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盛唐剑圣 >

第258节

盛唐剑圣-第258节

小说: 盛唐剑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人多力量大,六人不过片刻,已经依照一二三的口诀配了多份。

    结果如清虚子、孤鸿子说的一般,无论那份都没有半分效果,连爆炸都未能实现。

    “怎么这样?”裴旻有些傻眼,难道真的是自己记错了?

    孤鸿子道:“贫道认为黑火药的威力想要提升,硝石决不能少于硫磺、木炭,至少不能少于他们的总和,次之应当是木炭,再次才是硫磺。一二三的比例是不可能制成国公需要的黑火药的。”

    裴旻默然不言,思前想后,突然双手一合,道:“这样试试,一斤硝石,二两硫磺,三两木炭,用这个一二三试试?”

    清虚子、孤鸿子眼前一亮,两人相互配合!

    很快就制成了全新的配方……

    将材料混于小陶罐,埋入地下,点燃引线。

    “轰……”

    巨响终于来临,一阵地动山摇的感觉,好似晴天霹雳。

    漆黑的浓烟腾空而起!

    砂土碎片四溅……

    浓烟消散,一个五尺大坑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清虚子、孤鸿子都惊呆了眼睛,这明明数量相差无几,但是威力强横了一倍不止。

    “这就是黑火药的威力?”清虚子意识到为何当初孙思邈会如此坚决的反对他研究下去,此物现世,利弊难断。只是正如裴旻所言,人力扭转不了大势,更加改变不了大局。就算今日没有他们,以裴旻对黑火药的了解,终有现世的一天。

    “哈哈,就觉得没有记错!”裴旻兴奋的舞着拳头道:“一二三的一原来不是一份也不是一两而是一斤……清虚道长、孤鸿道长,这里就交给你们了。你们根据这一二三的比例,另行做细微的调整,尽可能的让黑火药更具威力。有了此等利器,开山修岭,可以提上章程。”

    说着裴旻对着几位炼丹方士深深作揖道:“裴旻仅代表陇右十数万百姓谢过诸位大德。”

    一众人大多觉得不好意思,他们有眼可见,此次试爆成功,裴旻才是第一功臣。

    众人赶忙谦逊回礼,想着自己并未做什么值得说到的事情,在这配方微调改良上,应当花费一番用心才是。

    裴旻这一离去,六人齐聚裴旻给他们特别修建的研究室,一同做着商议商讨,如何更加合理的微调配方。

    裴旻也不再犹疑,亲自执笔写一份奏章,直接快马传至大唐中枢尚书省,内容简单并不繁杂,然而却引起了朝野的动荡!

    开陇山,修乌鞘岭,石破惊天。

    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大唐的主要财政来源,正是因为丝路的繁华,大唐的财政方才一直呈现健康的状态。

    陇山,乌鞘岭对丝绸之路的影响不言而喻,明眼人一看就看的出来,但是上百年来,无一人敢开这个口,并非没有缘由。

    直到今时今日!

    裴旻的一封奏章,打破了这个局面。

 第五十九章 百官反对

    如今执掌尚书省事物的正是与姚崇并称“姚宋”的一代贤相宋璟。

    宋璟持天下之正,为官清廉方正,在他的率领下朝廷吏治大兴,满朝文武的风气已经大改。

    所谓上行下效,什么样的宰相,什么样的百官。

    宋璟带了一个好头,整个朝堂的风气也日渐纯正,多是作风干练的能人干吏。

    一切章程运转的极快,遇事绝不拖拉。

    裴旻的奏章在第一时间通过尚书省传到了宋璟的手上,瞧着奏章里的内容,这位当朝第一相,脸色瞬间变了,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他怎么敢?

    开陇山,修葺乌鞘岭!

    数以百计的治世文臣皆想过此念,但凡了解情况,悉知内情的,莫不敢说半字。

    裴旻怎么就敢?

    宋璟变了变脸色,不敢有任何怠慢,将这封奏章放在了最重要的位子,送入宫中,由内侍摆放在太极殿的御案之上,只待明天早朝时满朝文武一同商议。

    此事关系重大,绝非一人一言可以决定的。

    宋璟一宿未眠,琢磨着裴旻奏章里记载的事情,翻阅了近乎一整夜的资料书籍。了解西域商路,了解陇右,了解陇山、乌鞘岭。

    直至早朝来临,上了年岁的宋璟,直接顶着黑眼圈参加了朝会。

    “有事起奏!”

    随着高力士的一声高喊,堂下文武却无一出班。

    如今天下早已安定,大唐经济蒸蒸日上,国力日益强盛,军事也一扫之前疲软,战无不胜。前些日子,天下大旱。面对如此考验,大唐一样经受住了。

    除了重灾地陇右,天下几无灾荒之色。

    即便是陇右,在朝廷的支持下,通过裴旻与一众干吏的努力,也未有饥民出现。

    诚乃盛世因有的景象。

    这文武百官,各尽其责,也未有什么大事。

    李隆基本就是一位极会享受的皇帝,也乐的清闲。

    依照惯例,李隆基只要处理了御案上几分重要的奏章,便可宣布退朝。

    他拿的第一份奏章便是来至陇右裴旻的。

    李隆基对裴旻那一手楷体正书有着深刻的印象,只是看了头几个字,便知此奏章来至于陇右裴旻。

    提了提精神,李隆基认真的瞧着:奏章上将陇右面临的情况分毫不差的细细表明,陇右北是荒芜大漠,南是巴蜀山川,东是陇山,西有乌鞘岭,虽位于经济要地,却如困在囚笼一般。直至最后,方才说明来意,恳请朝廷认可,开陇山修葺乌鞘岭。

    看到开陇山修葺乌鞘岭这几个字,李隆基拿奏章的手,情不自禁的抖了一抖,险些握不住小小的奏章,眼中满是震撼惊疑,定了定神,方才道:“此乃陇右节度使、按察使送来的奏章。他应百姓所请,力陈开陇山,修乌鞘岭……”

    他这话还未说完,朝堂上已经是一片议论之声。

    “不可,裴国公此举大不可为!”

    首先站出来反对的便是负责钱粮的户部尚书王琚。

    王琚最近与裴旻走的挺近,尤其是莫离驿的盐田开发。

    裴旻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第一批盐已经开采出来,就等着销售往陇右、长安、凉州等地。

    他们就如蜜月期的夫妇一样,如胶似漆。

    但是裴旻这一提出开陇山修乌鞘岭,王琚这位大唐王朝的钱袋子立刻翻脸了。

    莫离驿的盐田固然重要,但是哪里比及的上丝绸之路带来的利润?

    开陇山修乌鞘岭,一但实行,意味着在竣工之前,中段的商道将无法通行。往来东西的商队要多耗费近乎一月的时间,才能抵达长安。对于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

    开陇山之难,修乌鞘岭之困,没有六七八年的时间,焉能成事?

    这中线堵塞多年,加起来会造成多少影响?

    人皆有私心,王琚亦是如此,户部是六部中地位最高的一个部门,当官当到他这个份上,离宰相之位已经临门一脚。

    只要不出什么幺蛾子,成为一国之相不过是时间问题。

    作为大唐的管家钱袋子,王琚比谁都清楚丝绸之路给大唐带来的经济效应。

    一但丝绸之路出现状况,以李隆基大手大脚的花钱性子,朝廷经济将立刻出现赤字。

    身为户部尚书,一但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就意味着是他王琚不合格,影响他的仕途升迁。

    这种情况,他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见到。

    “陇山海拔千丈,曲折险峻,山势陡峭。山中之石,多是花岗岩、玄武岩,质地坚硬,刀枪难伤。真要强开陇山,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多少时间。若是别处,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臣相信以裴国公之能,确实可以强开陇山。至多不过耗费一些时间而已。但是陇山位于西域商道东段的必经之地,一但陷入开山修路状态,意味着商队虚另行他路。对于我大唐有百害而无一利。”

    王琚言辞凿凿,激动的面红耳赤。

    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苏颋也出班道:“陛下,臣也觉得国公此事过于轻率。于出发点来考虑,国公确实为了陇右百姓不假。陇山、乌鞘岭影响了陇右十数万百姓的生计,这毋庸置疑。可陇山、乌鞘岭这条商道更加关乎着我大唐的经济,关系到整个天下的发展。陇山、乌鞘岭一动,受影响的不只是陇右一地,此事不能不慎重行事。一但西域商途受到影响,我大唐的经济将会受到重创。尤其是现在恶钱流通过于厉害,朝廷意图收缴民间私钱,熔铸为式钱,以利天下……在这关键时刻,经济更容不得出现任何差错。”

    李隆基默然以对。

    伴食宰相卢怀慎向来与裴旻不对付,有的没的都会给他上眼药,此刻亦不例外,正义言辞的大步出班道:“陛下!所谓年少气盛,不知轻重,莫过于此。国公一心为陇右百姓,这点值得称道。但是……岂不闻苛政猛于虎,徭役胜似狼。国公有壮志雄心,意图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名垂青史,可以理解。却不知如此滥用民力,实是在走昔年隋炀帝杨广之路,败国殃民,祸患无穷。”

    他此言一出,不可谓不诛心了。

    直接将裴旻的提议视为为了自己的名望,而将大唐推向亡国的境地。

    自他们三人之后,满朝文武也频频发表看法,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大局,坚决反对开陇山,修乌鞘岭。

 第六十章 五十斤,六十斤,八十斤

    李隆基对于文武百官众口一致,没有半点意外,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尽管他极其信任裴旻,但是作为一个君王,而且是一个“出色”的君王,李隆基也有着自己的主观意识。

    陇右那十数万百姓,因地势的关系成为囚笼一样捆着,这是千百年来皆有目共睹的事情。

    但从未有人提议打破整个囚笼,并非没有道理。

    尤其是唐初年间,太宗皇帝李世民再现秦皇汉武之威,灭国无数,打通了西域,万邦来朝,更是让处在丝绸之路的陇右受益匪浅。

    唐初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那是何等了得?还有高宗武后时期的褚遂良、于志宁,狄仁杰这样的人物,他们真的看不出来陇右的情况?

    不,不是看不出来,而是无能为力。

    为了解救十数万,数十万陇右百姓,大唐需要调用十数万乃至于数十万的劳役,日积月累的劳作。亏损付出的更多,根本不值得投入。

    若是其他地方,可以慢慢来!

    好比蜀道!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现在子午谷的蜀道,却非常的安逸。

    那是因为在武则天时期,狄仁杰下了一个命令,命令蜀中官员在农闲时,率领百姓修缮蜀道。

    每年的农闲时间都干一些,日积月累下来,十年二十年,即便是现在蜀中的官员也执行着这项命令。

    所以现今的子午谷的蜀道远比历史上难以翻越的天堑好走许多。

    可是陇右却不能这么干,一但开工意味着道路将会受到工程的堵塞,而往来长安、凉州的皆是一群群负重满满的车队。

    山道本就难行,受到施工的影响,车队又如何经过?

    用十二十年来开山修岭,并不符合陇右的情况。但若动用数十万百姓,想要在短时间内开山修岭,跟杨广用鞭子逼迫百姓在水下挖掘大运河,又有什么区别?

    隋朝正是因为不念百姓生死,为了赶工期,不管不顾,才有唐朝的诞生。

    前车之鉴,近在眼前,无论何人都不敢也不敢触这眉头。

    是以陇右的情况,不是不为人知,而是干不了,不愿干,不敢干……

    裴旻此番提议在李隆基看来实是极不明智的举动。

    不过对于自己人,李隆基向来是极为宽厚的,对于卢怀慎的指摘视若无睹,只是说了一声:“此事朕心里有数,无需再议!”

    说着就将奏章放在了一旁,拿起第二封奏章开始处理。

    朝会结束,李隆基换去了笨重在朝服,反复看着裴旻手中的奏章,道:“力士,你说静远如此聪慧的一个人,怎么会犯如此错误!开陇山,修乌鞘岭此事做得好,未必有人赞。做不好,将会是千夫所指,对仕途影响大是不利。”

    高力士也不知如何说,只能道:“人难免有糊涂的事情,国公毕竟年少。”

    李隆基一想也是,道:“你替朕修书……算了,还是朕亲自写吧……”言罢,他亲自执笔,陈述厉害关键,其中也表明了文武百官的意思,让人送往陇右。同时还在信中鼓励裴旻为国为民的心是好的,只是开陇山,修乌鞘岭兹事体大,关乎太多,不能不慎重行事。

    裴旻也想不到此事居然会引起满朝的哗然。

    张九龄却不以为怪,道:“在国公与属下商议开陇山,修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