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1306节

逆水行周-第1306节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四十九章 鹰视狼顾

    秋风萧瑟,吹黄遍地草木,旷野里,周军大营,行军总管杨济正在巡视营区,此次出征,军中兵员组成复杂,除了靺鞨兵,多有契丹、奚等胡族士兵,他为了以防万一,经常巡营,发现问题立刻解决,不留后患。(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不同部族的士兵,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交流起来有障碍,很容易因为误会产生矛盾进而引发冲突,杨济作为主帅,不希望打仗的时候自己军中有人临阵倒戈,所以不敢掉以轻心。

    人心隔肚皮,杨济无法预测谁会心怀不满、谁会笑里藏刀、谁会临阵倒戈或者里应外合,除了布置了该有的预防手段,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一视同仁,避免不满的情绪在军中蔓延。,

    所谓一视同仁,就是既然打仗,无论胡汉士兵,该有的待遇就该有,不能厚此薄彼。

    扎营时,不能老是让胡兵在不好的位置扎营(潮湿、迎风等),平日里埋锅做饭,伙食要一样,不能汉兵吃的是好米,胡兵吃的是陈粮。

    既然都是大周官军,那么装备要一致,马匹的分配也要合理,同样不能厚此薄彼。

    简而言之,要把靺鞨、契丹、奚族士兵当自己人,否则人家不是傻瓜,见着自己被区别对待,上战场会出力才怪。

    而一视同仁,在军法上也有体现,不能为了收拢人心,就对胡兵放宽要求,违反同样的军纪,不能汉兵打二十鞭,胡兵就可以法外开恩只打十鞭。

    杨济要做到的就是一碗水端平,但即便如此,他也不确定这些胡兵到底能有多可靠。

    自朝廷发兵东征以来,辽东烽火遍地,但截止夏末,实际上没有什么恶战,因为按照既定作战方案,夏季的主战场是鸭绿水一带,而辽东地区,是官军以疑兵牵制高句丽军队。

    到了夏末,第三批次出击的兵马抵达辽东,然后才是辽东地区真正决战的时候。

    这段时间,杨济所部兵马没有什么重大战事,所以军中胡汉士兵相处还算融洽,可真要到了关键时候,这些参战胡兵的战斗力能有多少、会不会成为软肋,没人说得准。

    胡兵之中,靺鞨八旗兵倒是较为可靠,至于其他“新附”的契丹、奚族兵,战斗意志和忠心程度,都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杨济作为“过来人”,当然不想己方因为仆从军阵前倒戈落得怛罗斯之战唐军的下场,所以,心里的那根弦一直不敢送。

    他在契丹族兵的营地里转了一圈,亲自查看了士兵们的住宿情况,又和士兵们交谈,听听他们有何想法。

    杨济在营州总管任上这几年,学会了靺鞨语、契丹语、奚语甚至突厥语,虽然说起话来不是很流利,但好歹能进行有效的交流,所以他不需要通事,就能和普通胡兵交谈。

    正是因为这一点,杨济对于普通胡兵来说,隔阂感少了许多,加上出兵以来,军营里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所以胡兵们其实没什么可抱怨的。

    现在既然杨总管稳了,他们就想知道,何时真正的打仗,打完仗好回家。

    胡兵们所说的“家”,当然是各部族的游牧地,自从前几年杨济重新定了规矩之后,各契丹、奚部族(愿意亲近中原官府的那些部族)一年四季有了较为固定的定居地点,所以算是有了固定的家。

    在“家里”,定期抵达的周国商队,让各部族可以很便利的获取各种日用品(做买卖的方式),所以大家都很接受这样的管理形式,“家”的归属感,比起以前强很多。

    面对士兵们的询问,杨济无法给出明确答案,因为对于官军来说,辽东战事只是刚开始,很可能战事要横跨整个冬天。。

    而即便有答案,他也不可能直说,因为这涉及到保密。

    巡营很快结束,因为作为全军主帅的杨济还有很多军务处理,不可能整日巡营和胡兵谈心,在回中军帐的路上,杨济看着一面面画着鹰或者狼的旗帜,不由想起一个词:

    鹰视狼顾。

    参战的靺鞨八旗兵,以不同的旗号区分建制,但旗帜上都必然画着海东青,对于旁人来说,这就是鹰。

    而参战的契丹、奚族兵,同样以不同的旗号区分建制,他们的旗帜上,都画着游牧民族最熟悉的猛兽——狼。

    所以,杨济所率领的数万兵马之中,鹰旗和狼旗很常见,这就让杨济产生了“鹰视狼顾”的感觉。

    鹰视是指目光锐利而贪婪,而狼顾,是说狼在肩头不动的情况下,头能转到后背直视后方,两个词都形容人的桀骜不驯以及狠戾,这样的人若为臣子,迟早要谋反。

    按着原本的历史,在李唐中期,辽东的靺鞨部族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建立了渤海国,所以是养不熟的鹰。

    与此同时,在辽西的契丹人,屡降屡叛,最后尾大不掉,终于渐渐壮大,建立了辽国,所以是养不熟的狼。

    显而易见,从事渔猎生活的靺鞨人、从事游牧生活的契丹人,因为生活方式、文化的不同,中原朝廷想要将其驯化为猎鹰和猎犬,从长远来看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旦中原纷乱,这些驯服的猎鹰、猎犬,随时会恢复野性,渤海国和辽国,迟早会出现。

    所以,身处鹰、狼之中,真的能够让其如臂使指么?

    杨济不怕这个挑战,所以对于此次出征很有信心,但从长远来看,他不确定这种改进过的“城傍”制,能否真的让鹰和狼驯服。

    所以,还是得靠中原移民来开发辽东,然后中原百姓大规模在辽东定居,通过海路加强与中原的联系,一旦有变,不需要靠什么“以夷制夷”,这种办法搞到最后,必然养虎为患。

    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朝廷收复辽东,而现在,需要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为辽东大开发拉开帷幕,他,就是拉开帷幕的那个人。

    杨济抬头看看天空,如今已是秋天,辽东早寒,所以用不了多久,就会下雪了。

    为了辽东之役,朝廷准备多年,现在,他有充足的粮草和物资支撑大军冬季作战,那么,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己方设下的圈套,高句丽军会不会往里钻。

 第二百五十章 将计就计

    辽东城外军营,校场上士兵们正在操练,动作整齐划一,呼喊声此起彼伏,又夹杂着号角声,听上去热闹非凡,让人不由得热血沸腾。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高句丽军主帅、北部耨萨高建武,在校场一隅看着士兵操练,他已经在此观看了将近半个时辰,对于将士们的表现很满意。

    这些都是最精锐的士兵,无论技艺还是士气,都是数一数二的,高建武觉得有这些士兵作为官军的核心骨干,打起仗来获胜的信心都会足很多。

    如今已是深秋,再过不久就要入冬,届时天降大雪,车马通行不易,而沿海海域还会结冰,无法无法行船,想来敌军会因为粮草输送不易,就此撤退。

    高建武如是想,交代身边将领几句,转身往中军帐而去,在那里,靺鞨各部首领已经陆续抵达。

    高建武是先王之子,当今大王高元之弟,任北部耨萨(耨萨为官名,形同中原都督),镇守辽东。

    如今周军入寇,他在调集兵马之余,还征召靺鞨各部兵马参战,所以带兵助战的靺鞨各部首领,现在都听从他的调遣。

    虽然这几年周军连年入寇,给高句丽造成巨大的人员、物资损失,但高建武此次召集的大军,依旧有十余万人之众,其中就包括助战的靺鞨兵马。

    眼下驻扎在辽东城及周边地区的军队,能够拉出去野战的士兵就有将近十万人。

    然而从开春到现在,周军并未在辽东有什么实质性的举动,高建武手中这十余万兵马,大半年时间都在备战,白白消耗许多粮草。

    官军将士即便不打仗,也要消耗口粮,所以这倒没什么,然而南下助战的靺鞨各部兵马,连人带马日常所需都要官军来承担,所以这就是一笔额外的开支担。

    辽东地区大半年时间没打过大仗,可以说助战的靺鞨人是在这里白吃白喝,成了巨大的负担。

    高建武停下脚步,看着四周此起彼伏的营帐,叹了口气。

    负担再大也得撑下去,不然若是兵力不足,败给周军,丢掉辽东城,那可就不妙了。

    前几日,来自平壤的信使将大量书信送抵辽东城,对方跋山涉水,耗费了将近两个月时间才从平壤抵达这里,让高建武知道了南面的情况。

    信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周军控制了鸭绿水流域,以至于高句丽南北交通几近中断,所幸周军无法完全控制山区,所以信使走的是山路,绕来绕去好不容易来到辽东。

    信使给辽东的高句丽将帅带来了平壤的“最新”消息,高建武由此得知官军的萨水惨败,得知因为雨季到来,海上多风暴,使得周军水师离开浿口,而周军陆上兵马已经退回鸭绿水畔。

    虽然鸭绿水畔的周军没有撤退的迹象,但至少距离平壤远了些。

    与此同时,蠢蠢欲动的新罗、百济军队,见着己方严阵以待,没敢趁火打劫。

    老天保佑,使得战事拖延到入冬,平壤那边接下来的日子,想来会好过些。

    但盘踞鸭绿水畔的周军并没有闲着,虽然向南方的进攻停止,但向北的进攻却没有停过。

    辽东和鸭绿江之间,有绵延千里的群山,其中各要地分布着高句丽的山城,城中居民都是驻军将士及其家属,平日里渔猎或者开荒种地,使得山城形如一个个城镇,其城主,就是一方豪强。

    这样的山城,构成了高句丽的统治基础,平日里缴纳赋税,战事出兵随军作战,一旦敌军来犯,这些山城就成了一个个坚固的堡垒,有效阻滞敌军进攻。

    而现在,盘踞鸭绿水的周军,已经大规模分兵攻打各处山城,绵延群山之中,靠近鸭绿水一侧的山城,已经有过半易主,这一点,也许平壤那边还不清楚,但高建武却接连收到急报,所以心急如焚。

    他为了守卫辽东,调集大军严阵以待,结果十余万人白白等了大半年,像样的仗都没打过,反倒是“后院”起火了。

    对于辽东而言,东面的绵延群山就是后院,高建武做了最坏的打算,他事前决定一旦辽东守不住,就带兵东撤,撤到群山之中,伺机收复辽东。

    现在,辽东这个“前院”没事,反倒是“后院”危在旦夕,高建武不敢想象当周军从东面翻越群山过来时,腹背受敌的辽东官军该如何应对。

    根据各种急报,高建武知道周军今年使用了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这种武器用来攻打山城十分犀利,原本有信心坚守数月的城主们,其山城面对周军,基本上都熬不过几日。

    对方攻打城池,就像吃瓜一样轻松,随着大量山城沦陷,辽东官军的局势开始变得艰难,虽然坐拥十余万大军,却不敢轻易分兵东进救援,因为辽水西岸,也有周国军队虎视眈眈。

    这一次,对方可不是疑兵,而是实打实的数万大军,其中还以骑兵居多。

    想到这里,高建武就有些头疼,周国先前以疑兵出击,掣肘了他十余万大军,这大半年来,十余万大军除了白白消耗粮草,根本就没派上什么用场。

    现在想想,好像不该那么早集结靺鞨各部骑兵,但高建武觉得如果年初自己不召集大军,恐怕周国的疑兵就直接攻过来,现在辽东城头飘扬的就是周国旗帜。

    说来说去,还是国力对比太悬殊,周国连年袭扰,导致辽东官军伤亡不小,加上农田连续多年大规模歉收,所以对于国力的消耗是很大的。

    再加上前几年爆发的一场大瘟疫,无数军民死于瘟疫,人口的损失,至少要过上十几年才能弥补回来,而周国并没有给他们这样的喘息机会。

    所以,竭尽全力凑出十余万大军的高建武已经尽力了,却对分兵进攻的周军无能为力,除了坚守辽东,根本就无暇他顾。

    他边走边想,眉头紧锁,眼见着中军大帐就在面前,强迫自己将心事藏起来,舒展眉头,走进大帐。

    帐内,靺鞨各部首领见高建武进来,纷纷起身行礼,一番寒暄之后,高建武在上首坐下,开始商议军务。

    昨日,有消息传来,说辽北地区出现大量周军,袭击靺鞨部落,烧杀抢掠,这让许多南下助战的靺鞨首领非常焦急,因为周军袭击的区域,算是他们的地盘。

    不止首领们着急,普通靺鞨兵也很着急,因为此次南下助战,家眷(主要是老弱病残)大多留在家乡,只有少数兵马护卫。

    这些了留守人员对付零星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