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824节

逆水行周-第824节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宇文氏和尉迟氏,始终都是要决裂的,只是杞王父子三人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宇文明知道若不是己方应对得当,此次此刻,安陆恐怕已经易主了。

    而若是没有宇文温的出色表现,奇迹般击败五路南犯大别山五关的敌军,随后孤注一掷长途奔袭豫州州治悬瓠得手,局势可不乐观。

    宇文温袭击悬瓠得手,以围魏救赵的方式,解了方城之围,更关键的是为山南各地完成秋收争取到了时间,宇文明可不会浪费这么宝贵的机会。

    秋粮入库,荆州门户守住了,山南各地人心稳定了许多,但这只是开始,因为局势依旧严峻,摆在宇文明面前的是一团乱麻,如果有可能,他真想拔刀来个“快刀斩乱麻”。

    然而这不行,事情还得一件件分别处理,而己方出击悬瓠所收获的不光是方城之围解除,还收获了一个意外之喜。

    宇文温在悬瓠,居然遇到了据传已经伤重不治的“先帝”宇文乾铿,这可是一件意料之外的好消息,有助于改善宇文氏目前面临的不利处境。

    宇文明想得明白,机会已经来到面前,必须牢牢抓住,才能使得局势大为改观。

    尉迟氏实力雄厚,宇文氏要与之抗衡,除了要有能打胜仗的军队,还得有大义名分,可在宇文温进入悬瓠之前,宇文氏这边是落于下风。

    之前,天子遇刺伤重不治,丞相尉迟惇拥立新君,以讨伐弑君逆贼的名义,率先派兵进攻关中、山南,局势对于杞王一方极为不妙,即便军事上顶住了对方的猛攻,政治上却很尴尬。

    天下人会认为,天子在邺城,杞王父子三人抗拒朝廷大军,是逆贼。

    大义名分,既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也不是想像中的那么鸡肋,宇文明想得很明白,他们父子三人代表着宇文氏,但是身边没有天子,大义名分上就压不过尉迟惇。

    没有大义名分,他们就没办法拉拢中间势力,父子三人经营山南地区多年,这种情况不明显,但对于关中地区来说,有没有大义名分就很重要。

    关中,是周国的龙兴之地,周国许多权贵、官宦人家的根基就在关中,更别说关中、陇右许多豪族也是周国的根基。

    时值宇文氏危急存亡之秋,只有杞王能够扛起宇文氏的大旗,而要想拉拢关陇的各方人士,光给好处还不够,因为杞王能给的,蜀王一样能给。

    而尉迟氏的实力处于绝对优势,两家相争,宇文氏获胜的前景基本上不被人看好,那么要拉拢关中、陇右的豪族、权贵们,就得靠大义名分来帮忙。

    九年前天元皇帝暴毙,杨坚篡权,蜀国公尉迟迥于邺城起兵反杨,拥立宗室、赵王幼子宇文乾铿为帝,借此与杨坚分庭抗礼,虽然实际上尉迟迥靠的是军队,但有了宇文乾铿这个招幌,还是颇有助力的。

    在邺城另立朝廷,直接了当的告诉观望者,投奔“新”朝,加官进爵,前途无量。

    那么现在,杞王能这样做么?甚至可以不用立幼帝,自己便能直接称帝,和蜀王尉迟惇所立皇帝分庭抗礼。

    考虑到人心,这样做没用,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对于关陇的各方人士来说,向杞王臣服,和向蜀王臣服有什么区别?

    蜀王胜算那么明显,何苦冒着极大风险投到杞王这边?

    值得么?不值得!

    尤其以那些年纪比杞王大的官员来说,大家原本是同僚,杞王还是后辈,如今称帝了,凭什么要他们称臣,蜀王可比杞王厉害得多。

    年纪、资历,其实不是问题,问题是要臣服,也得臣服强者,即便周国分裂成东西周,关陇各势力投靠蜀王所能获得的好处,要比投靠杞王所能获得的好处多。

    即便杞王稳住了关中、山南,那么对于中间势力来说,做内应引蜀王大军入关中所获得的收益,也比协助杞王抵抗蜀王所得收益要多,至少看上去是这样。

    宇文氏和尉迟氏决裂,关中人心必然不稳,这是坐镇关中的杞王所担心之事,也是杞王世子宇文明、西阳王宇文温担心的事情,必须想办法解决。

    之前,为了在迟早到来的决裂中,尽可能消除关中地区的隐患,他们父子三人曾有过秘议,做出一个决定:

    一旦东西战事爆发,那么至少开战初期的前几年,杞王决不能称帝。

    无论如何,都要以清君侧之名,号召关中各势力聚集在清君侧的大旗下,抵抗尉迟惇派来的大军,而一旦杞王忍不住称帝,会适得其反,因为他们给不了那么多利益来收买关陇地区各方人士。

    只能如同太祖文皇帝那样,先通过决定性的军事胜利在关中、山南站稳脚跟,然后慢慢拉拢、分化各方势力,待得时机成熟,再走出那一步。

    这是杞王父子三人的共识,是以天子被尉迟惇控制为前提做出的决定,可当“先帝”来到山南之后,局势就不同了。

    宇文明知道,有宇文乾铿在,己方的策略必须立刻做出调整,但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关中、山南各地官员都知道“先帝没有事,来到安陆了!”

    宇文乾铿活着,那就证明尉迟惇所拥立的新帝是伪帝,而对方的行为,就是大逆不道之举,虽然尉迟惇可以指责身在山南的宇文乾铿是假的,但对于关陇人士来说,有了一个新的选择。

    在杞王击退蜀王军队进攻、关中和山南完好的前提下,他们投奔天子宇文乾铿,比投奔蜀王所能获得的利益要大。

    以勤王尽忠的名义,聚集在天子身边,不需要向杞王臣服,建功之后是天子封赏,不需要看杞王脸色,若有朝一日身居高位,岂不比投到蜀王那里吃残羹剩饭要好?

    或者更进一步,把杞王挤掉,把持朝廷大权,岂不美哉?

    甚至还可以苦心经营,最后行王霸之事,受禅称帝建立新王朝也不是不可能!

    这就是最有吸引力的利益,足以吸引那些有野心、有想法的人,放弃投靠尉迟氏的想法转而投向宇文氏,只有这种最直接的诱惑,才能取代各种让利,让关陇各地豪族及官宦人士,有强烈的利益需求,站在宇文氏这边。

    而越早让这些人知道天子驾临安陆,就越早能让对方下定决心。

    所以当宇文温飞鸽传书告诉宇文明,在悬瓠遇到天子时,宇文明就飞鸽传书将消息送到长安,让父亲心中有数。

    而当天子进入山南地界时,宇文明马上派出驿使,以日行六百里的速度将好消息送往长安,想来再过一段时间,关中的局面必然大有改观。

    所以,宇文温如今在悬瓠苦苦支撑,虽然风险很大,但完全值得,而宇文明绝不会让弟弟好不容易抓住的机会,就这么从手中溜掉。

    马车缓缓停下,抵达官署正门,宇文明下车后大步流星向着门内走去,气势已经和方才不一样。

    抛去家族立场,宇文明不觉得尉迟惇如今的所作所为有何不对,故蜀王力挽狂澜,光复大周江山,在将个人声誉提升到极点的同时,也让尉迟家族骑虎难下。

    尉迟惇作为家主,不走出这一步,尉迟氏迟早被灭门。

    天子和权臣,已经不能共存,对于蜀王尉迟惇来说是这样。

    以后,对于杞王宇文亮来说,也是这样!

    宇文明不久前委婉劝谏,让宇文乾铿放弃了尽早前往长安的念头,宇文明之所以如此行事,是因为关中战事未见分晓,不能让杞王分心太多。

    此时宇文乾铿若前往长安,极其不利于他们父子控制对方。

    宇文明已经下定决心,天子,必须由宗室来控制,而他绝不会让当年叔祖满门抄斩的往事再度重演,也绝不会在功成名就之后,做一个闲散宗室藩王。

    那样的话,他们父子三人的辛苦付出根本就不值得。

 第二百四十七章 使节

    上午,安陆郊外,旗帜招展,人影绰绰,一场狩猎正在进行,大周天子宇文乾铿身着戎服,头戴武弁,骑着白鬃马,策马疾驰在野地里,弯弓搭箭追射前方一只奔跑的野鹿。全本小说网,HTTPS://。m;

    野鹿自然是士兵们驱赶而来,专供天子狩猎所用,而惊慌失措的野鹿左右跳跃着前进,给瞄准增加了难度,不过这难不倒宇文乾铿,他稳住气息,盯着目标片刻松开弓弦。

    “嗖”的一声响过,伴随着哀鸣,野鹿中箭倒在地上,随行的宇文明及其他身着戎装的官员见着天子射中猎物,随即欢呼起来。

    一名侍卫策马上前去捡猎物,宇文乾铿策马前进继续寻觅着猎物,而随行官员紧随左右。

    周礼,天子诸侯无事,则行蒐苗獮狩之礼,即所谓“春蒐夏苗,秋獮冬狩”,这就是四季狩猎的名称,宇文氏的周国复古行周礼,天子自然要依照上古周礼行事。

    当然,狩猎并不是纯粹的娱乐活动,还具备浓郁的军事色彩,而天子四时狩猎(田猎),就是组织军事活动的最佳机会。

    仲春教振旅,整顿队伍、操练士仲夏教茇舍,组织军队芟除草莽,于野地宿营;仲秋教治兵,组织士兵操练各种技艺;仲冬教大阅,天子要大规模检阅军队。

    如今已过仲秋,眼见着冬天就要来临,不过这不要紧,宇文乾铿在安陆举行狩猎,本来就是象征意义居多。

    秋收已过,去年年底出征的江南西道行军、岭南道行军将士,已经回到家乡休整完毕,新一轮的大战即将展开,宇文乾铿要以正牌天子的身份,借着狩猎的机会检阅军队、鼓舞士气。

    天子进行四时狩猎,需要大司马来负责具体事务,然而宇文乾铿逃出邺城后一路南下,没有一个公卿追随,抵达安陆之后,他的朝廷就是个空架子。

    六官之中,除了天官大冢宰,其余五官的主官都空缺,大司马一职也没有着落。

    夏官大司马卿是掌武事的最高武职,在没有“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臣时,大司马掌管外军,这种重要的职务,宇文乾铿当然要让宗亲担任。

    他心目中第一个人选就是战功卓越的西阳王宇文温,但是宇文温在悬瓠,被奸相尉迟惇率领大军围得水泄不通,任命了也无法履职。

    坐镇关中的杞王宇文亮是天官大冢宰,兼任大司马还不如加个“都督中外诸军事”衔,可这样一来,就犯忌讳了——杞王的叔叔、晋荡公宇文护,当年就是这个官职组合。

    到时候还要不要再加个“令五府总于天官”?这不是影射做侄子的杞王,要走叔叔宇文护的老路么?

    所以宇文乾铿觉得由山南道大行台尚书令、杞王世子宇文明兼任大司马比较合适,但宇文明推辞不受,最后只接受“权大司马”,也就是暂时兼任大司马一职务。

    宇文明认为,朝廷大事须得召集重臣商议,不能如此草率就作出决定,那么问题来了:重臣有哪些、在哪里?

    这问题其实不是问题,所谓重臣,当然是心向大周的忠义之士,如今都在关中翘首以盼呢。

    换句话说,天子重新组建的朝廷,各要职是拿来收买人心的最佳筹码,要用来号召关陇地区的周国旧臣以及豪强、世家:有志于此者,赶紧来安陆参与国事。

    或者说,赶紧表明态度,以实际行动勤王。

    宇文乾铿因为受了伪帝御驾亲征的刺激,憋着股劲要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到了安陆后就心急火燎重建朝廷,宇文明苦口婆心的劝谏,让他冷静下来。

    宇文乾铿不确定宇文明是真没想到还是装作没想到要卡位夺权,既然对方没有这种意思,他正好借机拉拢人心,但这件事急不来,首要之务是要打胜仗。

    大军即将出征,宇文乾铿要借着秋獮的机会在将士们面前露露脸,鼓舞一下士气,与此同时,接见各国使节。

    所谓“各国”,其实只有两个国家,那就是梁国和陈国,一会,是梁国使节先来拜见大周天子。

    营地,步障围起来的空地上,宇文乾铿端坐上首胡床,刘居士和宇文化及等人分列身后左右,而天子面前左右,则坐着以宇文明为首的主要文武官员。

    其中,还坐着两个没有官职的“白身”。

    宗室、宇文明之子宇文理,年纪比天子小几岁,但辈分却低了两代,宇文理并无实职,是以宗亲的身份参与秋獮,而另一名“白身”,是宇文理在黄州州学的同学——萧瑀。

    萧瑀不是以宇文理同学的身份参加秋獮,他虽然在周国没有官职、爵位,却有另一个高贵的身份:梁国君主之弟、宗室、新安郡王。

    周国是梁国的宗主国,大周天子在安陆,那么身在附近的梁国宗室萧瑀,当然要赶来面见宗主国主君。

    然而他虽然是梁国宗室,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