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盛唐剑圣 >

第238节

盛唐剑圣-第238节

小说: 盛唐剑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说皇帝多疑不好,容易错杀人,制造弥天冤案。但是一个皇帝一点也不多疑,却也是一件让人极为头疼的事情。

    这李隆基给他权力,裴旻自然是高兴,但是万一对象换成李林甫、安禄山之流呢,也如此信任,那可就完蛋大吉了。

    瞧了一眼李林甫,这心里的话,自然是不能跟李林甫说的。

    裴旻加了官不假,可对李隆基这种性格,委实头疼。

 第二十三章 人才来投

    裴旻面对手中掌握的权力,头疼归头疼,但是还得干下去。

    尤其是现在的陇右刚刚经历旱灾、蝗灾,两大天灾。

    诸多百姓今年没了收成,家中剩余的钱粮,支撑不到下一次收成,熬不了多久就会断粮,从而民心不定,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这一点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裴旻必需要在短时间内拿出可靠的政策,以安定百姓之心。

    针对如何安排陇右接下来的政策,他特地跟麾下顾新、张九龄、袁履谦、李林甫几人做了商议。

    顾新一直在洮州等候新任的洮州刺史的到来,这期间不可避免遇上了旱灾、蝗灾,便凭借自己在洮州的威信,率领洮州百姓抗灾。

    洮州百姓对于裴旻、顾新这对刺史、长史的组合极为信任,也配合灭蝗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如今新任的洮州刺史已经接替了顾新,顾新亦如约来鄯州投效了。

    开会的第一句,裴旻便对顾新道:“原本是打算给你一个节度使主簿的职位,现在正好鄯州刺史有个空缺,就由你当了。”

    顾新有些激动,红光满面的道:“谢裴帅赏识,只是属下恐怕才疏学浅,难以担当大任。”

    他甚有自知之明,知道论及治世才略,他远比不上在坐的张九龄、袁履谦。

    “不用妄自菲薄!”裴旻摇头道:“你有你的长处,尤其是在这困苦时刻,你远比九龄、履谦兄更有本事治理好百姓。”

    张九龄、袁履谦也一致认同,他们一起共事也大半年,也知顾新的能耐。

    顾新最大的长处就是有着一刻吃苦耐劳的心,他就如一头牛,不知疲倦尽心竭力的用他自身所有的力量,深入基层,为百姓谋福。

    在洮州,顾新于百姓心中的地位,并不逊色裴旻。

    何况顾新原本就是州府第一副手,凭借洮州治蝗的功绩,前进一位是理所当然的。

    张九龄、袁履谦要是提升到这个位子,那就是官升四五级,会惹人非议。

    至于李林甫,那更不要说,裴旻想都没想过。

    顾新肃然道:“那卑职领受了。”

    裴旻笑着点了点头道:“接下来我们商议一下如何安排陇右百姓的生计问题,应该如何赈灾,你们有什么看法?”

    张九龄笑道:“如何赈灾,国公应当最有经验才是!当初国公赈济洮州的方式极为高明,我们可以沿用过来。”

    裴旻道:“以工代赈?”

    “不错!”张九龄神采飞扬的说道:“属下最近特别调查过,因为陇右一地不太适合耕种,并非所有百姓都倚仗农耕而活。我们处理得当,陇右一地还保存了部分的田地,并未凄惨到全境受灾。兼之陇右位于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途,有部分人是倚仗丝路生活。真正受灾的百姓,应该不足一半。只要我们能够维持粮价不跌,维持陇右十二州,有充足的米粮供应。只要保证那不足一半的百姓有活干,能赚取足够维持生活的银钱,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袁履谦道:“这些天属下也四处走访了一番,发现陇右许多道路桥梁年久失修,可以乘此机会发动百姓造桥修路。尤其是丝绸之路,更需要好好的整修。如此,地方商贾豪绅也会出资赞助,减轻我们财政负担。”

    李林甫道:“朝廷不是想要开采莫离驿的盐田?那可好办,盐田需要工人吧,陇右百姓皆是现成的劳工,运输、伙食、开采都需要人。这一些朝廷本来就要出资安排的,由陇右灾民代劳。减轻了他们的压力不说,还减少了朝廷的开支,一举两得!此外,我们与吐蕃修好不假,但吐蕃狼子野心,世人皆知。只要一有机会,背弃盟约,意料中的事情。莫离驿的防卫需要好好修葺,石堡城也需要改良一番。据属下所知,石堡城目前的情况是北面难攻,南边相对容易。明显是经过吐蕃特别修葺的,我们应该反过来修改,让难攻的一面对望青海湖,让青海湖那边的吐蕃人对石堡城,望而生畏。”

    裴旻看着张九龄、袁履谦、李林甫,笑道:“有你们在,这一切都不需要我费神了,就按照你们的主意来。相信你们的提议落实下去,陇右也不存在什么灾民不灾民,只要愿意付以劳力,人人皆有饭吃。至于米粮方面,这点无需担心。这些天我与户部以及地方上的米商通过气,朝廷的赈济粮食早已有所准备,地方上的米商也配合官府一起统一粮价,一切无忧。”

    这麾下有能人出谋,再大的事情,似乎也能迎刃而解。

    很快各项政令由裴旻手,发放各州刺史,再由刺史进行安排整顿募集灾民劳力。

    愿意修桥铺路的,修桥铺路,愿意修葺城防的修葺城防,心大意图大赚一笔的远去莫离驿。

    如此以工代赈,不但解决了陇右的灾民问题,又为唐朝解除了多项隐患烦恼,一举数得。

    原本反对裴旻兼任按察使的官员也乖乖闭上了嘴巴。

    毫无疑问,裴旻所展现出来的干略能力,让满朝文武皆无话可说。

    这日裴旻正在看着陇右十九军传来的消息,陇右军因全力灭蝗的英姿,如今深得百姓敬重。

    过往巡逻操练,百姓见了无不竖指称道,军心士气因此大振高涨。

    裴旻看了也是高兴,这就是军人的荣誉感。

    军人必需要有荣誉感,才能无畏无惧的展现强兵风采。若一个个如瘟鸡一般,还指望他们上阵杀敌?

    正在他高兴的当头,张九龄大步走了上来。

    “国公,给你介绍一位俊杰,专门来寻你的。”张九龄手中拿着几份书帛,兴致昂扬的走了上来。

    “俊杰?”裴旻眼睛一亮,现在他正缺人手,各种各样的人才,忙道:“能让你张九龄称为俊杰的可不多。人呢!”

    张九龄来到近处,笑道:“在外边候着呢!这是他的诗稿,属下看了,才情飞扬。”

    裴旻身手接过张九龄递来的诗句,口中道:“快请他进来,你看中的人,还有的假?”

    他说着,看着手中的诗稿,入眼一瞧,不免咧嘴一笑,这诗他太熟了,居然是《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十四章 三王

    《登鹳雀楼》这首诗与裴旻而言不要太熟悉了,他记得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就学过王之涣的这首诗。而且一直到上初中的时候还将崔颢的《登黄鹤楼》与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搅浑。直到上了高中,方才明白两则之间的差别。

    《登鹳雀楼》虽然朗朗上口,属于小学生学习的诗文,但是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事实一首不朽的诗篇。

    张九龄下去请人了。

    裴旻继续看向第二篇诗稿,这首诗他到没有拜读过,不过依旧充满了王之涣特有的大气磅礴,意境开阔,让他眼前一亮。

    不多时,张九龄带着一位年近三十的青年走进了大堂。

    裴旻打量着青年,青年腰佩长剑,一袭白衣,倜傥不凡,在他记忆中,史书上给予了他绝高的评价,说他“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如斯评价,一点儿也不小。

    青年来到堂中,恭敬作揖道:“草民蓟门王之涣,见过裴国公。”

    “免礼免礼!”裴旻笑着让他起身说话,从面貌来看,王之涣确实可当倜傥二字:“你的诗文,方才某拜读了。确实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堪称佳作。”

    王之涣道:“草民得国公夸奖,三生有幸,愧不敢当。”

    裴旻以为他是说客套话,也没理会,只是道:“不过你要知道,这人才有千千万,论及诗文,你却可称当世罕见。但是未必做得了官,治得了民。”

    他这话最近是深有体会,让他有如此感悟的对象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这二百五一直装着才华横溢,前不久就漏了陷,闹出了不小的笑话。

    李林甫与顾新交好。

    顾新此人虽是州府第二把手,但为人清廉,所收俸禄一大半都用来接济一些孤儿寡母,自己过得极为清贫。

    李林甫笑说他们是“杵逆之交”。

    气得顾新险些跟李林甫断交。

    李林甫真实想说的是杵臼之交,说的是两人诚心相交,不在乎对方的身份家里的贫富。

    李林甫文化功底极其一般,隐约知道有这一个词,就说了“杵逆之交”。

    杵逆有不孝敬父母的意思,杵逆之交那就是两个不孝少年的友情。

    顾新为人极孝,哪里受得住这种羞辱,直接翻脸了。

    裴旻听闻后也忍不住大笑了好一阵子。

    不过李林甫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是他在政治谋略确实厉害,展现出了与他文化程度截然相反的实力。

    王之涣并不以为意的道:“国公以为草民的话是奉承?其实并不然。草民出生于太原王家,亦算是名门之后,于为官治世之道,也略有涉猎。家人以为我寻得求官途径,只是草民热衷诗文。比起入朝出仕,更愿意与好友一起寄情山水,吟诗作对,怡然自得。草民家中还算殷实,不为钱财所困,未必出仕,沾惹一身勾心斗角?前年听闻国公一首《出塞》,莫名感动。前不久游玩石堡城,见石堡城下国公的题字剑书,感慨悲烈,想着草民醉生梦死的生活,是因万千白骨换取来的,更是羞愧的无地自容。至此立誓:愿以七尺身躯,提清风三尺,投笔从戎,效命国公帐下!”

    裴旻让王之涣夸得极不好意思,笑道:“你有此心,某焉有不收的道理。正好我麾下正缺人手,你若不嫌弃,便在我帐下先充当文书吧,待确定你能力,另酌情评功提升。”

    王之涣毫不介意的道:“愿为国公效命。”

    “对了!”裴旻想起王之涣先前提的好友,不由道:“你若有怀才不遇的好友,亦可以举荐他们。真有大才,旻还可向陛下举荐。”

    王之涣道:“属下早年教的几位好友,大多于属下之前的想法差不多,对于仕途并不热衷。倒是近年结交了两位知己,却也有为国效忠的心思。此二人论及才华只怕更胜我一筹,只是年岁偏小,无半点功名在身。”

    裴旻忙道:“无妨,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功名什么都是后话。只要真有才,还怕没有功名?”

    他一听王之涣说才华更胜他一筹,心里不由痒痒的。

    王之涣答道:“他们两人无巧不巧与属下同姓,一个双名昌龄,另一个单名一个维字。”

    王昌龄、王维!

    裴旻有些心理准备,但听王之涣说出王昌龄、王维名字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心底一阵震撼。

    七绝圣手王昌龄!

    诗佛王维!

    都是赫赫有名的绝顶人物!

    而且他们两人都有一定的政治建树,并非是那种纯粹的诗人。

    王之涣疑问道:“国公听过他们?”

    裴旻笑道:“神童王维的大名,长安谁能不知?”

    王昌龄现在名声不显,但是王维的名号裴旻但真是听过的。

    王维才华早显,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还写的一手好诗,画的一手好画,还有音乐天赋,一到长安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名传京师。

    王之涣一想也是,说道:“昌龄兄对国公推崇备至,只要属下相招,十有八九回来。至于摩诘兄,这个……属下不确定。”

    裴旻道:“无妨无妨,能来一个是一个。”

    王之涣也乐意为自己的好友,求个功名,毫不犹豫的应了下来。

    裴旻想着万一王昌龄、王维都来了,那么以后再将李白、杜甫招来,那自己麾下可就是群英荟萃了。

    加上现在的张九龄,这个时代最顶尖的诗人都是自己的部下了吧?

    仅是想想,裴旻便觉得兴奋。

    王之涣的文书地位并不高,只是一个小吏,干着帮裴旻起草文稿的工作。但他并不嫌职低官卑,也没有半点才高气傲的态度,认真的处理着手中的每一件事。

    裴旻也不时的考验着王之涣的行政能力。

    王之涣对答如流,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