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第5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片带绳子的竹牌发到乔谷雨一家手中,按着吏员的要求挂在手腕上,那竹牌上面都刻着一个狗,正摸不着头脑之际,吏员领着他们沿着街道向前走,几名青壮推着独轮车紧随其后。
街道两侧是一排排整齐的平房,一眼望去每边足有十余排之多,乔谷雨紧紧跟着不敢张望,也不知走了多久,吏员停下脚步。
“乔谷雨,你看看右边,这排房子最外侧的墙上,是不是画着一只狗?”
一家人看向右侧墙壁,果然上边画着一条大狗,墙面雪白,那条黑色的大狗看上去醒目异常,若是晚上也能分辨
得清清楚楚。
又看向旁边,另一排房子最外侧的墙壁上画着一头牛,而其他排的房子外侧墙壁上,画着马、猪、猫、鸡、鸭、鹅等家畜家禽。
“乔谷雨,你们一家的房子,是在狗字第贰号,记住了。”
还没等乔谷雨回过神,吏员招呼青壮推着手推车走进房前通道,在第二间房子面前停了下来。
与此同时,这排房屋第一间的房门打开,一名中年人拿着串钥匙走了出来,乔谷雨透过门口望向里面,发现有一女子正抱着婴儿喂奶。
似乎这中年人一家子也是住在此处。
乔谷雨收回目光,却见中年男子和那吏员交谈起来,片刻后吏员向乔谷雨介绍,说这位姓钟,是这排房屋的“舍长”。
“往后有什么事,只管和钟舍长说,他一家住在这里,照应你们安心定居,如果平日里出去后回来记不得住在哪排,就看手上的竹牌,或者在街口小院报上‘钟舍长’三个字,那里的人会领着你过来。”
乔谷雨忙不迭的点头称是,和钟舍长寒暄了几句后,拿着钥匙打开了“自家”房门走了进去。
房屋为木制,分内外共三间,后面还有个一小院,当然院墙就是竹篱笆,而房间里已经有了简单的卧榻、草席,院子里竖着两个竹竿架子,之间连着一条麻绳,是为晾晒衣物所用。
乔谷雨将自家分得的被褥、衣物等东西放好,又跟着吏员去领了木盆、木桶、竹篮、碗、筷、扫帚等日常用品,最后亲自将几袋糙米搬进家之后,才彻底放下心来。
“阿郎,这。。。这就是稻米?”
“应该是,孩儿也从未见过,官府如此说,想来就是。”
老母亲探手从米袋里掏出一把带壳的稻米仔细打量着,世代吃粟、麦的关中人,初次见到江南的稻米,也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
媳妇拿着一件衣服仔细看着,满是惊讶的表情:“这布料不错啊,用手撕撕不烂,就是尺寸不合适,得改。”
“能改,钟舍长说明日就发针线和剪子,我们自己就能改了。”
“这要多少钱?”
“针线不要钱,剪子用完了得还。”说到这里,乔谷雨不忘补充最重要的消息:“官府说,从今日起,每日两餐都有人按时送到路口,大家排队去打粥回来吃。”
“吃粥能饱么?一人能有几碗?”
“大人两碗,小孩一碗,反正钟舍长是这么说的。”乔谷雨说完拿起刚领回来的一个碗,“喏,这么大,够吃了。”
“那会不会稀得和水一般?”
乔谷雨看了看那几袋糙米,摇了摇头:“官府都发粮食了,不至于此吧。。。”
他的母亲倒是有些见识,问了个关键问题:“方才官府说头一个月管两餐,那往后我们靠什么度日?”
这个问题很关键,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没有一寸土地如何养活一家人,过了一个月后坐吃山空怎么办?
乔谷雨知道这事关一家人往后的生活,把钟舍长方才所说讲了出来:“母亲,官府说先住上几日,待得缓过来后,官府会发农具、工具。”
“说是我们要帮忙开荒、修水利,秋收时能分粮食,到了明年,就能分地了。”
第一百五十六章 军令状
夏口城头,宇文温举目远眺,江面上无数战船向东行驶,上面装载着他的虎林军及府兵将士,如今正顺流而下向着下游的黄州前进。(全本小说网,https://。)
黄州军班师,身为主帅的宇文温未能同行,他如今身兼重任,在夏口稍事停留之后,就得前往安陆替父亲坐镇山南。
收回目光,宇文温转身笑道:“周使君,陈国这阵子算是被你折腾怕了。”
鄂州刺史周法尚微微一笑:“总管,巴州陈军不过是骚扰,其实是有心无力,如今总管率兵归来,黄州地界终于可以消停了。”
“消停?这可不行,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周使君若是偃旗息鼓,巴州陈军恐怕心思又活络了。”
“总管的意思?”
“继续。”
“下官明白。”
周法尚就等这句话,宇文温的策略很合他的胃口,正所谓‘以攻代守’,与其分兵四处把守要地空耗钱粮,还不如主动袭扰,扰乱陈军的部署。
黄州总管宇文温领兵出征,留守的黄州军却没有消停,虽然兵力上不占优势,但主动出击后,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各地陈军疲于奔命。
东面,总管司马杨济屯兵蕲口,弄得江州陈军风声鹤唳;西面,他不断派兵袭扰陈国巴州,折腾得对方疑神疑鬼,一个月内重复调兵五次以上,肥的拖瘦,瘦的拖垮。
虽然巴州陈军看出来他是袭扰,但却不得不防,周国的鄂州即为原先陈国的郢州,向西与陈国巴州陆地相连,原先郢州的上隽郡如今大部为陈国所有,郡治下隽距离巴州州治巴陵不过百余里。
时不时出现在下隽郊外的周军,弄得下隽陈军鸡飞狗跳,聚集重兵严防死守,而城外的农田却无法耕作,如今春耕开始,误了农时今年怕是要大规模歉收。
然而周法尚却未因此劳师动众,因为袭扰下隽和巴州地界的军队,其实并不是官军。
他们是响应周法尚的号召,‘为国分忧’的捕奴队。
江南鄂州境内的捕奴队,基本都是本地豪强或山寨寨主组织起来的,对于鄂、巴交界处的地形熟得不能再熟,要强攻城池办不到,但不时袭扰却拿手得很。
打着官军的旗号,在下隽或巴州地界出现,可以弄得陈军烽烟满地,对方即便知道他们是袭扰,却不敢掉以轻心,因为若是稍有懈怠,一旦周军真的杀来就完蛋。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巴州陈军也策划过数次报复式进攻,全都是前锋受挫后立刻收兵,生怕被周法尚趁机衔尾追击。
宇文温领兵在外征伐数月,周法尚在鄂、巴交界地带也折腾了数月,疲兵之计的效果已经出来,巴州陈军无暇他顾,只求日子能过得安稳些。
这就是宇文温想要的效果,如今周、陈两国的态势,就是麻杆打狼两头怕,嘴巴上喊打喊杀,其实谁也不想主动进攻。
周国灭隋指日可待所以不想两线作战,如同一条巨蟒吞了猎物后需要盘着不动以助消化,而陈国么。。。
“总管,下官探得消息,因为各地民变四起,陈国焦头烂额,已经无暇北顾了。”
“周使君在建康有细作?”
“下官亲友众多,建康城内,总是有些故人。。。”
这种事情没必要问得太明白,周法尚在建康有故人,而宇文温在建康也有“朋友”,各种消息都能及时的“反馈”到西阳。
陈国为了维持住淮南州郡,不惜调动大量人力物力,两年多下来,百姓已经不堪重负,一如明末的辽饷逼反了无数百姓,陈国“淮饷”的副作用已经出现了。
劳役、兵役无尽头,为了防止逃役,官府实行连坐之法,结果逼得更多的人举家逃亡,各地豪强趁机吸纳逃人,吞并抛荒的无主之地。
自耕农是国家的柱石,赋税、兵员、劳力都靠着自耕农提供,如今陈国破产的自耕农越来越多,税收萎缩,维持国防已经越来越吃力了。
造反,可能会死,不造反,必然死全家,活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先是冲击米铺,然后是官仓,接着是吃大户,最后是杀官。
历史上这个时期未出现的大规模民变,一如星星之火在陈国国内燃起,至于能否燎原就无法预知。
宇文温和周法尚交谈了片刻,对方还有公务在身故而告退,走了没多久又有一人登上城头,却是鄂州长史郑通。
“这几日安置关中百姓,郑长史四处奔走辛苦了。”
“此乃下官份内之事,不敢说辛苦。”
“不敢,这两个字用得好,知道的说本官好大官威,不知道的只说本官不恤下属,横竖都是你占了便宜,哈哈哈哈。”
宇文温心情很好,所以和郑通开起玩笑,这位昔日落魄到街头算命的梁国小浊官,如今终于可以施展胸中抱负,虽然看上去憔悴许多,但看得出干劲十足。
“总管,四千余户百姓均已安置完毕,下官全程监督,没有人敢中饱私囊或者欺压百姓。”
“话不要说那么满,胥吏的德性你再清楚不过,不要掉以轻心。”
“总管请放心,这些吏员都是精心选拔的,他们都知道做得好将来还有受重用的机会,所以没人手脚不干净。”
郑通的信心很足,他当年就是事务官,各种规则、潜规则门清,此次鄂州安置关中百姓事宜,实际上是他主导,细得不能再细的安置计划都是郑通带着下属制定。
光耍嘴皮子没用,这几日的安置工作顺利完成,郑通的民政能力得到再次体现,而新的挑战也即将来到。
“关中局势变幻莫测,农田歉收几成定局,即便朝廷收复洛州能够运粮入关中,那也是杯水车薪,依旧要迁移许多百姓入山南就食。”
宇文温说完盯着郑通:“僧多粥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你知道是何意思么?”
“总管,鄂州还能安置更多的百姓!”
“能么?这可不能开玩笑,百姓千里迢迢南下,总不能到夏口做饿殍吧?”
“总管,搭建木屋有黄州作坊供应木料和铁钉,不是问题;衣物、被褥,有黄州作坊供应布匹也不是问题;农具,有大冶监在,更不是问题,唯独粮食,得靠总管筹集了。”
“说得轻巧,你让本官去哪里弄这许多粮食?”
“总管必然会有办法的,下官一直深信不疑。”
宇文温拍了拍郑通肩膀,似笑非笑的说道:“虽然不是行军打仗,你,敢立军令状么?”
“不知后续会有多少百姓来鄂州?”
“一万户。”
“下官愿立军令状。”
第一百五十七章 安置箱
夏口,刺史车队向着州衙前进,周法尚坐在车内陷入沉思,从关中长安地区迁来的第一批百姓已经顺利安置,但这只是开始,陆续有许多事情要做。(全本小说网,HTTPS://。)
短短月余时间就要修好房子安置百姓,能应急的只有木屋,如今人是住下了,可防火是个大问题。
木屋一排排的十分整齐,看上去让人赏心悦目,可一旦哪天走水就会酿成惨剧,只要片刻功夫,这些安置百姓的定居点就会被大火烧个精光。
若能有土坯房那么住起来就安全些,只是建土坯房时间紧迫,且不说赶不赶得及,到了夏天一旦下大雨,仓促间建起来的土坯房很容易垮塌。
到时一死就死全家,比葬身火海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周法尚深知目前安排百姓住木板房只是权宜之计,往后还得建房重新安置。
建土坯房得看天气,夏天多雨自然不好建房,而要等到秋收后还有将近半年的时间,这期间定居点防火依旧是个大问题。
更别说后续还有百姓迁来,按着宇文温的说法,累计将近万户,一想到这个数字,周法尚就头痛,与此同时还有兴奋。
耕、战都离不开人,鄂州历经战乱人口稀少,夏口城的百姓少,那么粮食产出也多不起来,供养不起太多军队,军粮得靠外地输送。
军队少,打起仗来捉襟见肘,户数少,平日里新修水利就缺人手,没有水利设施,开荒种田就是妄想,想要有所作为更是不用想。
总共将近一万五千户百姓移居鄂州夏口,只要熬过最初一年,把水利设施修起来开垦荒地,有了收成后鄂州的局面就会打开,所以周法尚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撑下去。
他没能参与对隋作战,往后想要建功立业就只有参加对陈作战,只要花上两三年功夫在鄂州修生养息囤积粮草,那么等到朝廷对陈国动兵之际,就是自己一显身手之时。
然而眼前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如何安置即将南下的下一拨百姓。
正思索间,车驾已到州衙,周法尚下车后径直来到议事厅,那里已经有人等候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