的只有衬在里面的那薄薄的铁片,几乎没什么防护作用。而用剑、矛攻击板甲时,由于板甲出众的整体结构强度,则必须用很大的力量加上比较垂直的角度才有可能造成伤害。
而且半身甲骑兵比棉甲骑兵的机动性更强!虽然听起来棉甲似乎要比钢制板甲的重量轻,其实正好相反。棉花压实了一点不轻!一件标准的清军棉甲重量在三十到四十斤之间,而三毫米的半身板甲则只有二十五斤左右,两毫米的更是只有不到二十斤。
重量越轻则机动力越强。所以可以预见,届时清军骑兵会出现打又打不过,跑也跑不掉的尴尬局面。
苏承羽原本是计划打造一支十八世纪流行的胸甲骑兵部队。但考虑到要经常和清军的骑兵部队交锋,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同时能防御冷兵器的半身甲。将肩部、颈部等比较容易受到刀剑攻击的部位也防护起来。
所以最后他决定组建装备半身板甲,配备骑兵剑和簧轮手枪的重骑兵部队。
这里面骑兵剑是最容易制造的,给出尺寸,铁场的工匠立刻就能造出来。簧轮手枪在有了优质钢材之后,配合钟表制作工艺,应该也能很快列装。
而最麻烦的则是看起来最没技术含量的板甲。
要将一整块钢锻打成弯曲的护甲,最容易发生的问题就是将钢板敲裂,所以要使用延展性更好的低碳钢,采用热锻造手段以降低钢材结构应力,将钢板锻造成型。
但低碳钢又太软,一刀就能砍破。所以成型之后还要进行渗碳,将其变成坚硬的中高碳钢。
最后进行淬火提高铠甲的硬度和耐磨性,再回火提高韧性。这样一件合格的板甲才算是制作完成。
要说这些工艺没有大明工匠们不会的,但整个工艺流程却没人能够掌握。当然,苏承羽这个后来者例外。
他详细将整个制作流程对两名工头讲述一遍,两人半晌低头不语,好半天楚第才对苏承羽道:“东家,我们试试看吧。虽说您说的这些我都懂,但整套做下来却不敢说不出一点错。”
熊忠却提出另一个问题,“东家,您说的这铠甲要做几套?”
“先制三百套吧。以后肯定还需要更多。”
“东家,以我的经验,打造这么一套甲,得三四个铁匠花费七八天时间。”熊忠迟疑道,“这三百套甲造好,少说也得半年多……”
苏承羽立刻想到了欧洲人提高板甲制造效率的方法,“用水力锻机,工匠只需要控制好锻打部位即刻。”
“水力锻机?”
“就是用水轮驱动一个铁锤,使其做反复的敲击动作。”
楚第立刻反应过来,“这不是水碓吗?我老家用这东西杵米。”
苏承羽让他简要说了一下水碓的结构,点头道:“基本原理相似,但机械结构要更复杂些。就用铁场现成的水排轮做驱动力,我来画图纸。”
对于机械专业的苏承羽来说,一套简单的水力曲轴连杆系统怎可能难得住他。
他先丈量了铁场水轮的尺寸,大致规划了一番,仅用了两个小时便设计出一套传动机构。以现在水轮的转速,设计锻打速度大约每分钟一百二十多次。
他将图纸交给楚第,先详细解释一番图纸上各种符号的含义,又大致讲了这套水力锻机的原理。
那些匪夷所思却巧妙至极的机械传动部件让楚第瞠目结舌。他拿着几张图纸看了好几遍,不住啧啧称奇,心中大为赞叹,原来这位年轻的东家竟是位深藏不露的能工巧匠!
苏承羽为了加快板甲的制作进度,干脆让婵依去找搭建水轮的工匠,在铁场附近的河上再架两座水轮,并在别处重建水力磨矿机,铁场这边全部改作锻造场。
他估计有三台水力锻机,加上八九十名工匠,应该能在两三个月之内完成计划中的三百套半身板甲。
第47章 机械设计技能
(全本小说网,HTTPS://。)
楚第和熊忠两名工头分工,一人负责制作水力锻机的部件,另一人带人尝试先手工打造一套板甲,以熟悉整套工艺流程。//全本小说网,HTTPS://。)//
而锻造骑兵剑这种“简单活”,他们就直接丢给了手下铁匠,只偶尔去查看一下工作进度。
乔千很快买了石墨等原料返回铁场。苏承羽干脆抄起铁铲,将六七百斤的石墨、粘土等材料搅拌均匀,然后将烧制流程抄给乔千,让他运至瓷窑烧制坩埚。
纵然坩埚损耗很快,等这数百斤原料烧出来,应该也足够铁场耗用大半年的。
苏承羽又花费了一整天工夫,指导楚第制作诸如曲轴、齿轮组等锻机核心部件之后,便去了火器工坊。只要这些核心部件不出错,工匠制作木质机械的功力应该是靠得住的,水力锻机制成只是时间问题了。
鲁宁等火器工匠见苏承羽来了,忙上前大礼参拜,他们是铁场里为数不多知道他身份的人。不过没得允许,他们倒也不敢随便对其他人提起。
苏承羽忙让他们起身,吩咐在工坊里不必拘礼,然后便问起试制六钱铳管的情况。
“殿下……”
“在铁场里叫我东家就好。”苏承羽微笑道。工作时礼节太多也颇为麻烦。
“是,东家。”鲁宁躬身应道,然后取过摆在木架上的一根铳管交给苏承羽,“这是三天前刚制成的铳管。装六钱五分的铅弹,九钱火药,试射数十次,无一次炸膛。”
苏承羽接过八棱形的铁管掂了掂重量,大概七八斤的样子,因为是试制品,表面还没有抛光,透着一股铁器的粗野美感。
没等他询问,鲁宁便指向枪钻架上的另一根铳管道:“小人觉得大概用不到九钱火药,所以又试制了一根管壁稍薄些的。”
苏承羽看到枪钻架后面摆了七八根粗细不等的铳管,显然这些工匠近来做了不少尝试才得到他手里这根成品。
要知道,这些铳管全靠手工镗孔,两个熟练的工匠花费五六天时间才能制出一根。
此外一旁还堆了十几套铳床和铳机,显然只要铳管一定型就能立刻装上试用。
“哦,对了,东家。”鲁宁拿起一副铳机指着上面的弹簧,兴奋道,“我们从铁场新炼出的钢锭中挑出一些制作弹簧,这簧力比以前提高两成还多。现在这铳机的发火率足有七成了。”
苏承羽点头,“这铳机的弹力暂时够用了。以后有时间了我教大家制作专用的弹簧钢,那弹力更足。”
他随即想起最关心的问题,对鲁宁道:“看来这铳管是没什么问题了。以你们师徒十二人现在的速度,每月能制出多少燧发铳?”
鲁宁想了想道:“赶工的话,应该能制四十支左右。”
苏承羽心中默算,也就是说如果想在两个月之内制出三千支燧发铳,得需要熟练的工匠四百多人!
铁场近来招了些工匠,但看来应该也不超过百二十人,就是说哪怕把所有工匠都拨来制铳,也得大半年才能完成他三千支铳的目标。
“制铳过程中最费时的是哪一步?”他问鲁宁道。既然人手不够,那就得想办法提高效率。
“自然是钻磨铳管。”鲁宁又指向枪钻架,“用熟铁卷成铳管粗坯之后,铳管内部极为粗糙,无法发射。
“需先用小号铰刀将铳管内孔钻大一圈,再换用粗些的铰刀继续钻至更大,通常要换四次铰刀才能扩出合适的铳孔。这过程费时费力,又易钻歪。熟练工匠一个时辰也就能钻深七寸左右。”
苏承羽走到钻架前观看,这是一个比他高出一头的木架。上半部分有一根四尺多长的枪钻,钻杆上缠着弓弦,来回拉动弓身就能带动钻杆转动。下半部分是两片木板,用来固定住铳管。
磨铳管时一人拉弓,另一人向下压钻杆,钻杆带动锥形的钻头不断深入铳管。
整个过程中还得不断将铳管拆下,检查是否钻歪了。经验不足的工匠每钻成一根铳管甚至会钻坏两三根。
苏承羽对这台简陋的钻架大为皱眉,首先这钻头的形状就不够合理,比后世常见的那种经过函数计算外形的钻头,在效率和稳定性上都要差不少。
其次这钻架采用钻头下压的模式,钻头在被弓弦拉动旋转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左右晃动,难怪会经常钻歪导致铳管废掉。
而解决方案也是现成的,后世任何一个小加工作坊里都有的镗床就能胜任。只是眼下没有电机,只能以人力驱动了。
苏承羽要来纸笔,开始绘制镗床的结构图。
这次比设计水力锻机还要简单得多,一来镗床他见得多了,无需费心思设计。二来这镗床要求的功能单一,就是钻铳管。
所以什么升降机构、夹具之类全都可以省略,制成固定的不但可以减少技术要求,而且稳定性也更好些。
不多时,一台脚踏镗床的设计图纸便被他画了出来。
鲁宁等人对这种标准工业图纸已经很熟悉了,对身负“奇门遁甲之术”的陈州王殿下能设计出这种精妙至极的器械,那更是丝毫不觉得意外。
苏承羽对他们讲清楚了结构原理,几人又从铁场找来些木匠,便开始动手制作这脚踏镗床。
镗床虽比水力锻机尺寸小很多,但制作难度却比前者大。主要是这个时代的精加工能力太一般了,不少精巧的小部件反复打磨、试验十多次都不一定堪用。
是以苏承羽只能在一旁指导工匠们加工零件,中间不时去看看水力锻机的制造情况。
不料水力锻机进展顺利,倒是负责锻造板甲的熊忠苦着脸来找苏承羽了。
原因很简单,铁场炼出来的钢锭里,根本找不到“软钢”。
软钢、硬钢是古人对低碳钢、高碳钢的直观称呼。熊忠试了上百块钢锭,最软的也是硬钢,很难锻造。
苏承羽一拍脑袋,疏忽了!坩埚炼钢炼出来的大多是高碳钢,中碳钢都很少。因为炼钢用的坩埚就是石墨做的,石墨就是纯碳啊。
感谢:飞&;影同学,天气有机磷同学,mr g同学,书友119***同学,书友534***同学,客户端太坑同学,书友119***同学,书友539***同学,林志姗幻想同学,爱在那一天同学,我同学,为我投的推荐票,非常感谢你们,大明的未来需要你们!
因为新人不易,求推荐,求收藏,求评论,各种求,保龄求。
第48章 投入运行
(全本小说网,HTTPS://。)
炼钢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碳渗入钢水中,所以出来的基本都是高碳钢。全本小说网,HTTPS://。.COm;
解决方案苏承羽很清楚,只需加入铁锈,也就是氧化铁,利用三价铁离子的强氧化性将钢水中的碳氧化成二氧化碳排出,便能得到低碳钢。
熊忠让工匠按苏承羽所说的方法试过之后,果然得到了软钢。
但这一操作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坩埚内的钢水变成了糊状。
苏承羽听了熊忠的描述,立刻明白是由于低碳钢的熔点较高,坩埚的温度无法将其液化。
坩埚炼钢只能达到1500度,这正好超过高碳钢的熔点,而低碳钢则需要接近1600度才能液化。别小看这100度,历史上人类足足用了近百年才融化了低碳钢。
其实糊状的低碳钢也没什么,只是碳分布得有些不均匀而已。但苏承羽想到反正最近也不会离开铁场,干脆来一次技术改造也好。
提高炼钢炉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加蓄热式热风室了。
随即他又想到,既然是要搞热风室,干脆给炼铁的高炉也上热风。
这样炉温便能提高到1200度以上,这个温度下生铁铁水流动性好,可以进行铁水脱磷脱硫的预处理。距离现代炼钢技术又更近了一步。
于是他让人找来泥瓦匠,在炼铁高炉前建了三座厚实的砖屋。
因为没有蜂窝状耐火砖,他便因陋就简,让泥瓦匠在砖屋内将耐火砖砌成连续的“田”字形。
等热风室开始使用之后,这些耐火砖会被加热到七八百度以上。然后鼓风机送出的凉风从大量排成“田”字的耐火砖中间经过送入炼炉。此时凉风已经被加热到三百度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