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战国野心家 >

第209节

战国野心家-第209节

小说: 战国野心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侯使者知道吴起与李悝曾经想要聘用那些叛墨,今日却忽然说出这些人于西河无用的话,不解其意。

    便问道:“当年您说他们有大用,缘何如今又说无用?”

    吴起笑道:“今天下善射者,以伯昏无人为最强。今天下善用戈者,以楚之鲁阳公为最强。如今有一敌于百步之外,选此二人接战,是选伯昏无人呢?还是选择鲁阳公呢?”

    那使者也知道此二人之名声,伯昏无人乃此时天下第一射手,市井之间的名声犹如当年楚之养由基。

    列御寇作为诸子之一,也自善射,曾去挑战伯昏无人,让伯昏无人看看自己的箭法。

    诸子嘛,好胜心都强。

    列御寇把弓拉得满满的,放一杯水在左肘上,发射出去,箭射出后又有一只扣在弦上,刚刚射出又一只寄在弦上,连续不停。

    射艺之法,用的极为纯熟,那些观看的都大声叫好,只说可追仲尼之射艺。

    却不想伯昏无人直接告诉列御寇,你这射法太俗。于是自己登上高山,脚踏险石,背对着百们深渊向后却退,直到脚下有三分之二悬空在石外,在那里揖请列御寇退至相同位置表演射箭。

    列御寇拜服,伯昏无人却站在那里用了列御寇之前曾用的手段,自此名满天下市井间。

    而此时虽然还未有鲁阳挥戈而日返一刻的传说,但鲁阳公之戈法确实闻名,多年征战与三晋交兵,三晋众人皆知。

    于是那使者道:“百步之外,自然是伯昏无人。”

    吴起又问:“那若敌在三尺之内呢?”

    使者回道:“那自然是鲁阳公为先。”

    吴起称是,笑道:“就是这样的道理啊。”

    “原本我所想,是以胜绰等人守阴晋、河曲、临晋等边城关塞。我便可将武卒一分为二,秦人若攻,叛墨善守,待秦人疲惫,我再以武卒反击。”

    “如此一来,西河若有五万武卒,则可分出三万攻略中原。”

    “可如今,墨家在商丘做出此等大事,中原弭兵,魏可全力压秦,已不用守。他们于西河便无大略之用。但是用来做一县之令,却是可以的。”

    使者听吴起这样一说,急道:“您是同意弭兵会盟的?”

    吴头,又道:“不但同意,而且要快,要在秦人知晓之前。此次会盟,一道要将秦人排除在外!”

    他又说了许多,酒后自回去书写给魏侯的书信,浓墨毛笔,淡黄草帛,吴起提笔挥就。

    “邦国之固,在德而不在险、在政而不在霸。”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今守西河,修以德政,私田亩税各属于人,于是百姓用命,五年忘秦。”

    “河曲之地,逾关而亡晋之秦人不下五千。秦人入西河,稼穑为税,操练为赋,复攻秦地,则魏益强而秦愈若……”

    洋洋洒洒数千言,不必再以刀笔吏刻于竹简上,书写起来也就不可避免地趋向于长篇大论,不再是以往微言大义的风格。

    吴起希望魏文侯继续深化变革,修明政治,阐明了私亩制改革对于魏国和西河的意义,以此作为基调,引出了自己的战略构思。

    从引入新农业技术,到发展武卒募兵,再到战略中心利用中原弭兵的机会攻略关中让魏国彻底不用担忧四面受敌的情况。

    总而言之,就是希望魏侯把这次弭兵,看作一次绝佳的机会,放弃虚无缥缈的霸权思想,转而休养生息快速变革,从而平定天下。

    哪怕是把秦国削弱成宋、卫这样的小国,魏人的局面也就算是彻底打开了。

    机会难得,齐人正衰败,楚人商丘新败,正是难逢的不必担心背后捅刀子而全力攻秦的机会!

    除了告知魏斯自己的想法,书信中还希望魏斯的政策,能够明确下来让公子击即位后执行。

    不要急功近利,要戒骄戒躁,不要追求短暂的霸权,而是要以二十年为目标,让魏国成为天下第一强国。

    毕竟,魏斯老了,吴起希望用魏国的强大来报答魏侯的知遇之恩,而魏斯死后魏国依旧还在,他不得不开始考虑之后的事。

    吴起知道,此次中原弭兵,主角就是魏楚。只要魏楚参与,其余齐卫郑宋等国必然会参与。一旦成盟,魏国就可以放开手脚,全力改革后积蓄力量,彻底削弱秦国这个背后之患!

 第二五七章 庶贵商政民意足(一)

    中原诸国的君主为商丘之事震惊、为弭兵之约而决断之际,这件事的幕后推手适,却对这场弭兵会毫无幻想。全本小说网;HTTPS://。m;

    所谓的弭兵平衡,要么是两国都内部撑不住打不动了,要么就是一种力量平衡之下的暂时安宁。

    如今来看,只能是后者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很快就会被楚王被政治谋杀、楚国继承权危机这件事而打破。

    三晋现在可以与楚弭兵,墨家从中做搅屎棍,也能够促成中原的恐怖平衡的和平。

    然而楚国一旦出现继承权危机,这种力量平衡瞬间就会被打破,魏韩绝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很可能即刻撕毁盟约:因为郑国这个此时亲楚仇韩的国家,会因为楚继承权问题放弃前怨,反水亲晋。

    适现在所作的一切,都只能加速楚王的死,因为他之前埋在贵族与王权之间的楔子,加上他与楚王的那次密商,造就了楚人多传言:楚王要变法。

    变法,是楚王的催命符。而墨家那一套财富源于劳作,贵族都是蠹虫的理论,更加速了矛盾的激化。

    适对之后的一切都充满信心,于是对于此次弭兵会也就毫无信心。

    只是,墨子已老,他需要给墨子一个年迈之时可以看到的希望,也希望墨子最后的一点幻想就此破灭:依靠道义和平衡政策以及一个精英组织做搅屎棍维系的和平,根本不可能长久。

    这对墨子很残忍,因为这是他一生追求的劝说君王非攻理念的彻底破产。

    但这对墨家很重要,因为这样会让那些年轻的墨者放弃幻想,做最坏的打算和准备。

    这一切,适都不会说出口,而是在墨家众人一片其乐融融中,诉说着这一次弭兵会成功的可能。

    如果楚王不死,似乎真的可能会有二十年的平衡,晋楚谁先完成变法和农业制度变革,谁就会吞并另一方,二十年足够。

    此时的商丘,不只是墨家众人在欢笑,整个商丘城也沉浸在一片兴奋当中。

    那日之后,宋楚盟约达成,楚人正式退兵,并且与宋人盟誓:宋国自此保持一个绝对中立的地位,拒绝晋楚的任何借路、借兵、强迫进贡等要求。

    如果三晋有对宋人提出无理要求,楚人将会出兵,决不允许三晋染指宋地。

    这看似是对楚人单方面的盟约,实际上这份盟约达成的瞬间,也就意味着并未参加商丘城外会盟的晋人也已经加入了盟约:三晋也决不允许楚人占据宋国。

    商丘百姓欢欣鼓舞,楚人虽然暂时还未退兵,但已指日可待。

    楚人已经在会盟时对楚军宣布退兵,而主职是农夫的楚人对于这样的消息也是兴奋不已,他们也不想打了,想回家种植自己的土地,想着回去还能赶上秋天的收获。

    正如宣义部宣传的那样,他们在这里攻城,家里的老幼没人照料,家里的土地楚王和贵族也不会帮着开垦,而就算攻下商丘赏赐也轮不到他们。

    楚王既然宣布退兵,即便暂时未退,那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可能再食言。

    墨家众人倒是趁机和楚军中人说了许多种植技术变革的事,给他们诉说了许多似乎触手可及的希望。

    这一次动员的县兵主要是陈和阳夏两县,也属于淮泗流域,新的耕种技术与宋地正好土地和季节相差都不多。

    商丘宋人既然知道楚人即将退兵,心中也欢喜于今后的美好生活。

    看上去,似乎要迎来十几年的和平了,看上去那些期待已久的生活也即将来临。

    而在这一切实现之前,首先要等到的就是沛县的粮食。

    商丘人这几个月,欠了沛县人许多的人情。

    作为交换,一个崭新的流言开始在商丘城内传播,从工匠会到那些种植为生的农夫,都在欢庆中听到了这个流言,并且深以为然。

    流言大体上是这样的。

    既然沛县人俘获了楚王,解救了商丘之围,那么看起来沛县的军事义务已经做得比许多贵族都要好。

    至少,这一次商丘围城战,很多贵族根本不出力,也根本没有动员自己的私兵参战。

    都说有功既赏,总要酬谢沛县的功劳。

    再者,这一次商丘粮食不足,沛县愿意以低廉的利息供给商丘一部分粮食,而沛县人能够支付这些粮食的基础,就是沛县的变革。

    既是这样,为什么沛县不每年支付之前缴纳的税额,然后承认宋公的合法性,同时盟誓:如果宋国遭受了不义之战的进攻,就会即刻出兵救援,绝无二话。

    这样的流言越传越广的时候,沛县询政院庶民院的选拔事项也已经开始。

    在守城之前,墨家已经清查了城内各家的粮食储备、份田数量,并且为了守城而将商丘城的民众编为什伍。

    虽不比传闻有七万户的临淄,但是商丘城三十里之内,包括城内,庶农工商和落魄贵族士的数量,依旧有将近四万户。

    这些人不只是住在城内,还有部分人是在城外附近居住,结成村社。

    刨除掉一些贵族封田之内的人,依旧还有三万多户,商丘城附近大多都是一些小贵族封地,大贵族封邑都不在商丘,而是在其余地方。

    商丘不是宋国最富庶的城市,陶邑才是,但商丘作为宋都,依旧算是天下雄城。

    这三万多户因为之前守城战中已经编组,所以就按照人数和什伍编制来推举进入庶民院的人选。

    春秋时代的氏族政治和军事民主依旧还有残余,国人还是有控制国都的势力,而宋国之前的每一次政变也都需要先得到民众的支持。

    不管是公子鲍的邀买人心,还是之前几十年的公子德联合六卿逼走自己兄弟,得到民众的不反对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大量沛县本地人对于沛县这三年变化的描诉,也触动了许多商丘百姓的内心最渴盼之处。

    同样是农夫,彼此间交流起来也就更容易,尤其是三年前几乎都是一样境遇的农夫,这种相同感触的交流,有时候比起宣义部的宣传更为蛊惑。

    沛县发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不重要,没人会去细究。

    重要的是,沛县此时过得确实比商丘要强,

    只要过得好,那么一切都是合理的,也一切都是更好的原因。

    至于到底是牛耕铁器堆肥带来的?还是沛县的政治制度带来的?这是一个深奥的话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诉清楚的。

    于是沛县的一切,都是好的,都是强于商丘的原因,正好中了墨家宣义部的手段。

    牛耕、铁器、堆肥种种这些,能够带来多大的变化?

    商丘人与沛县人的交流,也就带来多大的惊诧。

    来到这里的沛县义师,都是亲眼见过墨家的试验田的,也亲眼见证了适用尽一切水肥和良种手段堆造出的一个样板儿。

    大亩产数百斤的小麦,种植后广泛施肥以至于产量惊人的地瓜土豆,那些花开后清香四溢而又个体惊人的玉米,即便只是在试验田中,也依旧让沛县人充满了希望。

    这种希望用着可以听懂的预言,用着手势来比划着,给商丘人带来希望和羡慕的同时,也将沛县的许多制度蒙上了一层充满希望的色彩。

    商丘百姓也想过上那样的日子,尤其是传唱许久的乐土谶诗早已在商丘传遍,于是商丘的百姓开始为了自己的希望,讨论需要怎么样的变革。

    拆公田并私田,将公田赋摊入私田税,这已经成为了商丘民众每日不停讨论的话题。

    固定数额,君主不得私自加税、加税必须得到询政院的许可,也成为了商丘百姓的底线。

    因为宣义部一直在宣扬一件事:如果不定下税额,那么君主就会觉得,之前可以饿不死的粮食已经足够,剩余的全部缴纳上来即可。

    加税权必须掌握在询政院手中,这也是适一项包藏祸心的手段。

    加税权必定会触动矛盾,暂时可能会缓解矛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暂时看起来缓解矛盾的权力成为商丘百姓都接受的权力后,便会变得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