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恭亲王奕訢政海沉浮录 >

第12节

恭亲王奕訢政海沉浮录-第12节

小说: 恭亲王奕訢政海沉浮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十一章 平反冤狱 延揽人才(2)   
  奕訢的一番话正说到众人的心坎儿上了,听了这话,大家均点头称是,并恳请能迅速办理此案。同治元年正月二十四日,根据复审结果发布上谕宣告,此案主犯柏葰确属听受家人嘱托,取中试卷,罪无可辞。但载垣等人拟定“斩立决”却为罚不当罪,实乃公报私仇。并决定法外施恩,将柏葰之子录为正式官员。 
  圣旨一下,朝野内外欢呼雀跃,均称颂当今朝廷,称赞奕訢为一代贤王。肃顺在他执政的两三年内,执法过猛,屡兴大狱,排斥异己,导致人怨沸腾,即使是支持者也得处处小心,时时提防,天下人人自危,无心治理国政。现如今,太后垂帘,亲王佐理,重用人才,平反冤案,人心思进,社会政治环境日益开明宽松,人人脸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刚过而立之年的奕訢,前额宽阔,眉目清秀。他没有肃顺那样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举止安详,仪表清超”,给人以天潢贵胄所特有的超凡脱俗的精干印象。他言语甚少,似乎总在对大清朝的前途甚或是自己的前途作着冷静的思考。 
  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军机处偌大的房间里,他需要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万事开头难,面对这堆乱摊子,当务之急应从何处着手?万事皆由人为,治国必先治人,治人必先治吏,应该从人、人心这个环节入手。按照祖宗家法:治天下之道在亲亲。只有把自家人治理好了,大家劲往一处使,方能形成团结对外的力量。否则祸起萧墙,自顾不暇,更不用说政令的有效贯彻和执行了,这是古训。 
  在亲族之中,惠王已经老朽无用了,七弟醇郡王奕譞已长大成人,办事也还甚为成熟稳重,可委以重任。五兄惇亲王奕誴能力不强,也不谙外事,因生来相貌粗拙,举止粗略,一直不为父皇所喜;四哥在位时,自己晋升为亲王时,他一直都是个郡王。但怎么说都是亲兄弟,仍可委以要职。此外还有肃亲王、豫亲王及其他诸八旗子弟。 
  为此,奕訢奏请任命其七弟奕譞为御前大臣、后扈大臣、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并管理神机营事务。神机营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为整顿京城武备,训练京旗各营官兵而建立起来的,其官兵是由八旗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火器营、健锐营等营中挑选出来的,是旗营中最精锐的军队。 
  另外,奏请将其五兄奕誴晋为亲王,并任其为阅兵大臣、正黄旗满洲都统,管理武备院事;任肃亲王华丰为宗人府右宗正、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任豫亲王义道为阅兵大臣;同时对八旗都统、副都统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上三旗领侍卫内大臣均由亲、郡王兼领。通过此番人事大调整,既团结了近支宗室,又加强了对京中八旗的控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奕訢在满族亲贵中的地位和威望。 
  接着,在平反冤狱的基础上,奕訢进一步着手起复那些被肃顺陷害和排挤的、在朝野素有影响的官员。新皇已有七岁,是该开馆启蒙的时候了,奕訢决定利用遴选帝师的机会来达到这个目的。他首先想到了前大学士祁嶲藻、翁心存和前太常寺卿李棠阶等人。 
  翁心存曾经做过奕訢的启蒙老师,也曾为惠亲王绵愉和钟郡王奕詥授读,德高望重。只因在户部尚书任内,反对鸦片以洋药名义征税进口,与肃顺等人意见相违,遭到肃顺的仇恨和排挤。后因“五宇钞票案”,差点被肃顺置于死地,经咸丰帝力保,才得以获革职留任处分。现“五宇”案平反,冤情得以昭雪,翁心存及其门生弟子早已对奕訢感激不尽了。若能在平反冤狱的基础上,重新起用翁老,必将大大宽慰天下士子之心。 
  祁嶲藻,精通经学,曾位至军机首揆,不仅有学问,而且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因与载垣、端华等人意见不合而退休。李棠阶,道光二年进士,学养深厚,迁太常寺卿,官台谏时,曾多次上书言事,侃侃而谈,是一时名士。咸丰年间,肃顺专权时,认为其迂腐之至,不足为用,遂遭打击而被弃不用。   
  第十一章 平反冤狱 延揽人才(3)   
  这三人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思想,也没有多大的经世本领。奕訢看重他们,主要是考虑到他们均是耆硕旧勋,很有影响,起用他们能够达到收揽人心的目的。当时名士李慈铭就赞扬此举说:“此三人者,皆人望也,新政以此举最为可观,雍容表率,众正盈朝,中兴之业在斯矣。” 
  此外,奕訢还进一步请旨要求各省各军荐举贤才、真才,要求内外臣工力荐擅长屠杀起义人民、愿意为清廷效命疆场的将才,且对荐举有功之臣实行表彰和奖赏。他对清朝吏治废弛、官场阿谀逢迎的现象非常痛心,于是又要求各地选拔人才时,要破除积习,不论身份,唯才是举。同治元年十二月,再次谕令各省选举“孝廉方正”,不论“绅士布衣”,有真才实学,即应予以荐举。奕訢深知,人才是政权实力的核心,于是打破积习,不拘一格,广招人才。同治初年,他多次举行这类恩拔、特科,以期增强政权的实力。 
  在奕訢的倡导下,各地要员纷纷荐举人才,如曾国藩和胡林翼保举罗泽南、李续宜、李续宾、刘长佑;骆秉璋推荐左宗棠、田兴恕;劳崇光保举张国樑等等。 
  通过任用亲贵,平反冤狱,选拔人才,奕訢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自己在朝野内外的声望和地位,而且空前增强了大清王朝的凝聚力,为同治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部分   
  第十二章 重用汉臣,剿灭太平天国起义(1)   
  政变成功之后,摆在奕訢和清廷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迅速消灭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稳定政变后的政局,从而加强对全国的有效控制。 
  1860年11月,江西、湖北一带起义军纷纷参加太平军,起义部队又得壮大。1861年春,陈玉成率军从安徽进入湖北,三月攻克黄州,逼近武汉,湖北巡抚胡林翼急得吐血。1861年10月间,李秀成、李世贤军队由江西入浙江,连连攻克金华、处州(今丽水)、临安、余杭等城,苏南和浙江告急。已为议政王和军机首座的奕訢,屡屡收到战危奏报,每一份奏报无不令他揪心。他发誓,爱新觉罗的天下决不能让这一群乌合之众给击垮,要让她在我的手中重新焕发出生机。 
  然而,昔日的八旗劲旅,早已失去了先辈们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雄风。60万人众的绿营军武备废弛、纪律涣散、闻战色变。整个清军主力无论八旗还是绿营均已不堪大用、形同虚设。文武将领以避贼为战略,士卒以逃死为方策,根本无法抵挡呈排山倒海之势的太平军。这支气贯如虹的农民大军,已经把清朝统治推向岌岌可危的境地。与此相反,一些汉族地主士绅,为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自办团练,与太平军对抗,逐渐受到瞩目。其中曾国藩创建的湘军独树一帜,于屡次征战中异军突起,渐成劲旅。咸丰四年(1854年)九月,该军一举攻克太平军重要据点武昌,曾国藩自此名声大噪。 
  咸丰帝时,湘军全军将士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却一直不能得到重用,而且经常受到满族亲贵的猜忌。曾国藩是一直顶个侍郎的职衔,其手下大将虽被保至二品、三品,名为副将、参将、总兵,却是有名无实。对此,曾国藩甚为不满,曾一度奏请咸丰帝给予督抚实职和察吏筹饷之权,然而却落得被开除兵部侍郎的职位,在籍守制。后曾国藩虽被授予两江总督之职,并任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节制大江南北水陆各军,但如时人所评,那是江浙危急关乎国命、满族亲贵所率嫡系部队气数已尽的情况下,咸丰帝不得已而接受了肃顺的推荐作出的权宜之计。曾国藩果然不负众望,于1861年9月,攻克太平军重要门户安庆,因此威望大增。咸丰死后,肃顺当政时,尤为推重湖南地主武装,视曾国藩湘军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主要依赖力量,曾国藩及其他汉臣逐渐受到重视。但就在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军浴血奋战之时,肃顺也同时设江南、江北大营作为牵制,与湘军分功。 
  奕訢环顾朝廷内外,认定为了挽救国内危急形势,只有继续重用以曾国藩为首的汉臣。于是政变十八天后,奕訢即奏请两宫皇太后正式委任两江总督曾国藩节制江南四省军务,授以前敌指挥大权。同时还授予他督察官吏、保荐人才之权。可谓开清朝历代倚重汉臣之先例。 
  在授命曾国藩节制四省军务后的次月(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传来杭州失守、巡抚王有龄自杀,太平军向上海进攻的消息,朝廷大臣顿时乱了方寸。养心殿东暖阁里,慈禧手拿一封六百里加急军报,要求立即召见军机大臣。奕訢见慈禧惊惶失措的样子,忙安慰说: 
  “太后勿忧,奴才们正在谋划,定能力挽危局。” 
  “王爷请快快讲来,有何良策?”慈禧躬身向前,甚为着急。 
  “回太后,朝廷自剿杀洪匪以来,调遣数支八旗、绿营军,但成效不大,呈败退之势。咸丰三年,谕令各地举办团练,汉臣曾国藩督练有方,所率湘勇军制严谨、凶猛剽悍,屡立战功。此番江南剿匪失利,责任主要不在曾国藩,而在我大清官员不能与之精诚合作,筹备粮饷,致使进攻士兵不能互相策应,贻误战机。”奕訢详细分析当前军情战况。 
  杭州失守,确实为王有龄拒绝筹饷在前,曾国藩怀恨在心、按兵不动在后。清政府授命曾国藩节制四省军务以来,曾国藩立即从1861年12月起,对辖区进行整顿。但浙江巡抚王有龄屡屡挖湘军的墙角,不予配合,曾国藩因此对王有龄很是不满。曾上奏弹劾王有龄,并趁势为左宗棠制造舆论,其后清政府令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杭州危急之时,清政府曾令曾国藩催促左宗棠迅速赴浙,同时王有龄本人也向曾国藩发出求救咨文。但曾国藩一怕发兵过早,左宗棠救不下杭州遭责;又恐救下杭州是为他人作嫁,左宗棠反而无法安置。于是按兵不动,坐视杭州被攻破,王有龄自杀。曾国藩于是立即命左宗棠率湘军六千余人兵分两路迅速入浙,连下数镇,浙江逐渐纳入湘军势力范围。同时曾国藩又密折力保左宗棠为浙江巡抚。奕訢对杭州战情的分析显然有为曾国藩开脱并倚重曾氏之意。   
  第十二章 重用汉臣,剿灭太平天国起义(2)   
  但经验尚不丰富的西太后还想不出奕訢到底在作何打算,甚为疑惑不解。 
  “那王爷的意思是?……”慈禧问道。 
  “奴才以为要扭转江南剿匪局面,当务之急是彻底撤换昏聩平庸的浙、苏、赣、皖四省督抚大员,分别以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彭玉麟代之,方可与湘军将帅士兵同心协力,共同完成剿匪大任。”奕訢提出了这个大胆的计划。“满汉分畛”一直是满清入主中原后实施的策略,奕訢知道起用汉族官僚必然会受到阻挠,他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果然,慈禧听后十分吃惊,一方面惊讶这四人没有一个是满族血统,另一方面惊讶这些人的来历,自己以前从未听说过他们的名字。的确,这四人除了沈葆桢外,其他均为无名小卒,尤其是左宗棠和彭玉麟,原为布衣庶民,怎可一跃而为二品巡抚?如此诏告天下,必然引起天下哗动,笑我大清无人! 
  文祥见太后半晌无语,于是像个管户籍的保长,将这四人的情况一一详细道来。大意如下: 
  这四人系汉人,多为湘军将领。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翰林院编修,曾随曾国藩学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年)回家乡办团练,因功授道员,赏戴花翎。咸丰八年(1858年)入曾国藩幕府,帮助办理军务。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原为乡村塾师,太平天国起义后,一度在家乡办团练。曾国藩起兵后,倾全力支持曾国藩筹建湘军,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以多方资助。 
  彭玉麟,祖籍湖南衡阳,生于安徽安庆。幼年习武,道光十二年(1832年)随父回籍,后在湖南办团练,咸丰三年帮助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任湘军水师提督。 
  沈葆桢,福建侯官人,封疆大吏林则徐的女婿。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授以编修,升监察御史。咸丰五年出任江西九江知府,六年署广信知府。八年因保全广信,名闻天下,被擢升为广饶九南道道台。十年,授吉赣南道道台,沈葆桢以父母年老需要奉养而婉辞。 
  众人一听即知,奕訢所要委以清剿太平军重任的均是汉人,且都是曾国藩的嫡系。当即心生两重疑虑:一是担心汉族官僚势力壮大,二是害怕曾国藩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