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不南渡-第8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初圣旨下的时候,他没接,让天使跑了,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如果当初接下那份圣旨,或许林之骥那厮根本就不敢把他怎么样,更不会因此背上膳杀朝廷命官的大罪。
不得不带着追随自己的乡民去将功抵罪。
当然,这也倒罢了。
他在江阴很吃的开,但出了江阴……谁认识他阎应元啊。
手里没有朝廷的圣旨作为凭据,空口白牙的说自己是义勇营总督……
呵……连他自己也不信。
行走的这一路上官府根本不鸟他。
乡民们能跟着他去北京,一是他们内心的一腔热情,二是对于他阎应元的信任。
至于吃喝拉撒,完全都靠着大家的自费。
没有马,靠双腿,唱着歌儿一路向北。
没有粮,饮河水,报效国家无怨无悔。
颠颠撞撞的进了山东。
没有圣旨,官府自然也不会承认他所谓的义勇营官军的身份。
更不会拿出本来就不多的存粮接应阎应元一伙。
没有吃到任何官方补给的阎应元,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他和他的小伙伴就只能去沿街乞讨了。
他自己乞讨也就罢了,怕就怕手下的乡民跟着他饿肚子,那可比杀了他还难受。
忠于国,忠于父母,忠于父老乡亲,阎应元试图将这三忠全部霸占,做个完人,现在看来真有些够呛。
怎么办呢?那只能豁出去了。
脸什么的也不要了,反正也不值几个钱。
拉着陈明遇去了济宁府的衙门跪求着补给。
毫无疑问的被官府拿下,最近兵荒马乱的……什么都缺,就不缺骗子,骗子多了,傻子就有些不够用了。
前几天还有个老和尚说自己是崇祯皇帝封的齐王,也就只能忽悠忽悠平民。
真到了那些熟知政事的政客手里,这么拙劣的骗术,那就是个笑话。
在济宁知府眼里,阎应元和陈明遇就是这样的骗子,连任命文书都没有,所谓的义勇营又只是一群穿的土里土气的乡民,能相信就怪了。
并且阎应元和陈明遇带着几百人,看起来又有非法集会的嫌疑。
所以对于济宁府来说,最规矩的应对,便是将阎应元和陈明遇两个主事者治罪,其余乡民则打散,免生事端。
不过这么一来,乡民们不干了,他们本来就是凭着一腔义气跟着阎应元北上。
这阎应元被拿了,他们怎么办。
乡民们在知府衙门外闹事,隐隐有着暴动的意思,事情闹大,惊动的城中的济王朱帅钦。
试图出面调停。
“你们说圣上给你们下了圣旨,却又无凭无据,又怎能让本官相信?岂不是以为本官可欺乎?”
外面的乡民闹哄哄的,很难让人安生,衙役阻挡在门外,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济宁府知府王文昌把阎应元和陈明遇带上堂来,亲自重新审理此案,朱帅钦则坐在一旁听审。
面对异地的知府,阎应元也不敢拖大,原原本本的解释了事情的由来。
“圣上却曾下圣旨于某人,奈何当初家母身子不便,未敢相从,然家母得知后却斥责于某人于国不忠,某人方才携民北上,意欲报国。”
理由倒是编的很充分,但也只是为他们寻找没有真凭实据的借口。
“你们是哪里人。”朱帅钦问道。
“回济王,我等俱是江阴乡民。”
江阴……济王约摸也想起来什么了,之前是有天使路过济宁府,还在此留宿一夜。
当时也是济宁府负责接待,据说是圣上向南方下的圣旨,具体的圣旨内容……那他们是不得而知,但是却知道天使的目的地正是江阴。
这么说起来……其实他们的话,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当济王对王文昌提起此事后,亦让后者也记了起来。
但现在问题是……即使他们相信了阎应元说的话,按照规矩来说,也不能开仓支援他们。
这是原则问题,就好像你没有身份证,是没法证明你这个人的。没有结婚证也没法证明老婆是你的。
这事也只能向上头汇报,也就是登州的李岩那边。
暂时放了阎应元和陈明遇,让他们安抚暴躁的乡民,即刻写信请李岩来处理此事。
信发出后的第三天,李岩竟然骑着快马,亲自抵达济宁。
李岩不得不亲自处理。
实在是因为,阎应元这个人太过于重要,生怕出一点问题。
为什么李岩会觉得阎应元很重要?很显然,那是因为圣上很重视阎应元这个人,这还不够么?
在李岩心里,圣上的识人能力远远超过他的军政能力,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基本上没有一个卖主求荣货色,这也是为何,当初李闯进攻北京,一路望风而降,但到了北京,却面对一群非常难啃的硬骨头。
并且圣上当初连李岩他的过往都很清楚,从而轻而易举的俘获了他的心,诚意归顺。
就这一点,圣上看中的人,绝对是一名能当大任的猛人。
如今李岩在山东固守,哪里也去不了,但对于京城的局势,却还是十分担忧,若是京城被破,山东之地受到两面夹击,一切都完了。
在开到济宁后,即刻命王文昌筹备粮草支援阎应元北上。
而后亲自会面阎应元,他想知道,这位被圣上特意看中的人,到底有何种能力。
“阎总督已经知道鞑子入关,京城危急的事情了吧。”李岩知道事态紧迫,直接敞开了话问道。
实际上无论阎应元还是陈明遇,都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
本来被圣上下圣旨已经是很匪夷所思了,现在一省的巡抚,竟然亲自接见他们。连阎应元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辈子烧的高香,突然得到这般待遇?
“某人却已知此事。”阎应元点头道。
“那么,阎总督觉得,鞑子大军压境,当如何应之?”李岩试图试探阎应元的才能,想知道圣上到底为何重视于这个人。
只是结果却是,阎应元脸上微微有些犯难。“某人却不知。”
这让李岩有些失望。
“但某人却听过一句话。”
“哪句?”
第一百六十九章 北伐军的行进。
“哪句?”李岩好奇的问道。
阎应元顿了顿,继而道。
“象虽一丈,犹怕硕鼠,蛇虽狡毒,亦有七寸。”阎应元脸色平静,似乎只是在陈述一句很寻常的一句话。
然而李岩听后,却隐有触动,他明白了阎应元的意思,明显是在说敌人虽强,却并非无懈可击,而面对强大的敌人,则必须寻找敌人的弱点。
以小搏大,以弱胜强,便是这个道理。
虽然阎应元并没有说的更详细,建奴的弱点和七寸在哪里,但仅仅只是这个思路,就已经让他远非寻常将领可以相比。
在某种程度上,圣上目前出奇兵入建奴腹地,亦是有如此的思量,而面前的阎应元,在他突兀的问题前,并没有如同一般人一样,或是表达为国死战的决心,或是表现出任何忌惮。
自始至终,阎应元都非常冷静。哪怕大火烧到他屁股上,都不会让他惊慌的感觉。
一军之中,绝不缺悍勇之将,也绝不缺畏死之将,缺的是什么?缺的正是能够时时刻刻保持着冷静的将领!这样的将领,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又应该去做什么!
仅仅是几句话的交谈,令李岩对阎应元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的人,确实有才!
并且……李岩感觉,虽然没见过他的真实战绩,但肯定要比王先通或张庆臻等将领要强上很多!
圣上果然眼光毒辣啊!
“阎总督原本是……”李岩问道。
“某人不才,本只是县中典史,因故坐事,去职回家。”
典史……小的不入流,那么问题来了,圣上是怎么发掘出的这个人?
在进一步的详谈中,李岩逐步了解了阎应元,他本是京畿通州人士,虽说是通州人,但自小就跟随着父母去了江阴,便再没有返回北方。
而圣上从小深居庙堂,更不可能踏出京城一步,又如何能够知道阎应元的存在,并特意发掘出来?
以至于说,连阎应元本人都不清楚,他是如何得到圣上的垂青,招他入京。
李岩很聪明,聪明的人,想的都比较多,阎应元或许是大才,但那个能在千里之外,慧眼识珠的圣上那才是真的鬼才。
圣上若不是有通天晓地之能,都很难解释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
于是乎,朱慈在李岩心中的形象更加朦胧的高大了几分,即使他是一个不信鬼神的人,对于朱慈也有一种超出君臣之间的敬畏之感。
当然,在防守山东之余,李岩还是想为朝廷多分担一些。
“本官见阎总督所部乡兵,装备简略,实难与敌一战,济宁城中亦有兵甲器具,可供总督。”
“多谢李巡抚!”阎应元并没有拒绝,他手下的人本都是良民,打架斗殴绰绰有余,但要是和正规军打,那只能被爆锤。
训练估计是来不及,最起码有一定的装备基础,却是雪中送炭。
当然,阎应元带的人也只有八百而已。
相比于建奴的数十万大军,都不够填牙缝的。
李岩本打算帮助阎应元填一些人给他,增加点人数。
但是接受了粮秣补给和装备补给的阎应元,很有个性的拒绝了。
“某人所部人虽少,却上下一心,惟某人之命,山东儿郎虽悍勇,非合某人之心。”
“军可不多,亦可不精,但需人人各司其职,服从将令,方为强军。”
这些都是阎应元个人总结出来的哲理。
甚至于李岩都没听过,但是对于如此的言论,李岩却十分赞同,也确实如此。
而李岩对于阎应元的观感也大为提升,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独特才能,更是因为……他和自己有些像,不喜欢巴结别人,有什么说什么,该做什么做什么。
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但确实如此乱世,亦或者说是朝廷最急需的一类人才。
“听君一席话,岩深表敬佩,他日以兄之大才,封侯列爵可期矣!”不知不觉间,李岩已经不以他巡抚的身份而自视甚高,甚至于还亲切的按照年龄,称呼阎应元为兄。
只是,阎应元似乎是属圣上的,仍然是一副面瘫的表情,看不出喜怒。“某人北上勤王,并非为名逐利,实在只是觉得,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便是无愧于心。”
“上对的起朝廷,下对的起父母,为将者带兵杀敌,为官者安抚黎民,仅此而已……”
阎应元淡淡的说道,却让李岩颇为激动,别看老阎一副五大三粗的样子,和面色如玉的李岩相比就是两个物种。
但阎应元的话,更加让李岩觉得,他们便是那一丘之貉。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如今道同,便是推心置腹。
李岩拉住阎应元的大手,亦是说道。“兄之言亦合吾心,实在是相见恨晚!如不嫌弃,你我二人结兄弟可好!一起为朝廷尽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既是巡抚谬赏,某人又怎地推辞!那便效法关张,你我二人结为兄弟!”
“不求同年同日生。”
“但求同年同日死!”
“阎兄!”
“岩弟!”
李岩和阎应元结为兄弟,当然只是顺便的小事,但对于阎应元来说,帮助可是很大。
由于李岩有着专断山东军政的权力,虽然没实兵,但有实名。
阎应元有实兵,却无实名,两者一合,阎应元北上勤王的名号也正了。
李岩在权限内,授予阎应元登莱总兵的名号,并配了相应的任命文书。
凡在山东境内,所路过的州县,都应极力配合,帮助其尽快北上,援助京师。
……
四月二十四……
蒙古大草原。
由于伤员拖慢了行军节奏,朱慈北伐的大军速度也降下来许多。
这样的速度下,难免会让蒙古人发现行军路线和踪迹,以至于沿途的蒙古各旗都有所防备。
当然……蒙古人防不防备没有任何差别,反正当朱慈的骑兵踏过,便只有燃烧的帐篷,尸骸遍地。
没有马的他们,哪怕是想着卷铺盖逃跑……都十分的困难。
如今,横在朱慈和沈阳之间,只有最后一道难关。
第一百七十章 硬磕广宁关的计划
朱慈的五千骑兵虽然因为伤员增多的缘故,速度被拖慢了下来。
但相对应的。
情报的搜集工作却更加完善。
对于北伐军的行进路径上的探查,每一处的地理变化,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