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1274节

逆水行周-第1274节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重建徒河城,杨济到任后可没有闲着,在前任营州总管留下的基础上,他调集人力物力,将彭卢水入海口处的海港扩建,大大的增加了港口的“吞吐能力”,以便接纳大量浮海而来的物资及人马。

    在莱州出发的大海船,满载水泥、石块等大量建材,经由旅顺横渡渤海湾抵达桃花岛(明时觉华岛),然后北上抵达彭卢水入海口的锦州港,内河船装上建材顺流而上便可抵达徒河。

    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破败的徒河城重建起来十分迅速,按期完工,各类生活、防御设施一应齐全,开春时迎来了各大商社募集而来的开荒农民,秋天接纳了回撤的辽东道行军。

    今年出击辽东的辽东道行军,顺利完成了袭扰任务,将辽东境内高句丽主要城池周边的农田弄得一塌糊涂,不仅干扰了对方的春耕,还影响了秋收。

    按照兵部的命令,辽东道行军回撤至辽西锦州城驻扎,与不远千里抵达锦州的家属们团圆,将士们在徒河度过寒冬后,来年开春就近出击,继续袭扰辽东高句丽城池。

    杨济对于这种疲敌之策深表赞同,不赞成急着对辽东用兵,因为高句丽并不是撮尔小国,盘踞辽东数百年,国力处于上升期,不是可以靠着一两次决战胜利就能打败的对手。

    朝廷这几年不断布局,建立海路、陆路两条粮道,为的就是将来辽东之役时,能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消耗及最快的速度,将充足的粮草输送到前线,支撑官军的大规模作战。

    现在,海陆双线的建设已经初步完成,随着锦州港的完善,永济渠的通航,替代傍海道的辽西沿海航线也已成形,南起燕津、北抵锦州港或辽口的航路已经全面通航。

    今年锦州城内存粮,大部分都是河北出产的粟麦,这些河北地区的粮食,装在漕船上经由永济渠抵达燕津,在那里走海路北上,不过数日时间便运抵锦州,比起陆路转运要省时省力得多。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准备着,杨济想起当年天子跟他提起的规划,这些规划,如今都逐一变成现实,而最关键的永济渠已经按时通航,这就意味着,收复辽东的时机渐渐成熟。

    杨济此时看着夜色下的东方,那是辽东方向,而高句丽在辽东的核心城池,名为辽东城,便是当年的襄平城。

    襄平城,始建于战国燕,自那以后直到汉时,襄平之名一直沿用下来,为汉辽东郡治所。

    后汉末年中原大乱,辽东郡偏居一隅,成了不错的避祸之地,大量中原士人及百姓迁居辽东,让襄平成为十分繁荣的大城。

    待得晋时天下大乱,中原战火纷飞,历朝历代无暇顾及辽东,襄平便为高句丽所占,改名辽东城。

    辽东为中原故土,却为宵小所占,迄今近两百年,风土人情迥异,宛若离家多年的游子,乡音荡然无存,对于父母亲人再无记忆。

    这样的局面,不会再持续多久,辽东襄平之名,必将再显于世。

    近两年,朝廷对辽东用兵,数次兵临辽东城下,却围而不攻,不是攻不下来,而是要给高句丽一方以侥幸心理,让对方认为,只要坚守城池,就能逼退周军。

    如此一来,高句丽会尽一切可能调集人力物力守辽东城,为此连年大量消耗物资,国力渐渐透支。

    同理,虽然官军也曾兵临平壤城外,同样围而不攻。

    杨济知道,朝廷就是要让如今的辽东城变成高句丽躯体上一个无法愈合的创口,造成对方大量失血而体力虚弱,基于这个原因,官军从未在辽东动用过火炮。

    等到高句丽被消耗得国力大衰,顾此失彼,官军再全力出击,届时必然事半功倍。

    他看着遥远的东方,心中暗道:你们野地浪战打不过,城又守不住,耗也耗不过,凭什么赢?

 第一百九十五章 哨探夜不收

    寒风吹拂,草木枯黄,辽泽之中一片萧瑟,飞禽未见身影,走兽难觅踪迹,七八月间蚊蝇漫天的情景,如今已荡然无存。全本小说网;HTTPS://щww。taiuu。com;

    夜不收百户李涡,此时趴在一处土丘顶上,看着眼前情景,心里忽然觉得有些舒坦。

    夏日过辽泽,那是极其难受的,泥泞难行不说,大泽里无处不在的蚊蝇,无论人还是马,都会被叮得苦不堪言。

    现在好了,虽然还是秋天,天气却已转凉,草枯水冷,蚊蝇不见踪影,在大泽里转来转去的人们,虽然依旧苦于泥泞,但蚊虫叮咬,日子好过许多。

    李涡用千里镜看了一会儿四周,只见举目苍茫,没有什么人影,收起千里镜,接过部下递来舆图,仔细研究起来。

    他在土丘上研究舆图,边上小树林内,几名夜不收正在挖无烟灶,准备夕食。

    在野地里埋锅造饭,冒起来的炊烟很容易暴露位置,引起别人的注意,尤其在这荒无人烟的大泽里,升起来的炊烟更加显眼,很坑你会招来危险。

    但不生火做饭,光靠啃冰冷的干粮、喝冰冷的水,很容易拉肚子,所以需要挖无烟灶,在确保不暴露位置的情况下,做出热烘烘的食物和汤水。

    这种无烟灶有两个灶坑,灶坑甲为方形,足以躺下一个人,用于堆放干柴生火,因为灶坑位于地面下,所以火光不会被人看到。

    然后在灶坑甲后端挖圆形的灶坑乙,相互间用烟道连接,形成一个“串”字,灶坑乙的大小刚好能放下一口锅,然后用泥土将锅和灶之间的缝隙填满,免得火光、炊烟冒出。

    在灶坑乙的后面,挖三条发散的烟道,再用树枝覆盖,这就是散烟道,分散排放炊烟,避免凝聚成烟柱,使得别人大老远就能看见。

    对于常年风餐露宿的夜不收们来说,用随身小铁铲挖无烟灶很简单,每五个人一组,分别挖十个无烟灶,一桩香时间便能完工。

    旁边,另有十几名夜不收在处理猎来的猎物,待得无烟灶准备完毕,就要入锅放水,弄个白煮肉。

    还有其他人,散布在四周,小心的警戒着,避免宿营地被敌人摸过来,来个一网打尽。

    他们所在位置,是辽泽的北部边缘,为汉时望平县地界,也是往来辽泽东西的南北两道之北道中途必经之路,高句丽原本在望平故地筑有城池,却已被官军攻破,沦为废墟。

    但官军并未在此设立据点,所以高句丽必然会卷土重来,眼下寒冬将至,官军已撤回辽西,于是望平故地的情况,就由李涡率领的夜不收们来哨探。

    夜不收,算是捉生队的别称,主要职责是侦察敌情,因为要不分昼夜在外哨探,所以得名“夜不收”。

    李涡作为天子潜邸时的侍卫,如今任夜不收“百户”,在营州驻扎,听命于营州总管杨济,和其他百户一样,带着部下深入敌境,风餐露宿,在辽泽北境一带活动,随时注意东胡各部的动态。

    这个任务很艰巨,因为在辽泽北境,没有周国的据点,夜不收又是小队出击,每支队伍的规模最多也就百余人,要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活动,条件艰苦,而且危险。

    他们要面对高句丽的骑兵,时不时得玩命,除此之外,还会碰到靺鞨、契丹各部的零星人马,这些东胡非敌非友,一不留神很容易倒霉。

    夜不收们这几年出征颇有伤亡,用生命为代价,将辽北地区的情况探得大概,汇总之后上报朝廷。

    可以说,辽地的山川、河流走势,都是夜不收们用血和泪描绘出来的,正是因为如此,夜不收的待遇丰厚,立功有赏,双倍军饷,三倍抚恤,家人免租庸调,而且本人的晋升速度也快。

    这就是夜不收们明知风险巨大,却依旧往险地钻的原因。

    李涡作为天子潜邸侍卫,本来可以寻个好差遣,或者作为诸位皇子的侍卫,舒舒服服待在长安享受,无性命之忧,但他选择到边地冒险,原因就是想要出人头地。

    并且争一口气。

    李涡出身卑微,原为蔡家庄庄客,后来机缘巧合,成了天子潜邸侍卫,当时有机会得天子牵线,与蔡庄主的女儿蔡娘子成就姻缘。

    但蔡庄主拒绝这一提议,因为蔡娘子早有婚约。

    对此李涡一直耿耿于怀,他不是恨蔡庄主,而是一直想要向蔡庄主证明,当年不把蔡娘子许给他是个错误。

    蔡娘子早已嫁作人妇,相夫教子,而李涡后来也成了家,有了家室,他不是对蔡娘子念念不忘,就是要争一口气,要衣锦还乡,让蔡庄主知道他李涡也是有本事的人。

    这些年,李涡一直在努力,出生入死,凭着本事一步步向上爬,原本认为已经小有成就,但和蔡娘子的夫君比起来,却相形见绌。

    那年他外出公干,路过洛阳,偶遇随夫赴任的蔡娘子,见着人家夫君已是州长史,一方父母官,李涡觉得自己差得太远,相形见绌。

    他也要当大官,但舞文弄墨不行,所以只能靠立军功晋升,当开府将军,做府主,有僚佐,然后以军功封爵,封妻荫子。

    到时候,他要风风光光回家乡,带着妻儿祭拜祖坟,让家乡的亲朋故旧知道,他李涡也是有本事的人。

    让蔡庄主知道,李涡不比他选的女婿差!

    这一切,需要他去玩命,而成了夜不收百户的李涡,为了一个好前程,带着部下在辽地哨探敌情,即便前方困难重重、危机四伏,他也不会犹豫。

    李涡想得很明白,朝廷迟早要收复辽东,而陛下必然让燕王或其他皇子挂帅,那么作为潜邸旧人,他有机会得任用,所以需要提前打好基础,将辽地情况摸透,待得大军出动,才能效命马前。

    李涡这几年在辽地拼搏,骑射技艺精进许多,又学会了靺鞨语、契丹语、高句丽语,带着百余部下在辽泽四处游荡,立下不少功劳。

    不止他,许多出身贫苦的士兵,也在努力表现自己,为了出人头地,加入夜不收或者捉生队,刀头舔血,奋力一搏。

    大家都等着立军功,改变自己的命运。

    李涡收起思绪,将舆图交给部下,再度用千里镜观察起周围情况,为了提防高句丽狗急跳墙,趁着周军回撤时派出骑兵偷袭营州,他要和部下在这一带哨探,作为耳目,观察敌情。

    一直等到严寒到来,赶在千里冰封之前撤回边塞。

    不知过了多久,夕食准备完毕,李涡正要把千里镜交给部下,却发现旷野里有了动静,观察了一会,他立刻下令:“全体都有,小心戒备!”

 第一百九十六章 噼里啪啦

    上午,晴空万里,河边草地里,大群牛羊正在悠闲地吃草,不远处的帐篷群中升起袅袅炊烟,远远看去,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游牧情景,但帐篷群边上大量骑兵的聚集,意味着情况有些不对。(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一处大帐篷外,二十余甲士站列成左右两排,身着铠甲的高毅站在中间位置,仔细打量面前这顶帐篷。

    和旁边大部分帐篷不同,这顶帐篷是用有着漂亮花纹的布匹缝制而成,浑然一体,不像其他使用各种碎布拼凑起来的帐篷那样,看上去就是破烂。

    而帐内用来烹煮食物的炊具,竟然是一口质地不错的铁锅。

    这个契丹部落,不仅酋长有铁锅用,许多部民也用上了铁锅,身上穿的衣物,虽然外面罩着破烂皮袄,内里却是着崭新的布衣,布质不错。

    不仅如此,仓促间用来待客的羊肉汤,放了雪白如霜的盐以调味,还要准备据说可以解腻的茶叶,

    高毅看着眼前谄笑着的契丹部落酋长,心里明白了几分。

    这个契丹部落,与周人做买卖,买卖规模不小,所以用得起铁锅,用得起好布,能吃到盐,还有产自中原的茶叶。

    能和周人做买卖,说明这个部落至少表现不错,所以周国才会让他们获得铁锅等铁制品。

    那么,这帮人极有可能向周人通风报信,暴露他们的行踪。

    “坐。”高毅用生涩的契丹语说道,和契丹酋长及其几个儿子一起围坐在帐内篝火堆边,分食铁锅内煮的羊肉,谈起家常来。

    前年,高毅作为高句丽宗室,随着大王西征周国,目标是周国辽西重镇、营州柳城,当时大军浩浩荡荡出发,过辽泽,抵达医巫闾山北麓的这个地方,碰到了游牧的一个契丹部落。

    当时,这个契丹部落派人助战,其酋长,便是眼前这位笑眯眯的人。

    这酋长的名字,高毅已经不记得了,契丹小部落到处都是,他没必要记得那么清楚,甚至连这部落属于契丹什么氏族部落也懒得记。

    不过对方的样貌他倒是还有印象,而对方也记得他,所以才有了“叙旧”的基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