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战国野心家 >

第227节

战国野心家-第227节

小说: 战国野心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八零章 游士之沛救世端(完)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境界的追求。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原本适不能理解,直到他来到这个乱世,见到了墨子这样的人物,终于明白了这种追求与气度的区别。

    眼前他不知道这个老者是谁,但却听闻这人医术高明。

    为医者,若是求名、求利,此时都不会来到这里。

    即便墨家是很讲功利的,但常人眼中的名利对于这样的人物而言已无意义。

    名垂青史也是一种求名,探知不解也是一种追求,适觉得这样的人物,用平常人的道理很难打动他们。

    正如墨子,作为春秋战国十豪之二,他所追求的东西是寻常人所能理解但却未必会如此坚持的。

    适没有吹嘘什么,他所谓的那种办法,只是经验主义总结与理性推论的结合,于自然学科此时的发展程度可谓是通用的。

    长桑君看过适的一些文章,知道此人所言不虚,思索一阵,心想自己已经有秦缓这样的弟子,一生所学都能传授。

    而自己想要得到的更多的东西,看似遥远,但在不断创造着惊人传奇的墨家这里,似乎也不是遥不可及。

    见适如此说,便笑着点头,终于说道:“老叟人号长桑君,这是我的弟子秦缓,字越人。”

    他自持身份,自己虽不曾见过墨子,但两人互知名声,适是墨子的弟子,因此便将秦缓引荐于适。

    适看了一旁的秦缓,心中念叨一番,不由一个激灵。

    秦越人?

    他自然不曾见过这位后世被人以黄帝时代扁鹊之名代称的人物,可是读过的书中总是感觉这人应该是个鹤发童颜的老者。

    哪里想竟然是个年纪也就和自己差不多的年轻人,冲着自己行礼之后,适也急忙还礼,压抑着心中的激动不敢外露。

    他已经见过或者听说过不少人物,这种激动只是源于墨家终于靠着利天下之类的说法,吸引到了墨家急缺的人才。

    几年的历练,适不再是那个喜怒形于色的少年,只是打量了一下此时还不能称之为扁鹊的秦越人。

    《史记》的记载中夹杂了不少神话传说,按史记所载,秦越人是得到了长桑君的神药,吃下去一个月后双眼如同核磁共振可直观脏腑,看似诊断实则只是为了掩盖双眼的秘密。

    适觉得这可能只是一种古人对于医学的幻想,马叔说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一种艺术。现在想来,关于扁鹊的神话,大抵也是此时医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源于巫术,源于贵族丧葬需要的缝合和解剖,最终人们想要探求人体的奥秘,想要知晓内脏的运转,于是才有了神话中扁鹊的那双眼睛。

    适自然不相信什么服药而目明之类的话,因而他相信长桑君的手段一定高超,不是仙人,而是一名游历四方的名医,将一生所学尽传于弟子。

    他此时不能表现出对秦越人的震惊,却可以表达出对长桑君的震惊,毕竟这是个墨家许多人提及过的人物。

    行礼之后拜道:“我多曾听先生与同门提及您的名声,说您云游北海苍梧。治病救人以利天下,是我们墨家一直佩服的人物。”

    长桑君也回道:“墨翟行义天下,力求兼爱非攻,死而无悔,我亦佩服。”

    互相夸赞了一番,适便道:“我曾听善于钓鱼的人说,鲤鱼一定要用香饵,钓,鲶鱼要用臭饵。这一次泗水之畔,不知道是哪一种饵料将您吸引来了?”

    以钓鱼类比,极为抬高长桑君的身份,长桑君笑道:“利天下之说,一直是我所喜欢的饵料,只是商丘一战中原弭兵,墨家才算是将钓钩安放。”

    “空有鱼饵而无钩,即便有些鱼想要上岸,也不知道该怎么上啊。”

    适闻言微笑,又说几句,便邀长桑君上车,同往沛邑。

    …………

    至五月麦收时节,除了中原各处的墨家组织都返回沛邑之外,还有断断续续地各地而来的游士、落魄贵族、庶农工商之辈,共计两千余人。

    其中既有长桑君这样已经名满天下的人物,也有不少家贫求学依靠墨家的资助才能成行的庶农百工。

    楚王熊当死前,也履行了与墨家的承诺,迁五百户工匠至沛邑。

    再加上之前数年,林林总总怀着各色目的来到沛邑的人,聚集至此的天下人物已有三五千。

    人数不算多,对于“三万户之城一人可掌”的墨翟而言,这点人可以分配的清楚。

    对于沛邑这几年发展下积累的粮食,一下子多了三五千人也不会出现粮食危机。

    西到丹阳宛城、东至即墨高密,不同地方的人汇聚到这里,说着各地的方言,假以时日,一种以宋地方言为基础、融合天下各处方言的语调也会慢慢产生。

    这是可以期待的,也是可以预知的。

    来了这么多的人,可墨家的人数却没有增加多少,这几年发展下来,进入墨家的条件依旧严苛,从适初来时候的四百多人,现在增多到了六百余人。

    那些新来的人,都不是真正的墨者,而只能算是仰慕墨家的一些人,如果善加利用,是可以加入墨家的。

    墨家需要发展壮大,需要新鲜的血液,更需要在严守规矩的同时,适当放宽条件。

    只是这件事不是适自己能够决定的,必须要得到巨子以及墨家七悟害等人的同意。

    当墨家不再是一个秘密组织的时候,就意味着墨家必须要说清楚自己的政治目的,成为一个明确目的的政治团体。

    要做什么?

    怎么做?

    该打倒谁?

    该推行一种什么样的规矩制度?

    都必须不能够再隐瞒自己的想法,也都必须让天下知晓,而且利用天下混乱中原大战的二十年时间发展起来。

    适觉得,是时候将一些东西放在明面上了,至少一些短期的目标是可以放在明面上了。

    只有放在明面上,才能够扩大墨家的规模和人数,才能够让墨家在墨子死后依旧团结在一个固定的目标下。

    数千人来到沛邑,看起来墨者大聚要讨论的只是这些人加入墨家的事,实则是要确定墨家的最终目的,对外喊出来墨家观点,这样才能够让这些人加入。

    墨家到底要干什么?

    其实来到这里的很多人并不知晓,甚至于一部分墨者也不清楚。

    兼爱、非攻、尚贤,都是最终的目的。

    可怎么达成“乐土”的过程,却没有说清楚。

    或者说,刨除掉“乐土”中那些流于表面的东西,天下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什么样的土地归属?什么样的制法基础?

    这是必修要明确的,也意味着一旦明确,墨家的敌人也会明白他们的敌人是谁。

    但同样,那些有志于此的人,也会蜂拥而至不畏艰难。

    取舍之间,在于适,而不在于别人。

    因为他想要在这一次墨家大聚上把问题挑明,而除了他之外,别人未必会挑明这个问题。

    很多墨者对于这一次墨家大聚的想法,认为只是源于晋楚争霸又起、中原弭兵夭折这件事后,墨家该怎么办?

    实际不然,中原弭兵夭折是适所期待的泼醒一些沉溺于幻想中的墨者的冷水;晋楚争霸又起则是墨家不再幻想之后的完美外部环境。

    这一次大聚没有那么简单。

    墨子隐约能够觉察到些什么,因为这些日子宣义部的宣传方向,看着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仔细品读总能觉得有些不对。

    他倒是没有怀疑适,只是在反思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

    差点成功的中原弭兵,算是墨子一声兼爱非攻节用发展这一切理想最为接近实现的一次。

    只是高兴了不到半年,一切都化为了泡影。

    适这几年提过很多次拳头和道理结合的说法,墨子回首这一切,也隐隐觉察出了一些味道。

    自己行义五十年,讲了三十年道理,见过楚王越王宋公鲁侯齐侯等等君主,守过商丘平陆开阳煮枣大小城邑。

    可到头来,自己的理念没有一个君主听,哪怕那些君主一个个都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也折服于自己的学问和能力。

    然而,商丘一战,武力俘获楚王,平衡中原势力,火药墨者援助守城,大国平衡保持稳定……竟然差点促成了中原弭兵这一墨子愿想了几十年的梦想。

    这不是靠和王公贵族讲道理讲出来的……宣义部没和王公贵族讲过道理,而只是和商丘的庶农工商们讲过道理。

    他的梦想从未改变,就是救世,救礼乐崩坏之后的乱世。

    救有两种办法,要么回到旧时代的一切,要么就斩旧立新,用新的符合时代的规矩取代旧的规矩,达成天下大治。

    这是墨家与儒家的根本分歧,也是双方之间斗到最后逼得黄老学派中专门分出了一支想要调和儒墨矛盾的原因。

    他既想救世,也在看到这么多天下人物聚集沛邑之后,认可了适说的“此乃救世之端”的说法。

    只是,端是。

    终点又在哪?不知道终点,又怎么能判断今后的路该走哪一条呢?

 第二八一章 硝烟终起鞍镫垂(一)

    五月麦收,六月夏种。全本小说网;HTTPS://。m;

    这两个月又要忙着征收粮税、组织耕种等事情,墨家大聚的时间向后推延到了八月。

    不只是忙碌的问题,墨家内部的高层也在争论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尽可能把问题说清楚。

    七月到来的时候,天下间的局势已经开始明朗,战争的阴云也终于在中原落下了第一枚雨滴。

    五月,郑人围榆关,阳城君死守榆关,等到楚人支援部队抵达,与郑人交战,不敌。

    阳城君单车逃走,楚人大败,景贾与舒共两楚重臣战死乱军之中,被郑人割走首级,武阳城并入郑国,楚军战死一万余,武阳方向的防御全面瓦解。

    同时,郑国执政驷子阳宣布不承认此时楚王熊疑的合法性,认为王子定才真正有继承权,表示郑国将不惜代价维护规矩,送王子定入楚即位。

    当月,魏韩两国也出面表示,不承认楚王的合法性,并表示魏、韩、郑三国将会联合起来,入王子定。

    赵国表示口头支持,但不出兵,魏国迫于时间紧迫也只能不再追求赵人出兵:对齐战争后赵国没得到什么好处,而楚国也根本不能威胁到赵国,三晋联合出兵对楚的难度已经无限大。

    次月,秦君亲临重泉,动员秦地士兵,誓要夺回西河,同时发声表示对楚王王位合理性的支持。

    魏西河守吴起严阵以待,准备与秦人交战。

    齐国执政田氏在表示中立的同时,也即刻派出使者前往楚国,对于楚王熊疑继承王位表示支持,但因为几年前廪丘大败与项子牛之乱、田氏兄弟之争等原因,不能出兵。

    宋国表示这件事与宋国毫无关系,询政院令尹皇父臧宣布宋国中立,拒绝出兵帮助魏韩郑联军,也拒绝帮助楚人,并且严禁交战各国从宋国土地借路……当然,交战各国也不可能从宋国借路,因为主战场只有两个方向:武阳大梁,与鲁关方城。

    楚国内部暂时看起来还算安稳,实则也是暗流涌动。

    王子定敢于奔郑,就说明国内有足够的支持者,而且楚王熊疑也很清楚,更明白那些反对自己即位的贵族们还在蛰伏,只要楚师大败,他们立刻就会反叛。

    真正支持自己即位的几位重要封君有鲁阳公、平夜君、阳城君、少梁君,剩余的一些封君,楚王只能安抚而不敢用。

    他一方面派人前往三晋诉说“服丧不伐”的规矩,一方面组织方城鲁阳等楚长城方向的防御,只要卡住这里,楚国的精华还在。

    陈蔡方向,那里的县公根本就不支持他即位,他们一直与王子定交好不说,这一次楚王遇刺之事也和他们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武阳、大梁方向,楚王已经决定交由阳城君等人暂时全面负责防御,只要鲁关长城防线不丢,楚国依旧还有力量,而大梁等地夹在韩郑之间,能守住则守,实在守不住也没办法——陈蔡之师不可能前去支援。

    除了这些事,楚王也知道商丘之战的一些细节,对于火药这种守城效果极佳的武器也是充满渴望。

    派出昭之埃带着礼物亲抵沛县,想要从墨家手中以高价购买一批守城用的火药和机械,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对于父亲和墨家签订的盟约,他会遵守下去。

    当然,实际上他不遵守也不行,因为楚国现在正陷入全面的危机当中,根本没有力量反动不义之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