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盛唐剑圣 >

第351节

盛唐剑圣-第351节

小说: 盛唐剑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如梨园里的一众乐曲好手,在梨园里,李隆基很反感叫他“陛下”,对于叫他陛下的人,往往不假以辞色,反而对于那些敢叫他“崖公”的人非常器重。

    崖公,说句不好听的就是男老鸨。

    但是李隆基在梨园就爱这个称呼……

    正是因为他喜欢音乐,真心希望在梨园这一亩三分地,乐伶们不要将他视为皇帝来看,而是一个喜欢音乐的艺术狂人。

    裴旻要是在信中毕恭毕敬的,反而让李隆基觉得生分。

    这也是投其所好的一种方式。

    李隆基一张一张的看,看到最后,裴旻在最后带着几分不好意思的说着,申请补充兵源这一事情,突然放声笑了起来,笑得极为畅快。

    高力士在一旁一脸讶异,自从武婕妤给打入冷宫之后,自己这位主子就没有露出这种笑脸了。

    将信往桌上一丢,李隆基用力的伸了一个懒腰对着高力士道:“静远这啰里啰嗦的东扯西扯说了那么一大推,真正有价值的也就是最后几句。总结一下,就是河西兵源不足,让朕补上!就这点事情,说了这么一大堆,你说,好不好笑。”

    高力士极会说话,此时道:“老奴觉得国公八成是有些念着陛下了,他此去河西事出突然。原本只是想去见薛都督最后一面,却不想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以至于招呼也未能好好打一个。现在国公在河西为陛下效力,而河西局面复杂,连他那般厉害的人物都难免受伤,再见也不知是何年何月。”

    “是啊!”李隆基叹了口气道:“朕也有些想他了……静远此次走的实在太仓促,他这些年先是洮州,后又为了河西九曲地与吐蕃博弈,紧接着是陇右与天灾对抗,一直也没有好好歇息。本想着趁着这个诸国来贺,天下太平之际,让他在长安休息休息,好好享受享受。顺便促成他与玉真的美事,免得一个姑娘家,不是对着神像就是研究危险的黑火药……却不想西北变故来的如此之快。”

    “看了静远这信,朕才知道,河西的情况是何等的不堪!七个都督,凉州都督纸上谈兵,累的边境失守,万余将士丧命。瓜州都督干脆就是由贼匪养起来的,是贼首的亲弟弟,西州都督德高无能,伊州都督越权,沙州都督贪财,还有一个都督平庸,唯有肃州都督可以大用……是朕用人失当。”

    高力士立刻为李隆基辩解道:“河西万里之遥,陛下远在长安,又哪里知道的如此清楚?怎么能说是您的错?”

    李隆基颇为自恋,也认可这个说法,道:“话是如此说不假,但留着他们,终究是祸害。好在静远察觉的早,快刀斩乱麻,扫平了河西之乱。朕真的想不到,有人大胆至此,吃空饷,这个朕也略知一二。只要不过分,朕也不去计较这些,水至清无鱼,这个道理,朕焉能不明白?”

    “但这个沙州都督实在可恨,八千兵额的玉门军,实际人数竟然只有五千两百余人,他一人吃了近乎三千人的军饷,贪婪至此,实在可恶。闯营门而死,实在太便宜他了……”

    顿了顿,李隆基问道:“朝廷的预备兵额还有多少?”

    高力士略微沉吟了片刻,道:“应该不多了,万余上下吧。”

    李隆基登时有些头疼了,他当然记得先前不久张守珪也向申请补充兵源,但是府兵制到了现在已经是彻底崩坏,而募兵制也要考虑国家的生计,不能无度的招募,导致地方人口流失,无壮丁耕作。

    这些年朝廷在各处展开募兵,边境原来的府兵兵士,都换成了长征健儿,边防实力大涨。

    但任何高明的制度,都有一个底线,过激失当。

    以目前的情况分析,朝廷不易再开新一论的招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恢复。

    剩余这万人是朝廷手中最后的一点兵源。

    几乎没有多少犹豫的,李隆基道:“就给静远吧,辽东渤海国那边终究是小打小闹,实在不行,从幽州调拨一军过去协助即可。静远那里才是真不容易,他的对手可不是渤海国这种举国之力,不过几万兵马的国家。不论是突骑施、拂菻国都是能拿出十万以上兵力的大国,至于大食国更是在三十万开外,不容忽视。”

    李隆基几乎想也没想,就拍板钉钉了。

    至于原因是真如他所说,还是别的什么,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第八十三章 没娘养的野孩子

    张守珪此人并非如他表面那样,大大咧咧,相反为人处世特别灵活。

    这也跟他为生活的环境有着巨大的关系。

    张守珪还未从军的时候是一个长工,给官老爷家干活的。因为武艺不错,长得又高大威猛,给提拔成了保镖。

    官老爷是个县尉,在地方上是第三把手,比县令、长史小,地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需要巴结人的同时,也给各类人巴结着。

    而这个县尉没什么真本事,但特别会玩官腔。

    怎么拜访上级,怎么送礼,怎么和同事打交道这些手段,玩的是炉火纯青。

    张守珪特别聪明,跟在身旁将这一切都学全了。

    后来他犯了错,给赶了出来。

    为了讨生活从了军,这一套在军中也有了用武之地。

    一方面他却有本事,能够打胜仗,再加上灵活的交际手腕,张守珪的官途水涨船高。

    不过短短的十数年,已经从一个给人打工的下人,成为今日的节度使。

    他是平卢节度使负责辽西、辽东的防线,而辽东位于长白山附近。

    长白山无疑是天然的宝库,奇珍异宝,数不胜数。

    此次入京,张守珪就带了大批的长白山特产,什么长白山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还有林蛙油、熊胆、蜂蜜这些中原少见,又很特别的宝贝。

    他不厌其烦的上下打点,只要有一点点关系往来的,都会收到他的礼物,在长安取得了大众的好感,行事也极为顺利。

    李隆基将所剩不多的兵源拨给河西的事情,张守珪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张守珪最大的弱点就是功利心重,见到口的肥肉莫名让人叼了去,心底郁闷。但他很是清楚,裴旻并非他可以抗衡的,除了自认倒霉,在心底诽谤几句却也没有别的办法。

    来京十余日,上上下下都打点的差不多了,张守珪也决定回自己的营州去。

    长安虽好,毕竟不是自己的地盘。

    何况张守珪也是雄心勃勃。

    因为李隆基的那一句“西有静远,东北有元宝”。

    现在有人将张守珪跟裴旻相提并论,将他们誉为大唐双壁。

    然而张守珪清楚,自己跟裴旻那是小巫见大巫!

    裴旻手握陇右、河西两镇节度使,两镇兵力加起来共计十四万五千兵马……

    而他的平卢军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管兵不过三万七千五百人,连零头都比不上。

    不过张守珪并没有灰心,他知李隆基好大喜功,只要功绩漂亮,不愁没有晋升的机会。

    裴旻能得两镇节度使,诸多人将之视为李隆基对裴旻的偏爱,只有少数了解李隆基的人才知道。

    偏爱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关键还是在于裴旻的战绩漂亮!

    败吐蕃,收失地,平内乱,歼突厥,一连串的辉煌战绩,在开元一朝,无人可比。

    偏爱加战绩出色,这才有裴旻现今的地位。

    张守珪相信自己的实力,一定会取得相同的待遇。

    在离去之前,张守珪又一次光顾了兵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张守珪已经放弃了兵源一事,来兵部是跟兵部的人打个招呼。

    他需要一批好的兵器来推动东北的战事,来取得功勋。

    之前他拜会了兵部尚书,已经得到了许可,最新入库的一批兵器会拨给他们平卢军。

    这离去之前,张守珪觉得于情于理都应该拜别一下。

    兴致冲冲的来到了兵部,张守珪却发现自己非但没有见到兵部尚书,还给拒之门外,给告之了兵部尚书不在府衙。

    张守珪开始还天真的想着兵部尚书不在,跟兵部侍郎打招呼也是一样。

    结果答案亦是一样,两位兵部侍郎也不再兵部。

    瞬间机敏的张守珪意识到情况不对了。

    费尽心思,他见到了与他关系不错的兵部司库陶霖。

    陶霖收了张守珪的好处,也不隐瞒道:“兵部哪里还有衣甲兵器给平卢军?最新的一批,已经调给河西军了。”

    张守珪彻底傻眼了,一把拉着陶霖的手道:“不,陶兄,这太不讲道理,太欺负人了不是嘛?这批兵器某三个月前就申请了,此来长安还跟尚书、侍郎说好,怎么就给河西军了?”

    陶霖无所谓的耸了耸肩道:“张节度跟我说这些有什么用?上面怎么吩咐的,我们怎么执行。衣甲兵器已经送往河西了,节度现在追究也没用。这样吧,陇右军送来一匹需要修葺重铸的兵器,重新打磨回炉,与新得一般无二,倒是可以立刻拨给你们。”

    “这……”张守珪忍不住道:“凭什么陇右军、河西军用的是最好最新的兵器,我们就用陇右军剩下的?陇右军是朝廷的亲儿子,现在河西军也成亲儿子了?”

    陶霖面无表情的道:“是不是亲儿子,我不知道。只是知道节度这话要是传出去,平卢军会成为没娘养的野孩子……”

    张守珪面色一僵,立刻赔上了笑脸道:“是某说错话了,要,当然要……”

    陶霖也不愿得罪这位风头正劲的节度使,和悦的道:“其实重铸翻新的衣甲兵器效果与新的一样,根本没有区别,并不妨碍使用。”

    张守珪一脸郁郁的离开了兵部,直到回到驿馆,才忍不住长叹道:“这人比人,气死人呐!”

    正感慨间,张守珪见他新收的义子与侍卫正勾肩搭背的从外头走进来。

    他喝得醉醺醺的,整个肥硕的身体都靠在侍从身上。

    侍卫有些瘦小,但他卯着劲撑着体重是他两倍以上的胖子……

    胖子口中还哼着小曲,带着醉意的嘟哝道:“长安真是好地方,比营州可繁华多了。”

    见义子如此,张守珪忍不住哼了一声。

    胖子突然打了一个激灵,带着几分敬畏的看了张守珪一看,憨憨的笑道:“义父,孩儿陪吏部尚书的公子喝酒,有些喝多了。”

    张守珪听是陪吏部尚书的公子喝酒,也不去计较了,沉声道:“长安诸事以了,收拾行囊,我们回营州去。”

    胖子立刻回应道:“孩儿这就去收拾!”

    他一把推开侍从,左摇右晃的以最快的速度进屋去了,对于张守珪的话如同圣旨一样听着。

 第八十四章 裴母到来

    相比张守珪的郁闷,裴旻这里自极是高兴。

    对于这个结果,他是一点也不例外。

    李隆基那里自不用说,李隆基自身性格的好大喜功一点也不逊色秦皇汉武。

    也是为什么这个时代的文人都喜欢往边疆跑的原因所在。

    正是因为李隆基重视军功,身怀军功的人,更容易得到升迁器重!

    裴旻相信不管是与他齐名的张守珪,还是其他边帅大将,开元朝无一人在军功上能够胜过他的。

    而且李隆基目前还算英明,不可能看不出随着北方突厥的衰败,西方才是大唐发展的关键。

    于情于理,于公于私,这兵源也应该给他补足。

    至于兵部的衣甲兵器,这一点裴旻更不用担心了。

    裴旻跟兵部尚书、两位兵部侍郎的关系非同一般。

    当然表面上是看不出来,裴旻也没有跟他们过多的接触。

    不过现在兵部尚书与两位兵部侍郎能够成为兵部的大佬,跟他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年唐朝府兵制败坏,裴旻提出了募兵制解决了朝廷援兵不足的隐患。

    为此李隆基特地加封他为兵部侍郎,成为兵部的二把手之一,负责募兵事情。

    裴旻只干了一年就出来戍守边疆了,在离开之前,将募兵制细节都告诉了另一位兵部侍郎韩瑜以及他的副手兵部主事马梓。

    许多年过去了,韩瑜成了现在的兵部尚书,马梓亦成为了兵部侍郎。

    韩瑜、马梓能够晋升,坐上兵部的第一、第二把手,就是因为在募兵制上有着出色的表现,为大唐边疆输送了诸多的新鲜血液,为大唐的军事力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至于另外一位兵部侍郎,也是因执行募兵制的时候,展现了出色的才华,给提拔起来的。

    可以说是没有募兵制就没有他们的今日,

    有了这一层关系,韩瑜、马梓对于裴旻焉能不感恩在心?

    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