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穷鬼的上下两千年 >

第143节

穷鬼的上下两千年-第143节

小说: 穷鬼的上下两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生如何看。

    恐怕是要被视作驱利附势之人了吧。

    学生想到此处苦笑了一声,更有心思放在那扫地上,扫帚有一下没一下的在地上刮擦着。

    他本也不想离开,但是若是继续钻研墨学,自己又如何步入朝堂,又如何得尝心中所愿,又如何报予身养己身的双亲?

    曾经的友人在听闻他所学墨学的时候都对他另眼相看,自这般下去,又怎么自处。

    学生默默握紧了扫帚,他今天是要去辞行了。

    “砰砰砰。”

    一阵敲门声突然从外面传来,学生疑惑地抬头看去,难道是先生的友人。

    当下心中更是后悔,为何不早一些说,如今先生的友人也来了,自己在说,该是要遭到两个人的鄙视了。

    心中如此向着,有些窘迫地走到门边将门打开。

    站在门外的并不是他心中所想的那先生的友人,而是一个没见过的人的模样。

    那人穿着一身白衣,头上顶着斗笠,背上背着一个书箱。

    “请问,此处可是墨佻先生的门下?”

    学生先是一愣随后有些不明所以地点头说道:“是,敢问阁下是?”

    “哦,是就好。”白裳人笑了一下,拱手说道。

    “在下不过一游学之人,听闻墨佻先生在此,盖来求学,望君引荐。”

    “求,求学?”学生的声音有些结巴,半响,凑到白裳人的近前,小声地说道。

    “君,这是墨家门第。”

    “我知道啊。”理所当然地说道,看着学生的模样古怪,问道。

    “莫不是墨佻先生不愿见客?”

    “啊。”学生连连摇头,让开了身子:“不是不是,还请先进,我这就去告于先生。”

    他是有一些庆幸,他本来还担心自己离开,墨学可能难再收学生。

    这下他倒是没有这个顾虑了。

    几年之间,在许多的做学之人之间都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游遍百川,拜访百家,以求百家之言而学。

    学无禁忌,只要这人想学,先生愿意教,就会上门拜访。

    传闻此人通学无数,上至儒、道、法,下至墨、农、商,都有所及。

    这人常穿着一身白裳,带着一个斗笠,腰间挎着一根黑棍,背上背着一个书箱。

    她之所学和所记都放在那书箱之中,游于山川大河,走于市集街巷。

    在国中的任何一处地方,都传闻有人见过此人。

    有人说此人是山中游士,又有人说此人是名家之后,甚至有人说此人是仙中人士。

    盖是因为有人曾看见她立于川间水上醉歌,那歌声如是云中仙乐,词句渺然。

    还有人说曾见到她摘下斗笠,说是那是非人间之姿。

    因为通学百家,这人有了一个称呼,叫做百家先生。

    本来,人也皆当此人为一谈资,直到有一日。

    一个落魄的书生见到了在路边宿醉的此人,斗笠盖在脸上看模样睡得正熟,一旁的书箱放在一旁开着。

    那书生认出了百家先生,等他上前那百家先生却是已经醒来。

    她没有摘去斗笠,只是坐了起来生了一个懒腰,指着书箱笑着说。

    “见你与我有缘,这书箱之中的书你可以挑一本看看。”

    书生求功名要了一本法家学说,百家先生在书箱里翻找了一下,如是掷杂物一般地扔给了他一本。

    他翻书看了起来,本还不以为意,但是随后越看越是沉入,其上的法家学说非他先前所有的所见所闻,但是确实是法学,而且皆是根本的治世之理。

    等到书生看完,天斗已经黑了,他却意犹未尽,心中动了歪念,想要再看一本儒学。

    那百家先生没有再让他看,他只觉得手中一空,手里的书就不见了。而那百家先生已经飘然着半醉离去。

    一开始这书生的话被人们当做笑谈。

    但是随后这书生以他的所记着的那本法家学书上的内容在长安城被丞相收为了门客,并被推举为官之后此事就不同了。

    只是一本书记住了一点就可以为官,那一箱书呢。

    一时间做学之人都开始找起了这位百家先生,有人想要求学,有人想要论道,可是始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只有偶尔的几人,有缘遇到了那位先生,得观书一本。

    观得其书中者,有一无所得,不明所以之人。

    也有自为立著之人,入朝为官之人。

    更有其中者,有可观天知云雨之人。

    一时间,那百家先生的书箱叫世人眼热,没有人觉得自己会是那个一无所获之人。

    丞相在听了那书生所说之事和他所记住的那些法学理论之后,便是找于汉武帝举荐此人入朝。

    其实顾楠给那书生的书内容驳杂。

    那书上所写的也不过就是一些简单的现代的法学体系,加以自己的理解和她当年同李斯一起为官的时候被他传到的一些东西。

    武帝本不在意,但是随着这百家先生之事接连传入朝中,他也有了兴趣,昭于天下要见此人,终却不得见。

    相传最有机会的一次,武帝听闻人传百家先生路于长安一花楼。

    起驾而至相邀,却又已不见人影。

 第二百七十一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是一种情怀

    也许人活得越久就越会相信缘分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

    又或者说就是那种隐隐之间的因果,那些讨论玄学的学说也不一定总是错的,也许是巧合,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候人们会感觉到种理论上来说还不能用知识解释的东西。

    如是梦中见过、好像曾经见过的场景在眼前一模一样的出现,又如是一些难免太过凑巧的巧合。

    ······

    那江山里始终有那么一个人一直在走着,带着一个斗笠,背着一个书箱,提着一壶酒水,一身白裳,伫着一把黑剑当手杖。拜访山河,拜访学士。

    偶尔她兴致所起,会立于涛涛的河中饮酒作歌。

    曾不小心被几个路人见到,惊为天人。

    偶尔她走得疲倦,便直接倒在路旁酣睡,直到日暮迟迟。

    遇到过一个落魄的书生,她开始相信缘果,便给了书生一本书,就算是她给的缘。

    偶尔她看倦河山,也会走到市井之间,弄些酒钱,听些人言。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世人开始叫她百家先生,许多都在找她。若是遇到相缘之人,她会交于一本书,若是遇不到也便是无缘了。

    顾楠走了不知道几年,她只知道她几乎踏过了这片土地的每一个地方,每一处高山,每一处川河。

    她到过五岳之巅,也曾路过江河之畔。见过浪潮之间的日升日落,也听过山林之间的猿声起伏。

    一路上,她拜访过很多人,有人对她闭门不见,有人与她促膝长谈。

    她所记的文本越来越多,到最后却又开始渐渐变少。

    她的书箱放不下这么多书,所以她开始将这些文本概总。原本每一派的学说她都记有数本书文,被她汇总之后就变成了一本半本。

    在如此之中她才算是真的将这些百家之说开始学了,而不再是只是记下。

    她之人只是中人之姿,为了将这些书文看懂,她用了很多年,却依旧不敢说自己已经学会了。

    很多年是几年,她也不知道,她只知道她看过了许多人生老病死,也看过了这王朝的兴败复起。

    是个她记不得的年间,西汉倾颓,一个叫王莽之人得之大权,推行改革。

    其中改革行制都让顾楠都有一种错觉,这王莽莫非和自己是一个来路?

    无怪呼她,王莽所行的改革除了改革货币和修改地名之外,许多地方都给她熟悉的感觉。

    土为国有,均分于民。

    废除奴婢,修改劳动法制。

    朝政参与的国中经济规划,实行国营专卖,建立贷款体系。

    将一天100刻的古计时法修改为一天120刻的新计时法。

    还有等等,不过他做事似乎是太过于急切了,在许多官职的改革之中未有把控,使得新政不稳。

    而且汉家年间重立了秦朝废除的分封制度,使得外戚世家的势力异常深厚,当年秦时,世家勋贵最薄弱的时候,也不好将这些人聚而灭之,何况是现在。

    王莽的新政很快就出现了问题,改制没有解决西汉末年以来的土地兼并以及流民问题。相反,由于他讨伐匈奴和周边之国,大兴土木,大为加重了老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甚至造成成千上万的百姓死于非命。

    又是那几年,天降旱灾,饥民遍地,米价从数十钱涨到了两千钱。(这个是历史上有的,真不是我安排的。)

    那段时间顾楠也吃不上饭,这也让她又发现了一件事,她饿不死。

    也不知道是应该庆幸还是悲哀。

    在顾楠的眼里一切都很熟悉,那些年的秦国亦是如此,改革还未有完全实施,匈奴和百越连连来犯,使得不得不修筑城墙,起兵远征,使得民役加重。

    之后也一样的就是天灾人祸,同样的天灾让国中彻底动荡。

    到了末年,米价上涨到了每斛价值黄金一斤,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顾楠似乎又是再看了一遍当年的秦国模样,就像是一副如有安排的模样。

    后来的瘟疫盛行,她开始游方各地,她救不了太多人,也不必一定能治好瘟疫,她只能尽她所能。治好了一些人,也看着许多人死去。

    只能说她作为一个穿越之人确实不够合格,没办法通背各朝历史,也不能造出能改变民生的科技。

    她路过一个叫做昆阳的地方,在那里她看到了一场交战。

    听闻是一个叫做刘秀的人领数万人交战前来清剿的数十万人,那几日风雨交加,顾楠远远的见到一道流光划过天侧。

    后听闻是陨石落营,那刘秀带着数万人击溃了十倍于己的敌军。

    或许真有什么定数吧,在那冥冥之中?

    顾楠之后再也没有听过那朝政之事,只知后来,那刘秀继位,建立东汉,顺治天下,行光武中兴,算是将这破败的天下重立。

    百家先生的传言,在那乱世之中也未有没去,听闻她在瘟疫之时各地行医,救治了无数人。

    后来如何就没人早知道了,只当是她已经在那瘟疫之中故去。

    直到不知又是被谁提起,有人说在一处又见到了此人。

    这百家先生从武帝时期就有,若是活到如今该是有百余岁了,先是没有几多人信。

    奈何常有人说是自己见到了,有的只是摇唇鼓舌,可有的的模样像是真的见过一般。

    说是在山中见到那百家先生采药的,说是在游玩之时见到白衣人过路的。说的皆有根据所依,同行之人也都说是。

    人少有能活百余岁者,人说百家先生已是得道,隐于山中,不问人世。

    盛世不出,逢乱方会入世。

    其传闻如是黄石老人之辈,偶尔被人提起,时间久了也只当是仙玄之谈,无有人当真了。

    顾楠后来也少有去拜访学士了,她背后的书箱里的书被她所写的越来越少,其中内容也是愈加精简了许多。

    再之后,书箱之中的书又开始越写越多,她自己是又在长路之中新写了许多东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是诚不欺她的。

    额,虽然现在应当分不清楚谁是古人。

 第二百七十二章:饿不死的人也是会饿的

    “喳喳。”

    屋外的小树上两只飞鸟相互鸣叫着飞起,交互着飞着,时不时发出一声婉转的啼鸣。

    春日里总是这般多是生机,两旁都是田耕上面的小苗才是刚刚冒头,将灰黑色的泥土点上了几分绿色。

    一个少年人正拿着锄头在一处还未耕种下的田间开垦,他的相貌端正,带着几分稳重敦厚,穿着一身褐色的短衫身材结实,皮肤被太阳晒得有一些麦色,看起来是很常年务着这田间之事的。

    将地上的土地翻好,那少年人坐在了田边休息,锄头被放在身边,拍了拍手上沾着的泥土。

    日头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不会像夏日那般热,还吹着淡凉的浅风。

    宜人的天气让人不自觉的惬意,少年人悠闲地靠坐在田地土路旁的草棚子下。

    草棚子里放着一个简单的木盒子,打开来里面放着一小碗麦饭,看模样还未有完全凉去,上面还放着两块干菜。

    少年人坐在草棚子下面扒拉了一口饭,用筷子加了一片干菜叶咬了一块。

    田地里除了虫鸣,没有什么别的声音,偶尔传来风吹干草的细索声。

    居于农间偷闲,也算是其中的的乐事了。

    田间的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